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 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梳理+章末综合复习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 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梳理+章末综合复习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7-01-07 23:18:54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知识梳理
复习知识要点:
1、物质的分类及胶体的性质
2、电解质及离子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
复习目标:
通过知识点内容梳理及例题练习,回忆并巩固本章所有知识点内容及其应用。弄清胶体的性质;掌握电解质的概念和离子反应的概念,知道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能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辨别出氧化还原反应,并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知识点一: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等。
用树状分类法将物质分为:
混合物:溶液、浊液、胶体
金属单质:Na、Fe、Cu等
物质
单质
非金属单质:Cl2、H2、、O2、O3、C60等
纯净物
酸:HCl、H2CO3等
无机化合物
碱:NaOH、Ba(OH)2、NH3·H2O等
化合物
盐:Na2CO3、NaHSO4、Cu2(OH)2CO3
氧化物:CO、CO2、CuO等
有机化合物:CH3COOH、CH4、C2H6、CH3CH2OH等
[例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硫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B.蔗糖、硫酸钡和水分别属于非电解质、电解质、非电解质
C.Mg、Al、Cu可以分别用置换法、直接加热法和电解法冶炼得到
D.天然气、沼气和水煤气分别属于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二次能源
[例题2]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Cu(OH)2难溶于水,属于非电解质
B.SO2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酸性氧化物
C.NH4Cl组成中不含金属离子,不属于盐
D.HCl气体溶于水电离成H+和Cl-,属于离子化合物
2.分散系

,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
能否通过滤纸
是否有丁达尔效应
实例
溶液
均匀、透明、稳定

没有
NaCl溶液、蔗糖溶液
胶体
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


Fe(OH)3胶体
浊液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
不能
没有
泥水
3.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①概念——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作“胶体”。
②胶体有如下的性质:
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质点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热运动,称为“布朗运动”。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电泳只是胶粒定向地向电极运动,并没有凝聚而沉淀。)
凝聚——胶体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凝聚”。能促使溶胶凝聚的物理或化学因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
[例题3]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胶体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易产生沉淀;溶液均一、稳定,静置后不产生沉淀
B.布朗运动是胶体粒子特有的运动方式,可以据此把胶体与溶液、悬浊液区分
C.光线通过时,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则无丁达尔效应
D.向煮沸的1
mol/L
NaOH溶液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制备Fe(OH)3胶体
[例题4]下列关于胶体的认识错误的是( 
 )
A.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B.纳米材料粒子直径一般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1
nm=10-9
m),因此纳米材料属于胶体
C.往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稀硫酸会产生沉淀而后沉淀逐渐溶解
D.水泥厂、冶金厂常用高压电除去烟尘,是因为烟尘粒子带电荷
知识点二:电解质
1.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电离方程式:用化学式及离子符号表示电解质电离过程的式子。
NaCl
=
Na+
+
Cl-
H2SO4
=
2H+
+
SO42-
NaOH
=
Na+
+
OH-
2.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酸:电离时生成的
的化合物叫酸。
碱:电离时生成的
的化合物叫碱。
盐:电离时生成
的化合物叫盐。
[例题1]写出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氢氧化钡:
;碳酸钠:
知识点三: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注意事项:
拆——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等化学式可拆。
不在水溶液中反应的离子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书写有微溶物参加或生成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时:
a.若生成物中有微溶物析出时,微溶物用化学式表示。
b.若反应物中有微溶物参加时,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澄清溶液,写离子符号,如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O2+2OH-=CaCO3↓+
H2O;其二,悬浊液,应写成化学式,如在石灰乳中加入Na2CO3溶液:
Ca(OH) 2+
CO32-=CaCO3↓+2OH-

