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诗词两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9诗词两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07 22:08:2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9.诗词两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认识诗与词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背诵、默写本课诗词。 2.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 3.感受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中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诗句意思, 能形象感受语中描绘的景色之美。
2.熟读成诵,感悟诗句意境,理解人们看到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教具准备】
搜集有关辛弃疾的资料。
【教学过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交流课前资料,区别诗词异同  1.简介作者及黄沙岭。同学互相补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出示资料: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著名词作《满江红(家住江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黄沙岭:山名,位于江西上铙境内黄沙岭乡,高约十五丈。 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黄沙岭有读书堂。他闲居带湖时常常往来其间。写下《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等著名词作。http://www. xkb1.co m 2.讨论题意及表达方式。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词,他们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宋代。一首是词,一首是诗。什么是词?(它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你从课题上了解到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3)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重点指导朗读,注意读准节奏:www.21-cn-jy.com
①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②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见”同“现”,抓住“见”相机理解“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还可引导按我们现在的说话顺序来读。)【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再读读课文,感受夜的美妙,夜行的惊喜。
学生学习,师了解情况。 3.交流学习情况。  (1)交流学习上阙。  师:你最喜欢哪句词?根据学生发言介绍。  ①指导朗读,体会这夜晚的静、奇、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②指名感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创设情景体会喜悦。“蛙声”是怎样的?作者通过嗅觉、听觉来加以描写。  师:好一支欢快的丰收交响曲,好一个热烈的丰收庆祝会,此时,它们在说着什么?闻着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听着此起彼伏的蛙鸣,你的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该句。  ③小结,过渡到下阕。皎皎明月,徐徐清风,鹊飞枝摇,蝉叫声声,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这个夜晚真美妙呀,我们都沉醉在其中了。(齐读上阕)  (2)交流学习下阙。   ①指导欣赏,体会意境。   不知不觉,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下起了阵雨。)   伴随着两三点雨滴,可能还会出现——(耀眼的闪电,隐隐的雷声)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意境。   ②指导朗读,了解心境。    此时,他迫切需要的是——能躲雨的地方。    理解“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表现出的惊喜。 四、总结全文 1.小结:读到这里,你感觉这个夜晚是——生机勃勃、丰收在望。这次夜行充满了——喜悦、乐趣、惊喜。 2.齐读这首词。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21*cnjy*com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括号里填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1.他凭着自己能说会道的本领,到处游说( )。
2.明星俱乐部会员人数与日俱增,每次年会时与会人数都会增加。
3.转过身,便看见轮子飞速地转动起来,好险哪!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词句的意思。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训练
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30 字内)。

3.用自己的话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参考答案
一、1.shuō shuì?2.yú yù 3.zhuǎn zhuàn
二、空气中散发着稻花的香味,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青蛙的叫声。
三、1.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明月、清风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惊鹊”和“鸣蝉”两句以动写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21*cnjy*com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诗句意思, 能形象感受语中描绘的景色之美。
2.熟读成诵,感悟诗句意境,理解诗人对友人含蓄的眷恋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目,确定方法。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美好风光的诗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大家回忆一下,以往学习古诗采用的是哪种学习方法?
(学生回顾:采用的是三步学习法——一知诗句,二抓字义,三入诗境。) 3.继续采用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古诗。  本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板书作者名)简介作者,出示资料: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20000多首,但只有4200首留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杨万里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为七言绝句,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代表作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等。 二、初读古诗,理解大意21cnjy.com
初读。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指名朗读,指导正音:“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2)指名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注意诗的节奏: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理解诗句意思。 (1)读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如:美丽的西湖、碧绿的荷叶、红红的荷花等。)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下列词语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
 (3)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先和同桌练一练。再指名说。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 1.你见过荷花吗?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与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描写的景色对比,想一想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那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2.让学生静静地听范读,静静地想象。 3.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的“红”。“无穷碧”: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绿得充满生机。“别样红”指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红艳,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4.小结:这“无穷的碧”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5.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 6.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
感受夏景,拓展延伸 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夏季的景象有着不同的特色,关于夏季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汇报,教师评价。
诗句示例:
