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测评(一)
(时间:60分钟 分值: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7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坚持自己拥有本国境内的“神职授任权”,与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发生争执,结果,格列高利七世开除了亨利四世的教籍。亨利四世只得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据说,亨利四世身穿罪衣,站在城堡门口三天,才获得教皇的赦免。历史上称为“卡诺莎事件”或“卡诺莎之辱”。
材料二 下图是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庄园。贵族领主住在领地的城堡里,农奴在领地的庄园里劳作。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随意制定法律,铸造钱币,控制贸易,征收税款,而且彼此经常混战。
材料三 中世纪许多城市,经过斗争,在城市内部管理上不受国王或大封建领主的干预。城市居民组织了城市自治机关,选举市议会成员及其他公职人员,设立自己的法庭、税收财政系统,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对封建领主只缴纳定额货币。
(1)上述材料说明中世纪王权受到哪些制约?(8分)
(2)15世纪后,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积极意义?(7分)
【解析】 第(1)问,注意解读材料,分别从三则材料中归纳概括。第(2)问,从王权加强、“新君主国”形成及其积极意义角度回答。
【答案】 (1)国王的权力受教皇制约;封建领主在领地内有相对独立权;封建庄园经济具有分散性特点;许多工商业城市自治,不受国王管理。
(2)变化:在与教会、贵族和市民的错综复杂的斗争中,王权不断加强,形成“新君主国”。意义: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经济的发展。
2.阅读下列两幅图,回答问题。
(1)法王路易十四和沙皇彼得一世都是欧洲专制君主的典型代表。指出两人在治国理念及产生影响上有哪些相同之处?(7分)
(2)由于具体国情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彼得一世的政策举措又有哪些不同于路易十四的地方?(8分)
【解析】 第(1)问,从两人治国理念及产生的影响方面进行归纳,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2)问,结合彼得一世不同于路易十四的政策举措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1)治国理念:专制集权,削弱贵族和教会的权力,加强军备,发展经济。
影响:成为欧洲强国,首都成为欧洲文化中心。
(2)俄国落后,彼得一世注重向西欧学习,改革内政;俄国农奴制盛行,彼得一世强化农奴制;并且对外极力扩张。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给予他们的委托以及上帝和自然法对各种政体的国家机关的权力所定的界限:第一,它们应当以正式公布的固定法律进行统治,这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宫廷权贵和乡村农夫都一视同仁,不因特殊情况而有所改变。第二,这些法律知识是为了人民的福利这一最终目的,此外不应再有其他目的。第三,未经人民自己或其代表同意,决不能对人民的财产课税。第四,立法机关既不应该也不能把制定法律的权力转让给其他任何人,也不能把它置于并非人民安排的其他任何地方。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如果我仅仅考虑强力,以及强力所得出的效果,我就要说: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既是根据别人剥夺他的自由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所以人民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的,否则别人当初夺去他的自由就不毫无根据的了。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绝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洛克有关民主政治的主要思想主张。(8分)
(2)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思想的共同点,并分析以上主张对当时社会变革的意义。(7分)
【解析】 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关键词句进行概括即可。第(2)问,通过两则材料的对比可以得出“主权在民”。其意义则要联系当时的背景,从这些民主思想具有反对专制与思想启蒙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
【答案】 (1)法律至上,人人平等;以人民福利为宗旨;保护公民的财产私有权;立法权神圣不可侵犯;司法独立;分权而治;人民主权与民主。
(2)共同点:人民主权说。
意义:反对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一套政治蓝图;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4.国家的主权从何而来?是谁赋予的?这是古今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命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的,治理人民的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认为:“(国王)可以任意处置他的臣民:或加提升、或加贬斥;或生、或杀;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对他们进行审判,除上帝之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材料二 英国在都铎王朝统治时期,专制王权空前强大。王朝大力发展海外贸易,积极向外扩张。与此同时,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也不断上升,他们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阿奎那和詹姆斯一世观点的异同。(7分)
(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詹姆士一世的观点触犯了哪些人的利益,导致了怎样的后果?(8分)
【解析】 第(1)问,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综合归纳,先找出两人的观点,然后分析比较其异同点。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不难判断出詹姆斯一世的观点触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从而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所产生的后果。
【答案】 (1)异:阿奎那认为君权由上帝授予,所以教权高于王权;詹姆斯一世认为君权来自神权,所以王权至上、不受限制。同:君主在世俗社会中专制。
