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毛泽东诗词两首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背诵课文,默写《清平乐·六盘山》
在朗读中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豪迈的气概,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练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要以朗读为主要手段,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感受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理解长征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资料:1.毛泽东主席简介 2.毛泽东在《论反对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讲长征意义的一段文字。
【课时目标】
1.正确认读、会写本课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词的意思,感受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
师:同学们,第21课我们要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两首诗词。(板书课题:毛泽东诗词两首,你们了解毛泽东主席吗?21cnjy.com
同学们交流课下搜集的材料。(教师参与交流,出示资料: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www-2-1-cnjy-com
(二)了解写作背景
1.师:这两首诗词,都是描写长征的,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师生交流,教师还要系统地把长征简单地讲述一下,为下面两首诗词的教学打下基础。)【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主席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让我们再次走近毛泽东,感受他那博大豪迈的胸襟,走近长征,感受那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版权所有:21教育】
3.读课题。
4.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介绍文体。这首诗的体裁是七律。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www.21-cn-jy.com
3、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出处:21教育名师】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读体会
1、中心话题: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这首诗,联系你对长征的了解,借助你的工具书,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诗中蕴涵了怎样的长征精神?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每小组指定一名发言人,确定发言顺序,依次对每一句进行讨论和探究。
教学预设:
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诗中蕴涵了一种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慨。“不怕”两字,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把困难看作是平常的小事,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1教育网
教师小结:这一句是全篇的纲领。以静写动,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但这些都不被红军放在眼里。多么英勇的气概呀。21*cnjy*com
第二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来源:21cnj*y.co*m】
师:这一句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的大无畏的英勇气慨。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的雄险,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极大的反差之间,显示的是红军的伟大。“腾”与“走”则运用了拟人化的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使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
教师小结: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
第三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从这句话感受到了红军的不畏艰险的英勇气概。
师:这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在这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暖”“寒”,你们是怎样理解的。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场面?
师: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快要到达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处海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你们说,面对汹涌的江水,狡滑的敌人,红军要渡金沙江怎么办?红军是怎么巧渡金沙江的呢?但是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在听老师说这些事情的时候,你们心情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现在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
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
“云崖暖”实际上是“心里暖” “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师:诗中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一“拍”一“横”以动写静,极具气势。此时,你们是否也真切地体会到长征中红军不畏艰险的英勇气概了呢?
第四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使红军惊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言开。
师:你能想像此时此刻是怎样的场景吗?红军的心里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
教师小结:如果说翻五岭,走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翻过雪山带给敌人的又是什么呢?
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能不让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胜利的喜悦吧。21·cn·jy·com
四、回顾拓展
1、作者用凝练的诗句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让我们再到诗中去感受吧。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出示下面一段话,作为拓展资料。
毛泽东在《论反对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讲到长征有什么意义时写道: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 天上每日有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2-1-c-n-j-y
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他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者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长征又是宣传队,他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的是到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片大道理呢?
长征又是播种机。他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结束的……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灾区的人民在短时间内就度过了难( )关。
2.他用卷( )尺认真地量着卷( )轴的长度。
二、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难: 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 尽开颜:
三、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写得极有气势。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在内容充分显示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紧承首联的“千山”一词,先具体描写山,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无数座崇山峻岭。21·世纪*教育网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诗的尾联,是全诗的高潮,“喜”包含了越过岷山,就最后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开始新局面的欣喜。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答案:
一、1.nán nàn 2.juǎn juàn
(1)困难,艰难。平常,不放在眼里。(2)最,更加。全都笑逐颜开。
三、C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体会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通过对《七律·长征》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对长征、对毛泽东的诗词又有了更多的了解。一起背诵这首诗。 2.?记得第九课辛弃疾写的那首《清平乐》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茅檐低小……”2·1·c·n·j·y
“清平乐”是个词牌名,它表示填词的平仄、韵律、节奏格式。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也是这样的词牌。板书课题:21. 清平乐·六盘山
3.(教师根据情况讲梗概)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机会主义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9月中旬,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 10月7日,在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请同桌互相听读,纠正读错的字音。结合课后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试着互相解答不懂的问题。 (3)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望断:望得久,望得远。
屈指:弯着手指头计算数目。
长缨:长的绳子。今也比喻革命军队、革命力量。
2.自由练读课文,读通顺。 三、理解词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 1.全班交流:通过初读,你读懂了些什么?
