课件11张PPT。知识·网络构建专题·归纳提升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道路的不同及其原因以及从中得出的认识 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课件40张PPT。环节 1环节 2环节 3课时作业追求真理的步伐莱茵报普鲁士博士俱乐部封建专制制度神圣家族1842莱茵报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共产主义者巴黎无产阶级历史唯物主义德法年鉴无产阶级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意志意识形态空想社会主义古典哲学社会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自觉行动共产党宣言基本道路共产主义建党学说马克思主义光照后世的《资本论》政治经济学产业革命无产阶级无政府主义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剩余价值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马克思新莱茵报国际工人协会法兰西内战 鞠躬尽瘁 18951883资本论第二国际马克思的主要理论贡献和实践活动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评价课时作业(十三)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39张PPT。环节 1环节 2环节 3课时作业从大学生到革命家沙皇 布尔什维克党的缔造者火星报专制制度俄国工人运动马尔托夫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第六次无产阶级列宁在十月社会主义沙皇专制社会主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新经济政策自由贸易政治危机实物税租让制过渡时期1925列宁的政治遗嘱国家与革命特殊性民族沙文主义合作社教育工作官僚主义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及对列宁的评价比较列宁在不同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课时作业(十四)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40张PPT。环节 1环节 2环节 3课时作业风华正茂救国救民韶山家庭专制民粹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长沙农村包围城市八七工农武装割据毛泽东陕北第七次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军队统一战线推翻三座大山淮海重庆双十协定大别山论联合政府城市四分五裂新民主主义革命民族独立艰苦的探索与实践资本主义工商业土地改革过渡时期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文化大革命反右斗争大跃进毛泽东为救国救民而不断探求真理,毛泽东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课时作业(十五)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44张PPT。环节 1环节 2环节 3课时作业留法少年中国共产党 转战千里遵义会议百色起义左右江红星毛泽东大别山一二九师晋冀鲁豫上党淮海战役西藏建国初期与“文革”岁月大跃进八大调整中国第二号走资派 拨乱反正两个凡是实事求是邓小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农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经济特区市场经济邓小平1997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主要革命历程、领导开创中国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经过及其理论贡献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课时作业(十六)
点击图标进入… 课时作业(十三)
一、选择题
1.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被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友谊。”其伟大之处主要在于( )
A.在理论领域有广泛的一致性,都致力于为人类最伟大的事业而奋斗
B.为了共同的伟大理想和事业亲密合作,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C.恩格斯在各方面全力支持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工作
D.两人合作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等多部伟大著作
【解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主要体现在为了共同的伟大理想和事业亲密合作,不惜牺牲个人利益,这种友谊是伟大而永恒的。
【答案】 B
2.假如要查阅马克思第一次指出无产阶级是唯一能够消灭剥削制度的阶级这一论断的来源,应查阅( )
A.《神圣家族》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德法年鉴》 D.《共产党宣言》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从事理论研究的主要著作的主要内容。A、C、D三项都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作品,具体内容不同。马克思创办的《德法年鉴》杂志,第一次指出题干中的思想。
【答案】 C
3.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兆,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该事件是指( )
A.在中国兴起太平天国运动
B.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
C.在法国发生巴黎公社革命
D.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
【解析】 此题考查《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影响。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提前宣判资本主义死刑的是马克思在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预言无产阶级必将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答案】 D
4.“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共产党宣言》中这段话的核心思想应是( )
A.夺取国家政权 B.夺取生产资料
C.无产阶级掌权 D.发展社会生产力
【解析】 材料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领域的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本题的解答体现了这一理论。
【答案】 D
5.2016年是《共产党宣言》问世168周年,我们在研究“它为什么诞生于168年前?”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 )
A.工业革命的深入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
B.以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D.马克思、恩格斯参加革命实践,同工人保持密切联系
【解析】 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工人阶级队伍的发展壮大;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逐渐暴露的时候,阶级矛盾也逐渐尖锐。
【答案】 A
6.1871年5月23日,马克思在《关于巴黎公社的发言记录》中说:“即使公社被搞垮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在工人阶级得到解放以前,这些原则将一再表现出来。”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对后来国际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B.巴黎公社实践中所展现出的社会主义原则是不朽的
C.其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D.建立公社式的社会主义政权是工人阶级革命的方向
【解析】 巴黎公社不是社会主义政权。
【答案】 D
7.19世纪六七十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包括( )
①撰写出版《资本论》 ②指导建立第一国际 ③与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流派展开论战 ④指导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工作