(2)触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后果:引起英国国内关于“王在法上”还是“法在王上”的争论,引起议会与国王之间的尖锐对立。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洛克)认为,国家主权虽然属于人民,但为了保障个人的各项自由权利,这种主权应当受到一些必要的限制。如何限制呢?首先,人民的“革命权”,即人民在政府不能保障其自由的时候可以起来推翻它,就是一种限制的方式。其次,必须对主权进行分割,将它划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联盟权)三个部分,让三者互相牵制,以杜绝权力的滥用和专制现象的发生。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卢梭宣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当人民的权力被篡夺并被用来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完全有权利用暴力来消灭篡权者。在共和国的立法工作中,他反对由人民选出的代表来制定法律,而是由每个公民直接参加法律的制定、讨论和表决,因为人民的意志是不能被代表的。他认为国家最高权力就是全体人民的总的意志的体现,这样才能保障人民的利益而不是损害人民的利益,因此这样的权力不应被削弱、限制或分割,因为人民的总的意志是不能分割的。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比较材料一、二,归纳出洛克和卢梭主要思想的异同。(9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洛克和卢梭思想对欧美民主实践的积极影响。(6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可知,相同点是权力的归属,不同点是权力如何使用,根据材料回答即可。第(2)问,结合其思想启蒙的作用回答积极影响。
【答案】 (1)同:人民主权(或主权在民、人民的革命权)。
异:洛克主张三权分立;卢梭提倡实行直接民主(或反对代议制),集中国家权力(或反对分权)。
(2)启蒙大众思想,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奠定近代民主政治体制的理论基础。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没有人把他的天赋之权绝对转付于人,以致对事物再不能表示意见,他只把天赋之权按大多人的意志交付某个机构,这个机构将能确保大多数人的自然权利不受侵犯。
——斯宾诺莎
材料二 压迫者是靠暴力进行统治的,被剥夺了自由的奴隶终究会起来反抗的。当人民的权力被篡夺并被运用来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完全有权利举行起义,有权利用暴力来消灭篡权者。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斯宾诺莎和卢梭思想的核心,指出其与专制理论不同的根本原因。(6分)
(2)17世纪以来民主思想在欧美各地“开花结果”,指出其表现。(6分)
(3)从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进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
【解析】 第(1)问,根据从材料一“把天赋之权按大多人的意志交付某个机构”和材料二“人民完全有权利举行起义,有权利用暴力来消灭篡权者”进行归纳;根本原因结合阶级利益进行分析。第(2)问,要从整个欧洲范围中选取素材,要注意时间的限定。第(3)问,带有开放性,但注意从“思想”和“实践”两个角度来谈。
【答案】 (1)思想核心:斯宾诺莎——人民主权。卢梭——反对君主专制、社会契约。根本原因: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2)表现:英国通过《权利法案》,逐步确立君主立宪制;美国于1787年制定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法国颁布《人权宣言》,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斗争确立了共和政体。
(3)启示:实现民主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民主政治需要不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树立民主和法制意识是现代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
单元综合测评(二)
(时间:60分钟 分值: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革命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的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材料二 我们看到,《人权宣言》的发表形成了法国大革命的高潮,这并非偶然,起草该宣言的委员会承认,“这一崇高思想”产生于美洲。在北美洲确立起自由的那些事件中,我们已进行了合作;北美洲向我们表明了我们对于自身的保护应建立在什么原则的基础上。
(1)“我们已进行了合作”是指什么?当时的出发点是什么?(6分)
(2)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都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但两个法案在国家政权组织、人民的权利方面又有明显区别。试分析这种差异及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9分)
【解析】 美国独立战争时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并且得到法国的援助,但是由于国情等方面的不同,双方在政治制度和法律等方面还是体现出诸多不同。
【答案】 (1)合作指法国对美国独立战争的援助。法国当时的出发点是与英国争夺市场和打击英国的殖民霸权。
(2)差异:①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的职责和权力,但对社会成员存在着种族歧视。②法国的《人权宣言》阐述了天赋人权学说,体现了要求摧毁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的思想,但没有提出如何解决当时尚未清除的封建特权问题,大资产阶级当权后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国家。
原因:①美国是刚刚获得独立的年轻国家,既要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确保独立,又要防止政权走向专制独裁,故突出三权分立原则。掌权的资产阶级、种植园主为了自身利益,实行种族歧视,所以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②法国是封建势力十分强大的国家,突出强调人权有利于摧毁君主制和等级制度,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但当权的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与封建势力有着种种联系,反封建态度不坚决,不能断然与封建势力决裂,所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国家。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护国政体的确立,共和国已名存实亡。共和国试验失败的原因在于,这种政权形式如同无国会国王专制一样,都违背了“国王在议会中”的历史传统,二者恰好相对,分别代表着两种极端,在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再者,从17世纪的时代条件看,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资产阶级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在政治上、思想上都极不成熟,共和制成功的条件并不具备。
