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翻越大雪山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翻越大雪山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08 17:2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翻越大雪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踉跄”“哆嗦”“搀扶”等词语在突出环境状况和展现人物精神方面起到的作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3.学习作者利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重点难点
理解关键词语在突出环境状况和展现人物精神方面起到的作用。 学习作者是如何进行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的,理解这些描写体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质疑
  1.《七律·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讲述了一段震惊中外的历程。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面对种种艰难困苦,面对地方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这支红色大军在极其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终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走进大雪山,感受当年红军翻越大雪山的艰难。
2.板书课题:翻越大雪山。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预设:大雪山多高? 大雪山的环境怎样,气候如何?红军翻过这座山了吗?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客服的?……)2·1·c·n·j·y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及书写。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作上批注。 3.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感受。 教师检查指导2-1-c-n-j-y
字词
读准字音:邦(bānɡ) 戳(chuō) 哆(duō)嗦(suō) 搀(chān) 刨(páo)
踉(liànɡ)跄(qiànɡ)
书写提示:“戳”字与“戮”不要弄混。“搀”字不要与“挽”混淆。“踉”的右面是“良”字,不要写成“艮”。
词语理解:
老趼:手掌或脚掌上摩擦生的硬皮。
迤逦:曲折连绵。
缭绕:一圈圈向上飘起,回环旋转。
晶莹:光亮而透明。
变幻莫测:指事物变化迅速,捉摸不定,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主要内容
课文首先介绍了红军战士翻越夹金山时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红军将士互相关心、
共同克服困难的经过。
谈感受
红军战士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令人佩服。
阅读分析,初步研讨
(一)学习课文第1、2段。 1.读课文第1、2段,勾画出写雪山特点的语句。 2.引导学生概括大雪山的特点。
3.体会天气的变幻莫测。引导学生思考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师指导:雪山环境的险恶,从侧面表现出红军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精神。
(二)学习课文第3、4段。 1.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整整八个月了,他们现在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自由读课文第3段,勾画出相关的语句。21*cnjy*com
2.汇报勾画的内容。
(衣服破了,草鞋烂了,脚底打满了老趼,既没有棉衣、棉鞋,也没有绒帽、手套。) 3.这样的队伍翻越这样的雪山,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4.面对险恶的环境,面对重重困难,红军将士的态度是——齐读第4段。你从感叹号中悟出了什么?(态度坚决、毫不犹豫)该怎样读?引导学生读3、4段。 四、拓展延伸,了解背景
自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了解长征。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辨字组词
踉( ) 搀( ) 哆( ) 蜿( )
跟( ) 谗( ) 移( ) 碗( )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白雪( ) 变幻( ) 千难( ) 头( )脑( )
( )风( )雨 ( )无际 举目( ) 银( )素( )
3.修改病句。
(1)谁能不说红军不是真正的英雄呢?

无论再恶劣的环境,也阻挡不住红军战士们的脚步。

1.踉跄 搀扶 哆嗦 蜿蜒脚跟 谗言 移动 饭碗
2.皑皑 莫测 万险 昏涨 狂暴 无边 装裹
3. (1)谁能不说红军是真正的英雄呢?
