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革命烈士诗两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8.革命烈士诗两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07 19:0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8.革命烈士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读懂有比喻义的词和诗句。
3、体会内容中蕴涵的作者情感,学习先烈们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诗句意思,体会先烈们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革命豪情。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有比喻义的词和诗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搜集相关历史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渣滓洞集中营、白公馆集中营、11 27大屠杀等)。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通诗,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叶挺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为了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诗句意思,体会先烈们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革命豪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有比喻义的词和诗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分析字形,导入新课
1、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囚歌
( http: / / www.21cnjy.com )”又是什么意思呢?(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囚歌”在本文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2、介绍时代背景。如: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知道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用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和你了解的知识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3、简介叶挺将军和渣滓洞监狱.
叶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8日),原名叶洵,字希夷,中国广东惠阳秋长人,北伐名将,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新四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及新四军重要领导人之一,是闻名国内外的军事家,他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后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囚歌》明志。抗战胜利后,获救出狱后被中国共产党重新接纳为党员,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难。
渣滓洞在重庆市歌乐山麓,距白公馆2.5公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渣滓洞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是程尔昌于1920年开办的,因渣多煤少而得名。渣滓洞三面是山,一面是沟,位置较隐蔽。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在此设立了监狱。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内院一楼一底16间房间为男牢,另有两间平房为女牢。21教育网
二、初读全文,质疑问难
1、师范读课文,学生圈出生字词语。
2、师出示生字词,指名读一读。
3、全班齐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
4、学生轻声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
5、集体反馈,教师引导,理解诗歌的意思。
(1)“人”指坚持革命的革命者;“狗”指人民的叛徒、敌人的走狗。
(2)“一个声音”指敌人的欺骗利诱声。
(3)“地下的烈火”指孕育在人民之中的伟大的战斗力量。
(4)“永生”指与天地同存,与日月同辉,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
三、品读诗句,体会感情
1、师:刚才我们理解了“囚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的意思,就是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那么请找一找这首诗中几处提到“自由”,勾画相关句子,想想每处“自由”指的是不是一回事?21cnjy.com
2、设疑:叶挺渴望自由,敌人也说要给他自由,为什么叶挺又不要了呢?这不是矛盾吗?讨论刚才的问题。
3、交流,体会两个“自由”的不同,全班汇报。
重点理解:
人:坚贞不屈的革命者。
门:指革命者所要走的路。
狗:革命队伍里的叛徒。
狗洞子:出卖革命当叛徒所走的路。
一个声音: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声音
自由讨论。让学生体会出国民党反动派一面加紧对坚贞不屈的革命者进行迫害;一面诱惑革命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叛变投降。21·cn·jy·com
师补充:介绍叶挺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的原因和狱中斗争事迹。并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回到课题的“歌”字。www.21-cn-jy.com
4、再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二小节诗,体会叶挺崇高的革命气节。
5、师:既然不能得到诗人所渴望的自由,那么他选择了什么作为人生的归宿 自由读第三节诗,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诗句.2·1·c·n·j·y
地下的烈火:指革命的烈火.
活棺材:比喻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
虽然人的身躯在烈火和热血中燃烧了,但人的尊严,人的精神还在,它们将获得永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叶挺将军怎样的革命气节?【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
该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的壮志豪情?
(“地下的烈火”“一齐烧掉”“得到永生”等词语读时要铿锵有力,语气逐渐激昂,节奏加快。)
6、指名读,全班评析,学生再读。
四、总结全诗,指导朗读
1、师总结全诗。
2、初步划出节奏。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21·世纪
教育网
3、指名读——学生评价——指名读——多形式读——背诵。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看拼音写汉字
  qiú
kǎo
kǎi
xínɡ
zànɡ

  (
)歌
(
)打
(
)歌
毒(
)
埋(
)
(
)鬼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用序号标出
  ①担任
②任凭
③不论、无论
④职务
⑤姓
⑥承受
⑦量词
  1.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2.担负重任。(

