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9.访兰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3.重点理解中心句“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并由此想象自己要做怎样的人。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通过整体阅读,体味文本所表达的人生启迪。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出示兰花图片
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说说你所了解的兰花,好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2.是呀,兰花的确很美,因为它的高雅,人们把它和“梅、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诗人常以它为题材写了不少诗篇。2-1-c-n-j-y
3.师出示关于兰花的一首诗,生自读感悟。
兰
花
(明·薛网)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4.揭题。
兰花形态绰约多姿,幽香清远,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板书课题:访兰)【来源:21cnj
y.co
m】
5.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生字、新词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并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
教师指导:
生字读音:趟(tànɡ)圃(pǔ)愠(yùn)惋(wǎn)僻(pì)
生字书写:“趟
”字不要与“蹚”弄混;“愠”字不要与“温”混淆;注意“惋”字与“碗”字的偏旁不同。
词语理解:
培栽:培土扶植.
园圃:种蔬菜、花果、树木的场所。
愠怒:恼怒。
弥漫:布满,到处充斥着。
格调:格式;式样。
楚楚:(姿态)娇柔;纤弱;秀美。
四、出示自学指导二
自由读课文,理解每一段意思,尝试着给课文分段,在小组内交流分段情况。
1.自由读课文。
2.试着分段。
3.小组内交流
。
4.汇报。
教师指导:
课文可以分为两段
一(1)父亲喜欢兰草,却因人们前来观赏而愠怒,带我去访兰。
二(2~16)我和父亲进深山见野兰,讨论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点。
五、出示自学指导三
在作者的笔下,兰花有怎样的引人之处?请把有关描写兰花的语句勾画出来,细细品读。思考:父亲为什么带我去访兰?【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自由读文,勾画语句,小组内讨论交流。
2.
汇报。
教师指导:
父亲带“我”去访兰的目的是想通过让“我”把家兰和野兰的生存环境作对比,来了解家兰和野兰的不同特点。21
cnjy
com
六、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贾平凹先生的文章《访兰》,了解了作者的一些信息,学习了生字词,也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对课文内容做到了初步了解。下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作者访兰的经过。
2·1·c·n·j·y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根据拼音写词语。
yùn
nù
yuán
pǔ
pì
jìnɡ
yāo
mèi
chún
pǔ
wǎn
xī
二、选词填空
惋惜
可惜
欣赏
鉴赏
我不禁(
)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却生长在空谷僻野,谁会来(
)它呢?
三、把直接引用改为间接转述。
1.爸爸说:“过来,我带你到大山深处看看。”
2.父亲问我:“你能说出这里的兰草和家里的有什么不同吗?”
答案:
一.愠怒
园圃
僻静
妖媚
纯朴
惋惜
惋惜
欣赏
三、1.爸爸让我过去,说要带我去大山深处看看。
2.父亲问我,能不能看出哪里的兰草和家里的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设疑激趣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父亲种植的兰花很美,家兰虽然很美丽,可是作者为何还是更钟情于野兰呢?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再次走进文中,到文中去找寻答案吧。板书课题:访兰21教育网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认真读课文,看“我”随父亲去山中访兰,我们交谈些什么?找出有关的语句。
1.同桌合作读,看从“我”和父亲的对话中,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问题预设
问题一: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野兰:清妙、清爽,“兰草是空谷的幽物……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
家兰:叶更嫩、花更繁更大,美,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重点研读句子:
(出示)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
1.指导学生读出源自自然的美。
2.对兰草生长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
(出示)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1.野兰的不俗还表现在哪里?(不为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
2.相对而言,我们可以推测作者认为家兰的俗是什么?(为别人的欣赏而生长,丢失了自己的本色,丧失了自我。)21·cn·jy·com
问题二:“两个味儿”指的是什么?
