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考教练2009现代文阅读培优手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备考要诀】
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文章的思路,就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脉络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往往是密不可分的,结构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而思路又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靠结构来体现。“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中考阅读题考查的重点,也是最基本的阅读技巧。熟练掌握这一技巧,对于提高考生的做题速度和做题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是:
1.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结构
无论什么文体的文章,作者行文时总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将掌握的材料加以剪裁、安排,这就是结构布局。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形式,如议论文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记叙文的时间推移式、空间转换式、逻辑联系式;说明文的并列式、总分式等。因此,我们在分析文章结构时,需通读全文,注意到不同文体的特点。
2.抓中心句,理解文章主旨
中心句是能够高度概括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它是语段的总纲,甚至是全文的总纲。分析文章的语段结构,如果有中心句,就找准中心句,这样就可以使考生最快、最准确地获得全文的有效信息,理解文章主旨。
3.看语言标志,把握前后关系
语段中常有一些关联词或关键词语表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等,表示轻重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第一、第二”等序数词表示顺序;“综上所述、总之”表示概括、总结;时间词语,表示事件发展的顺序;标点符号也是结构层次的一种体现,同样不可忽视。还有重复出现的词语、相同的句式等,都有助于分析段落的前后关系。
4.抓语意间隙,理清段落层次
有些语段,既无关联词语,又无外在的形式、标志,分析结构时,我们就要认真研究各句内容,揣摩前后句子语意的疏密度。彼此语意关系最近、间隙最小的,便是一个层次;反之,便是语段的另一个层次。
5.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线索等
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照应是指前后文的呼应,有的是照应文章标题、有的是首尾照应、有的是段内照应、还有的是词语的前后照应等,不论哪种照应,都是为了使思路清晰、连贯。有的文章有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或感情线索,对于这类文章,抓住线索就把握了全文的结构与思路,是很有效的答题方法。
【考题透析一】
怀念地球
环球科学网站刊登的《气候变化将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让我颇为震撼。这篇文章讲述了澳大利亚某地遭遇罕见的旱灾后,当地人患上了一种奇特的心理疾病:身在家乡,却思念家乡。当人们看见田里的植物相继死去,鸟儿大规模朝外地迁徙,花园里满是干枯的小草和树叶,他们会认为,这里根本不是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
而且,患病的不仅仅是澳大利亚人,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开始忧心忡忡:人们开始担心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担心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不得不为了洁净的饮用水而发动战争;担心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各种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会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事实证明,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
(ɑ)被誉为海洋游泳健将、能够横渡大西洋的蓝鳍金枪鱼,曾经是渔人们最尊敬的对手,因为是生鱼片和寿司的最佳原料,身价也水涨船高,乃至在日本市场上,创下了一条蓝鳍金枪鱼售价14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它也因此成为世界各国渔船疯狂捕杀的对象。于是,在日本料理店大快朵颐的人们,为这种美丽而凶悍的海洋鱼类奏响了挽歌。
这让我不得不想起白鳍豚。2006年底,来自中、美、德等六个国家的30多名科学家,组成了长江淡水豚类考察队,沿着长江中下游乘船考察。但这次历时30天,总行程3400千米的行动,却带来了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被称为“长江女神”的白鳍豚“实际上已经灭绝”。(b)
(c)联合国在2005年公布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中显示: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生态,地球上10%-30%的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24个生态系统中的15个正持续恶化,60%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服务行业都难以维继。(d)
“进化出一个物种,至少需要200万年。而灭绝它,却只需要几十年,甚至几年。”这样的叹息,和上面的事例、数据一样,我们似乎早已耳熟能详,也不断为改善这种局面而努力。
但这样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而且事态往往会出现不可预知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太空成为新的军事制高点。美国政府第一个打破各国间反对太空武器化的默契,很可能引发太空军备竞赛。而这种局面一旦出现,太空中将充斥着各种碎片,所有的卫星、宇宙飞船等都无法正常运行,太空将成为真正的禁飞区。而太空战争对地球的打击,也将是毁灭性的。
或许这已是老生常谈,但我们仍不得不说,如果放任事态发展,未来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地球和面目全非的太空。感谢今年年初在挪威建成的“植物界诺亚方舟”——作物种子储藏库,将来,或许我们还能吃着一些熟悉的食物,站在地球上,怀念地球——就如我们现在不断回忆和怀念儿时的故乡一样。
◆“蓝鳍金枪鱼和白鳍豚不过是处于危险中的地球生物的一个缩影。”这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的正确位置应该在( )处。
A.ɑ B.b C.c D.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结构与思路的总体把握。文章第四段介绍了蓝鳍金枪鱼濒临灭绝的现状;第五段介绍了白鳍豚“实际上已经灭绝”的事实,这个句子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对人类活动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的介绍。因此,此句应放在C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过渡自然。
[参考答案]C
拓展延伸
1.文章第六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请结合文章的整体结构与作者的写作思路简要说明其作用。
2.作者说:“如果放任事态发展,未来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地球和面目全非的太空。”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做才能阻止这一“事态发展” 请结合文意,从两个方面作简要回答。
【考题透析二】
生命的化妆
林清玄
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 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
