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32.将相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重点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将相和》,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板书:32.将相和。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因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被称为“战国”。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
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注意几个字:
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
削:xūe削弱
xiāo削铅笔
蔺:lìn蔺相如
阑:lán阑尾炎
秦:上下结构
臣:半包围结构
璧:上下结构
颇:部首是“皮”或“页”
辱:部首是“辰”或“寸”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每胜。
负荆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责罚,赔礼道歉。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听课文录音,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给文章划分结构段,并用小标题归纳段意。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指导。
第一大段(1—10):写“
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大段(11—15):写“
渑池之会”的故事。
第三大段(16—18):写“
负荆请罪”的故事。21·世纪
教育网
了解和将相和这个故事相关的资料。(多媒体出示)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大夫、卿 官职,分别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www-2-1-cnjy-com
璧(
)
秦(
)
廉(
)
壁(
)
泰(
)
镰(
)
避(
)
奏(
)
谦(
)
渑(
)
侮(
)
换(
)
蝇(
)
诲(
)
唤(
)
二、给画线的词填上反义词。
积少成(
)
同甘共(
)
转败为(
)
异口(
)声
里应(
)合
口是心(
)
三、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完璧归赵(
)
A.全,完整
B.
完结
C.
完成
D.消耗尽
2.负荆请罪(
)
A.依仗
B.
背
C.
享有
D.
遭受
3.理直气壮(
)
A.挺直;使笔直
B.
公正的,正义的
C.直爽,直截
D.
简直
4.同心协力(
)
A.调和,和谐
B.合
C.
协助
四、缩句。
1.一列长长的火车飞快地通过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
2.一架银白色的飞机在蓝蓝的天空中飞行。
3.北京东方小吃店有很多的特色小吃。
那盏红色的精致的小台灯是我的生日礼物。
参考答案:
璧还/墙壁/逃避
秦朝/泰国/演奏
廉价/镰刀/谦虚
渑池/苍蝇
侮辱/教诲
交换/呼唤
多
苦
胜
同
外
非
1.A
2.B
3.B
4.B
四、1.火车通过大桥。
2.飞机飞行。
3.小吃店有小吃。
4.小台灯是礼物。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弄清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过程
】
复习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整篇课文一共分多少段?(分三大段)每一大段的标题是什么?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那么每一个故事的之间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主要交代了时代背景)
2、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它是后面三个故事发生的总起因)
三、阅读分析第一个故事,思考问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指导。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用文中的句子来回
答。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3、蔺相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这样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用处?
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4、阅读第8自然段,找出表现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动词。
(捧、退、靠、举、撞等)
5、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造成这样一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就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送回国。
6、仔细读课文第8、9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机智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学生自由发挥)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齐读11—15自然段,思考问题:
1、“瑟”是什么?“缶”又是什么?
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2、谁提出渑池之会?为什么提出?
秦王提出渑池之会,目的是为了报复。
3、赵王决定怎么做?
赵王决定由蔺相如陪同前往赴约。
4、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5、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与机智?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6、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和武官廉颇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五、自学第三个故事。
1、学生按照上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方法阅读分析第16—18段,画出重点词句。
2、检查自学情况:
(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因为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2)“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
,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表现了廉颇的什么性格特点?(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3)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原因?从这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蔺相如尽量避开廉颇,为的是避免两人之间发生矛盾。
句子:“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表现了蔺相如识大体,为国家利益着想,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4)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用文中的句子说说他是如何“负荆请罪”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的什么品质?
①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②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③从这可以看出廉颇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3、总结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对大家有没有什么启发?
(我们要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学习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在平常的班级活动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把班集体搞好。)
【课堂作业新设计】21
cnjy
com
一、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原意是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后用以表示向别人认错赔罪。( )
2.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
3.理由站不住,无话可说。( )
4.原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后比喻把东西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
5.用多少钱业也买不到的宝物,形容物品特别珍贵。(
)
6.理由正确充分,说话坚定有力。(
)
二、为下列各句中的“才”字选择正确的意思,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才:(1)能力,能耐;(2)从才能方面指某一类人;(3)仅仅,只;(4)表示只有在特定条件下然后怎样【来源:21cnj
y.co
m】
1.蔺相如机智勇敢,才能出众。(
)
2.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
3.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个难得的帅才。(
)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写了(
)、(
)、(
)三件事。文中“将”指的是(
),“相”指的是(
),“和”指的是(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读下列句子,结合上下文,总结人物性格特点。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2·1·c·n·j·y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
3.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
五、将下列历史人物填到相应的成语旁边。
赵括
诸葛亮
祖逖
蔺相如
廉颇
勾践
曹植
荆轲
初出茅庐——(
)
纸上谈兵——(
)
卧薪尝胆——(
)
闻鸡起舞——(
)
完璧归赵——(
)
草船借箭——(
)
负荆请罪——(
)
图穷匕见——(
)
煮豆燃萁——(
)
参考答案:
一、1.负荆请罪
2.同心协力
3.理屈词穷
4.完璧归赵
5.无价之宝
6.理直气壮
二、1.(1)
2.(4)
3.(2)
三、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廉颇
蔺相如
(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四、1.机智
2.不畏强暴,勇敢机智
3.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五、初出茅庐——(诸葛亮)
纸上谈兵——(赵括)
卧薪尝胆——(勾践)
闻鸡起舞——(祖逖)
完璧归赵——(蔺相如)
草船借箭——(诸葛亮)
负荆请罪——(廉颇)
图穷匕见——(荆轲)
煮豆燃萁——(曹植)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将相和》一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去读、悟、演,写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辉的人物。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21·cn·jy·com
”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理解廉颇这段话,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在这课的教学中,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先让学生理解这句话,之后练读这句话,注意让学生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学生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问学生: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当上了上卿,你们觉得他说的对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说出了哪些话,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蔺相如的语言来。于是学生们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的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己错了,从而负荆请罪。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出处:21教育名师】
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思考·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
【版权所有:21教育】
说课稿
32.将相和
二、以“和”为眼,整体把握“负荆请罪”这则故事,着眼人物语言
师:同学们,你们课文读到什么地方感觉到将相要不和了?