A.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判断①②③④均正确。
【答案】 D
8.“而我(恩格斯)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句话赞扬了( )
A.马克思的彻底革命精神
B.马克思与资产阶级和各国反动政府进行无情的坚决斗争的精神
C.马克思的敌人都是公开的,马克思光明磊落,不搞阴谋诡计的精神
D.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事业的精神
【解析】 马克思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任何艰难困境中都恪守革命的信念,他所面对的敌人是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最近二十五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其次,很明显,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做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因为这一批判只包括到1847年为止……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
材料二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三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纲领”指什么?作者认为导致“纲领有些地方过时”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所说的“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指的是什么?马克思提出了哪一著名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材料三中所说“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指的是什么?马克思详细论述这一观点的著作是什么?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应持怎样的科学态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能力。题目较为基础,但也要注意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如从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纲领有些地方过时”中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也是与时俱进的,从而得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要在实践中丰富发展它。
【答案】 (1)《共产党宣言》。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人阶级政党组织发展;工人阶级斗争经验的积累。
(2)生物进化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剩余价值论。《资本论》。
(4)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二 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
——列宁《论策略书》
材料三 德国电视2台最近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部名为《马克思和阶级斗争》的10集纪录片……学者认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社会不公正问题的深入分析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很多城市里还有马克思阅读小组,“马克思”似乎回归德国人的生活了。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所说的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分别指什么理论?
(2)概括材料二中列宁的观点,举例说明列宁在革命生涯中是如何践行这一观点的?
(3)马克思是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请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理由。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当代意义。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总结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第(2)问,可结合必修(Ⅰ)的相关内容回答,学习选修部分要注意与必修部分相关内容的联系。第(3)问,从马克思创立科学理论、推动社会发展和其当代意义等角度回答,注意持之有据。
【答案】 (1)唯物史观(如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亦可)和剩余价值学说。
(2)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列宁结合俄国社会实际,提出“一国胜利论”,指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如答提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将和平过渡改变为武装夺权,亦可。)
(3)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推动了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对当代社会仍有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课时作业(十四)
一、选择题
1.2016年是列宁诞辰146周年,年轻的列宁经历了从大学到革命家的转变,下列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列宁诞生于1870年
B.中学时写了《人民生活美好的原因》
C.1887年考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
D.1889年建立马克思主义小组
【解析】 本题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A、B、D三项均是列宁成长中的正确史实,C项中的“莫斯科”应为“喀山”。
【答案】 C
2.与列宁同样遭到流放的克尔日札诺夫斯基这样回忆道:“我还清楚地记得,在宽广的叶尼塞河边同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最后一次散步的情景。这是一个寒冬的月夜,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西伯利亚一片冰封雪盖、辽阔无垠的大地。他雄心勃勃地跟我讲述了回到俄国后的计划和设想。创办铅印的党报,把它迁往国外出版,利用这张中央机关报来建党,这样,这个机关报将成为建造整个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大厦的特种脚手架……。”列宁设想的这份“党报”就是后来出版的( )
A.《火星报》 B.《真理报》
C.《四月提纲》 D.《远方来信》
【解析】 解答本题时注意题干材料中“党报”“建党”等关键词。1900年列宁创办了《火星报》,从思想和组织上做好了建党的准备。
【答案】 A
3.1917年,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委员会向全体工人发出了“人人都起来斗争,人人都上街去”“彻底推翻沙皇专制政府”的口号。在这一口号的号召下,俄国( )
A.掀起了二月革命
B.爆发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C.发表了《四月提纲》
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解析】 本题考查二月革命,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由“1917年”“彻底推翻沙皇专制政府”可知俄国掀起了二月革命。
【答案】 A
4.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以及土地改革、银行国有化等一系列目标,却没有直接提出建立公有制等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由此可见( )