1.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 2.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 3.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白居易)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选词填空。
栖息 休息
1.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在枝头( )的喜鹊。
议论 谈论
2.在青蛙此起彼伏的叫声中,人们( )着丰收年景。
映照 照耀
3.在阳光的( )下,满池的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二、古诗词积累练习题。
1、在括号里填上动物名。
(1)故人西辞( )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柴门闻( )吠,风雪夜归人。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 )先知。
(4)留连戏( )时时舞,自在娇( )恰恰啼。
2、在括号里填上植物名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   )少一人。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阅读训练
?1.首句似以“突兀”的语气开头,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 ____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2.三、四两句诗人用一“ ____”和“____”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莲叶无边,既写出了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_____”与“____”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
诗人先写____,再叙_____,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得效果,让人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全诗明白晓畅。
参考答案:
一、1.栖息 2.谈论 3.映照
二、1、(1)黄鹤(2)犬(3)鸭(4)蝶 莺
2、(1)梨花(2)杏花(3)茱萸(4)荷花
三、1赞叹 2碧? 红? 映日? 荷花 3 感受? 实景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无穷碧                        
别样红
【教学反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情画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和手段: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乐学氛围。
为 了让学生喜欢这首词,帮助他们理解词的意思,这节课我创设了多次的情景;出示了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通过看图和反复有感情地读词,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了词中的意境,并能赏析好词,体会到这些词的妙处;是学生在回顾练习中,通过配乐和看图片总结了整首词的内容。通过多处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很好地理解了词的意思和诗人表达的感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采用“质疑探索”的学习模式进行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为 了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整节课我采用了“质疑探索”的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收到比较好的教 学效果。在学习词语和诗句意思时,先主学生自学,再小组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已懂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提出的词句意思;在理解诗句时,先让学生质疑,他们 纷纷提出了自己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自由读书,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讨论,他们在讨论中得知了答案,在交流中思想得到碰撞,最终自行解决了问题。在回顾总结中,学生通过看图理解了整首词的意境,并能用自己的话把词的画面说出来,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创作这首词。
三、以读为主。
古诗教学,我认为读非常重要,只有充分地读,才能深入理解诗句意思。本节课,我非常重视读,通过多层次地读,最终达到理解内容的目标。本节课分为几个层次地 读,第一层次读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按一定节奏读。通过让学生轻声读、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四次的读书,初步感知词的内容及词的节奏,达到了读准、读通顺的目标,也为下文教学读好诗句内容打好基础。第二层次是读懂诗句内容这次采用;默读和表演读的方式达到学生理解诗句的目标。第三层次是读好诗句。通过看图读、配乐读、赏读、挑战读、边想象边读等方式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标。最后一层次是感悟读。学习完整首词后,再让学生回到古代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假如你是诗人,你看到这么美的画面,你会怎么吟诵出来?在这种具体情境中读出词中的画面,并把这种画面用现代的方式演译出来。这课教学通过了多次不同 层次的读,学生的感情都能在读中体现出来,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www-2-1-cnjy-com
这节课开放了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体现了以学习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学习效果比较好,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1、应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质疑。
本节课能放手让学生质疑,并且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但是还没充分放手,对于课文的其他疑难点,应引导和鼓励学生质疑。
2、应关注后进生,词句的理解就给予充分的时间学习和反馈。
理解词的句的意思是这节课的重点,在这节课教学中,学生都能汇报已懂的和不懂的,但是给予学生单独思考和质疑的时间不够,未能给予中下生一个充分学习和提出质疑的时间,照顾中下生,并且再提高中下生,了解他们掌握词句意思的情况,这样学生更扎实。
3、应充分利用图片感悟诗句的意境。
本文的教学突出的特色是采用了情境教学,特别是以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诗句的意思,但是学生在理解词句意思时是孤立地理解的,如果能结合出示的相关诗句图片,学生理解会更容易,更到位。
以上是这节课的一些收获和反思,有得有失,有喜悦也有改进的地方。感谢学校领导和同行的老师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希望以这课为例,及时摸索和总结教学经验,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后探索出更佳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西师大版语文教材第10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诗词两首》。包括辛弃疾的词《夜行黄沙道中》和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说教材
《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古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叶、荷花作为描写对象。那碧色连天的荷叶和在阳光照射下格外娇润红艳的荷花,美丽动人。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2)感受是词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抓住诗中重点句分析。
(2)在理解诗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人因景色美好而联想到丰收年景的喜悦心情,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
创设情景法、自读自悟法、想象理解法。
四、说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感情朗读。
五、说教学过程
两节课都按照谈话激情——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识新词——抓字眼,明诗意——想画面、入诗境的步骤组织教学。学生对诗词的理解逐步加深,最终达到水到渠成的地步。21·世纪*教育网
两节课都让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不仅使学生们了解了诗人和作品,还学到了学习知识的方法,达到了教学目的。【版权所有:21教育】
同课异构:
29. 诗词两首(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诗句意思, 能形象感受语中描绘的景色之美。2.熟读成诵,感悟诗句意境,理解诗人对友人含蓄的眷恋之情。
3.感受诗句的语言美,初步了解诗人杨万里的诗风。
4.系统积累有关“送别诗”及其它一些诗歌。
重点难点
1.体会送别诗的特点。
2.感受诗句中作者隐含的感情。
3.用语言形象描述诗句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时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诗句意思, 能形象感受语中描绘的景色之美。
2.熟读成诵,感悟诗句意境,理解人们看到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教具准备】
搜集有关辛弃疾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和同学们聚在一起,我觉得这是一种缘份。人生就是样奇怪,素不相识的两个人,机缘巧合,就会走到一起,比如以前学过的课文《推敲》贾岛,只是一个穷和尚,韩愈,当朝大官,因为一首诗,结成了布衣之交。
二、读题解题,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诗题
1.请看诗题,来,读一读。晓出 / 净慈寺 / 送 / 林子方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了解了什么?