(指导理解:长空高阔白云清朗, 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 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
六盘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2.再读,把自己读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 3.交流疑难,结合预习时搜集的资料讨论理解。 4.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点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四、多种形式练读,背诵默写。 五、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自己搜集阅读关于长征的故事,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解释诗句中加点的词。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非: 屈指:
(4)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长缨: 苍龙:
《清平乐·六盘山》中 一句点出了特定的历史背景,
点明了这首诗所描绘的季节是 。
3.《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的作者是 ,写于 年 时期。它表现了 ,抒发了 的壮志豪情。
答案:
1.(1)不是。弯着手指头计算数目。(2)长的绳子。是一种凶神恶煞,借指日本帝国主义。
2.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秋季
3.毛泽东 1935 长征 彻底打垮国民党的坚强决心,发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板书设计】
清平乐·六盘山
看到 想 情
【课后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1935年10月7日,在六盘山的青石嘴,红军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同学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感情丰富的强烈特征。 为了让同学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同学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特别引导同学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深刻体会到介绍背景、高声朗读、特别是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在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21*cnjy*com
回味着这节课,欣慰之余也生几许遗憾,我想假如以后有机会再上这课,我一定会修改一些环节,在了解长征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赏析诗句或词句,品味诗人的情怀与语言的优美,给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去接受更多的信息。
精彩片段《七律·长征》
板块三:聚焦“难”,感受“远征之难”师: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长征呢?谁能用诗中的一个字来说一说?生:难。师:是呀,远征难呀!从诗中的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远征之难”?默读诗歌,圈画有关的诗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生默读圈画,师巡回指导)师:现在谁来谈谈自己的见解,我们来交流一下。生:“五岭逶迤”,那弯弯曲曲的山路很难走,走过去非常的艰难。生:“大渡桥横铁索寒”,战士们手握着铁索,望着脚下的江水,让人觉得很害怕。师:想一想,脚下是什么?生:滔滔不绝的江水。师:对岸是什么?生:对岸是敌人乌黑的枪口。生:想要过去非常不容易,太难了,没法想象。师:能不能从诗句中读出这个“难”字来?生:大渡桥横铁索寒师:是呀,让人胆战心惊!还有哪些地方能感受到?生:从“千里雪”也可以感受到。岷山到处都是雪,非常的寒冷。红军战士没有棉衣,没有棉鞋,也没有棉手套,我从其他的资料里了解这些情况。所以他们很难走过去。师:是呀,同学们,读着“千里雪”个词,你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生:我眼前仿佛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白雪,听到了风呼呼刮过的声音。师:皑皑白雪,狂风呼啸。生:那是一片白雪皑皑的世界,雪连着天,天连着雪。我听到战士正鼓励身边的战友。
师:真好!让我们静心想象一下,我们的红军战士脚上穿的是什么?身上穿的是什么?生:红军战士身上衣着单薄的衣服,脚穿草鞋,每走一步都是那样的艰难。寒风吹来,就像是针刺进了骨头里。师:你体会得很深。战士们饿了吃什么?渴了喝什么?生:饿了,渴了就抓一把雪塞进嘴里。生:饿了,就吃一个辣椒;渴了喝一口辣椒水。师:要翻过这千里雪山,容易吗?同学们。生:不容易!师:是呀,不容易呀!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生:我从“乌蒙磅礴”看出来,山高大险峻,山路很难走。红军战士衣着草鞋,脚都磨破了。师:大家谈得很好。同学们看着屏幕,把这些词语好好的读一读。生:(齐读)五岭逶迤 乌蒙澎湃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千里雪山师:红军战士仅仅是翻过这几座山,淌过这几条河吗?生:不是,是万水千山。师:万水千山,谈何容易呀!把这种感觉融入到这几组词语中,一起来读读。生:(齐读)五岭逶迤 乌蒙澎湃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千里雪山师:我们的红军战士面临的仅仅是大山、大河这些自然方面的艰难险阻吗?
生: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还要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生:还要进行严酷的战斗。师:前有拦敌,后有追兵,空中是敌机的狂轰乱炸。我们的红军战士就这样跨过了一座座大山,淌过了一条条大河,翻雪山,过草地,走过了二万五千里。同学们,这是怎样的一次长征呀?生:这是一次艰难的历程。生:这是一次考验红军意志的长征。生: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长征。师:把我们现在的这种感觉再次放到这几组词语中读一读。生:(齐读)五岭逶迤 乌蒙澎湃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千里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