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优】2017春数学八下(华师版)课件(习题+教学)课件第二十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认识 (1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练优】2017春数学八下(华师版)课件(习题+教学)课件第二十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认识 (1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01-08 16:00:15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八年级数学下册(HS)课件20张PPT。八年级数学下册(HS)课件24张PPT。八年级数学下册(HS)课件24张PPT。八年级数学下册(HS)课件20张PPT。八年级数学下册(HS)课件18张PPT。20.1 平均数第20章 数据的整理和初步处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当堂练习课堂小结学练优八年级数学下(HS)
教学课件1. 平均数的意义 2.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1.掌握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重点)
2.会用算术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难点)
3.学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导入新课 当你听到“小亮的身高在班上是中等偏上的”,“A 篮球队队员比B 队更年轻”等诸如此类的说法时,你思考过这些话的含义吗?你知道人们是如何作出这一判断的吗?
数学上,我们常借助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刻画.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平均数的概念及求法.情境引入讲授新课 影响比赛的成绩有哪些因素?
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
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
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
数据呢? 合作探究 想一想: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思考:哪支球队队员的身高更高?哪支球队的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归纳总结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一般地,对于 n 个数 x1,x2,…,xn,我们把 ( x1+x2+…+xn ) /n 叫做这 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x .例1 植树节到了, 某单位组织职工开展植树竞赛, 下图反映的是植树量与人数之间的关系. 0请根据图中信息计算:
(1)总共有多少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2)总共植树多少棵?
(3)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典例精析解:(1)参加本次活动的总人数是1+8+1+10+8+3+1=32(人)
(2)总共植树3×8+4×1+5×10+6×8+7×3+8×1=155(棵).
(3)平均每人植树 (棵)0例2 丁丁所在的八年级(1)班共有学生40人. 下图是该校各班学生人数分布情况
(1)请计算该校八年级每班平均人数;
(2)请计算各班学生人数,并绘制条形统计图 圆
代表
总体扇形
代表
部分利用扇形的大小来表示部分占有总体的百分比大小的统计图表叫做扇形统计图.解:年级总人数是: 40÷20%=200(人) 班平均人数是: 200÷5=40(人) 班级人数是: 2班: 200×23%=46(人)3班: 200×22%=44(人)4班: 200×17%=34(人)5班: 200×18%=36(人)3班: 200×22%=44(人)例3 根据表格数据制作各班人数的条形统计图.水平线上超出部分与下方不足部分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人
数40班级 46443436 超出平
均线的数
量和与低
于平均线
的数量和
相 等你可以根据计算器使用说明书动手试一试,了解这样修改已经输入的数据,怎样简便输入多个相同的数据.用计算器求八年级各班学生的平均数1.某商场用单价5元糖果1千克, 单价7元的糖果2千克, 单价8元的糖果5千克, 混合为什锦糖果销售, 那么这种什锦 果的单价是______. (保留1位小数)7.4元78.6分当堂练习算术平均数3.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请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应该录用谁?  显然甲的成绩比乙高,所以从成绩看,应该录取甲. 4.某班级为了解同学年龄情况,作了一次年龄调查,结果如下:13岁8人,14岁16人,15岁24人,16岁2人.求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年龄(结果取整数). 解: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年龄为: 所以,他们的平均年龄约为14岁.   平均数课堂小结概念计算
公式计算器求平均值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作业课件17张PPT。20.1 平均数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当堂练习课堂小结学练优八年级数学下(HS)
教学课件3. 加权平均数 第20章 数据的整理和初步处理1.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重点)
2.会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难点)情境引入导入新课 超市中有各种各样的苹果,每种苹果的价格都不样,如果小明的妈妈买了3.5元/千克的苹果1千克,买了6元/千克的苹果3千克,那么小明妈妈所买苹果的平均价格是两个单价相加除以2吗?为什么?
