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从闪电谈起(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3.1 从闪电谈起(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01-18 13:51:12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 课题1《从闪电谈起》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
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教学方法】
观察引导、课上交流、巩固总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物理学是研究力、热、光、电、磁、声等现象的科学,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力与机械能。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电学部分。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电,而人类第一次对电的认识始于闪电,那么电是什么?闪电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过渡】大家看课本图13-1,图中给出了闪电这种在夏天常见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将解释闪电产生的原因,以及“电”这种物理学新现象。21·cn·jy·com
二、新课学习
1.电是什么?
【过渡】我们要研究电就必须建立起对带电过程的深刻认识,而生活中最重要的电现象即是摩擦起电。
(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我们来看图13-2,将塑料梳子、玻璃棒在尼龙衣服或丝绸上摩擦几下,再将梳子(或玻璃棒)的一端靠近小纸片,头发等轻小物体。www.21-cn-jy.com
【提问】从图13-2中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很明显,在丝绸上摩擦过的梳子将小纸片吸起来了。我们根据以前的知识可以知道梳子与小纸片之间必然发生了力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力使梳子吸引了小纸片?
在这里我们必须定义一个新的概念:电荷。摩擦过的玻璃棒、梳子等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我们就说其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这种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摩擦生电。2·1·c·n·j·y
【提问】我们知道了摩擦可以生电,那么自然界只存在一种电荷吗?电荷与电荷之间产生了图13-2的吸引作用吗?【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研究表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相同,叫做正电荷;另一种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相同,叫做负电荷。
列举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
1)用塑料梳子梳干燥头发时,发现梳子能吸引头发;
2)穿化纤衣服很容易吸灰尘;
3)切割或捏碎泡沫塑料时,细碎的泡沫颗粒会吸附在手和衣服上。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过渡】我们刚才讲过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那么很容易联想到电荷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电荷与电荷之间有什么样的相互作用呢?21·世纪*教育网
(1)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提问】我们知道正负两种电荷的产生方式,那么如何验证两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呢?
请同学们看图13-4,图a中用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观察现象。从图a中我们发现悬挂的玻璃棒发生旋转,旋转方向为远离手中的玻璃棒,这说明正电荷之间发生排斥作用;图b中用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观察现象。从图b中我们发现悬挂的橡胶棒发生旋转,旋转方向为远离手中的橡胶棒,这说明负电荷之间发生排斥作用;再看图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观察现象。从图c中我们发现悬挂的橡胶棒发生旋转,旋转方向为靠近手中的玻璃棒,这说明正电荷与负电荷之间发生吸引作用。21*cnjy*com
【提问】通过图13-4的实验,同学们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这是电荷间的基本规律。
(2)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
我们知道电现象来源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闪电是如何产生的?它是不是也来自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呢?【来源:21cnj*y.co*m】
为了解释闪电的产生原理,我们可以用起电机来模拟闪电现象。我们来看图13-5,图中所示的是手摇式起电机的示意图。当起电盘转动起来后,两个金属球就会带上不同的电荷。当起电机转速增大的时候,两个金属球各自将会积累大量的电荷,当达到一定的转速后,两个金属球之间将会发生放电现象。这属于一种放电现象。【版权所有:21教育】
【提问】起电机的工作原理与闪电类似,请同学们根据起电机的放电原理解释闪电的产生?
如图13-6所示,闪电是带相反电荷的两个云层之间,或者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之间产生的瞬间发生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21教育网
【提问】我们知道闪电是由于放电现象引起的,同学们还知道什么放电现象?
除了闪电之外,还存在尖端放电现象。即物体带电时,它的尖端容易产生放电现象。此外还存在火花放电和接地现象。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生活中“放电”现象:
(1)干燥的冬天,脱毛衣时,会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如果在夜晚还能看到火花,这是衣服之间摩擦起电然后放电产生的现象;21*cnjy*com
(2)冬天,身穿毛衣和化纤衣服,由于摩擦,身体上会积累电荷,这时如果手指靠近金属物品,将发生放电现象,你会感到手上有针刺般的疼痛感;
(3)油罐车的后面常拖有一条铁链,使油罐上产生的电荷经铁链导入大地,避免放电产生的电火花引发火灾;
(4)在存放大量易燃物品的工厂车间或实验室里,工作人员要穿一种特制的鞋,这种鞋的导电性能很好,能够将人体所带的静电导入大地,避免因放电产生火花引起火灾;
(5)高压输电导线和高压设备的元件,表面要很光滑,可避免因尖端放电而损失电能或造成事故等。
(2)电从哪里来?