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那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 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感情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多么有智慧的人呀 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 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
我为这位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在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选自《时文精粹》)
◆在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的认识经历了:
好奇轻视→_________ →感叹→__________→惭愧→_________的过程。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结构、思路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我”的认识变化是贯穿文章的线索,通过写“我”的变化,表现“我”对“化妆”、对“生命”理解的不断深入。抓住表现“我”认识变化的关键词,就能理清文章思路,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依次是:刮目相看 致敬 体悟(“明白”或“醒悟”亦可)
拓展延伸
1.“我”最初对化妆的观点是什么 后来“我”为什么会“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2.文章第五段中说“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第八段中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 为什么
能力提升版
【能力提升】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分值所占比例较大,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又是阅读题的重点考查内容,如何迅速提高此项能力,同学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审清题意
这在写作教学中提得较多,其实做现代文阅读题也一样,读懂题目意思,明确题目要求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前提。看到题目,要善于揣摩命题意图,明确答题方向,知道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题目考查的是哪些知识点,应该如何应对。
2.整体把握
第一遍读文章,应在脑海中形成对文章的总体印象,要能提炼出文章的总体结构,初步把握整篇文章的思路、内容。要特别关注文章的标题、中心句、开头、结尾等,这些往往标示着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能使我们快速、准确地提取出答题的有效信息。这就为做好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题打好了基础。
3.突破难点
对于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阅读题,在答题时不能泛泛而谈,切勿全部复述文章内容。联系文章内容对文章的结构和思路进行阐述只需一两句即可,其难点则在于能否在自己的头脑中,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形成一个清楚的认识,而不在表面上。
【强化训练一】
母亲桥
夏雨
那是初春的一个早晨,当我起床时,已经来不及从从容容走大路上学,我气急败坏地抄近路赶往学校。河上的冰看上去还没有融化,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冰面。刚刚走到河中央,“扑哧”一声,一处冰面塌落了,我的两条腿踏进了冷彻骨髓的河水里。
教室里供暖不足,平常就十分冷。我穿着湿透的棉裤坐在椅子上,全身仿佛都麻木了。我沉默地挺着,脸和唇肯定都变成了青紫色。
中午回到家,母亲很惊讶,却什么也没有问,只是让我围着被褥坐在烧得热热的炕上暖和。她坐在火炉前为我烘烤棉裤。炉火灼灼,不时爆出一些响声来,而母亲却始终一言不发。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不知是被炉火烤的,还是刚刚哭过。
那以后,有一两个月我没有抄近路上学。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迫在眉睫。有一夜下了暴雨,清早上学时盼望母亲能关照几句,诸如“要走大路,千万别抄近路蹚河”之类,可母亲不停地忙前忙后,根本不理会随她转来转去的目光。于是我赌气地再一次来到那条河边。突然我发现已有人在暴涨的河水里放了一些大石头。那石头一块块紧密地挨着,水深的地方甚至是用好些块石块垒起来的,石面高出水面数厘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简陋的石桥。我踏石而过的时候,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激之情。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白纱布,血透出来,红红的一片。我惊问她为什么会受伤,母亲淡淡地答道:“不小心碰的。”站在一边的妹妹抢着告诉我:“妈妈的手是搬石头砸伤的。”“妈搬石头干什么?”我不解地追问。妹妹说:“搬石头搭桥呀!”
那一瞬间,我的心轰响着,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那年九月,我踏过“母亲桥”去远方上大学。独在异乡漂泊,仍是母亲用无言的关注帮我度过每一次的疲惫和寂寞。渐渐地,我知道,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还执著地用希望和奉献为我搭起通向成功和幸福之桥。
如今,河上的“母亲桥”已经被风雨侵蚀残旧,而在我成长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
(选自“小荷作文网”)
思考练习
1.母亲烤完棉裤后眼圈红肿,你认为是炉火烤的还是哭过?为什么?
2.“我的心里轰响着”,对“轰响”一词应怎样理解?
3.请你用一句话说明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4.请联系全文理解“母亲桥”的含义。
5.看着文中的母亲,你一定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或爸爸了吧!哪件事,你会永远难忘?请你用几句话写下来。
【强化训练二】
善待挫折
佚名
漫漫岁月,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充满坎坎坷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转干不成、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借贷无门、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天灾人祸。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翩翩而来。
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都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朵严重失聪,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然而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最终成为了不朽的音乐家。
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常常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为,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愿望,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来的。”因此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炼自己,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选自《生活》)
思考练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二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论证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段的两个事例证明了什么观点?删去一个事例可以吗?为什么?
5.第五段中,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所说的“绊脚石”“垫脚石”的具体含义各是什么?