④酸式盐参加的离子反应,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弱酸的酸式根一律不拆,如NaHCO3和HCl反应:
HCO3-+H+=H2O+CO2↑;强酸的酸式根HSO4-一般情况下要拆开。
必须要考虑反应物间的适量、过量和少量的问题。
4.方程式的意义---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①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可以表示:②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例题2]下列各组中两个溶液间的反应,均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A.CH3COOH和Na2CO3与CH3COOH和NaHCO3
B.AgNO3和HCl与Ag2SO3和HCl
C.BaCl2和Na2SO4
与Ba(OH)2和H2SO4
D.KOH和CH3COONH4与Ba
Ba(OH)2和NH4Cl
5.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①看产物是否符合事实。
②看表示各物质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③看电荷是否守恒。
④看是否遗漏了某些反应。
如CuSO4溶液与Ba(OH)2溶液的反应,若写成:Ba2++SO42-=BaSO4↓,则漏掉了Cu2++2OH-=Cu(OH)2↓的反应。
[例题3]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石灰石和盐酸反应:CO32-+2H+
=
CO2↑+
H2O
B.氯气与H2O反应:Cl2+H2O
=
2H++Cl-+ClO-
C.钠与水反应:2Na+2H2O
=
2Na++2OH-+H2↑
D.硫酸铜溶液与Ba(OH)2反应:Ba2++SO42-
=
BaSO4↓
6.离子共存问题—离子反应发生条件
离子共存是指离子之间不能发生离子反应。
离子不能共存的条件:
生成沉淀
②产生气体
③生成难电离的物质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例题4]下列各离子组可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K+、Na+、OH-、NO3-
B.Cu2+、Ba2+、Cl-、NO3-
C.Na+、Mg2+、OH-、SO42-
D.Fe2+、H+、NO3-、ClO-
[例题5]有一固体混合物,可能由Na2CO3、Na2SO4、CuSO4、CaCl2、NaCl等混合而成,为检验它们做了如下实验:
(1)将固体混合物溶于水,搅拌后得无色透明溶液;
(2)往此溶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3)过滤,将沉淀物置于稀硝酸中,发现沉淀全部溶解,试判断:
固体混合物中肯定有
,肯定没有
,可能有
,对可能有的物质,可采用滤液中滴加
溶液方法来检验。
知识点四: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
概念:
特征:存在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
实质:
,失电子总数=化合价升高总数=得电子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有元素化合价变化
2.几组概念
  
INCLUDEPICTURE
"C:\\Users\\szhx01\\jyq题库\\化学教学论文\\氧化还原\\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与规律(图).files\\pic_39350.gif"
\
MERGEFORMATINET
氧化剂与还原剂
氧化剂:在反应中
的反应物,即能使对方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
还原剂:在反应中
的反应物,即能使对方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
常见的氧化剂:Cl2、O2、Fe2O3、NO2、浓H2SO4、HNO3、HClO、FeCl3、KMnO4。
常见的还原剂:Zn、C、H2、CO、SO2、H2S、HI、Fe(OH)2、FeCl2、Na2SO3、KI。
氧化性与还原性
氧化性:反应物得到电子的性质,即使对方元素化合价升高的性质。
还原性:反应物失去电子的性质,即使对方元素化合价降低的性质。
规律:一般来说元素处在最高价的反应物只具有氧化性,元素处在最低价的反应物只有还
原性,元素处在中间价的反应物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反应物
的反应。
还原反应:反应物
的反应。
4)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氧化产物:失去电子后生成的产物,即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的产物。
还原产物:得到电子后生成的产物,即发生还原反应生成的产物。
[例题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置换反应一定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B.化合反应不一定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C.复分解反应一定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D.氧化还原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例题2]下列变化中,需加氧化剂才能发生的是(

A.Cl-→Cl2
B.Fe3+ →Fe2+
C.I2→I-
D.CO32-→CO2
[例题3]在SiO2
+3C
=
SiC
+
2CO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质量比是(

A.60:36
B.36:60
C.
1:2
D.
2:
1
[例题4]在稀硫酸与锌的反应中,硫酸是(

A.氧化剂
B.还原剂
C.被氧化
D.催化剂
[例题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非金属单质一定是氧化剂
B.
含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都是阳离子
C.某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该元素一定被还原
D.金属阳离子被还原一定得到金属单质
3.五条规律
价态规律
最高价时——只具有氧化性
同种元素:
最低价时——只具有还原性
中间价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氧化性:
还原性:
反应先后规律:谁强谁先。
价态归中规律: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高价+低价→中间价”,只靠近不交叉。
得失电子守恒规律:失电子总数=化合价升高总数=得电子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
[例题6]今有三个氧化还原反应:
①2FeCl3+2KI=2FeCl2+2KCl+I2
②2FeCl2+Cl2=2FeCl3
③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
若某溶液中有Fe2+和I-共存,要氧化除去I-而又不影响Fe2+和Cl-。可加入的试剂是(

A.Cl2
B.KMnO4
C.FeCl3
D.HCl
[例题7]在一定条件下,RO3n-和氟气可发生如下反应:RO3n-+F2+2OH-=RO4-+2F-+H2O。从而可知在RO3n-中,元素R的化合价是(