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 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例子讲授新课例1 老师对同学们每学期总评成绩时,并不是简单地将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加除以2而是按照“平时练习占 40%, 考试成绩占60% ”的比例计算,其中考试成绩更为重要.这样,如果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为70分,考试成绩为90分,那么他的学期总评成绩就应该为多少呢?典例精析加权平均数解:该同学的学期总评成绩是: 70×30%=82(分) +90×60%权 重权重的意义:  一般地,若n个数x1,x2,…,xn的权分别
是w1,w2,…,wn,则
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知识要点 小青在七年级第二学期的数学成绩如下表格, 请按图示的测试、期中、期末的权重, 计算小青同学该学期总评成绩. 期中
30%期末
60%平时
10%解:先计算小青的平时成绩: (89+78+85)÷3 = 84 再计算小青的总评成绩: 84×10%+ 90×30%+ 87×60%= 87.6 (分) 试一试例2: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决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解: (1)A的平均成绩为(72+50+88)/3=70(分).B的平均成绩为(85+74+45)/3=68(分).C的平均成绩为(67+70+67)/3=68(分).由70>68,故A被录用.(2)根据题意, A的测试成绩为B的测试成绩为C的测试成绩为因此候选人B将被录用.4,3,1 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72×4+50×3+88×1)÷(4+3+1)
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当堂练习解: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则甲的平均成绩为85×3+83×3+78×2+75×2
3+3+2+2
乙的平均成绩为73×3+80×3+85×2+82×2
3+3+2+2
显然甲的成绩比乙的高,所以从成绩看,应该录取甲. 2.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示:请决出两人的名次.由上可知选手B获得第一名,选手A获得第二名.  一般地,若n个数x1,x2,…,xn的权分别
是w1,w2,…,wn,则
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课堂小结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作业课件16张PPT。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第20章 数据的整理和初步处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当堂练习课堂小结学练优八年级数学下(HS)
教学课件1.中位数和众数 学习目标1.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意义.(重点)
2.能结合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对数据做出初步的判断.(难点)导入新课情境引入 某次数学考试,小英得了78分.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2个62分,1个30分,1个25分。
小英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4分,所以小英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数学成绩在班上处于 “ 中上水平 ”.小英对妈妈说的情况属实吗?你对此有何看法? 思考:那么有什么特殊的数据能表示这一状况呢?讲授新课思考:阿Q回忆十年前大学毕业后找工作经历,开始想找一份月薪在1700以上的工作,那天他看见三毛公司门口的招聘广告,上面写着:现因业务需要招员工一名,有意者欢迎前来应聘,当时阿Q走了进去……合作探究 我们好几人工资都是1800元.我的工资是1900元,在公司中算中等收入.我公司员工的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700元.
职员C职

D经理应聘者
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 1.经理说平均工资有2700元是否欺骗了应聘者?2.职员C说他的工资1900元居中等水平什么意思?3.职员D的工资1800元在上表数据中有什么特点?没有,月平均工资2700元,指所有员工工资的平均数是2700元,说明公司每月将支付工资总计2700×9=24300(元)1900元恰好居于所有员工工资的“正中间”---称为中位数1800元出现次数最多,称为众数1.你认为用哪个数据描述该公司员工收入的集中 趋势更合适?
2. 为什么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数比中位数高得多?分组讨论:由于正副经理的工资特别高,将平均工资“拉高”了.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 我们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求中位数要先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众数是否唯一? 2021213202020和355归纳总结它们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哪些特征? 计算平均数时,所有数据都参加运算,它能充分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但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应用最为广泛. 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只与其在数据中的位置有关.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 众数只与其在数据中重复的次数有关,而且往往不是唯一的. 不能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而且当各个数据的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的意义.当堂练习1.某公司56名员工的月工资统计如下:
月工资/元 5000 4000 2000 1000 600 500
人数 1 2 5 12 30 6
求该公司员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解:平均数是1000,众数是600,中位数是600.2.若数据80、81、79、68、75、78、x、82的众数是81,则( )
A.x=79 B.x=80 C.x=81 D.x=82
3.“五一节”黄金周期间,某风景区在7天假期中每天上山旅游的人数统计如下表:其中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
A.1.2,2 B.2,2.5 C.2,2 D.1.2,2.5 CC4.某公司有15名员工,他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万元/人.年)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填空:
1、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 )
万元,中位数是( )万元,众数是( )万元.