【思考】我们知道通过摩擦可以产生电荷,那么如何从微观层面解释电荷的产生呢?
我们知道物体是由原子组成。如图13-7,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而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在原子中质子带的正电荷和电子带的负电荷相同,这时物体呈现不带电状态,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这样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荷,而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荷。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物体电荷的产生原理解释为什么玻璃棒摩擦丝绸后将会带正电荷?
3.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
【思考】怎样验证物体是否带点以及带电量的多少呢?
我们可以用验电器来验证物体是否带电。大家看课本图13-8,图中所示是验电器的结构,它的工作原理为:让一物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如果验电器的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则说明物体带电。当一带正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正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电子从验电器转移到了物体);当一带负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负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电子由带电体转移到验电器上)。物体带电越多,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就越大。21cnjy.com
【思考】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金属箔是否张开,同样用丝绸摩擦过的铅笔、钢笔、橡皮、三角尺等接触验电器,观察金属箔是否张开。
我们知道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当其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金属箔将张开,而其它物体经过丝绸摩擦不带电,所以它们将不会时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
【拓展】将带电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会使验电器带上与带电体性质相同的电荷,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接触带电。如果此时用一个与验电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带电体接触该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原先张开的金属箔就会闭合,这种现象叫做电的中和。
4.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利用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将其应用到社会生活中。比如在喷漆的过程中让雾状油漆带电荷,使其飞向带异种电荷的待喷涂表面,即可达到静电喷涂的目的;同样可以利用静电作用进行静电植绒、静电除尘等,同学们可以根据电荷的相互作用予以解释。
静电作用也会危害人类的生活,比如闪电。如图13-9所示,在屋顶上安装避雷针,可以避免闪电危害建筑物。2-1-c-n-j-y
【归纳总结】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闪电是由于带异种电荷的云层之间或者云层与地面之间的放电作用引起。【出处:21教育名师】
三、课堂练习:
1.三个用细线悬挂的通草球,相互靠近时,发生的作用情况如图所示,试判断这三个小球的带电情况( C)
A.甲、乙、丙一定都带电
B.甲、乙一定带电,丙一定不带电
C.甲、乙一定都带电,丙可能不带电
D.甲可能不带电,乙、丙一定都带电
2.实验室里常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可发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会张开,对这一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失去电子 带正电
B.两个金属箔都带正电,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C.金属箔、金属球都是导体,金属球上的一部分电子转移到了玻璃棒上
D.玻璃棒带正电,金属箔和金属球都带负电
3.关于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同种电荷相互吸引
B.金属中的电子带正电
C.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
D.绝缘体中没有电子
课堂小结:www-2-1-cnjy-com
【师生交流】通过这节课,谈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总结】
13.1 从闪电谈起
1.电是什么?
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正电荷;
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
验电器可以验证物体是否带电以及带电量。
4.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静电喷漆、静电除尘;安装避雷针可以避免闪电伤害建筑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第十三章 课题1《从闪电谈起》一课一练
一、选择——基础知识运用
1.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现一些头发随着梳子飘起来,而且越梳头发越蓬松这种现象是由下列哪种力引起的( )21·世纪*教育网
A.磁极间的作用力
B.电荷间的作用力
C.分子间的作用力
D.大气压力
2.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轻质小球时,小球被吸引,则这个小球( )
A.一定不带电 B.一定带负电
C.一定带正电 D.可能不带电
3.如图所示,把一根塑料绳的一端扎紧,从另一端撕开许多细丝,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捋几下,发现细丝张开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21教育网
A.细丝张开的原因是带了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B.细丝张开的原因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
C.细丝带了电是通过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
D.细丝带上了电的实质是分子在物体间的转移
4.下列现象与静电无关的是( )
A.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越梳越蓬松
B.通信卫星采用硅光电池板提供电能
C.运送石油的大卡车常在地上拖一条铁链
D.晚上脱化纤毛衣时会有火花产生
5.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下列相关物理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穿在身上的化纤衣服易粘毛绒是因为衣服带上了静电
B.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
C.菜刀的刃做得很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D.电视机、空调等家用电器的遥控器是利用紫外线工作的
6.下列现象中不能用静电知识解释的是( )
A.正常工作的电视机玻璃荧光屏表面经常有灰尘
B.摩擦后的塑料绳散开了
C.飞机起落架上着陆机的轮胎常用导电橡胶做成
D.通信卫星采用硅光电池板提供电能
7.将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泡沫球,出现如图所示情形。若改用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这个泡沫球,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2·1·c·n·j·y
A.若相互吸引,则泡沫球带正电
B.若相互吸引,则泡沫球不带电
C.若相互排斥,则泡沫球带正电
D.若相互排斥,则泡沫球不带电
二、解答——知识提高运用
8.某同学将两只气球在化纤材料衣服上摩擦,使两只气球带上了 (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当他将两只气球靠近时,出现了如图所示的现象,由此说明了 。
9.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时,头发常会随梳子“飘”起来,越梳越松,这是 现象;梳子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会排斥,说明梳子带 (正/负)电。【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0.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带电?请用两种方法来判断,写出实验器材、简要的步骤及判断方法.
