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六国论》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六国论》教学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07 20:0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六国论
苏洵作者: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解题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学科网学科网 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大军压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是,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每年要送给辽大量的钱物。北宋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对此痛心疾首,撰写《六国论》,借古喻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对当权者进行规劝,希望其改弦易辙,增强国力,与敌斗争。时代背景1、注意词语的意义
赂lù:贿赂。
厥jué:其,他的,他们的。
暴pù:暴露。
草芥jiè:喻细小而无价值的东西。
厌:满足。 与yǔ:亲附、亲近。
洎jì :等到……的时候。
谗chán诛:受诬陷被杀。
数shù:天数,命运。
劫jié:挟持。理清结构第一部分(1、2):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第二部分(3、4):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三部分(5、6):作出结论。
第一层:总结历史教训。
第二层:讽谏北宋王朝。兵:兵器。 利:锋利。
战:作战,打仗。 亏:动词,亏损。
道:规律,道理,这里指原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译:六国(被秦国攻破导致)灭亡,并不是由于兵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端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了,这是亡国原因。
《六国论》(苏洵)朗诵践离 视频蓑衣孤客.f4v翻译:或:有的人。 互:交互,彼此,一个连一个。
率:一概,大率,大都,全都。 以:由于,因为。
盖:表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独:独自,单独地。
完:名词或用为动词,保全。 故:所以。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译: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难道都是由于贿赂秦国吗?”回答道:“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灭亡了。(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存自己。所以说弊端在贿赂秦国。1、文章第一、二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从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1)赂秦而力亏(2)不赂者以赂者丧总分课文分析2、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提挈下文议论。以:凭借
邑:小城,邑镇。 较:比较。
得:得到,获得。所得:所得到的土地。
其实:古今异义。 古:其,代词,它的;
实:实际。今:实际上。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之所得,其实百倍; 译:秦国除了用攻战取得的土地之外,(还得到了许多土地)小则得到邑镇,大则得到城池。比较一下秦国(由于六国行赂而)而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取得胜利而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将多到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大患,固不在战矣。亡:丢失(的土地)
欲:欲望。大欲,即最大的欲望。
大患:最大的祸患。 固:本来。译:六国(由于贿赂秦国而)失去的土地,比他们由于战败而失去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欲望最大的,就是六国诸侯祸患最大的,(这样,)本来就不通过战争来决定(胜负)。厥:代词。相当于“其”,他们的。
祖父:古今异义。古:祖辈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暴:通“曝”,晒,引申为“暴露”,
这里指“冒着”
尺寸之地:很少的土地。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译: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得到很少的土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举:拿。 割:割让。 兵:军队,名词。译:子孙对待它却不爱惜,拿来就送给别人,如同抛弃小草一般。今天割让五座城池,明日割让五座城池,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稳睡眠。(第二天)起来看看四周的边境,秦军又到了。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通“餍”,满足。
弥、愈:更加。 判:分,清楚明了。
至于:表示由上文引起的结果。可翻译成“以致,到…… 的结局” 宜:应该。然:这样。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Zx.xk 译: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是不能满足的,送给他的东西越多,他侵犯六国就越厉害。所以,不用交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六国落到颠覆的结局,从道理上看本来就应该这样。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事:侍奉。 犹:如同。译:古人说:“用土地来侍奉秦国,如同抱着木柴去救火,木柴不断,火就不灭。”这句话讲得很对。用一句话概括第3段的中心意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课文分析第三段本段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句话?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数量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程度上不尽不灭道理上赂秦力亏 破灭之道对 比运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终:最终。继:随着。 何:疑问代词。
哉:表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呢”。
与:结交,交好。 既:…… 之后。
免:幸免。守:坚守。 义:行正义,动词。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译:齐国没有贿赂秦国,最终随着五国灭亡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结交秦国而不援助五国的缘故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开始还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坚守国土,行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斯:指示代词,这。效:功效。
至:直到,为:作为。 始:才。速:招致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译: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能后灭亡,这是用兵的功效啊!等到燕太子用荆轲行刺作为(抵抗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结构后置句。
再: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却:使动用法。使…… 退却(败退)
洎:到了,等到。 以:因为。
终: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译:赵国曾经五次与秦国作战,两次失败而三次胜利。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击溃秦军。等到李牧由于谗言而被杀害,邯郸成了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王使用武力却不能坚持到底。且:况且。殆:尽
智力孤危:智谋穷竭,国势孤单。 诚:实在。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译:况且燕国和赵国处在秦国征伐天下将近结束之时,可以说智谋穷竭,国势孤单了,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件。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国相较,或未易量。向使:假使。 附:归附。 犹:还
数:定数。理:理数。