2、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还是中位数来描述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一般水平? 3.22.11.5和2.1中位数数据的集中趋势代表中位数课堂小结众数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作业课件17张PPT。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第20章 数据的整理和初步处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当堂练习课堂小结学练优八年级数学下(HS)
教学课件2.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 1.在具体问题的分析数据中学会选用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对事物进行评价;
2.通过学习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短.在对事物的分析过程中要准确使用这三个量;
3.学会综合全面分析问题、分析事件. 我们已经知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而且,它们相互之间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没有固定的大小关系.当它们不全相等时,就产生了如何选用才恰当的问题.那么如何选用呢?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导入新课问题引入 问题1 八年级某班级教室里,三个同学正在为谁的数学成绩最好而争论,他们五次数学成绩分别是:
小华:62、94、95、98、98
小明:62、62、98、99、100
小丽:40、62、85、99、9989.4 95 98
84.2 98 62
77 85 99讲授新课分析:小明的平均分是89.4分(最高),小强的中位数是98分(最高),但小霞的众数是99分(最高),且小明、小霞的成绩在不断进步.而小强的成绩有比较大的波动.通常学科测试成绩主要以总分来衡量高底,由于小华的平均分最高,即总分最高,所以小华较好. 高一级学校录取新生主要依据是考生的总分,这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的哪个量关系最大?小知识:平均数较敏感,一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引起平均数发生变化,有时变化很明显.所以评价成绩一般用平均数.想一想问题2 随着汽车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城市发生了令人头疼的交通堵塞问题.你认为衡量某条交通主干道的路况用一天中过往车辆的平均数合适吗?为什么?分析:人们上、下班的时候是一天中道路最繁忙的两个时段,其他时段车流是明显减少,因此,如果用平均数来衡量道路的拥挤程度,则堵塞问题明显被掩盖,所以,较为合理的是按道路繁忙的不同程度,将一天分成几个时段分别计算车数,而主要考虑的就是上、下班两个时段通过某点的车的平均数量及平均速度,而不能计算整天的车的数量及平均速度来估计道路的路况.小知识:平均数虽然常用,但不是万能的.如果不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那么得到的数据将不会有大的指导作用.例1 某商场一天中售出李宁牌运动鞋20双,其中各种号码的鞋的销售如下:
请你推测一下,如果你是鞋厂经理,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中你最关心哪个数据?最不关心的是哪个数据?典例精析分析:在不同的事件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所起的作用不同.要反映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一般选用众数. 想一想:为组织春游活动,班委会对春游地点进行明意测验,最终去哪里是由调查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决定呢?所以题中最关心的数据为众数,最不关心的数据为中位数.由众数决定.1.检验某厂生产的手表质量时,检查人员随机抽取了10只手表,在下表中记下了每只手表的走时误差(正数表示比标准时间快,负数表示比标准时间慢),你认为用这10只手表误差的平均数来衡量这10只手表的精度合适吗?
解:不合适,虽然这10只手表误差的平均数是0,但从测得的数据看,10只手表中只有2只不快不慢,显然不能认为这些手表有很高的精度.当堂练习2.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如下:
????????甲:13??13??14??15??15??15??15?? 16?? 17?? 17
?????? 乙:?3???4??? 4?? ?5??? 5? 6?? ? 6??? 6?? 54 ? 57
(1)求甲群游客的年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其中较能反映年龄特征的是哪个数据?
(2)求乙群游客的年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其中较能反映年龄特征的是哪个数据?解:(1)甲:平均数为15 ,中位数为15 ,众数为15,其中较能反映年龄特征的数据是众数.甲:13?? 13? ?14? ?15? ?15?? 15? 15?? 16?? 17?? 17
乙:?3?? ?4??? 4?? ?5??? 5? 6? 6??? 6?? 54 57(2)乙:平均数为15,中位数为5.5,众数为6,其中较能反映年龄特征的数据还是众数.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征 2.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使用方法 平均数是最常用的指标,它表示“一般水平”,中位数表示“中等水平”,众数表示“多数水平”. (1)没有极端值,数据相差不大时,选用平均数有较强的代表性;如评价学生成绩用平均分,班级学生平均身高,裁判一般以平均成绩为选手最终得分等.课堂小结 (2)有特别大或特别小的数据时就不能用平均数,而是用中位数比较好 ;如知道某学生在班上是处于中上水平还是中下水平,应选用中位数.