《从闪电谈起》参考答案
一、选择——基础知识运用
1.【答案】B
【解析】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塑料梳子与头发相互摩擦,发生了电荷的转移,从而使梳子和头发分别带上异种电荷而互相吸引,所以随着梳子飘起来;头发带上同种电荷而互相排斥,所以头发越梳越蓬松,这是电荷间的作用力作用的结果,故B正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答案】D
【解析】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小球被吸引,小球可能带正电也有可能不带电。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3.【答案】A
【解析】A、B选项,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在塑料绳上捋几下,手与塑料绳反复摩擦,使塑料绳带上了同种电荷,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细丝会张开,该原理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故A错误,B正确。C选项,细丝带了电(摩擦起电)是由于手与细丝间摩擦会使电子发生转移,使细丝带上同种电荷,而不是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故C错误。D选项,细丝带上了电的实质是电子在物体间的转移,故D错。21·cn·jy·com
4.【答案】B
【解析】A、梳子与头发摩擦,摩擦起电,使头发上带上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导致了头发比较蓬松,这是一种与静电有关的现象,故A与题意不符;B、硅光电池板是一种光电电池,其工作时,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为太空中的设备提供电能,与静电现象无关,故B与题意相符;C、油罐车在运送石油的过程中,石油与油罐相互摩擦,摩擦起电,如果产生的静电荷不及时导走,容易产生电火花,引起火灾.所以在油罐车的下面挂一个铁链,目的是导走石油与油罐摩擦产生的静电荷,故该现象与静电有关,故C与题意不符;D、化纤衣服与身体摩擦,摩擦起电,产生了静电荷,脱衣服时,静电荷之间放电,产生电火花,这一现象也与静电有关,故D与题意不符。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5.【答案】D
【解析】A、穿在身上的化纤衣服易“粘”毛绒,是因为衣服摩擦起电后带静电,会吸引轻小物体,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B、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是因为大气压的作用,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C、菜刀做得很锋利,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增大了压强,容易将菜切断,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D、电视机、空调等家用电器可以用遥控器控制,遥控器工作时发射的是红外线,故D错误。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www.21-cn-jy.com
6.【答案】D
【解析】A、视机和玻璃荧光屏表面上经常有许多灰尘,这是因为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有静电而吸附灰尘,与题意不符;B、塑料绳摩擦易产生静电,塑料绳因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散开,与题意不符;C、飞机起落架的着陆机轮上的轮胎常用导电橡胶做成,这是因为橡胶在摩擦中会产生静电,导电橡胶能将静电导入大地防止产生电火花发生事故,与题意不符;D、硅光电池板是把太阳转化成电能的装置,不是利用静电,与题意相符。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www-2-1-cnjy-com
7.【答案】B
【解析】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泡沫球相互吸引,小球有可能不带电或带负电;A、B选项,改用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这个泡沫球,若相互吸引,则小球不带电,故B正确,A错误。C、D选项,若相互排斥,则小球带负电,故C、D均错误。故本题答案为B。2-1-c-n-j-y
二、解答——知识提高运用
8.【答案】同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解析】由图可以知道,两只气球相互远离,说明两只气球带上了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
9.【答案】摩擦起电;负;
【解析】①梳子与头发摩擦,摩擦起电,使头发上带上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导致了头发越梳越松.这是一种摩擦起电现象;②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与梳子靠互相排斥,说明它们带同种电荷,即梳子带负电荷。21cnjy.com
10.【答案】方法1:器材:轻小物体如纸屑或微小的泡沫塑料;用这个物体靠近轻小物体,如果能吸引轻小物体,则物体带电,如果不能吸引,则物体不带电.因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方法2:器材:验电器;把这个物体接触验电器,如果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则说明物体带了电,如果验电器的金属箔不张开,则说明物体不带电.实验室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方法3:器材:两根带正电和负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把物体分别靠近悬挂着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如果都吸引,则物体不带电;如果和其中一根棒子排斥,则物体带电.因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6张PPT)
沪粤版 九年级上册
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课题1从闪电谈起
导入新课
电学是物理学的重要部分,那么电是什么?我们对电的认识始于闪电,闪电是怎样产生的?