  3.任谁也比不上。(

  4.连任三年厂长。(

  三、读一读,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拷(

宫(

烈(

形(

  烤(

官(

列(

刑(

  锁(

躯(

材(

燎(

  销(

驱(

才(

镣(

四、写出下面句子中带横线词语的意思。
1.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为人进出的门:
为狗爬出的洞:
2.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地下的烈火:
3.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魔鬼的宫殿:
  【参考答案】
  一、囚歌
拷打
凯歌
毒刑
埋葬
魔鬼
  二、1.②任凭
2.④职务
3.③不论、无论
4.①担任。
  四、1.人,指坚贞不屈的革命者。
“为人进出的门”指革命者所走的道路.
  狗,指革命队伍里的叛徒。
“为狗爬出的洞”指出卖革命,充当可耻叛徒的出路。
  2.“地下的烈火”指革命的烈火,指人民群众中蕴藏巨大的革命力量。
  “活棺材”比喻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
3.“魔鬼的宫殿”比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板书设计】
囚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读通诗歌《耕荒》,学习本课的生字“嘱”。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先烈们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革命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耕荒》。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诗句意思,体会先烈们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革命豪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有比喻义的词和诗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渲染气氛
1、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叶挺同志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其实像这样的烈士还有很多。
师讲述渣滓洞集中营、白公馆集中营、11 27大屠杀等历史事实。
蓝蒂裕(1916—1949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庆梁平县人,人称蓝胡子,出身贫苦,1938年在万县师范学校求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他到重庆海员工会担任《新华日报》发行员,暗中从事党内交通联络工作。“皖南事变”后,转移到重庆附近开展农运工作。1941年底,在江北县保育院第一次被捕,后挖墙逃出。1945年至1946年,他到梁山、垫江等地农村做教员,继续党的活动。1947年底,被派回梁平,参加筹划川东一工委领导的达大武装起义。1948年3月,起义失败,多数同志疏散转移,蓝蒂裕等志愿留下坚持。同年11月,他被任命为十工委下属垫江周嘉场特支书记,1948年12月,被叛徒出卖被捕,先关在县府大牢,后转渣滓洞看守所,全身被炮烙得皮焦肉烂,仍坚强不屈。他在狱中是“铁窗诗社”成员。1949年10月28日被杀害于重庆大坪刑场,时年33岁。
2、教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革命诗歌《耕荒》就是蓝蒂裕同志临刑前在渣滓洞楼上第六号牢房留交难友转给他孩子蓝耕荒的遗嘱,也叫《示儿》。
二、自读诗歌,质疑解难
1、学生试着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这是作者写给自己孩子的遗嘱,体会诗中的意思,了解大意.自由交流。
三、联系《囚歌》,理解喻义
1、师:《囚歌》和《耕荒》这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差不多,两位都是革命烈士,请同学们试着联系《囚歌》中的词句意理解方法来理解这首诗歌。
2、再读诗句,理解重点词句。
重点指导:
荒沙:指人民大众生活的恶劣环境,到处荒芜,到处兵荒马乱.
满街狼犬:是指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和特务们.
遍地荆棘:
遍地荆棘:是指当时的社会现状,人们生活在一块没有安全感的土地上.
从这些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
3、品读最后一节诗,说说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4、猜想这位父亲在给孩子写遗嘱时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气节和心愿。
5、朗读,读出父亲对孩子的爱,对敌人的憎恨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儿子看到父亲的遗嘱时会怎样想?怎样做?简介儿子蓝耕荒及写给父亲的诗.
2、假如你是作者的孙子,知道了爷爷的英雄事迹,会怎么想?会怎么做
五、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背诗歌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辨字组词
耕(

荒(

嘱(

遗(

耘(

慌(

属(

贵(

二、选择合适的成语填在括号里
异想天开
朝思暮想
左思右想
浮想联翩
胡思乱想
深思熟虑
冥思苦想
痴心妄想
1.
苦苦地想——(

2.
想得厉害——(

3.
想了又想——(

4.
想得没道理——(

5.
想得荒唐——(

6.
想得离奇——(

7.
想得很多——(

8.
想得周到——(

三、你还知道革命先辈的什么诗句,请写出两句。
1.
2.
一、耕地/耕耘
开荒/慌张
嘱咐/属于
遗失/珍贵
二、1.冥思苦想
2.朝思暮想
3.左思右想
4.胡思乱想
5.痴心妄想
6.异想天开7.浮想联翩
深思熟虑
三、1.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
2.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板书设计】