(2)无论多么恶劣的环境,都阻挡不住红军战士们的脚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边读边思考,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回顾红军面临的困难
谁来说一说红军在翻越夹金山时,遇到的困难有哪些?指明同学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感受红军的无畏精神   (一)学习第5段。    1?红军在翻越大雪山过程中首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默读课文第5段,在相应的句子下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一到山脚……到处都是雪,雪,雪。”“这里的地形……摔下雪壁。”体会环境的险恶。   作者不惜笔墨着力进行环境描写用意何在?面对险恶的环境,红军战士怎么做的?www.21-cn-jy.com
(指导:雪山的左面……右面是……中间是……摔下雪壁。战士们不怕困难,同心协力。)   这些险恶的环境与“被救出来的人,拍拍身上的雪块,系好鞋带,又归队继续前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战士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3.引导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二)学习第6段  1.红军战士越往上爬面临的困难越大,“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艰难地前进,“拼尽”可换成哪些词?为何用“拼尽”?默读第6段,并在相应的词句下作上记号。【版权所有:21教育】
(“拼尽”可换成“用尽”“竭尽”等,“拼尽”更能表达出红军战士们挑战极限,竭尽全力艰难前进的情形。)  2.全班交流。   从“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颤”体会天气冷到极点;从“头晕脑涨,呼吸困难”、“要是……就……”这些句子中体会红军将士迈步前进极端困难,并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所以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挑战极限,翻越雪山。  3.引导朗读,并通过引读、结合插图或浮现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背诵本段。   三、体会红军的革命情深   过渡:雪山无情,人有情;气候恶劣,但“人定胜天”!看吧,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用顽强的意志,人间的真情去战胜那坚实的冰山的!  1?读7—12段,在你深受感动的地方作上批注。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  3?全班交流。   从“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可看出,战士江良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忍受着怎样的痛苦折磨在风雪里前进。   从“指导员望着……心想……也要挪过山去。”可看出他们患难与共,唇齿相依;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4?第11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5?读12段中写景的句子,与前面写景的句子作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彩不同,烘托出红军战士战胜自然,越过雪山的喜悦心情。)   四、分享胜利的喜悦 红军胜利会师,想象战士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教师小结:雪山茫茫,天气极寒,寒风凛冽,空气稀薄。红军战士们连棉衣棉鞋也没有,他们手拉手,互相搀扶,同舟共济,终于越过了大雪山,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两支部队的战士们欢呼跳跃,互相问候,对未来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课堂作业新设计】
1.从文中找出写翻越夹金山目的的句子,抄写下来。

红军翻越面临哪些困难?


课文除了写了环境的恶劣,还写了发生在雪山上的几件事?


答案:
1.为了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共同北上抗日,纵有千难万险,也得翻过山去!
2.第一,天气方面的困难:天气极度寒冷,终年积雪不化,空气稀薄,人呼吸困难,天气变化莫测。
第二,生活上的困难:没有棉衣、棉鞋,也没有绒帽、手套。
第三,地形上的困难:地形十分险峻,雪山左面是身后松软的雪岩,右边是陡峭的雪壁,中间是硬滑的积雪。
①有谁掉下去了,周围的人立刻去救,救上来继续归队。
②战士们拼尽全力,互相搀扶,艰难行进。
③江良兰突然牺牲
④连指导员救助小战士和患病战士。
【板书设计】
(1~4):夹金山环境恶劣和翻越的必要性。
(5~12):翻越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13): 越过雪山,胜利会师。  
【课后反思】
《翻越大雪山》写了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夹金山的经过,表现的是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夹金山的相关情况,了解这是一座海拔很高、地势险峻、空气稀薄、冰雪覆盖的山。引导学生学习翻山的内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又从翻山过程具体体会红军翻越夹金山时所遇到的自然环境方面的困难,这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相互帮助、官兵一致,并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抓住其中的感人场景指导学生体会,并指导朗读。让学生充分体会情感。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来体会文中的环境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学习侧面描写。
 教学的成功之处:第一课时,学生很自然地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课时,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思想。不足之处,教学环节还不够紧凑,学习环境描写要单独安排。
  让语文课堂的节奏轻快起来,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努力的方向。我们要
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翻越大雪山》。
一、说教材
《 翻越大雪山》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革命故事为主题展开。 《翻越大雪山》写了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夹金山的经过,表现的是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深情,给人很深的启迪。
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 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1. 学会本课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 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3. 学习作者利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收集资料和生活经验,体验红军精神。
2、朗读、体会;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本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难点:学习作者利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教学时间: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2个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 教学内容, 结合六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 讨论法、 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配合现代教学手段,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使学生乐于学, 勤于思考。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勾画出优美词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以五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讲解红军当时面临的处境,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随后揭开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 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并要求 一边读一边想象,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教师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 词进行个别指导,扫清学生阅读文本的障碍。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 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www-2-1-cnjy-com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鉴于此,在“研读赏析,体验情感”环节中,我安排了“回顾红军面临的困难”“感受红军的无畏精神”“体会红军的革命情深”“分享红军的胜利喜悦”等几项内容。在每一阶段,学 生边读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安排作业,复习强化。
为了复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验课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安排三道课后作业,旨在使学生清楚红军过雪山的目的,克服的困难以及在雪山上发生的几件事。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清楚文章的脉络,以及整个翻越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红军同舟共济、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1~4):夹金山环境恶劣和翻越的必要性。
(5~12):翻越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13): 越过雪山,胜利会师。
同课异构 ? 《翻越大雪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2.学习作者利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重点难点
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红军将士的精神品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1.电视剧《长征》片尾曲
PPT课件:《七律长征》和红军爬雪山图片
视频:红军爬雪山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电视剧《长征》片尾曲??