相较:相抗衡。 量:料定、判断。译:假使当初三国(韩、魏、楚)都爱惜自己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还在。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和秦国相抗衡(的话),或者说还不能轻易地判定。第四段中,齐、赵、燕三国不赂者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不赂者以赂者丧齐 与嬴而不助五国赵 用武而不终燕 以荆卿为计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灭亡的根本原因: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燕、赵灭亡“诚不得已”。呜呼:语气词,表感叹,相当于“咳”。
以:用 封:分封,封赏。
礼:以礼相待,礼遇,名词用作动词。
西向:即“向西”。 恐:恐怕。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 咳!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诚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六国)合力向西进军,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去。悲夫:可悲啊势:国势。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日、月:名词作状语。
趋:趋向,走向。 为:治理。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
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可悲啊!有如此强大的国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一天天的割让土地,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敌人的威势胁迫啊!皆:都是。 于:介词,比。
之:代词,它(指秦国) 之:助词,的。
苟:如果。而:表转折。
故事:古今异义。古:旧事,成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的事件。
下:指不如六国。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小,却还有可以不贿赂而战胜它的趋势。如果以偌大的天下,却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那就又在六国之下了。2、最后两段看,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1、第五段总结历史教训是什么?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要敢于对敌斗争)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王朝要以古为鉴,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不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辱求和,而应不赂而胜之。3、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有没有隐含对统治者的批评?有。末句中“苟以天下之大”针对北宋最高层统治者,“又在六国之下”是对北宋高层统治者的严厉批评。弊 在 赂 秦赂 秦 力 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总 分)(第一、二段)(总分)(第三段)(总分)(第四段)(过渡)(分总)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第五段)
(承上启下
借古)(递 进)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第六段)(讽今)(并 列)结构:结论主旨探究 本文借古讽今,通过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在赂秦,来批评当朝的统治者不能一味贿赂契丹、西夏,应该对他们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否则会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劝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被“积威之所劫”,而要奋起御侮,以维护其统治。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以地事秦
至丹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苟以天下之大“以”落实一个虚词 介词,“因为” 介词,“凭借”介词,“用,拿”介词,“用,拿”介词,“因为”介词,“把,用”介词,“凭借”介词,“把,用”1.用作介词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
可译为“凭借”、“用”、“拿”(2)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以有尺寸之地
 
举以予人
连词,表递进,“以致于”连词,表结果或目的,“才”连词,表目的,“来”2.用作连词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晉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醉则更相枕以卧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补:2、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2)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3)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3. 动词 “认为”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今异义
1、其实百倍: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2、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3、始速祸焉:招致;今:指速度快。
4、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今: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5、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前例、旧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件。通假字和词类活用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
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
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存。
李牧连却之: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退却。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选项是( )
A、 暴霜露
B、 暴秦之欲无厌
C、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
D、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D暴,通“曝”,这里指“冒着”
厌,通“餍”,意思是“满足”
无,通“毋”,意思是“不要”句式积累
(1)判断句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非”表否定判断)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③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2)被动句
①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诛”本身有被动意味)
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
(3)省略句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前“之”后省略“以收贿”,“得”后省略“城邑”,“胜”后省略“诸侯”)(4)定语后置句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前“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5)介词结构后置句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于秦”属于介词结构后置)
(6)固定句式
①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表示结论或结果,用在分句或句子开头,可译为“因此”、“所以”)
②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使”表示事后假设,可译为“以前假使”) ①不拘于时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被动句摆平一种特殊句式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④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用“为”“为……所”表被动,“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用介词“被”表被动 ⑤洎牧以谗诛 无任何标志,动词本身表被动。 ⑤洎牧以谗诛 翻译重点句: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才尺寸之地想想他们的(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儿土地。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祝同学们:
学习进步!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