材料二 妥协换来暂时的政治稳定。复辟初年,议会和王权关系极为和谐,在一系列重大政策问题上都能保持合作。在经济政策上,复辟政府奉行重商主义,支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这符合议会的要求。在对外政策上,双方都拥护对荷战争。……然而,建立在妥协基础上的“复辟解决”是不可能根除冲突的,因为它回避了冲突的根源——国家主权所属问题。“复辟解决”片面吸取了革命年代的教训,没有从制度上对二者的权力关系作任何实质性调整。
材料三 “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通过三方面的革命解决……对中央权力结构作了重要而适度的调整。“光荣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它遏制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以上材料均引自程汉大著《英国政治制度史》
(1)上述三则材料表明,英国近代国家政体的确立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贯穿这一过程的根本问题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分析资产阶级革命使英国最终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的原因。(9分)
(3)就英国近代国家政体确立的过程,谈谈你的认识。(2分)
【解析】 第(1)问,在阅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归纳即可。第(2)问,联系相关史实分析说明。第(3)问,在前两问的基础上引申分析说明问题。
【答案】 (1)经历了共和国时期的护国政体、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光荣革命”三个阶段。国家政权所属问题。
(2)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尚不成熟;英国有尊重议会的历史传统,崇尚中庸;共和国试验和“复辟解决”相继失败,“光荣革命”成功。
(3)一种新的政体的确立要经历曲折和反复;一定的政治体制最终能否确立主要取决于国情。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15年,英王同贵族代表签订《大宪章》,规定国王征税必须同贵族会议商量;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
167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人身保护法》,规定没有法庭的逮捕令,不得拘役和羁押任何人;被逮捕的臣民及其亲友均可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状。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准许,国王不得征税;向国王请愿臣民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干涉;议员在议会中的演说、辩论及议事是自由的。
材料二 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共同设立政府,政府之正当权力,来自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有损于此目的,人民就有权予以变更或废除,并建立新政府。新政府所依据的原则和用以组织其权力的方式,必须使人民认为只有如此才最能臻于安全和幸福。
——《独立宣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人权发展的特点。(9分)
(2)为了建立和巩固人们共同的政府,18世纪的北美人民做出了怎样的努力?(6分)
【解析】 第(1)问,从形式上通过限制统治者权力保障人权,内容上以人身权、财产权为主,以法律为保障方式等方面回答。第(2)问,注意题干“为了建立和巩固人们共同的政府”,时间是18世纪,结合史实作答即可。
【答案】 (1)特点:伴随着对统治者权力的限制而发展;以人身权、财产权为主要内容,逐渐扩展至政治权;以法律形式保障人权;逐渐发展为近代意义上的人权。
(2)努力:发表《独立宣言》,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制定1787年宪法,依据联邦制原则、民主原则和三权分立原则建立新型共和国;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了公民若干自由权。
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没有充分准备的人民自行动手从事全面改革,不可能不毁掉一切。专制君主本来可以成为危险较小的改革家。对我来说,当我考虑到这场革命摧毁了那样多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习惯,另一方面它也废除了那么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用史实说明法国革命如何“摧毁了那么多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7分)
(2)根据材料,归纳作者观点并指出理由。(8分)
【解析】 第(1)问,考查法国大革命在摧毁旧制度、旧思想方面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即反对人民自行起来革命,主张由君主来完成革命;其“理由”可以根据君主革命“危险性较小”来分析回答。
【答案】 (1)颁布《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2)观点:反对人民自行起来革命,主张由君主来完成革命。
理由:君主领导完成革命可以避免政局动荡,社会遭到破坏,成为一个自由民族。
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于大多数西方人来说,1715年至1789年间的生活只是一种量的变化,绝大多数人还生活在农村,而且所谓的旧制度中的社会和政治仍然被贵族和君主制控制,但是表面现象之下,这时期的西方在几个关键方面发生了变化,标志着18世纪是一个西方人即将到来的大转变奠定基础的时期。
(1)在下表①②③④处填写相应的历史大事件。(4分)
(2)美国革命及其原则是以什么方式预示将要爆发在法国的政治动荡?(3分)
(3)为什么法国的君主制特别容易遭遇一场革命?(3分)
(4)你认为法国革命和18世纪的政治趋势是一致的还是相反的?为什么?(5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根据表中所示的时间回答。第(2)问结合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革命爆发的背景回答。第(3)问结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回答。第(4)问结合法国革命的影响和18世纪的时代背景分析。
【答案】 (1)①启蒙运动;②英国工业革命;③美国独立战争;④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2)美国《独立宣言》宣称“人人生而平等”,预示着深受压迫的第三等级的革命反抗性。
(3)财政危机;启蒙思想;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第三等级中资产阶级的力量,资产阶级要求分享权利,波旁王朝阻碍其发展。
(4)法国大革命虽然出现过君主的复辟,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基础——启蒙运动,革命成果《人权宣言》、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共和国直至《拿破仑法典》无不体现了18世纪资产阶级反封建追求民主平等的潮流,两者是一致的。(若回答不一致,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国家的一切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任资格也不再是门第和财富……雅典宪法对公职人员的津贴作如下规定:公民出席民众会,可领取6个俄波尔;一次最高会议可领取9个俄波尔;陪审员领3个俄波尔;议事会议员领5个俄波尔;凡担任主席者另加膳食费1个俄波尔;九执政官每人领4个俄波尔。