A.+4
B.+5
C.+6
D.+7
[例题8]某温度下,将Cl2通入NaOH溶液中,反应得到NaCl、NaClO、NaClO3的混合液,经测定ClO-与ClO3-的浓度之比为1:3,则Cl2与NaOH溶液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与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21:5
   B.11:3
   C.3:1   
D.4:1
[例题9]
KClO3+
HCl(浓)→
KCl+
ClO2↑+
Cl2↑+
(1)请完成该化学方程式并配平(未知物化学式和系数填入框内)
(2)浓盐酸在反应中显示出来的性质是
(填写编号,多选倒扣)。
①只有还原性
②还原性和酸性
③只有氧化性
④氧化性和酸性
(3)产生0.1molCl2,则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4)ClO2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因此,常被用作消毒剂,其消毒效率(以单位质量得到的电子数表示)是Cl2的
倍。
第二章
《物质及其变化》章末综合复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
A.铜
B.蔗糖
C.氯化钠溶液
D.氢氧化钠
2.下列反应中,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凡是离子化合物,在离子方程式中都要以离子形式表示
B.离子互换反应总是向着溶液中反应物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C.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与OH-结合生成水,故酸碱中和反应都可用H++OH-===H2O表示
D.复分解反应必须具备离子反应发生的三个条件才能进行
4.在强酸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Na+、K+、CO、Cl-
B.Al3+、K+、SO、Cl-
C.K+、Na+、HCO、NO
D.K+、Na+、Cl-、CH3COO-
5.下面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反应中不一定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B.肯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C.非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只作氧化剂
D.金属原子失电子越多,其还原性越强
6.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铜跟硝酸银溶液反应:Cu+Ag+
=
Cu2++Ag
B.小苏打溶液与稀硫酸混合:CO32-+2H+
=
CO2↑+H2O
C.大理石溶解于醋酸:CaCO3+2H+
=
Ca2++CO2↑+H2O
D.CuSO4溶液与Ba(OH)2溶液混合:Cu2++SO+Ba2++2OH-===BaSO4↓+Cu(OH)2↓
7.在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Mg2+、CO32-、HCO3-、NO3-
B.Na+、CH3COO-、HCO3-、Cl-
C.Fe3+、CO32-、OH-、SO42-
D.NH、Cl-、Cu2+、SO42-
8.实验室中常用以下反应制氯气:MnO2
+
4HCl(浓)
MnCl2
+
2H2O
+
Cl2↑,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粒子数之比为(  )
A.1:2
B.2:1
C.1:1
D.1:4
9.当溶液中X2O和SO离子数之比为1:3时,正好完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X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  )
A.+1
B.+2
C.+3
D.+4
10.下列关于Fe(OH)3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Fe(OH)3胶体与硅酸胶体混合将产生聚沉现象
B.Fe(OH)3胶体粒子在电场影响下将向阳极运动
C.Fe(OH)3胶体粒子不停地做布朗运动
D.光线通过Fe(OH)3胶体时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酸只有一类分类方法,可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
B.碱只有两类分类方法,可分为强碱和弱碱、一元碱和二元碱
C.氧化物不可进一步分类
D.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都是常用分类方法
12.下列化学反应,能用离子方程式CO+2H+===CO2↑+H2O来表示的是(  )
A.稀硝酸和碳酸钡的反应
B.稀硝酸和碳酸钾溶液的反应
C.石灰石和盐酸的反应
D.盐酸和NaHCO3溶液的反应
13..下列溶液中,各组离子一定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
A.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Na+、Cl-、SO42-
、Fe3+
B.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Fe2+、Mg2+、MnO4-
、Cl-
C.pH<7的溶液:K+
、Ba2+、Cl-、Br-
D.碳酸氢钠溶液:K+
、SO42-
、Cl-、H+
14.有A、B、C、D四种物质,已知它们能发生下列变化:
①A2+
+
B
=
B2+
+
A 
②A2+
+
C
=
C2+
+
A
③B2+
+
C
=
C2+
+
B 
④C2+
+
D
=
D2+
+
C
由此可推知,各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顺序正确的是(  )
①氧化性:A2+
>B2+>C2+>D2+
②氧化性:D2+>C2+>B2+>A2+
③还原性:A>B>C>D
④还原性:D>C>B>A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5.2H2S
+
SO2
=
3S
+
2H2O的反应中,当有4×6.02×1023个电子发生转移时,得到的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和为(  )
A.2mol
B.3mol
C.64g
D.36g
16.已知下列分子或离子在酸性条件下都能氧化KI,自身发生如下变化:
H2O2→H2O IO→I2 MnO→Mn2+ HNO3→NO
如果分别用等物质的量的这些物质氧化足量的KI,得到I2最多的是(  )
A.H2O2
B.IO3-
C.MnO
D.HNO3
二、非选择题
17.(1)在下列反应中:
A.2F2+2H2O===4HF+O2
B.2Na+2H2O===2NaOH+H2↑
C.CaO+H2O===Ca(OH)2
D.2H2O2H2↑+O2↑
水是氧化剂的是________,水是还原剂的是________,水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的是________,水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请把符合要求的化学方程式的编号填入横线上。
A.2NaHCO3
Na2CO3
+
H2O
+
CO2↑
B.2Na
+
Cl2
2NaCl
C.Zn
+
CuSO4
=
ZnSO4
+
Cu
D.2KMnO4