夏天经常出现闪电现象
新课学习
电是什么?
想一想:为什么打磨过的梳子能够吸引纸片?
用丝绸或尼龙衣服打磨塑料梳子
丝绸打磨过的梳子与纸片间必然有力的作用
带电的梳子吸引碎纸片
摩擦起电视频
新课学习
摩擦过的玻璃棒、梳子等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我们就说其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
因此可以认为吸引小纸片源于电荷和小纸片之间的作用。
那么这种力的作用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想一想】自然界只存在一种电荷吗?
实践证明,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
丝绸摩擦的玻璃棒
带正电荷
毛皮摩擦的橡胶棒
带负电荷
新课学习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思考】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那么电荷之间存在什么相互作用?
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可以分为:
(1)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2)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3)正电荷与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视频
【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这种作用?
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
目的:验证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现象:悬挂的玻璃棒发生旋转,旋转方向为远离手中的玻璃棒。
结论:正电荷之间具有排斥作用。
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
目的:验证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现象:悬挂的橡胶棒发生旋转,旋转方向为远离手中的橡胶棒。
结论:负电荷之间具有排斥作用。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
目的:验证正电荷与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现象:悬挂的橡胶棒发生旋转,旋转方向为靠近手中的玻璃棒。
结论:正电荷与负电荷之间具有吸引作用。
【思考】上述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同种电荷之间相互排斥、异性电荷之间相互吸引。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新课学习
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
摇动起电盘后,两个金属球分别积累电荷。电荷积累到一定量后将开始放电。
【想一想】闪电是否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起电机模型图
起电机视频
起电机的放电原理与闪电类似。
【思考】试解释闪电的形成机理?
闪电是带相反电荷的两个云层之间,或者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之间产生的瞬间发生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闪电源于放电现象。
闪电的形成示意图
【思考】除闪电外还有哪些放电现象?
放电现象
尖端放电现象
接地放电现象
火花放电现象
物体带电时,它的尖端容易产生放电现象。
新课学习
生活中的放电现象:
脱毛衣时,会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
油罐车的后面常拖有一条铁链,避免因放电引起火灾
高压设备的元件,表面要很光滑,避免尖端放电
【思考】电从哪里来?
核外电子
原子核
+
+
+



原子的内部结构
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而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原子中质子带的正电荷与电子带的负电荷电量相同,故平时物体呈现电中性。
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带负电荷。
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
让物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如果验电器的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则说明物体带电。带电越多,张开角度越大。
【思考】验电器的原理是什么?
验电器的结构
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电荷传递给验电器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
验电器视频
【思考】将带正电物体与带负电的验电器接触,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用一个与验电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带电体接触该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原先张开的金属箔就会闭合,这种现象叫做电的中和。
将带电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会使验电器带上与带电体性质相同的电荷,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接触带电。
正负电荷的验证视频
新课学习
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思考】电现象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帮助呢?
静电喷漆
带电的雾状油漆飞向
带异种电荷的工件
静电除尘
静电作用被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应用:静电喷漆、静电除尘、静电纺织、静电印刷等
【思考】电现象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危害呢?
避雷针接地将闪电引至地面,从而防止破坏建筑物
尖端放电、火花放电等容易引起安全事故,所以要予以防范。
雷电对人类的危害视频
雷电伤害人生命
雷电破坏建筑
避雷针
1. 三个用细线悬挂的通草球,相互靠近时,发生的作用情况如图所示,试判断这三个小球的带电情况(  )
课堂练习
C
A.甲、乙、丙一定都带电
B.甲、乙一定带电,丙一定不带电
C.甲、乙一定都带电,丙可能不带电
D.甲可能不带电,乙、丙一定都带电
A.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失去电子 带正电
B.两个金属箔都带正电,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C.金属箔、金属球都是导体,金属球上的一部分电子转移到了玻璃棒上
D.玻璃棒带正电,金属箔和金属球都带负电
课堂练习
D
2. 实验室里常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可发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会张开,对这一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同种电荷相互吸引
B.金属中的电子带正电
C.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
D.绝缘体中没有电子
C
3. 关于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我们都学了什么?
课堂小结
13.1 从闪电谈起
1.电是什么?
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正电荷;
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
验电器可以验证物体是否带电以及带电量。
4.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静电喷漆、静电除尘;安装避雷针可以避免闪电伤害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