——尹明明、鲁运庚《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公职津贴制》
材料二 主权在实质上属于法兰西人民;所有公职人员都是受人民委任的人员,人民选举他们,也能罢免他们……为了不使财产的不平等挤掉权利的平等,宪法要求靠自己劳动生活的公民响应法律号召而在人民集会中担任公共职务时,对其所花费的时间应给予报酬。
——[法]罗伯斯比尔《论代议制政府》(1793年)
(1)根据材料一,归纳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扩大民主政治的举措。材料中雅典宪法这一规定体现的理念与材料二中的哪一观点相似?(7分)
(2)罗伯斯比尔自称是卢梭的忠实信徒,材料二体现了卢梭的哪些主要思想?分析罗伯斯庇尔的上述主张对法国大革命的积极影响。(8分)
【解析】 第(1)问,阅读理解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关于财产方面的信息思考。第(2)问根据材料二“主权在实质上属于法兰西人民”“不使财产的不平等挤掉权利的平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
【答案】 (1)举措:取消门第和财富的限制,国家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对公职人员发放津贴。观点:不使财产的不平等挤掉权利的平等。
(2)思想:主权在民(人民主权);社会平等。
积极影响:鼓励下层民众参加国家管理(扩大雅各宾派专政基础);推动革命深入发展。
单元综合测评(三)
(时间:60分钟 分值: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2年改革的结果,使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到了80.8万,有选举权的人口占当时英国总人口的比率也从大约2%增加到3.3%。
材料二 1867年7月15日,议会下院通过第二次议会改革法案。法案规定:重新调整选区,取消46个“衰败选区”的议会席位,分配给新兴城市,空出的52个议席分给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大城市分别增加1个议席,伦敦增加4个议席,另有9个中等城市各获得1个议席。……这次改革,使选举人数由135万增加到250万。
材料三 《人民代表选举法》规定:再次扩大公民权,把1867年曾授予自治市的公民权扩大到郡的工人(房客及其家庭);重新规定选民的财产资格,无论是在郡和自治市,每年只要有10英镑价值的任何土地或住房的人即有选举权,建立一种新的内部服务资格,主要是给在郡的工人(男),尤其是农业工人的选举权。《重新分配席位法案》规定:取消人口不足1.5万人的城镇(这样的城镇共72个)在下院中的席位,而把这样的城市分别并入所属各州;人口在1.5万到5万的城镇(共36个城镇)只保留一个席位。空出来的席位分配给英格兰64个、威尔士4个和部分新兴城市;除了22个城市外,其他各城市和各州一律实行单一代表选区制,大体上每5.4万人选出一个代表,从而接近于平等代表制原则。以上两个法案的通过,习惯上称为“1884年改革”。这次议会改革虽然使选举权扩大了,但仍然受到财产资格的限制。另外妇女仍没有选举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利弊。(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指出英国1867年和1884年议会改革的主要影响。(8分)
(3)根据以上材料,指出影响英国近代三次议会改革的核心因素。(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一中的信息和1832年改革的影响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引起了英国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从而推动议会不断改革。
【答案】 (1)利:为工业资产阶级开辟了执掌政权的道路,民主范围有所扩大。
弊:不民主现象仍然很突出,人民群众的多数仍然没有选举权。
(2)1867年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取得了优势,打击了旧贵族势力;降低了选举资格限制,扩大了选民范围。1884年改革:选民资格进一步降低,农业工人的选举权得到认可,公民权和选举权得到进一步扩大;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得到进一步体现;接近于平等代表制原则,但选举仍受财产资格限制,妇女仍然没有选举权。
(3)核心因素: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或工业革命的影响)。
2.(2016·武汉模拟)英国历史上进行过多次选举制度改革。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32年选举法改革,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扩大选民队伍。该法实施后,城市和乡村共新增选民约20万人。
1867年的改革中进一步降低了选民资格,重新调整了某些议席的分配,使一些工人贵族拥有了选举权。
1884年改革统一了城市与乡村选民的财产资格标准,城市工人也有了选举权。
1918年议会通过的《人民代表选举法》规定,男性公民从21岁起,妇女从30岁起,享有普选权,此外还降低了居住资格及收入限制,同时还建立了平等的选举区,但仍规定了部分人可以享有复票权。
1926年选民居住资格由6个月减为3个月。1928年妇女取得了与男子平等的选举权。1948年的《人民代表选举法》废除了营业处所、伦敦市和大学选区的“复票制”,实行“一人一票、一票一价”的平等选举权制。1969年的《人民代表选举法》规定,凡年满18岁的公民,依法均享有选举权。至此,英国现代选举制度中的核心精神自由、平行和普遍的选举才真正较为完整地确立起来。
(1)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和影响。(6分)
(2)纵观英国议会改革的历程,体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9分)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演变。第(1)问,“背景和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发展趋势”从选举资格限制的变化、妇女选举权的扩大、选区的划分等角度回答。
【答案】 (1)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日益壮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影响:大大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促使英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推动了代议制的发展。
(2)财产资格的限制逐渐取消;居住资格的限制放宽;妇女逐渐取得和男子平等的选举权(或男女性别限制取消);实行“一人一票、一票一价”的平等选举权制(或废除投票中的复票权);选举区选民人数与议员人数的划分日趋公平。
3.(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21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1783年,下院议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进入20世纪后,质询时间固定为星期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1个小时。对于普通质询,被质询人可在7天内答复;对于紧急质询,被质询人必须在3天内答复。70年代后,下院设立了与政府工作相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