①夺取政权是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的主要任务 ②列宁抓住了当时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③实行公有制不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 ④革命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已经实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 ①由“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即可确定;土地、面包、和平是当时俄国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列宁提出的目标即围绕这些内容,目的在于争取群众的支持,②正确;③错误,这时俄国革命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公有制还未提上日程,但不等于没有这样的目标。《四月提纲》只是指导革命转变,它提出的时候还是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由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还未实现。
【答案】 C
5.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
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
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
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解析】 材料认为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俄国历史土壤密切相关,故选D项。
【答案】 D
6.列宁在二月革命以后回到俄国,并发表了重要演说。一位支持者在整理他这一演说的内容时共列举了四条,其中错误的是( )
A.要坚决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沙皇统治
B.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C.无产阶级需要夺取政权,然后去实行土地改革
D.提出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 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统治,革命已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过渡。
【答案】 A
7.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 )
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
C.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
D.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
【解析】 “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利用国家政权管理经济,实行完全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超越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资本主义,承认和运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都是新经济政策的具体措施,排除。
【答案】 D
8.孙中山、列宁都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下列理论属于他们共同之处的是( )
A.都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B.都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C.都提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
D.都提出民族平等的理论
【解析】 孙中山和列宁都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但是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并不一样。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可能提出社会主义的有关理论;列宁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因此A、B、C三项都只说了一个方面。他们二人都提出了民族平等的理论。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 《火星报》
(1)图一反映的是一份什么性质的报纸?这份报纸有什么作用?
(2)图二说明列宁在十月革命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3)根据图三和所学知识,列宁在此期间做了哪些有益探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图片资料,获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解答第(1)问首先从列宁办这份报纸的目的分析其性质,结合其宣传的理论明确其作用。解答第(2)问要注意图二的时间是1917年4月,而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就是《四月提纲》的发表。解答第(3)问从图注我们可以判断出发生的时间是1918年列宁遇刺之后到1924年之间的事,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要回答的内容是列宁的政治遗嘱及其影响。
【答案】 (1)《火星报》是第一份全俄马克思主义报纸。《火星报》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理论,并团结人民群众,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从思想上做了准备。
(2)列宁的报告为革命指明了方向,列宁是十月革命的号召者、决策者和直接领导者。
(3)①认为俄国革命有一定的特殊性。②通过建立合作社来吸引小农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应当增强教育工作的力度,同时在农民中进行文化普及。③克服官僚主义,认真选拔党政干部,改造国家机关,加强党中央的团结。④提倡各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沙文主义。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20世纪最后一天,在莫斯科红场上,数以千计的俄国人排着长队,前往列宁墓瞻仰列宁。而在此前不久所举行的一次关于俄罗斯“世纪风云人物”的调查中,列宁名列榜首,他被俄国人民推举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
材料二 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
——列宁《论策略书》
材料三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列宁全集》
(1)材料一中列宁被俄国人民推举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列宁在提高俄国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又做了什么有益的探索?
(2)概括材料二中列宁的观点,举例说明列宁在革命生涯中是如何践行这一观点的。
(3)材料三中“经济政策”和“退却”分别指的是什么?列宁主张“退却”的依据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列宁领导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从中感受列宁的伟大贡献。第(1)问,是对列宁伟大一生的考查,可以从建党、革命、建设几个方面组织答案。第(2)问,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实践,可根据俄国革命的具体知识来回答。第(3)问考查列宁采取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学生可从俄国采取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来组织答案。
【答案】 (1)建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新经济政策。
(2)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列宁结合俄国社会实际,提出“一国胜利”论,指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如答提出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将和平过渡改变为武装夺权亦可)。
(3)分别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依据:生产力的提高是布尔什维克党刻不容缓的任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课时作业(十五)
一、选择题
1.毛泽东说自己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是自由主义、民权主义、民族主义、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大杂烩。此言反映了( )
A.毛泽东最早接受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B.早期毛泽东的思想中传统思想占主流