(时间:晓,早上。地点:净慈寺,在西湖边上,净慈寺的大雄宝殿有济祖殿,殿内供奉着妇孺皆知的济公像。人物:林子方,事情:送)
连起来说一说。题目说了什么。
3.说诗人:好像缺了个主语,谁在送林子方?(课件:南宋 杨万里)学过杨万里的诗吗?谁来背两句。发现这些诗都是写什么的?(板书:景)
杨万里的诗写得好,尤其擅长写景。因为啊,他常常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善于从中发现别人不易察觉的美(板书完成:眼中有景)现在,我们来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21·cn·jy·com
(诗题大概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也确证了这是一首送别诗。)
三、??初读古诗,读懂古诗字面意思。
1、??(课件出示诗句)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2、??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适当评价语速,节奏,也可生自评,互评)。
3、??再请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听一听,注意一下每句最后一个字,理解押韵。押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4、??齐读:下面,请你们来读前四个字,我来读后三个字。调换,我来读前四个字,你们来读后三个字。师读题,生读诗句。【来源:21cnj*y.co*m】
(这首诗没有难读的字音,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主要是让学生找到诗歌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并逐渐感知本诗的主要内容)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5、??整体感知:刚才,同学们反复读了好几遍诗,读得很美,可是,你读懂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哪句诗你知道写的是西湖、荷花、莲叶?(整理归纳为:西湖的荷叶与荷花)
 此时是六月,盛夏,其它的地方还无法看到最美的景色,只有西湖那一池荷花开得正盛。
6、诗人的视角是多么独特的啊!写景,就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别之处。同学们,请翻开书本,再默默地读一读这首诗,你也来关注一下这些景物的特点,出示课件:你看,诗人见到的是怎样特别的莲叶,又是怎样特别的荷花呢?
诗人见到的是(接天,无穷碧)的莲叶。
诗人见到的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
评价:你很会读诗,你的视角
四、?细化文字,发现诗句中的语言美  
1.过渡:这两诗句能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诗人不仅写出了莲叶与荷花的特点,而且,读起来非常美。有同感吗?美在哪里?看你们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①诗的对仗美。21教育网
②诗的色彩美、视觉美(醒目,亮丽)。
③诗的场面美(大气磅礴的美、壮美)。
2、指导读诗句,指名读,师范读,再齐读。
3、正是这绿叶红花,让诗人深深陶醉其中,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前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饱含着作者的赞叹,觉得是最美的?是啊,遍览山川的杨万里只到过西湖吗?但“毕竟”是西湖的风光最美啊?西湖只有六月有莲叶荷花吗?但“毕竟”是西湖六月的荷花最美啊。
(“毕竟”一词其实是总领全文的一个词,这个词加强了诗歌的语气,个人感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词,但是尚未想出更巧妙合理的设计)
5、(能背了吗)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吧!
五、探究问题,体会诗中的情感美 
1、真美,可是,同学们,当我们从这一池荷叶荷花中抬起头来,再来读题时,你有没有发现新的什么问题?(出示题目)(有送别之意吗?有林子方吗?)全写的是西湖的景色,文不对题啊。你能大胆假设一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出示诗人与林子方的背景资料,学生仔细阅读材料,指名读。
这段文字至少告诉了我们两个信息。1、林子方干什么去了?2、二人感情怎么样?(看情形指名发言)此时,你能说说,诗人为何要写这西湖的美景来送别友人吗?2·1·c·n·j·y
预设评价:感情纯洁。评: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之交淡如水。
感情亲密。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祝愿友人事业有成。评:多么大气的友情啊,像歌词里唱的:朋友啊朋友,如果你有新的彼岸,请你离开我。
情到浓时无需再说。评:此时无声胜有声。
希望友人迟走。评:明为送,实为留。
(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悟,不作强行引领,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多多鼓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去大胆发现。)
3、荷,被国人付予了多种的意义。(相机出示荷的含义)你认为诗人写荷相送,可能还想表达什么?
总结:是啊,西湖的这片美景在诗人的眼中,而与林子方的这份深情,在哪里?板书:心中有情,才让诗人笔下有神。(完成板书)2-1-c-n-j-y
眼中有景 心中有情??笔下有神
创设情境:同学们刚才所表达的意思,我想,杨万里和林子方,都懂,但是,不用说出来,一首简简单单的诗,足够了。现在,你们是杨万里,我是你们的好朋友林子方,我要走了,做官去了。来,用这首诗,送送我,好吗?怎么送,坐着送?眼睛看哪里?朋友啊,眼神要有交流,该怎样看着我?(含情脉脉的,深情款款的,情真意切的,情深义重的。)来,吟诵这四句诗。
六、积累送别诗 
?送别是古诗中一种常见的题材,因为古人交通和通讯不发达,一旦别离,再见面就很困难,有时甚至成为永别,于是,诗人就把这种离别的情感化成了诗文,回忆一下,你能背上两句送别诗吗?【出处:21教育名师】
1、出示送别诗句同样是送别诗,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遭遇,可能诗人的表达就不一样。老师这里也整理了一些送别诗,借花献佛,送给大家,如果有兴趣,课后可以去细读一下, 比较比较这些送别诗。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沫泣岂徒然,君子行多露。
4.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比如现在这个环境,你觉得用哪一句诗送老师比较合适?
  齐读,共勉。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