——摘编自埃弗尔·詹宁斯《英国议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
【解析】 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质询时间固定为星期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1个小时”“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对于普通质询,被质询人可在7天内答复;对于紧急质询,被质询人必须在3天内答复”“设立了与政府工作相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来回答“变化”;“实质”从民主角度来回答。第(2)问,注意要求回答的是“积极作用”,可以从政府工作与民主制度等角度进行回答。
【答案】 (1)发展变化:质询时间由不固定到固定;由可拒绝回答到有问必答;专业化、制度化程度逐步提高。实质:立法机构监督、问责行政机构的民主制度。
(2)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推动政府改善工作;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
4.(2016·吉林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法、美三国的历史实践,昭示了迈向民主制度的三种方案。第一种是英国的“贵族+演化”道路,特点是重视自由胜于重视平等。第二种是法国的“专制集权+革命”方式,特点是重视平等胜于重视自由。第三种是美国的“宪政民主”立国,特点是对平等和自由都给予了均等的重视。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二 专制君主本来可以成为危险较小的改革家……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假若十八世纪的君主们能够致力于渐进性的改革环境,为了进步性的提高而做有益的进步性的调节,那他们的臣民就不会被迫通过流血的暴力去寻找轻率和破坏性的革新。
——[美]杰斐逊
(1)根据材料一,概述英、法、美三国迈向民主制度三种方案的各自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托克维尔和杰斐逊观点的异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观点出现的原因。(9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分别进行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可知,相同点主要表现在变革方式方面上,而不同点主要在于对人民革命的认识上。观点不同的“原因”可结合所学知识,从英、法政治变革的不同方式进行分析。
【答案】 (1)特点:英国重视自由胜于重视平等;法国重视平等胜于重视自由;美国对平等和自由均等重视。
(2)相同点:认为由君主进行渐进性变革是社会进步的最佳方式;君主的渐进变革以较小的破坏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反对人民以暴力革命方式进行社会革新。
不同点:托克维尔认为人民革命不可能催生自由民族;杰斐逊认为革命是君主缺少进步的调节而导致的。
原因:以英国为代表的君主主导的变革实现了英国社会的平稳过渡,并使之发展成为自由民族;而革命则使得专制像恶魔一样缠住法国,导致法国在近百年的专制与共和斗争的动荡后才建立起来自由的民主共和国。
5.(2016·银川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盛顿在给麦迪逊的一封信中曾说:“13个主权国家你争我夺,都在使劲拽邦联的脑袋,很快就会全部崩陷;而唯有一部自由的生气蓬勃的宪法,对防止侵犯权益的行为予以很好的保障和密切注视,才能恢复我们尊荣的地位和成果,这种地位和成果曾经是我们的正当要求,是我们争取的无限光辉前景。”
——赵晓兰《美国的诞生》
材料二 汉密尔顿说,“不完美之人”不能制造出“完美之物”,美国宪法是一个集体讨论制定的多种意见的混合物,它必然既混杂着一些良知和智慧,也混杂着一些错误和偏见。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部自由的生气蓬勃的宪法”制定的原因及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宪法中“良知和智慧”与“错误和偏见”的表现,由此谈谈你对美国民主宪政发展的认识。(9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不难得出正确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考查美国宪法中“良知和智慧”与“错误和偏见”的“表现”,需要对美国宪法内容熟练地掌握、理解和运用。第二小问,要注意审题,题目要求回答的是对美国民主宪政“发展的认识”,不是对制定之初的美国宪法的认识。
【答案】 (1)原因:美国邦联体制的弊端;社会矛盾的激化。目的: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2)“良知和智慧”: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联邦与州政府权力分割、互不侵权;共和制度;人民通过选举对政府进行控制等。
“错误和偏见”:间接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存在种族歧视;选举权有性别、财产限制。认识:民主宪政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言之有理即可)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
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
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材料二 让我们不要为了解除自己对自由的饥渴,而喝下那杯愤懑和仇恨的毒酒。我们必须永远以尊严和纪律这些崇高的准则来指导我们的斗争。我们决不允许把我们的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抗议活动蜕化,演变成为一场暴力行动。我们必须一次又一次地攀登崇高的境界,要以精神力量对付暴力行动。
(1)材料一中“一位伟大的美国人”是指谁?这位美国人签署《解放宣言》有何进步作用?(8分)
(2)材料一中马丁·路德·金集会的原因是什么?(3分)
(3)材料二中“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抗议活动”是指什么?马丁·路德.金主张用什么方式争取人权?(4分)
【解析】 第(1)问,要结合美国内战的背景分析。第(2)问,结合材料进行概括。第(3)问,注意将所学知识和材料相结合。
【答案】 (1)林肯。《解放宣言》激发了黑人参战的积极性,为夺取美国内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使黑人获得了自由,黑人在法律上被承认为美国公民。
(2)林肯颁布《解放宣言》后的一百年,黑人仍未真正获得自由,仍然处于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之下,备受压榨。
(3)进军华盛顿运动。非暴力群众运动。
单元综合测评(四)
(时间:60分钟 分值: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人们认为,“贫困是没有代表权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假如工人有选举权,就会有一个比现在的议会更愿促进工人利益的立法机构……就会采取一些措施来保证更平等地分配他们创造的财富”,因此,“普选权的问题是饭碗的问题,是每日三餐粗茶淡饭的问题”。
材料二 为人民歌唱——为工人歌唱;
他们在长期囚禁中呻吟;
放债者对人民怒目——国王和贵族,
还有骄横贪婪的教士们。
……
他们满以为——我们会垂着手挨饿,看他们狼吞虎咽?