K2MnO4
+
MnO2
+
O2↑
E.CaO
+
CO2
=
CaCO3
F.4FeS2
+
11O2
2Fe2O3
+
8SO2
①既属于分解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属于化合反应,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既属于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属于分解反应,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在反应RO+6I-+6H+=R-+3I2+3H2O中,
①RO中R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n的数值为________;
②RO中R元素得电子总数为________。
(2)①NaHCO3和Ba(OH)2两种固体中,________属于盐类,________属于碱类,将二者分别溶于水,其电离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取15mL
Ba(OH)2溶液注入锥形瓶中,然后逐滴加入NaHCO3溶液,当Ba2+恰好完全沉淀时,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续滴加NaHCO3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有A、B、C、D四种无色溶液。它们的溶质分别是Na2CO3、Na2SO4、NaHSO4、BaCl2中的一种,为了确定各是何种溶液进行了下列实验,记录为:①A+D―→溶液+气体,②B+C―→溶液+沉淀,③B+A―→溶液+沉淀X,④D+B―→溶液Y+沉淀,⑤溶液Y+沉淀X―→溶液+气体。
(1)根据以上记录确定: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填化学式)。
(2)写出①、③、⑤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某溶液中可能有下列阴离子:SO、SO、CO、Cl-。
(1)当溶液中存在大量H+时,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当溶液中存在大量Ba2+时,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当溶液中存在大量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离子时,上述阴离子都不存在。
21.据反应8NH3+3Cl2===6NH4Cl+N2回答下列问题:
(1)氧化剂____________,还原剂____________。
(2)反应中转移电子总数是____________。
(3)氧化剂与氧化产物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
(4)当有68g
NH3参与反应时,被氧化的物质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__g,生成的还原产物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g。
22.如图为“铁链”图案,小明在图案上分别写了H2、CO2、Na2O、NaCl、FeCl3五种物质,图中相连的两种物质均可归属为一类,相交部分A、B、C、D为其相应的分类依据代号。请回答下列问题:
INCLUDEPICTURE
"../../../P2.tif"
\
MERGEFORMAT
(1)请将分类依据代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  )两种物质都不是电解质
(  )两种物质都是钠的化合物
(  )两种物质都是氧化物
(  )两种物质都是盐
(2)用洁净的烧杯取少量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加入1mol·L-1的如图中某种物质M的水溶液,继续煮沸可制得一种红褐色胶体。
①物质M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证明有红褐色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在反应2KMnO4
+
16HBr
=
5Br2
+
2MnBr2
+
2KBr
+
8H2O中,还原剂是__________。
(2)已知BrFx与H2O按物质的量之比3:5反应的产物是HF、HBrO3、Br2、O2,该反应中的氧化剂是___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____,BrFx中的x=__________。
(3)常温下,下列反应均能发生:2D-+
A2
=
D2
+
2A-;2B-+
D2
=
B2
+
2D-;2A-+
C2
=
A2
+
2C-,
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A-、B-、C-、D-中,还原性最强的是C-
B.单质A2、B2、C2、D2中,氧化性最强的是C2
C.反应2C-
+
B2
=
C2
+
2B-不能进行
D.反应2C-+
B2
=
C2
+
2B-能够进行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知识梳理
复习知识要点:
1、物质的分类及胶体的性质
2、电解质及离子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
复习目标:
通过知识点内容梳理及例题练习,回忆并巩固本章所有知识点内容及其应用。弄清胶体的性质;掌握电解质的概念和离子反应的概念,知道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能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辨别出氧化还原反应,并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知识点一: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等。
用树状分类法将物质分为:
混合物:溶液、浊液、胶体
金属单质:Na、Fe、Cu等
物质
单质
非金属单质:Cl2、H2、、O2、O3、C60等
纯净物
酸:HCl、H2CO3等
无机化合物
碱:NaOH、Ba(OH)2、NH3·H2O等
化合物
盐:Na2CO3、NaHSO4、Cu2(OH)2CO3
氧化物:CO、CO2、CuO等
有机化合物:CH3COOH、CH4、C2H6、CH3CH2OH等
[例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硫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B.蔗糖、硫酸钡和水分别属于非电解质、电解质、非电解质
C.Mg、Al、Cu可以分别用置换法、直接加热法和电解法冶炼得到
D.天然气、沼气和水煤气分别属于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二次能源
[例题2]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B )
A.Cu(OH)2难溶于水,属于非电解质
B.SO2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酸性氧化物
C.NH4Cl组成中不含金属离子,不属于盐
D.HCl气体溶于水电离成H+和Cl-,属于离子化合物
2.分散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
能否通过滤纸
是否有丁达尔效应
实例
溶液
小于1
均匀、透明、稳定

