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两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古诗两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07 10:00:4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7.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代背景。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21
cnjy
com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书课题。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在芙蓉楼送别好朋友辛渐。)
介绍诗人,出示资料。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诗在生前就负盛名,人称“诗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宁”。他的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
三、 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 “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 “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
“玉壶”又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
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面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
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
(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指名读。
合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4、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是忧伤。
【课堂作业新设计】
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写出《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的意思。
根据课文填空。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
)写的一首()诗。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中“平明”的意思是(
);诗最后一句的意思是(
)。这首送别诗实际上是表明诗人(
)的品质。
参考答案:
1.芙蓉楼送辛渐
唐代
王昌龄
( http: / / www.21cnjy.com"
\t
"http: / / so.gushiwen.org /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3.王昌龄
送别
清晨
(他嘱咐朋友,如果远方的亲友问起我,请把我清廉正直的心意传达给他们)
纯洁完美www.21-cn-jy.com
【板书设计】
平明
芙蓉楼
送辛渐
寒雨
山孤
冰心
玉壶
【课后反思】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本身的高风亮节。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本身开阔的襟怀胸襟和坚强的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古诗字字凝练,句句隽永。21·cn·jy·com
教学时,有必要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触领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群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在讲授中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搜寻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者听读、或者范读、或者领读、或者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读三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同时穿插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之后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步入赏析古诗的角色。经由过程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传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并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1-c-n-j-y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背诵默写。
2.要求学生边读边作记号,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和没有读懂的句子。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 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来源:21cnj
y.co
m】
   4.师板书课题。(17.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
元二:王维的好朋友
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出示: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家,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他是一个早熟的作家,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成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21教育网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21·世纪
教育网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二.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
(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2·1·c·n·j·y
 师: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www-2-1-cnjy-com
三、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
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
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21cnjy.com
【课堂作业新设计】
默写《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
2.写出下面的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1)使:
(2)朝雨:
(3)浥:
(4)客舍:
(5)更尽:
3.用自己的话写出全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
1.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2.(1)使:出使。
(2)朝雨:早晨的雨。
(3)浥:
(4)客舍:旅店。
(5)更尽:再饮完。
3.
渭城清晨一场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更加翠色欲滴。朋友,请再喝尽这杯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景——朝雨
柳色
情——劝酒
故人
【课后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出处:21教育名师】
一、强调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版权所有:21教育】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21
cnjy
com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有几个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想象诗中之画,感悟酒中之情。设计总是比实践更趋于完美。课上下来,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遗憾。如何把诗的写景部分与后面写情的部分更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合理地处理朗读的时机与次数,使朗读与感悟融合得浑然一体?……太多的遗憾和困惑将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继续上路……
三、注重创设情境。
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触到学习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我多次创设学习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伤感景色,时而让学生变成作者,时而听乐、时而摇头吟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参与学习,溶入课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怀,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得以成功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学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一堂课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教学中的朗读方式应多样,多让孩子尝试。如教这首古诗时,先让学生尝试读读,再听老师读。对学生的朗读多表扬,鼓励,肯定优点。这样既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让孩子明白“怎样才能读好古诗,不妨像老师学习一下”。教学水到渠成。像这样多样化的评价,才能启迪学生读书的欲望和思维方式,“原来生活中、学习中许许多多的问题也像朗读评价一样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去解答”。
二、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一部分学困生的兴趣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使课堂成了部分学生展示的舞台,今后应多给学困生表达的机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小组讨论交流,没有给足学生说的时间,小组合作有些走过场。另外,当学生读不好时,要再给他机会和指导,让他自信地坐下,这一点今后教学中也要注意。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