他们会明白——转错了念头,原来这里还有男子汉!
我们不好争——我们爱生活,但是只爱自由的生活;
我们决不给恶棍当奴才,不管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宪章派是如何理解普选权与改善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的。(8分)
(2)材料二是宪章运动中在工人中广为流传的《人民之歌》,为了“不当奴才”,19世纪40年代前后,英国工人为争取民主权利采取了什么举措?结果如何?(7分)
【解析】 第(1)问,注意在阅读理解材料一的基础上获取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组织答案。第(2)问,结合宪章运动的时间、内容思考问题。
【答案】 (1)宪章派认为造成工人阶级生活贫困的根源在于工人阶级没有政治权利,没有政治地位。因而,要改善贫困的经济状况就必须获得政治权利。
(2)三次请愿运动。结果虽然失败,但是工人的民主权利却不断发展,逐步实现了请愿的内容。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当时的总人口为1 900万,在第二次请愿书上签名的就达330多万人。宪章派赢得了全国一半成年男子的支持。请愿书铺开有6英里长,蔚为壮观。这次请愿书还提出了社会经济要求,用工人们的话说,是“刀子和叉子”的问题,即饭碗问题。
材料二 英国政府惮于工人运动的力量,为缓和社会矛盾,陆续实行了一些让步政策。议会在1842年通过了禁止女工和童工在矿井劳动的法令,1847年通过10小时工作日法令。人民宪章的6点要求,除每年选举议会外,在后来几十年间都陆续成为现实。
(1)材料一中提到的请愿反映了工人的哪些要求?结果如何?(6分)
(2)分析出现材料二这种情况的原因。(6分)
(3)评价宪章运动的作用。(3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宪章运动,以基础性问题为主,难度相对较小,可结合所学知识内容逐问进行回答即可。
【答案】 (1)普选权和社会经济要求(饭碗问题)。遭到政府镇压而失败。
(2)工人运动力量的不断壮大;为缓和社会矛盾,英国政府实行了一些让步政策。
(3)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民们!你们的公社已经建立了。3月26日的投票确定了革命的胜利。卑鄙无耻的政权掐着你们的脖子逼迫你们;你们已用合法的自卫军把那强迫你们承认国王、侮辱你们的政府赶出城外。
——《公社第一次宣言》(1871年3月30日)
材料二 公社是现在唯一的政权,兹命令:
第一条 一切公务部门的职工今后必须确认凡尔赛政府或其拥护者所发出的命令或通知为无效,无法律效力。
第二条 凡不服从本法令的任何官吏或职工,将被立即开除。
——1871年3月29日公社法令
(1)材料中的“公社”是什么性质的政权?(3分)
(2)公社的命令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什么?(3分)
(3)马克思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握政权的政府的趋势。”请用史实加以说明。(9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所学可知,其性质是工人阶级政权。第(2)问,通过分析材料可知,其实质为反对旧政府和旧法令,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第(3)问,从政权建设和经济两个方面作答即可。
【答案】 (1)性质:巴黎公社是巴黎人民的自治组织,是工人阶级政权。
(2)巴黎公社坚决反对旧政府和旧法令,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
(3)在政权建设方面,公社委员以及一切公职人员都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并接受选民的监督。在经济方面,废除官员高薪制,规定所有公职人员一律实行普通工人的工资制;维护劳动者利益,尤其是保护妇女的权利。
4.人民群众是民主化进程中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民主权利不是靠恩赐获得的,必须通过斗争来争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协会成立的目的,是要成为追求共同目标即追求工人阶级的保护、发展和彻底解放的各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
——《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
材料二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60年代国际工人运动出现了什么趋势?(3分)
(2)巴黎公社是19世纪伟大的工人运动,它“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的表现有哪些?(9分)
(3)综上所述,你得到什么认识?(3分)
【解析】 第(1)问,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第(3)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工人阶级的斗争趋向联合。
(2)公社内部实行民主,公社委员以及一切公职人员都由选举产生;公社废除了官员的高薪制;维护劳动者权益。
(3)国际工人运动是民主化进程中的强大推动力量;工人阶级在斗争中走向联合是必要的;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具有艰巨性、曲折性。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2年)3月1日政府公布草案时,却使全国大吃一惊。它有三条原则:一是取消衰败选区,把席位转给大城市和各郡。二是扩大选举权,实行财产资格制。除原有选民外,在农村凡是年收入10镑以上的公簿持有农和50镑以上的租约农,城镇选区年值10镑以上的房产持有人均拥有选举权。三是减少议员总数,从658席减为595席。
材料二 伦敦工人组织“伦敦工人协会”草拟了一份“人民宪章”,以议会法案的形式提出来。它要求:(1)成年男子享有普遍选举权;(2)议会每年改选一次;(3)议会议员取得薪金;(4)选举采取秘密投票方式;(5)设立平等选区,保证平等的代表权;(6)废除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
材料三 1842年春,宪章派提出了一个新的第二次请愿书。这次请愿书与第一次请愿书不同,它不仅提出了政治要求,而且也提出了社会经济要求,也就是“刀子和叉子”,即饭碗问题。同时,请愿书中还指出工人阶级待遇低下,劳动时间“超出人们所能忍受的限度”及工厂里极端恶劣的劳动条件。
——以上材料均节选自《世界近代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结合材料一、二的历史背景,概括指出两者的异同之处,并结合材料三指出其本质的不同。(6分)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3)综合材料二、三,简要叙述英国宪章运动的历史影响。(5分)
【解析】 第(1)问,两者的“异同之处”应根据材料一、二中的信息“财产资格制”“普遍选举权”等归纳,“本质”从二者的阶级属性出发进行回答。第(2)问,从宪章派的政治、经济要求所体现的阶级属性入手分析。第(3)问,从民主政治的历程分析宪章运动的历史影响。
【答案】 (1)同:改革旧的议会选举制度,扩大议会选举民主。异:材料一只照顾到大地主和中等以上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材料二则普及所有成年男性公民。资产阶级民主仅是资产阶级等有产者少数人的民主,而无产阶级民主则是社会最广大人民的民主。