2、教师深情叙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它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他们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在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毛主席曾满怀豪情地写下这样的诗句:??(课件)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21*cnjy*com
那么,孩子们,红军在翻越大雪山的过程中,曾遇到了哪些困难,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隧道,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吧。(出示课件:课题与红军翻越雪山的图片)请看这些图片。?
看了这些图片,再读读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受困难???
1、?读课文第1、2段,勾画出写雪山特点的语句引导学生概括大雪山的特点。(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天气变幻莫测)?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你从什么地方体会气候的寒冷?(抓住“白雪皑皑”、“终年不化”等词语)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天气的变幻莫测?(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3、?这些语句让你感受到夹金山的自然环境怎么样呢??
(恶劣???艰险)??
4、?这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写夹金山自然条件的恶劣,是为了突出这里环境的险恶,也为下面红军翻越雪山时的困难作了铺垫。从侧面表现出红军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精神。)?
5、?学习第3、4段,体会红军翻越大雪山遇到的哪些困难?红军战士是怎样克服困难的??
(衣破,鞋烂,脚打趼,无棉衣无棉鞋,无绒帽手套)?
三、?再读课文,感受精神?
是啊,“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何等顽强、英勇的气概啊!那么,红军战士是怎样克服千难万险的,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他们的英勇无畏呢???板书:英勇无畏??【出处:21教育名师】
1、?请孩子们再读课文5、6段,分小组交流,这两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手拿拐棍,用刺刀挖脚窝,用木棍、绑腿救摔进雪坑的战士。)
?2、读“一到山脚下??摔下雪壁。”体会夹金山环境恶劣。?
板书:环境恶劣?
?3、本文主要写红军翻越大雪山的故事,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环境呢??
(这些环境描写充分表现了雪山环境险恶,侧面反映出红军将士不畏艰险,坚持往前走,突出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
读:“一路上…….又归队继续前进。”你想到了什么??(红军战士团结一心,互帮互助,战胜了重重险恶!)?21cnjy.com
5、快速度第六段,背诵文段。?
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天气冷到极点?(“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战”)
从哪些句子体会红军将士迈步前进极端困难,并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头昏脑涨,呼吸困难”、“要是??就??”?)???
读第六段最后一句“拼尽”可以换成“用尽”吗?为什么???(因为“拼尽”更能体现出红军战士竭尽全力,挑战极限,翻越雪山的大无畏精神。)??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红军战士爬雪山的情景吧!???21·世纪*教育网
6、播放视频:红军爬雪山??
?四、分析课文,感受情深??
雪山无情人有情看吧,我们的红军战士团结一心,互帮互助,战胜了重重险恶!???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7—12段,哪些句子让你深受感动,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请勾画下来,并在旁边作上批注。???21教育网
2.?学生汇报
3.教师指导:①从“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可看出,战士江良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忍受着怎样的痛苦折磨在风雪里前进。???