从荒沙中来---→到荒沙中去
革命到底的决心
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美丽的园林
视死如归的从容
【教学反思】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革命烈士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囚歌》。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都体现授课人的成熟或不成熟的教学指导思想,那么我的《囚歌》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什么呢?
  第一,紧紧把握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
  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表现为思想性、工具性,还有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初级性的统一。我要把《囚歌》上成地地道道的小学高年级语文课。
  第二,紧密联系两个实际,并在它们的结合点上作文章。
  首先要联系教材实际。从体裁上看,《囚歌》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从思想上看,它是一篇革命理想和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从内容上看,它虽然不很艰涩难懂,但多处用了比喻,精炼、形象的语言中包含着较深广的思想感情;从课文类别看,它属于一类课文。
  其次要联系学生实际。虽然在今天的这种特定的情况下谈不到“吃透学生”,但是对此时此地学生的实际也应该做出尽量符合实际的估计。小学生毕竟还小,他们对过去毕竟知之不多,感之不深;他们对诗歌,特别是抒情的认识一般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他们的学习能力的发挥也可能因教师或环境的变换而受到影响。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
  所谓“在两个实际的结合点上作文章”,就是说,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可以互相补充的地方。例如《囚歌》有理想信念教育的因素,而小学生正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于是这里便形成了一个结合点,我们便可以“取教材之长,补学生之短”。
  第三,努力体现教改精神,同时注意处理好改革与继承的关系。
  教学改革,首先要贯彻“三个为主”的精神,这里不想多说了。除此以外,我在教学设计中还十分注意依靠理论的指导作用,力求克服传统教学主要依靠经验,缺乏理论思维的不足。例如,《囚歌》的总体设计就是以“大语文”教学观为指导的,而它的第一个具体步骤,就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两次质疑问难,就是以信息论的反馈原理为依据的。
  我认为,教学改革既是对传统教学中不合理成分的扬弃,又是对它的合理成分的继承。不能一说教改,就对传统的东西一概否定,在《囚歌》的教学设计中,就吸收了传统语文教学中“文道结合”、“因文悟道”等特长,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也基本采用了“破题——开讲——诵习”传统框架。关于“讲”与“不讲”、“多讲”与“少讲”,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弄不好会被认为是“满堂灌”。我认为,应该从两个实际特别是教材实际出发,当讲则讲,有些地方还要“畅讲”,教师不应该只当“导演”,他应该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所以我在几个关键之处设计了几段比较长的“独白”,意在把学生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心里话”替他们说出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激发情感。
  可以说,我对《囚歌》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的处理、安排和运用,都是以上述指导思想为准则的。
  这里着重谈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
  经过认真挖掘教材,根据大纲要求,我把教学目的的任务确定为:
  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这是教学目的和任务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初步能力。这是教学目的中的知识能力教学因素。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技能,这是教学目的中的技能技巧训练因素。
  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客观地存在于教材之中,不是我们附加上去的,他们在教材中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我们把它们提炼出来,抽象的为自己头脑中主观的东西,即教学目的,是否就失去了联系了呢?不是的,只不过是改变了联系方式而已:他们都服从于一个总目标——育人。可以说,《囚歌》的教学目的的确定,是着眼于教育、教养、发展任务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在上述目的任务中,理解课文是重点。因为这个主要矛盾解决了,思想教育的目的也就同步达到了,朗读训练也有了比较坚实的感情基础。所以我安排了较长的教学时间突破这个重点兼难点。
  根据高段教学过渡性,在突出“字、词、句、段、篇”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我还注意了语、修、逻、文知识的渗透,例如,通过讨论“怎能”这个词来体会表达的准确性和鲜明性,渗透语法和逻辑教学通过讨论“地下的烈火”、“活棺材”等词语来体会表达的生动性,渗透修辞教学。
  诗歌是以形象、精炼、富有感情为基本特征的,好的诗还有一种意境美。《囚歌》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它的美不是表现为优美,而是表现为壮美,一种使人迥畅荡气的悲壮之美,一种不可压抑的阳刚之美,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共产主义精神美。虽然在教学中不必要也不可能单列一项进行讲解,但我的确想把这种美很好地体现出来。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囚歌》这首抒情诗教得有情。为此,教师必须“进入角色”,即把自己变成叶挺。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学生;使他们体会到《囚歌》的情感美。我还要求自己,要用诗一样的语言去讲诗,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精炼、形象,充满激情,以此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会《囚歌》的形象美。一句话,在《囚歌》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审美教育。
  本课的教学结构,我原来按三个大环节安排,后来改为两个,第一个环节是为第二个环节作知识和情感方面的准备,我改变了以往程序式的导入法,采取了以故事开头,自然引进课文的方法,把介绍背景、范读课文和破题融为一体,一气呵成。第二个环节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部分,它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初读课文,包括初读、尝试把握中心和质疑三小步;二是研读课文,包括分节读议,归纳、二次质疑、检查词语理解四小步。这个环节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安排的。第三个环节是指导朗读,改变以后,我把它分散在分节读议这个步骤中进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