(2)材料三中除了提出政治要求外,还提出了符合工人阶级利益的经济要求,说明无产阶级的主张已经跳出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标志着宪章派已与资产阶级激进派划清了界限,宪章运动发展成为独立的工人阶级政治运动。
(3)宪章运动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进程,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逐步完善;宪章运动是国际工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治、经济主张以及斗争方式,推动了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实践基础。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器的使用使得一些手工工人失去饭碗,他们就去破坏他们的强大对手:机器
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工人阶级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仍然是家徒四壁
材料二
(1)根据图一,分析工人最初把斗争目标指向何处。(2分)
(2)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宪章运动兴起的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宪章运动中,工人的斗争方式有哪些?(4分)
(4)宪章运动有哪三次大规模请愿活动?各自结果如何?(6分)
【解析】 第(1)问从图一中容易找出答案。第(2)问应从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的力量、经济生活和政治权利等角度来分析。第(3)问根据图三和图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第(4)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机器。
(2)①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工人阶级形成并壮大;②19世纪上半期工人正经历着沉重的苦难;③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赋予了工业资产阶级选举权,工人被排斥于议会之外。
(3)集会、请愿、罢工、起义和示威等。
(4)①1839年,宪章派向议会递交了请愿书,但遭到下院否决,其运动遭到镇压。②1842年,宪章派恢复了活动,第二次向议会递交请愿书,再遭拒绝。工人以罢工表示抗议,再次遭到政府镇压。③1848年,宪章派组织了第三次请愿,因领导人的动摇而夭折。
单元综合测评(五)
(时间:60分钟 分值:90分)
1.(2015· 全国卷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重轻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8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等信息概括。第(2)问要从材料中归纳评价的要义即陈独秀主张唤起民众的觉悟,然后结合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组织答案。
【答案】 (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数国民须自觉居于主人地位,具有主动精神;自觉参与建设政府、制定并维护宪法。
(2)从思想文化层面反思清末民初民主政治失败的原因;认识到民众觉悟才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要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发展了民主思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2.(2016·枣庄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天下为客,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霭群瓷裂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被托者之大盗乡愿,而责所托之孔,又乌能知孔哉?方孔之初立教也,黜古学,改今制,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亦汲汲然动矣。
——谭嗣同《仁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黄宗羲与谭嗣同各自思想产生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谭嗣同思想主张的异同。 (7分)
【解析】 第(1)问考查的是黄宗羲与谭嗣同思想主张产生的背景,结合二者生活的时代从政治、经济等角度进行论述即可。第(2)问,比较二者思想的异同,从材料中黄宗羲“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废君统,倡民主”可知其思想的共同之处,其不同结合背景答出黄宗羲主张限制君权但是没有系统的改革方案,谭嗣同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主张民主和平等,二者思想的深度和系统性不同。
【答案】 (1)背景:黄宗羲:对明朝灭亡的反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群体壮大。谭嗣同:民族危机加剧,维新派力主建立君主立宪以救亡图存;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同:反对君主专制,力主君民共主。异:黄宗羲主张限制君主权力,但未提出系统化的社会变革方案;谭嗣同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与平等,深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3.(2013·全国卷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县设六十议员,是谓县议员;府设六十议员,是谓府议员;省设六十议员,是谓省议员。县议员于秀才中选择其人,公举者平民主之……府议员于举人中选择其人,公举者秀才主之……省议员于进士中选择其人,公举者举人主之……
公举法:凡男子二十岁以上,除喑哑盲聋以及残疾者外,其人能读书明理者,则予以公举之权……兴革之事,官有所欲为,则谋之于议员,议员有所欲为,亦谋之于官,皆以叙议之法为之,官与议员意合,然后定其从违也。从违既定,乃由县详府;府议员意合,则由府详省;省议员意合,则详于君;君意合,则书名颁行;意不合,则令其再议。若事有不能衷于一是者,则视议员中可之者否之者之人数多寡,而以人多者为是,所谓从众也。推之,凡军国大政,其权虽出于君上,而度支转饷,其议先询诸庶民,是真为政者矣。
——何启、胡礼垣:《新政论议》 (1895年)
(1)概括指出材料中民主设计方案的主要原则。(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方案在中国近代民主进程中的意义。(5分)
【解析】 第(1)问,注意归纳材料含义,先提取材料各个分句的主旨,再进行归类合并,用历史语言进行陈述。第(2)问,注意强调的是民主进程的意义,从制度变革的角度进行阐释。
【答案】(1)议员选举与科举功名相联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有一定限制;仿行宪政,议事原则自下而上,少数服从多数;军国大政仍归君主。
(2)进行制度设计;为之后的政治改革提供了思想资源。