生:我读到这里: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觉得将相要不和了。
师:(大屏幕出示这段话)廉颇一句话,破坏了赵国的和。再往下读,读到哪儿又让你觉得他们有和的希望了?21
cnjy
com
生:“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这里感觉到他们又有和好的希望了。
师:为什么读这番话?
生:因为蔺相如这番话有和好之意。
师:蔺相如的话,始终保持着赵国的和。是吗?注意一个词,读“chéng乘机”。跟我读一遍。
生:读词。
三、着眼人物语言,以“不和”和“求和”为主线,比较研读
师:(大屏幕出示蔺相如这番话)两个人的语言,很不一样。那我们就来细细研究。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这一将一相的话,发现有哪些具体的不同?作上记号,四人小组讨论。听清楚没有?开始讨论。四人小组。
生:(小组讨论2分钟)
师:谁先来?
生1:廉颇处处为难蔺相如,而蔺相如却处处体谅廉颇。因为蔺相如知道如果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2-1-c-n-j-y
生2:廉颇对蔺相如直呼其名,而蔺相如称廉颇为廉将军。
师:这是第一个重大的发现。(点击课件,“我廉颇、他蔺相如”与“廉将军”几字变红)在名字前面还加上“他”,“他蔺相如”读起来什么感觉?
生:感觉就是很不尊敬蔺相如,很看不起蔺相如。
师:他蔺相如,这样说合适吗?
生:(齐)不合适——
师:这时候的蔺相如已封为上卿,应该怎么称呼?
生:(齐)蔺上卿。
师:注意到了这个称呼,能把人物对话读好吗?同桌相互试一试。
生:同桌对话。
师:(半分钟后)哪一桌愿意表现一下?
生1:指名一桌读。
师:不错。特别是廉将军。但是不服气也不能乱加字。
(全场笑)
生2:同桌读。(还是不够流利)
师:不服气也不能着急。(生笑)除了发现人称上大不相同,还发现什么?
生:廉颇总是把自己放在前面,而蔺相如的话中都是把廉颇放在自己前面。说明蔺相如是想和廉颇和好的。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师:(高兴地)读书就是这样,不能放过一字一句。(点击课件,“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字体变红)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1:朗读廉颇所说的句子。
生2:读得较有感情。
师:她还突出了一个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什么?
生2:他蔺相如是靠嘴巴,而我是靠打仗,靠生命换来的!
师:你这番话让我想起了一首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哎,他廉颇是不是吹牛啊?
生:不是。渑池之会上,廉颇带着军队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才只好放赵王回去的。
师:老师还为大家带来这么一段资料(课件出示)师有感情范读。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以勇气闻于诸侯。
看来廉颇能够名扬四海,确实是因为他百战百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再读句子。
生:齐读廉颇说的话。(此时学生读得已较有感情)
师:看样子,廉颇的话倒是实话。虽说是实话,可哪个地方总让我们感觉说得不太入耳,让我们听不下去?
生:我觉得是这里: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21教育网
师:为什么?
生:因为廉颇就是个功臣也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因为蔺相如地位比他高就看不起人家。
师:心不平则气不和。就是因为廉颇觉得自己能耐比蔺相如大而官位却比蔺相如小就如此耿耿于怀。蔺相如真的没有什么能耐吗?21cnjy.com
生:不是的。
师:蔺相如有什么能耐?
生1:完璧归赵中蔺相如以身护玉,机智而且勇敢。
师:终于发现了廉颇的话里不合情而且不合理。
生2: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为赵王挣回了面子。
师:为赵王争回了面子就是为赵国——
生:(齐)挣回了面子。
师:廉颇重要,这蔺相如也重要。对赵国而言,两人缺一不可,所以此话差矣。现在蔺相如说: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9个字你读懂了吗?
生:正是因为廉颇在前线作战,蔺相如在后面出谋划策,赵国才不会受欺负。
生:我觉得廉颇和蔺相如就好像赵王的两只手。
师:你体会得真深刻,他们俩就好像赵王的左手和右手。什么叫文武合璧。对付秦国这样的大国,将相就必须要和。所以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和,国力就强,不和就弱。请男同学读廉颇说的话,女同学读蔺相如说的话。www.21-cn-jy.com
生:分角色朗读。
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有什么发现?
生:廉颇说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而蔺相如说自己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师:廉颇是口口声声我我我,而蔺相如说的是我们赵国。蔺相如以身护玉,为的是——
生:我们赵国。
师:渑池会上蔺相如逼着秦王为赵王击缶,为的是——
生:我们赵国。
师:蔺相如如今避着廉将军,还是为了——
生:(大声)我们赵国!
四、以“负荆请罪”为核心,引导写话实践,全面感受人物形象
师:不知道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这番肺腑之言,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写下来。
(课件出示:)
蔺相如的话传倒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
廉颇静下心来想到了什么,请写一写。
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起因:秦强大,欲骗取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捧、退、靠、举)
结果: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将
相
和
起因:秦王要报复
经过:鼓瑟、击缶、拼了
结果: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起因:廉颇不服气(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经过:脱下、背上、上门请罪
结果:将相和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