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预习
详解
练习
拓展
第二十五
课
贺龙(1896—1969),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原名贺文常,字云卿,中国 湖南 桑植县人,有白族血统。1955年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资料宝袋
人物介绍
又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
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
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两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长征
1944年10月,贺龙和朱德、徐向前在延安机场
1954年9月26日,贺龙和陈云在北京 。
字词乐园
虚 政 吩 咐
援 撅 髯 腆
认识多音字:
落
落后(luò)
落下(là)
落枕(lào)
任
姓任(rén)
任务(rèn)
间
中间(jiān)
间接(jiàn)
预习检查
作为十大元帅之一,作者为什么不写贺龙驰骋沙场的英姿,却写他钓鱼呢?
课文解析
贺龙来到他那匹心爱的大红马面前,“老伙计……”他用大手掌抚摸着它长长的红鬃,红鬃马会意似的轻摇着头。贺龙转到马身后,随手拔下几根马尾,非常熟练地把它接起来,又从衣袋里取出一根别针,放在口里咬了咬,做成一个弯弯的钓钩。他将马尾和钩子一拴,捆在一根树枝上,就成了一根钓鱼竿。
精读第11段
(1)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贺龙拔下马尾毛做钓鱼竿。
(2)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体
会到了什么?
从“老伙计”“抚摸”“会意”体会贺
龙与战马之间的深厚情意以及默契,也说明了钓鱼补充粮食对贺龙来说是常事。
这简陋的渔竿,如同他亲密的伙伴,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它凝聚着贺龙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对战友骨肉般的深情厚谊。
细读第14段
(1)这个句子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说渔竿“凝聚着贺龙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对战友骨肉般的深情厚谊”
这句话是对贺龙的高度赞扬。贺龙
在困难面前的乐观、幽默鼓舞着大家,
在缺粮少食的境地里对战友的深情厚谊
感动着大家!
“哪里的话,你看!”贺龙指着故意腆起来的肚子,然后挥一挥手中的渔竿说,“我有它哩!”接着“哈哈哈”地一阵仰天大笑。这笑声,是那样的爽朗、乐观、感人,它在空阔的草地上空散发开来,是那样悠远……
细读第18段
(1)从贺龙的语言、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这样的精神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有什么作用?
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重要因素,鼓舞着大家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作斗争。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一2段):红军长征进入草地后部队遇到极大的困难——粮食供给几乎断绝。
第二部分(第3一10段):贺龙将兄弟部队支援的属于自己的那份牦牛肉分发给了病员。
第三部分(第11一18段):贺龙执竿钓鱼。
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主题概括
本文讲述了红军长征时,进入草地,粮食供给几乎断绝,贺龙将分给他的牦牛肉让给了伤病员;去钓鱼,并将鱼与大家分享的感人故事。
写法点拨
〓●语言朴实无华。
拓展提升
1.读了《贺龙钓鱼》的故事,你都想到些了什么呢?说给大家听听。 2.课后继续搜集贺龙或其它革命前辈的故事。
心灵感悟
课文给我们刻画了战火硝烟里一代开国元勋贺龙的光辉形象,他在艰苦岁月里面对困难时的爽朗、乐观、幽默和对战友的深情厚谊让人心潮澎湃。全文语言极为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读起来却让人感慨万千。
随堂练习
爽朗 开朗
(1)从屋里传来一阵( )的笑声。
(2)同桌是一个热情( )的小姑娘。
爽朗
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