有两层意思,表面意思是说两种兰花散发出来的香味不同,深层意思是讲两种兰花的品格、气质不同。家兰太甜、太媚、太俗;野兰清妙、清爽、高雅。
问题三:“我”对兰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作者要挖到不敢挖,可以看我由对兰赏玩的初衷发展到了敬仰的情感。
问题四: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和父亲去深山访兰,然后就野生的兰草与家养的兰草的区别发生对话,自然引出父亲希望儿子达到的一种做人的境界:保持真性,不媚俗。
过渡:作者从自己和父亲的谈话中,更进一步认识了野兰,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
四、出示自学指导二
自读最后一段。读后反馈:说说“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1.自由读最后一段
2.小组内讨论
3.汇报
教师指导:作者喜爱、敬佩野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人生态度就是做人要不失自己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不卑不亢,活出自我。)
整体感悟
再读课题,知道课题为什么不是“赏兰”,而是“访兰”了吗?
(“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字,把兰草人格化,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五、总结课文
同学们,作者笔下的野兰“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它不俗,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有灵性,因为“它不为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从野兰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www-2-1-cnjy-com
是呀,作者赞美野兰的不俗,更赞美具有野兰秉性的人们,尤其是父亲的话更令我们深思。
六、拓展延伸
读一读下面的话,谈谈自己的认识。
(出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的名句,它告诉我们不施雕饰、自然纯洁是最动人的美。“千教万教,教人成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的名句,它告诉我们,做人要真诚,要有一颗纯洁的心。是啊,生活在滚滚红尘中,人们都习惯了用华丽而虚假的面具装扮自己,将可贵的真性情藏在心里最深处,虚假,媚俗,失却个性……因此,保持本真,诚实待人,应是我们长久的道德追求;自然随性,不媚尘俗,应是我们不懈的人格保健。
【课堂作业新设计】
1.下面是关于"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
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B.
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兰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C.
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
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答:选项是(
)
理由是:
2.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3.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
1.C,"我"惋惜是因为野兰生长在深山幽谷而不被众人所知,并不是因为认识到了它的特性。
2.
"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一"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答出"对兰草品格的敬仰"和"把兰草人格化"(或"突出兰草的象征意义")21cnjy.com
3.
一个人只有保持纯真质朴的品性,不献媚,不低俗,才能为人们所敬重,才能有益于社会。
【板书设计】
访兰
赏---------访
衬托----------象征
清爽
纯朴
有灵性
【课后反思】
《访兰》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开篇写父亲爱兰、养兰,但当乡亲邻人去观赏的时候,父亲不但没有得意反而“愠怒”,这使“我”不理解。以后和父亲一起访兰,通过和父亲讨论野生、家养的兰花品质,“我”才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本文的描写对象是兰草,但作者并没有花大量笔墨来描绘兰草的外形,而是重点写了野生兰草的生存环境和父子间的对话,其目的就是要突出兰草的美不仅仅是外表的,更重要的是本质的美、内在的美。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在讲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观看了兰花的图片,想引导学生交流对兰花的了解,但是,从学生反映来看,学生对这一事物了解还是不够,不能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只好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向学生做一介绍。开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www.21-cn-jy.com
第二课时,从课题导入重新开始,我出示了学习目标,其中之一是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然后出示自学指导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认真读课文,看“我”随父亲去山中访兰,我们交谈些什么?看从“我”和父亲的对话中,读懂了什么?基于对所教学生的了解,我预设了四个问题:问题一: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问题二:“两个味儿”指的是什么?问题三:“我”对兰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问题四: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都采取先小组交流,后汇报,教师最后总结的步骤,我结合父子间的对话,联系实际,逐一解决。21·世纪
教育网
为了深入解读文本,我出示自学指导二,让学生读后反馈:说说“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小组讨论汇报后,我给予了必要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明确,作者喜爱、敬佩野兰;作者的人生态度就是做人要不失自己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不卑不亢,活出自我。最后一个环节是拓展延伸,读一段富有哲理的话,借此升华感情。【版权所有:21教育】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对于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即便是让学生查阅了资料,学生的理解仍然存在问题,不要给学生过高的估计,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致。也就是说,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理解多少都可以,没必要强求。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