没有
NaCl溶液、蔗糖溶液
胶体
在1~100之间
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


Fe(OH)3胶体
浊液
大于100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
不能
没有
泥水
3.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①概念——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作“胶体”。
②胶体有如下的性质:
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质点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热运动,称为“布朗运动”。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电泳只是胶粒定向地向电极运动,并没有凝聚而沉淀。)
凝聚——胶体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凝聚”。能促使溶胶凝聚的物理或化学因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
[例题3]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胶体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易产生沉淀;溶液均一、稳定,静置后不产生沉淀
B.布朗运动是胶体粒子特有的运动方式,可以据此把胶体与溶液、悬浊液区分
C.光线通过时,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则无丁达尔效应
D.向煮沸的1
mol/L
NaOH溶液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制备Fe(OH)3胶体
[例题4]下列关于胶体的认识错误的是( B )
A.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B.纳米材料粒子直径一般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1
nm=10-9
m),因此纳米材料属于胶体
C.往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稀硫酸会产生沉淀而后沉淀逐渐溶解
D.水泥厂、冶金厂常用高压电除去烟尘,是因为烟尘粒子带电荷
知识点二:电解质
1.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电离方程式:用化学式及离子符号表示电解质电离过程的式子。
NaCl
=
Na+
+
Cl-
H2SO4
=
2H+
+
SO42-
NaOH
=
Na+
+
OH-
2.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叫酸。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离子(OH-)的化合物叫碱。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盐。
[例题1]写出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氢氧化钡:
Ba(OH)2=Ba2+
+
2OH-
;碳酸钠:
Na2CO3=2Na2+
+
CO32-
知识点三: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写、拆、删、查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注意事项:
拆——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等化学式可拆。
不在水溶液中反应的离子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书写有微溶物参加或生成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时:
a.若生成物中有微溶物析出时,微溶物用化学式表示。
b.若反应物中有微溶物参加时,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澄清溶液,写离子符号,如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O2+2OH-=CaCO3↓+
H2O;其二,悬浊液,应写成化学式,如在石灰乳中加入Na2CO3溶液:
Ca(OH) 2+
CO32-=CaCO3↓+2OH-

④酸式盐参加的离子反应,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弱酸的酸式根一律不拆,如NaHCO3和HCl反应:
HCO3-+H+=H2O+CO2↑;强酸的酸式根HSO4-一般情况下要拆开。
必须要考虑反应物间的适量、过量和少量的问题。
4.方程式的意义---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①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可以表示:②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例题2]下列各组中两个溶液间的反应,均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D

A.CH3COOH和Na2CO3与CH3COOH和NaHCO3
B.AgNO3和HCl与Ag2SO3和HCl
C.BaCl2和Na2SO4
与Ba(OH)2和H2SO4
D.KOH和CH3COONH4与Ba
Ba(OH)2和NH4Cl
5.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①看产物是否符合事实。
②看表示各物质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③看电荷是否守恒。
④看是否遗漏了某些反应。
如CuSO4溶液与Ba(OH)2溶液的反应,若写成:Ba2++SO42-=BaSO4↓,则漏掉了Cu2++2OH-=Cu(OH)2↓的反应。
[例题3]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C