C.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彻底抛弃原有思想
D.早期毛泽东的思想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
【解析】 材料表明毛泽东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答案】 D
2.美国战地记者斯诺访问延安后,他把中国共产党提高到了生气勃勃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地位,批驳了所谓中共不过是从属于莫斯科之傀儡的看法,断言中国人已发展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的局面开创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史实的理解能力。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选B项。
【答案】 B
3.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 )
A.北伐军进军湖南 B.八一南昌起义
C.湘赣边秋收起义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解析】 根据题目中“毛泽东”“军叫工农革命”“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这些提示可以直接得出答案为C项。因为湘赣边秋收起义是毛泽东亲自领导的,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起义军分三路攻打湖南省会长沙。
【答案】 C
4.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中评价毛泽东:“当他分析被外国侵略者切瓜一样分割的封建中国的种种症结时,他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当他领导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的斗争时,他就是中国的列宁。” 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指毛泽东( )
A.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认识深刻
B.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C.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领导革命斗争
D.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解析】 材料体现了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的原理来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D项说法符合材料中心意思。A项是毛泽东做法的前提,但不是材料的核心;B、C两项说法正确,但都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问题。
【答案】 D
5.发表于1940年1月,阐述中国革命理论和策略,在政治思想方面主要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性质、领导权等问题。“在今天的中国,这种新的国家形式,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形式。它是抗日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又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统一战线的。”上述材料来源于百度词条,它是毛泽东的哪部著作( )
A.《论联合政府》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新民主主义论》 D.《目前形势和革命的任务》
【解析】 注意材料信息“1940年”“抗日”等。《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故C项正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表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和革命的任务》发表于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C
6.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解放军要“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执行这一任务的是( )
A.东北解放军打响辽沈战役
B.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进攻
【解析】 解放战争的第二年,即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直插敌人的心脏,揭开了反攻的序幕。
【答案】 C
7.诗言志,史铸诗。诗人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以“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原点,按由近及远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④①②③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③②①④
【解析】 ①是抗战时期毛泽东挽戴安澜将军诗,②是长征写照,③是秋收起义,④是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由此可知A项正确。
【答案】 A
8.1958年1月,毛泽东尖锐批评了1956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的《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论,说:“这篇社论……实际重点是反冒进的。”这说明( )
A.毛泽东希望加快经济建设步伐
B.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全面展开
D.中国紧跟苏联建设步伐
【解析】 材料中毛泽东尖锐批评的这篇社论的“反冒进”,可见毛泽东主张经济适当的冒进,即毛泽东希望加快经济建设步伐。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我们分析它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的分裂和战争。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此外,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还需要具备下列的条件:(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4)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实力。
——《井冈山的斗争》
材料二 那个时候,给我安了一个名字叫“枪杆子主义”,因为我说了一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他们说,政权哪里是枪杆子里头出来的呢?马克思没有讲过……的确,马克思没有这么讲过,但是马克思讲过武装夺取政权,我那个意思也就是武装夺取政权,并不是讲步枪、机关枪那里头就跑出一个政权来。
——毛泽东
请完成:
(1)材料一提出了怎样的思想?其存在的可能性条件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的主要革命思想。
(3)材料一、材料二在思想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案】 (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国继续存在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群众基础;党的领导;军队建设;经济建设等。
(2)武装夺取政权。
(3)开展武装斗争。
10.阅读下列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创作的诗词作品:
材料一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菩萨蛮·黄鹤楼》(1927年春)
材料二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材料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1935年10月)
材料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究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毛泽东郁闷沉重的心情,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出毛泽东怎样的心情?当时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情况如何?