(3)当数据有明显集中趋势时,宜使用众数.日常生活中诸如“最佳”、“最受欢迎”、“最满意”等.
在实际选用时,要记住三个统计量并不总是有意义的,不总是合适的,都有各自不同的适用范围.
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作业课件17张PPT。20.3 数据的离散程度第20章 数据的整理和初步处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当堂练习课堂小结学练优八年级数学下(HS)
教学课件1.方差 2.用计算器求方差 1.经历方差的形成过程,了解方差的意义;
2.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并会初步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3.利用计算器求方差.导入新课情境引入
下图表示的是甲、乙两人的射击成绩,谁更稳定?你是怎么判断的?除了直观感觉外,我们如何用量化的数据来刻画“更稳定”呢?
甲: 9,10,8,9,4,8,5,9,8,9
乙: 7,7, 9,8,9,8,8,8,7,8 怎么描述这些数据相对于它门的平均数的离散程度呢?讲授新课问题1 甲乙两位选手十次射击成绩如下,哪位选手的成绩更稳定一些呢?甲1.1 2.1 0.1 1.1 -3.9 0.1 -2.9 1.1 0.1 1.1 -0.9 -0.9 1.1 0.1 1.1 0.1 0.1 0.1 0 0.1乙 通过计算两组数据发现,甲、乙的平均成绩都是7.9环,下面我们通过用列表的方式,看看每次射击与平均值的差为多少. 在一组数据中x1,x2,…xn个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
平方的平均值来描述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并把它叫做这组
数据的方差.注意:一般来说,一组数据的方差或标准差越小,
这组数据离散程度越小,这组数据越稳定.知识要点数学表达式:所以乙的成绩更稳定. 通过上面的规定,我们计算一下问题1中两组数据的方差分别为多少. 问题2 小明和小兵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五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的成绩较为稳定?为什么?计算可得:
小明5次测试成绩的标准差为 1.84;
小兵5次测试成绩的标准差为 3.04. 所以根据结果小明的成绩比较稳定1.比较下列两组数据的方差:
A组:0, 10, 5, 5, 5, 5, 5, 5, 5, 5;
B组:4, 6, 3, 7, 2, 8, 1, 9, 5, 5解:当堂练习2.农科院计划为某地选择合适的甜玉米种子.
选择种子时,甜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是农科院所关心的问题.为了解甲、乙两种甜玉米种子的相关情况,农科院各用10 块自然条件相同的试验田进行试验,得到各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单位:t)如下表: 根据这些数据估计,农科院应该选择哪种甜玉米种子呢?农科院应该选择甲种甜玉米种子3. 甲、乙两台编织机纺织一种毛衣,在5天中两台编织机每天出的合格品数如下(单位:件):
甲:7 10 8 8 7 ;
乙:8 9 7 9 7 .
计算在这5天中,哪台编织机出合格品的波动较小?解:所以是乙台编织机出的产品的波动性较小.=(7+10+8+8+7)÷5=8=(8+9+7+9+7)÷5=8发现:
方差越小,离散程度越小,波动越小.
方差越大,离散程度越大,波动越大 方差------ 描述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或者与平均值的 离散程度的大小.总结:
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趋势课堂小结方差主要反映整组数据的波动情况,是反映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离散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每个数年据的变化都将影响方差的结果,是一个对整组数据波动情况比较敏感的指标.
在实际使用时,往往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作业课件23张PPT。小结与复习学练优八年级数学下(HS)
教学课件第20章 数据的整理和初步处理要点梳理考点讲练课堂小结课后作业要点梳理一、数据的代表最多中间位置的数 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平均数 大二、数据的波动例1.下表是王勇家去年1-6月份的用水情况:
则王勇家去年1-6月份的月平均用水量为(  )
A.3吨 B.3.5吨 C.4吨 D.4.5吨 C考点讲练解析:(3+4+3.5+3+4.5+6)÷6
=24÷6=4(吨).