A.石灰石和盐酸反应:CO32-+2H+
=
CO2↑+
H2O
B.氯气与H2O反应:Cl2+H2O
=
2H++Cl-+ClO-
C.钠与水反应:2Na+2H2O
=
2Na++2OH-+H2↑
D.硫酸铜溶液与Ba(OH)2反应:Ba2++SO42-
=
BaSO4↓
6.离子共存问题—离子反应发生条件
离子共存是指离子之间不能发生离子反应。
离子不能共存的条件:
生成沉淀
②产生气体
③生成难电离的物质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例题4]下列各离子组可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
)
A.K+、Na+、OH-、NO3-
B.Cu2+、Ba2+、Cl-、NO3-
C.Na+、Mg2+、OH-、SO42-
D.Fe2+、H+、NO3-、ClO-
[例题5]有一固体混合物,可能由Na2CO3、Na2SO4、CuSO4、CaCl2、NaCl等混合而成,为检验它们做了如下实验:
(1)将固体混合物溶于水,搅拌后得无色透明溶液;
(2)往此溶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3)过滤,将沉淀物置于稀硝酸中,发现沉淀全部溶解,试判断:
固体混合物中肯定有
Na2CO3
,肯定没有
Na2SO4、CaCl2、CuSO4
,可能有
NaCl
,对可能有的物质,可采用滤液中滴加
AgNO3
溶液方法来检验。
知识点四: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
概念: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特征:存在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
实质: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失电子总数=化合价升高总数=得电子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有元素化合价变化
2.几组概念
  
INCLUDEPICTURE
"C:\\Users\\szhx01\\jyq题库\\化学教学论文\\氧化还原\\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与规律(图).files\\pic_39350.g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szhx01\\jyq题库\\化学教学论文\\氧化还原\\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与规律(图).files\\pic_39350.gif"
\
MERGEFORMATINET
氧化剂与还原剂
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电子的反应物,即能使对方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
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反应物,即能使对方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
常见的氧化剂:Cl2、O2、Fe2O3、NO2、浓H2SO4、HNO3、HClO、FeCl3、KMnO4。
常见的还原剂:Zn、C、H2、CO、SO2、H2S、HI、Fe(OH)2、FeCl2、Na2SO3、KI。
氧化性与还原性
氧化性:反应物得到电子的性质,即使对方元素化合价升高的性质。
还原性:反应物失去电子的性质,即使对方元素化合价降低的性质。
规律:一般来说元素处在最高价的反应物只具有氧化性,元素处在最低价的反应物只有还
原性,元素处在中间价的反应物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反应物失去电子的反应。
还原反应:反应物得到电子的反应。
4)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氧化产物:失去电子后生成的产物,即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的产物。
还原产物:得到电子后生成的产物,即发生还原反应生成的产物。
[例题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A.置换反应一定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B.化合反应不一定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C.复分解反应一定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D.氧化还原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例题2]下列变化中,需加氧化剂才能发生的是(
A

A.Cl-→Cl2
B.Fe3+ →Fe2+
C.I2→I-
D.CO32-→CO2
[例题3]在SiO2
+3C
=
SiC
+
2CO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质量比是(
C

A.60:36
B.36:60
C.
1:2
D.
2:
1
[例题4]在稀硫酸与锌的反应中,硫酸是(
A

A.氧化剂
B.还原剂
C.被氧化
D.催化剂
[例题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A.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非金属单质一定是氧化剂
B.
含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都是阳离子
C.某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该元素一定被还原
D.金属阳离子被还原一定得到金属单质
3.五条规律
价态规律
最高价时——只具有氧化性
同种元素:
最低价时——只具有还原性
中间价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氧化性:氧化剂
>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
还原产物
反应先后规律:谁强谁先。
价态归中规律: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高价+低价→中间价”,只靠近不交叉。
得失电子守恒规律:失电子总数=化合价升高总数=得电子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
[例题6]今有三个氧化还原反应:
①2FeCl3+2KI=2FeCl2+2KCl+I2
②2FeCl2+Cl2=2FeCl3
③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
若某溶液中有Fe2+和I-共存,要氧化除去I-而又不影响Fe2+和Cl-。可加入的试剂是(
C

A.Cl2
B.KMnO4
C.FeCl3
D.HCl
[例题7]在一定条件下,RO3n-和氟气可发生如下反应:RO3n-+F2+2OH-=RO4-+2F-+H2O。从而可知在RO3n-中,元素R的化合价是(
B

A.+4
B.+5
C.+6
D.+7
[例题8]某温度下,将Cl2通入NaOH溶液中,反应得到NaCl、NaClO、NaClO3的混合液,经测定ClO-与ClO3-的浓度之比为1:3,则Cl2与NaOH溶液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与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D