4.(2013·山东高考)辛亥革命爆发后,山东巡抚孙宝琦曾致电清内阁,阐述对时局的看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顷者,宪法信条,业经颁布,君权削尽,仅存皇位,而各省不知信从,反多独立。……重以土匪蜂起,列强环伺,瓦解瓜分,危在旦夕。……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
——孙宝琦致内阁电(1911年1月11日)
(1)概括指出孙宝琦的电文反映了哪些史实。 (10分)
(2)结合史实,说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名省民情”的。 (5分)
【解析】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形势的变化。第(1)问要搜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找到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用专业性的语言概述即可。第(2)问要联系武昌起义爆发后事态发展的进程,注意清政府起初镇压革命到清帝被迫宣布退位这一过程,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即可。
【答案】 (1)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实行预备立宪;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帝国主义伺机扩大对华侵略;实行共和成为大势所趋。 (答出三个要点即可)
(2)起初,清政府拒绝实行共和,派兵镇压革命军;后来,迫于革命形势发展,清帝不得不宣告退位。
5.(2016·河南名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枢机构采取责任内阁制,大总统不主持日常政务,袁世凯对此极为不悦,但已不容他置嚎。他对责任内阁制的破坏不是公开否认其原则而是根本蔑视其存在。
——《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914年,袁世凯主持祭孔大礼,又庆祝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他称赞科学及其净化迷信的作用,而又率领全国祭天,邀请所有的人都参加,在一定程度上使古代皇帝的特权大众化。1915年8月在总统的默许下开展了一场拥戴袁为皇帝的运动。然而,皇帝却要经过选举(实际上是走形式),帝制必须是立宪的。
——《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的目的和结果。(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9分)
【解析】 第(1)问可结合材料一“大总统不主持日常政务”“不悦”“根本蔑视”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去考虑作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祭孔大礼”“称赞科学及其净化迷信”“拥戴袁为皇帝的运动”等并结合历史背景从辛亥革命的影响、袁世凯的实力、经济发展的程度等角度作答。
【答案】 (1)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统治,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结果:袁世凯蔑视和破坏责任内阁制。
(2)特点:将共和制的作风和帝制的作风融为一体。
成因:辛亥革命影响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儒家思想影响力根深蒂固;袁世凯掌握着强大的北洋军阀,拥有强大的实力;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主政治发展十分有限;近代中国民众的民主意识较为淡薄;使古代皇帝的特权大众化;欺骗愚昧无知的选民等。(回答出其中3点,言之成理即可)
6.(2016·潍坊模拟)民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革命根据地的各级领导机关非常重视乡政权的建设,乡工农兵代表会议设立了经常的或临时的各种专门工作委员会,这种委员会的参加者都是不脱产的群众中的积极分子。……红色政权通过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度,把工农群众的优秀代表选拔到各级政权机关,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白寿彝《中国通史·近代后编》
材料二 在政权机关的构成上,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中间派人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由人民选举产生,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凡是年满18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性别、信仰、党派、文化程度,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陈先初《从三三制看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材料三 一种民主模式的相对优缺点,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化多元性、种族分化程度和社会经济生活方式。
——苏格拉底
(1)根据材料一指出,革命根据地是如何加强政权建设的。(5分)
(2)材料二中“三三制”政权的组成体现了什么特点?这一政权的建立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并依据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史实举例说明。(5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中认识到革命根据地民主具有专门机构、群众基础上的普遍平等选举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上的民主措施。第(2)问从材料中提取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民主性的特点,并指出享有民主的条件是“赞成抗日”,由此得出“三三制”所具有的影响。第(3)问材料三中指出“民主模式”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国情即政治历史、文化多样性、种族分化程度和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由此得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
【答案】 (1)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吸收群众参与政权管理;实行平等的选举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
(2)特点:广泛性、民主性、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影响: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动了各阶层民众的抗日积极性;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
(3)观点:民主制度要适合本国国情。
举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选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