故选C.1.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决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解: (1)A的平均成绩为(72+50+88)/3=70(分).B的平均成绩为(85+74+45)/3=68(分).C的平均成绩为(67+70+67)/3=68(分).由70>68,故A被录用.(2)根据题意, A的测试成绩为B的测试成绩为C的测试成绩为因此候选人B将被录用.4,3,1 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72×4+50×3+88×1)÷(4+3+1)
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例2.某班体育委员统计了全班45名同学一周的体育锻炼时间,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折线统计图,则在体育锻炼时间这组数据中,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18,18 B.9,9 C.9,10 D.18,9
B解析:由图可知,锻炼9小时的有18人,所以9在这组数中出现18次为最多,所以众数是9.
把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中位数是第23位数,第23位是9,所以中位数是9.
故选B.2.某公司有15名员工,他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万元/人.年)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填空:
1、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 )
万元,中位数是( )万元,众数是( )万元.3.22.11.5和2.1例3.为了从甲、乙两名选手中选拔一个参加射击比赛,现对他们进行一次测验,两个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为了比较两人的成绩,制作了如下统计图表:
甲、乙射击成绩统计表甲、乙射击成绩折线图
(1)请补全上述图表(请直接在表中填空和补全折线图);
(2)如果规定成绩较稳定者胜出,你认为谁应胜出?说明你的理由;
(3)如果希望(2)中的另一名选手胜出,根据图表中的信息,应该制定怎样的评判规则?为什么?解:(1)根据折线统计图,得乙的射击成绩为2,4,6,8,7,7,8,9,9,10,
平均数为 (环)
中位数为7.5环,
方差为 [(2-7)2+(4-7)2+(6-7)2+(8-7)2+(7-7)2+(7-7)2+(8-7)2+(9-7)2+(9-7)2+(10-7)2]=5.4.
根据折线统计图,知甲除第八次外的射击成绩为9,6,7,6,2,7,7,8,9,平均数为7,
则甲第八次成绩为70-(9+6+7+6+2+7+7+8+9)=9(环),所以甲的射击成绩为2,6,6,7,7,7,8,9,9,9,中位数为7环,平均数为(2+6+6+7+7+7+8+9+9+9)=7(环),
方差为[(2-7)2+(6-7)2+(6-7)2+(7-7)2+(7-7)2+(7-7)2+(8-7)2+(9-7)2+(9-7)2+(9-7)2]=4.
补全图表如下.
甲、乙射击成绩统计表
甲、乙射击成绩折线图
(2)甲胜出.理由:因为甲的方差小于乙的方差.
(3)略.3.如果丙厂也参与了竞争,从该厂也抽查20只鸡腿,平均数:极差: (1)分别计算出从甲、丙两厂抽取的20只鸡腿质量的方差?
(2)根据计算的结果,你认为哪家的产品更符合规格?例4.康山村有村民300人,其中年收入800元的有150人,1500元的有100人,2000元的有45人,还有5人年收入100万元.根据这些数据计算该村人收入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你认为这个数据中哪一个代表村民年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解:∵村民300人,其中年收入800元的有150人,
1500元的有100人,2000元的有45人,还有5人年收入100万元,∴村民的收入相差很大,极差比较大,
∴不能用平均数去代表村民年收入的“平均水平”,
而中位数为800+1500 2 =1150,
而年收入800元的有150人,
∴用众数代表村民年收入的“平均水平”. 此题主要考查代表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采用哪一个统计量反映集中趋势.4.有13位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才艺表演比赛,已知他们所得的分数互不相同,共设7个获奖名额,某同学知道自己的比赛分数后,要判断自己能否获奖,在这13名同学成绩的统计量中只需知道一个量,它是 .
(填众数 或方差 或中位数 或平均数)解析:因为7位获奖者的分数肯定是13名参赛选手中最高的,而且13个不同的分数按从小到大排序后,中位数及中位数之后的共有7个数,故只要知道自己的分数和中位数就可以知道是否获奖了.
故答案为:中位数.中位数数据的整理与
初步处理数据的一般水
平或集中趋势数据的离散程
度或波动大小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计


式课堂小结见《学练优》本章小结与复习课后作业课件24张PPT。八年级数学下册(HS)课件25张PPT。八年级数学下册(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