A.21:5
   B.11:3
   C.3:1   
D.4:1
[例题9]
KClO3+
HCl(浓)→
KCl+
ClO2↑+
Cl2↑+
(1)请完成该化学方程式并配平(未知物化学式和系数填入框内)
(2)浓盐酸在反应中显示出来的性质是
(填写编号,多选倒扣)。
①只有还原性
②还原性和酸性
③只有氧化性
④氧化性和酸性
(3)产生0.1molCl2,则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4)ClO2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因此,常被用作消毒剂,其消毒效率(以单位质量得到的电子数表示)是Cl2的
倍。
答案:(1)2KClO3+
4HCl(浓)=
2KCl+
2ClO2↑+
1
Cl2↑+
2
H2O
(2)②
(3)0.2mol
(4)2.62倍
第二章
《物质及其变化》章末综合复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
A.铜
B.蔗糖
C.氯化钠溶液
D.氢氧化钠
2.下列反应中,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凡是离子化合物,在离子方程式中都要以离子形式表示
B.离子互换反应总是向着溶液中反应物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C.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与OH-结合生成水,故酸碱中和反应都可用H++OH-===H2O表示
D.复分解反应必须具备离子反应发生的三个条件才能进行
4.在强酸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Na+、K+、CO、Cl-
B.Al3+、K+、SO、Cl-
C.K+、Na+、HCO、NO
D.K+、Na+、Cl-、CH3COO-
5.下面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反应中不一定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B.肯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C.非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只作氧化剂
D.金属原子失电子越多,其还原性越强
6.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铜跟硝酸银溶液反应:Cu+Ag+
=
Cu2++Ag
B.小苏打溶液与稀硫酸混合:CO32-+2H+
=
CO2↑+H2O
C.大理石溶解于醋酸:CaCO3+2H+
=
Ca2++CO2↑+H2O
D.CuSO4溶液与Ba(OH)2溶液混合:Cu2++SO+Ba2++2OH-===BaSO4↓+Cu(OH)2↓
7.在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Mg2+、CO32-、HCO3-、NO3-
B.Na+、CH3COO-、HCO3-、Cl-
C.Fe3+、CO32-、OH-、SO42-
D.NH、Cl-、Cu2+、SO42-
8.实验室中常用以下反应制氯气:MnO2
+
4HCl(浓)
MnCl2
+
2H2O
+
Cl2↑,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粒子数之比为(  )
A.1:2
B.2:1
C.1:1
D.1:4
9.当溶液中X2O和SO离子数之比为1:3时,正好完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X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  )
A.+1
B.+2
C.+3
D.+4
10.下列关于Fe(OH)3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Fe(OH)3胶体与硅酸胶体混合将产生聚沉现象
B.Fe(OH)3胶体粒子在电场影响下将向阳极运动
C.Fe(OH)3胶体粒子不停地做布朗运动
D.光线通过Fe(OH)3胶体时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酸只有一类分类方法,可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
B.碱只有两类分类方法,可分为强碱和弱碱、一元碱和二元碱
C.氧化物不可进一步分类
D.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都是常用分类方法
12.下列化学反应,能用离子方程式CO+2H+===CO2↑+H2O来表示的是(  )
A.稀硝酸和碳酸钡的反应
B.稀硝酸和碳酸钾溶液的反应
C.石灰石和盐酸的反应
D.盐酸和NaHCO3溶液的反应
13..下列溶液中,各组离子一定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
A.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Na+、Cl-、SO42-
、Fe3+
B.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Fe2+、Mg2+、MnO4-
、Cl-
C.pH<7的溶液:K+
、Ba2+、Cl-、Br-
D.碳酸氢钠溶液:K+
、SO42-
、Cl-、H+
14.有A、B、C、D四种物质,已知它们能发生下列变化:
①A2+
+
B
=
B2+
+
A 
②A2+
+
C
=
C2+
+
A
③B2+
+
C
=
C2+
+
B 
④C2+
+
D
=
D2+
+
C
由此可推知,各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顺序正确的是(  )
①氧化性:A2+
>B2+>C2+>D2+
②氧化性:D2+>C2+>B2+>A2+
③还原性:A>B>C>D
④还原性:D>C>B>A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5.2H2S
+
SO2
=
3S
+
2H2O的反应中,当有4×6.02×1023个电子发生转移时,得到的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和为(  )
A.2mol
B.3mol
C.64g
D.36g
16.已知下列分子或离子在酸性条件下都能氧化KI,自身发生如下变化:
H2O2→H2O IO→I2 MnO→Mn2+ HNO3→NO
如果分别用等物质的量的这些物质氧化足量的KI,得到I2最多的是(  )
A.H2O2
B.IO3-
C.MnO
D.HNO3
二、非选择题
17.(1)在下列反应中:
A.2F2+2H2O===4HF+O2
B.2Na+2H2O===2NaOH+H2↑
C.CaO+H2O===Ca(OH)2
D.2H2O2H2↑+O2↑
水是氧化剂的是________,水是还原剂的是________,水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的是________,水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请把符合要求的化学方程式的编号填入横线上。