【强化训练三】
一份令人羞愧的爱
上善若水
这一天,芝加哥水族馆应本地动物保护协会的要求而封闭了。自从老会长麦克 唐纳因为年岁已高让出职位起,芝加哥动物保护协会就迫切需要一位新会长。对于这个位置,许多会员当仁不让。
到水族馆进行“竞选”这个主意是协会的秘书处提出的。他们认为,在馆内,谁能认识更多动物的品种,谁懂得更多的动物知识,谁就应该是竞选的胜利者。
竞赛很快进入白热化阶段,剩余的5位候选者知识渊博,对动物了解甚深。因此,他们显得胸有成竹,面带得意之色。竞赛再次开始的时候,从鲨鱼馆的大门外悄悄地溜进来了一个黑人孩子。这个孩子看上去有十一二岁的样子,身体显得相当瘦弱。看到他,陪同动物保护协会一干人等的水族馆馆长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
馆长认识这个孩子,这个黑人孩子的家应该就在附近。或许他的父母都是无业的流浪汉,反正馆长从来没有见过他的衣装穿得整齐而干净的时候。这个孩子每次出现,都是在水族馆的免费开放日。
原本,今天是这周的免费开放日,可是为了能让保护协会满意,馆长在外面贴了通知,并要求保安值守,不让一个客人进入。
馆长向这个孩子走过去。他进来后,目光就一直盯着一条巨大的鲨鱼。当馆长想把这个孩子拖出去的时候,孩子却忽然扭过头来,轻声地问:“先生,为什么那条鲨鱼瘦了?为什么,难道你们不让它吃饱吗?”馆长的心顿时紧张地扭成了可怜的一团,这种话要是被保护协会的人听到,是要出大乱子的。
几个候选人“嗤”地轻笑起来。他们不认为一个孩子能隔着玻璃判断出水中的鲨鱼是胖了还是瘦了,水是会影响人的视觉判断的。这个孩子也许是在说谎,也许是在猜测。
麦克 唐纳颤巍巍地走过去,他看了一眼孩子指着的那条柠檬鲨,然后问这个黑孩子道:“你真的确定它瘦了吗?”
孩子点点头,眼眶里开始充盈着泪水。他说:“请你们喂饱它,好吗?”
“我要见见这里的驯养员。”麦克 唐纳对馆长坚定地说。很快,鲨鱼驯养员被叫到了鲨鱼馆内。
面对馆长的质问,驯养员连忙解释说:“这条柠檬鲨前段时间懒得活动,后来经过检查发现它胃部有溃疡,馆里的兽医建议我们饿它一段时间。它的确瘦了。我们称过,瘦了8磅!”
麦克 唐纳的眼睛扫过协会参加竞选的会员们,他忽然摇了摇头,剩余的竞选者脸涨得像红布。是啊!自己懂得再多的知识又怎样,不过是从书本或者电视里学来的。这么多以保护动物为己任的人,却没有人发现那条鲨鱼的异态。
黑孩子肖克成了芝加哥动物保护协会的名誉会长。动物保护协会愿意每月拿出一些经费,让他接触更多的动物。没有一个会员对这个决议说不。因为他们明白,肖克的爱,让协会所有的人感到了羞愧,又得到了动力。
(选自《辽宁青年》)
思考练习
1.文章第十二段中“剩余的竞选者脸涨得像红布”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四段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3.当一个黑人孩子进来的时候,馆长为什么“吓出了一身冷汗”?
4.把握文章思路,说说题目“一份令人羞愧的爱”的意思。
第21版
考题透析一:
1.列数字;通过一系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程度。2.保护地球生态环境;防止太空武器化,保证地球外太空的安全。
考题透析二:
1.“我”最初对化妆的观点是:“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我”感到惭愧的原因是:化妆师的话充满了智慧,改变了我最初对化妆的看法。2.不矛盾;这两句话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化妆的。前者是从改变表相(或“外在”)的角度来谈的;后者是从改变人的体质和气质(或“内在”)的角度来说的,主要说明改变容颜等外表的化妆,作用不大。(意思对即可)
第22版
强化训练一:
1.哭过;为我穿着湿透的棉裤受冷而难过。2.表现了“我”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我”被母亲忍受寒冷和伤痛的行为所感动。3.是一位话语不多,一心为孩子着想的母亲。4.“母亲桥”一方面指母亲在河上为我搭的石桥;另一方面指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用希望和奉献为我搭起通向成功和幸福之桥;母亲的爱永远伴随着我,是沟通我与母亲心灵的桥梁。5.略。
强化训练二:
1.要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炼自己,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做生活的强者。2.承上启下,引出下文。3.举例;论证了生活道路上充满坎坎坷坷的论点。4.证明了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的观点;取消一个不可以;因为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写《史记》的事例,是从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角度来证明的,贝多芬遭受挫折成为音乐大师的事例,是从外国近代仁人志士的角度来证明的,如果去掉一个,证明角度少了,就不全面了。5.“绊脚石”指前进路上的障碍,“垫脚石”指前进的基础。
强化训练三:
1.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剩余竞选者因惭愧而脸红的样子。2.插叙;交代了黑人孩子的相关情况,使情节的发展更加合理。3.因为水族馆应本地动物保护协会的要求封闭了,有人在此时进来是他的失职。4.指的是黑人孩子对动物发自内心的爱,让那些自认为知识渊博、对动物了解甚深的人感到羞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