②读写指导员心理活动的句子。?指导读出感情,体会战友之间相互关爱的深情。??他们患难与共,生死相依;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深情比山高,比海深。??板书:患难与共???21·cn·jy·com
4..就这样,经过异常艰难的攀登,他们终于爬到了山顶。此时的大雪山在红军眼里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能读读这些句子吗?(第12段)??你从这些优美的环境描写中体会到什么?(环境的优美烘托出红军战士战胜自然越过雪山后的喜悦心情。)??想象:此时,红军战士会怎么说?怎么做?(出示课件)生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来源:21cnj*y.co*m】
五、客观评价,总结全文??
? 翻越大雪山,是一段壮丽的历史;翻越大雪山,是一首磅礴的诗篇;翻越大雪山,是一曲精神的赞歌!不论到什么时候,不论到什么地方,我们一直需要这种精神,依靠这种精神的力量,团结协作,战胜困难。??板书:精神赞歌??
【课堂作业新设计】
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山上云雾缭绕,山风卷这雪花迎面扑来,单薄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吹打,脸上、身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战士们冻得哆哆嗦嗦,牙齿打战,有的( )着被子,有的( )着毯子,有的( )着老羊皮,可都不顶用。越往上怕,空气越( ),人们头昏脑胀、呼吸困难。体弱的人,走一步站一会儿,喘一阵。这时候,谁( )停步坐下来歇歇,( )会再也起不来了。因此,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互相搀扶着,艰难地一步一步前进。 1.把这段话补充完整。 2.“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战”说明 “头昏脑涨,呼吸困难”说明红军战士 3.文中“拼尽”一词还可以换成“ ”,从“拼尽”可以体会红军将士向 发出挑战,前进的道路充满艰难困苦也不可挡红军将士们坚定的步伐。
答案:
1.包 裹 披 稀薄 要是 就
2.雪山的寒冷,气候的恶劣;出现了高原反应,浑身没力,身体很不舒服
3.使尽(用尽) 环境恶劣的大雪山
【板书设计】
环境恶劣????????英勇无畏?
翻越大雪山??????患难与共?
?【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首先介绍了夹金山恶劣的自然环境及翻越大雪山即将面临的问题,接着写红军翻越大雪山时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红军将士互相关心、共同克服困难的经过,最后写红军战士翻越大雪山后高兴、激动的心情。歌颂了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抓住重点,注重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成功之处在于:
一、 画面再现,创设情景。
《翻越大雪山》讲述的是红军翻越大雪山时的感人故事。为了让这些不见风雪,不懂何为冰天雪地的学生能体会到环境的残酷。我一开课,首先播放《长征》片尾曲和红军爬雪山的片段画面,学生情绪高涨,很快融入到课文所要描述的情境中,为学习课文做了好的情感铺垫。
二、从感受困难到感受精神。
首先学生读课文,了解夹金山的自然环境,感叹翻越这样一座山真不容易。再联系当时红军的穿着,才真正明白,在这样的情况下翻山,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然后,分析探究问题,逐步懂得红军战士们翻越这座山时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毅力和团结一心的感人精神。我情绪饱满,用情真意切的语言去创造良好的教学意境,向学生传递感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充分地读,使人人有读的机会,人人有体验情感的机会,在读中感知人物的外部形象,在读中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高尚品质。
三、 以疑导学,培养能力。
古人云“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思考,才有创造。我根据教学需要提出疑问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课文,寻找答案。提问设计以力求鼓励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从已有的学习经验入手,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释疑,并以精读、品读的方式去感悟文章语言文字的美。让孩子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鼓励那些属于个性化的独特的体验,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见解,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注意交给学生质疑、品读、析句以及观图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总的来说,这节课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效果,我个人觉得都比较满意。但由于我担心时间不够,不能完成整个教学流程,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不是很充足,还应多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