A.2NaHCO3
Na2CO3
+
H2O
+
CO2↑
B.2Na
+
Cl2
2NaCl
C.Zn
+
CuSO4
=
ZnSO4
+
Cu
D.2KMnO4
K2MnO4
+
MnO2
+
O2↑
E.CaO
+
CO2
=
CaCO3
F.4FeS2
+
11O2
2Fe2O3
+
8SO2
①既属于分解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属于化合反应,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既属于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属于分解反应,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在反应RO+6I-+6H+=R-+3I2+3H2O中,
①RO中R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n的数值为________;
②RO中R元素得电子总数为________。
(2)①NaHCO3和Ba(OH)2两种固体中,________属于盐类,________属于碱类,将二者分别溶于水,其电离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取15mL
Ba(OH)2溶液注入锥形瓶中,然后逐滴加入NaHCO3溶液,当Ba2+恰好完全沉淀时,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续滴加NaHCO3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有A、B、C、D四种无色溶液。它们的溶质分别是Na2CO3、Na2SO4、NaHSO4、BaCl2中的一种,为了确定各是何种溶液进行了下列实验,记录为:①A+D―→溶液+气体,②B+C―→溶液+沉淀,③B+A―→溶液+沉淀X,④D+B―→溶液Y+沉淀,⑤溶液Y+沉淀X―→溶液+气体。
(1)根据以上记录确定: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填化学式)。
(2)写出①、③、⑤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某溶液中可能有下列阴离子:SO、SO、CO、Cl-。
(1)当溶液中存在大量H+时,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当溶液中存在大量Ba2+时,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当溶液中存在大量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离子时,上述阴离子都不存在。
21.据反应8NH3+3Cl2===6NH4Cl+N2回答下列问题:
(1)氧化剂____________,还原剂____________。
(2)反应中转移电子总数是____________。
(3)氧化剂与氧化产物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
(4)当有68g
NH3参与反应时,被氧化的物质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__g,生成的还原产物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g。
22.如图为“铁链”图案,小明在图案上分别写了H2、CO2、Na2O、NaCl、FeCl3五种物质,图中相连的两种物质均可归属为一类,相交部分A、B、C、D为其相应的分类依据代号。请回答下列问题:
INCLUDEPICTURE
"../../../P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szjxhx03.JTYJY\\Desktop\\高一上学期期末(1)\\高一上学期期末\\P2.tif"
\
MERGEFORMATINET
(1)请将分类依据代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  )两种物质都不是电解质
(  )两种物质都是钠的化合物
(  )两种物质都是氧化物
(  )两种物质都是盐
(2)用洁净的烧杯取少量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加入1mol·L-1的如图中某种物质M的水溶液,继续煮沸可制得一种红褐色胶体。
①物质M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证明有红褐色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在反应2KMnO4
+
16HBr
=
5Br2
+
2MnBr2
+
2KBr
+
8H2O中,还原剂是__________。
(2)已知BrFx与H2O按物质的量之比3:5反应的产物是HF、HBrO3、Br2、O2,该反应中的氧化剂是___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____,BrFx中的x=__________。
(3)常温下,下列反应均能发生:2D-+
A2
=
D2
+
2A-;2B-+
D2
=
B2
+
2D-;2A-+
C2
=
A2
+
2C-,
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A-、B-、C-、D-中,还原性最强的是C-
B.单质A2、B2、C2、D2中,氧化性最强的是C2
C.反应2C-
+
B2
=
C2
+
2B-不能进行
D.反应2C-+
B2
=
C2
+
2B-能够进行
第二章
章末综合复习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CBBA
6-10DDACB
11-15DBCDB
16B
二、简答题
17.
(1)B A D C (2)①D ②E ③B ④A ⑤F
18.
(1)①+5 1 ②6e-
(2)①NaHCO3 Ba(OH)2
NaHCO3===Na++HCO
Ba(OH)2===Ba2++2OH-
②NaOH Ba2++OH-+HCO===BaCO3↓+H2O
HCO+OH-===CO+H2O
19.
(1)A.Na2CO3 B.BaCl2 C.Na2SO4 D.NaHSO4
(2)①2H++CO===H2O+CO2↑
③Ba2++CO===BaCO3↓
⑤BaCO3+2H+===Ba2++H2O+CO2↑
20.
(1)SO、CO (2)SO、SO、CO
(3)Ba2+、Ag+
21.
(1)Cl2 NH3 (2)6e- (3)213:28 (4)17 160.5
22.
(1)A C B D (2)①FeCl3 ②用一束光照射烧杯中的胶体,若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则证明生成了Fe(OH)3胶体
23.
(1)HBr (2)BrF3;BrF3、H2O;3 (3)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