(3)造成材料三中这次“远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毛泽东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形势加以分析。
(4)材料四表达了毛泽东激昂、兴奋与豪迈之情,当时的革命形势如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材料引文标注的时间是解答本题的切入点,解答时要充分运用,注意从各个时间入手结合相对应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问题可迎刃而解。
【答案】 (1)原因:1927年国民党右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革命形势危急,国共合作即将破裂,国民大革命陷入失败的境地。
(2)心情:踌躇满志,胸有成竹。发展情况:毛泽东进军井冈山,创建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指挥红军打游击战,连续取得反“围剿”战争的胜利,根据地逐渐发展壮大,中国革命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3)原因: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严重的“左”倾错误,毛泽东被迫离开红军领导岗位;1934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感情:浪漫主义的革命激情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形势:遵义会议结束王明“左”倾错误统治,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经过重重险阻后,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完成战略转移,开辟中国革命新局面。
(4)形势: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中国人民终于推翻国民党政权,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课时作业(十六)
一、选择题
1.留法勤工俭学的经历对邓小平一生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
A.认识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
B.加入共产党踏上革命生涯
C.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
D.与周恩来结下亲密的友谊
【解析】 四个选项都与留法勤工俭学期间有关,但只有B项才最符合题意,因为自从加入共产党,邓小平就踏上革命生涯,开始了他革命的一生。
【答案】 B
2.下列关于邓小平军事斗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抗战时期,与刘伯承率八路军一二九师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B.与刘伯承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C.淮海战役期间担任总前委书记,统一领导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D.率军进入西藏,经过艰苦斗争解放西藏
【解析】 邓小平派军队进入西藏,西藏问题和平解决,故D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 D
3.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解析】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继而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破坏了生产力,加上其他因素,1959-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针对这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于1960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调整国民经济,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一些错误。故选B项。
【答案】 B
4.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是因为它( )
①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②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 ③系统纠正了“文革”错误 ④推动教育战线的全面拨乱反正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故①正确;讨论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故②正确;讨论只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并未系统纠正“文革”错误,故③错误;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复出后,主持教育工作,推动教育战线的全面拨乱反正,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5.1976年10月,胡耀邦提出“现在我们党的事业面临着中兴。中兴伟业,人心为上。”“停止批邓,人心大顺”,“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与上述认识相吻合的中央决策出自( )
A.中共“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解析】 从材料“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等信息可以看出此时指导思想是发展生产,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停止阶级斗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一致。
【答案】 B
6.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反映出的共同点是(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解析】 这四位伟人制定的政策都是从本国实际出发,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智慧。
【答案】 D
7.邓小平在1978年曾说,“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这句话从本质上说明了( )
A.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
B.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C.要从根本上变革社会主义制度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解析】 从材料“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故A项正确;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体现题干的“从本质上说明”,故B项错误;邓小平主张改革,不是变革社会主义制度,是变革不适应生产力方面的环节,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A
8.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相同点是( )
A.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深化了改革开放
C.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D.指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比较问题的能力。B项只符合南方谈话,C、D两项只符合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32年11月,邓小平28岁时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长职务。这一年,他被撤职,受到“最后严重警告”处分,妻子金维映和他离婚,他成了中央苏区的一名社会闲杂人员。1967年,邓小平63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政治局常委,这一年,他被作为中国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打倒,流放到第一次被打倒的江西,当上了一名钳工。(但他并没有停止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
1975年,邓小平71岁,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这一年,他被以“右倾翻案风”的总后台老板的罪名,再次打倒。
(1)邓小平是因为与什么路线作斗争三次被打倒的?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他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各有哪些突出贡献?
【解析】 第(1)问根据邓小平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来分析。第(2)问中第一问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二问分三个时期进行综合归纳,依据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答案】 (1)原因:党内错误的“左”倾路线。
(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出贡献:①革命战争时期:参与和领导“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参与和领导克服“三年自然灾害”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自称为“第二提琴手”的恩格斯逝世后,作为第二国际的领导人之一的考茨基曾经说:“恩格斯的逝世使我们感到悲痛远远超过了马克思的逝世,因为我们觉得,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
材料二 恩格斯反复教导各国社会主义者要独立决定本国的革命方针和策略。毛泽东在《反对资本主义》中也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的情况的本本主义。”邓小平也曾经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国亡党。”
——《世界历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马克思对伟大人物是如何认识的?结合史实分析“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的原因。
(2)材料二的观点体现了什么共同原则?毛泽东、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是如何实践这一原则的?
【解析】 第(1)问,马克思认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即伟大人物的出现是一定时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原因主要是恩格斯对马克思实践和理论上的继承发展,实践上,恩格斯继续指导各国工人运动,推动了第二国际的成立;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整理和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第(2)问,总结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的话可知其相同点都是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或者国情)相结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邓小平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 (1)认识:伟大人物的出现是一定时期历史发展的产物。
原因:实践上,恩格斯继续指导各国工人运动,推动了第二国际的成立;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整理和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
(2)共同原则: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或者国情)相结合。
实践: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