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必修1
第1单元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文】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2.【题文】《剑桥中国明代史》指出:胡惟庸的权力在1376年和1377年开始增长,而且已经把他的亲密盟友提到了高级职位上,并且开始驱逐他认为不太会支持他的人。这促使浙江人御史韩宜可在御前当面攻击胡惟庸及其两个盟友,他告发胡惟庸等人不忠于皇上,僭越皇帝权力。材料意在说明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在于
A.君相权力矛盾与派系斗争
B.宰相与军机处的矛盾激化
C.明朝初社会矛盾的激化
D.地方与中央矛盾的激化
3.【题文】《明代政治史》中记载:“据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8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1660余件,共3291事。平均算来,朱元璋每天审批的公文多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余件。”造成上述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皇权
B.设立军机处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C.明初社会矛盾激化,政务繁忙
D.内阁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
4.【题文】易中天指出:“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维护丞相地位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D.通过科举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5.【题文】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中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
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
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
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
6.【题文】明内阁权力很大,特别是明朝中后期,皇帝已大多放弃了御览章疏之权,均由阁臣拟旨。也就是说,批答章奏之权也有一部分实际下放到内阁。这说明内阁
A.议政权有所扩大
B.等同于宰相制
C.向宰相制发展
D.篡夺了议政权
7.【题文】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要求六部向内阁报告工作,科道(明、清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总称)监察官受内阁节制。从明太祖确立的政治传统来看,这一做法
A.整顿了吏治,维护纲纪
B.削弱了官员权力,加强皇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皇权
D.侵犯了皇权和六部职权
8.【题文】《明史》:“张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
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9.【题文】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彻底解决了决策失误的问题
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10.【题文】《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利机构出现
11.【题文】下列史料记载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的是
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12.【题文】同是康熙帝的左膀右臂的重臣明珠、索额图曾被称为“明相”、“索相”,其实际职务应为
A.丞相
B.宰相
C.内阁大学士
D.军机大臣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3.【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赃吏。揭诸司犯法者于申明亭,以示戒。”“山东布政使储蜒、张海,按察使刘本等坐纵盗诛。”
——摘自《明史》
“凡官吏受财者,计赃科断。”“风宪官吏受财及于所按治去处求索借贷人财物,若卖买多取价利及受馈送之类,各加其余官吏罪二等。”“凡牧民之官失于抚字,非法行事,激变良民,因而聚众反叛,失陷城池者,斩。”
——摘自《明律·兵律》
材料二
朱元璋说:“从前我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里恨透了。如今要严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蠢害百姓的,决不宽恕。”
——摘自《明太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初吏治的特点,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这样规定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朱元璋的思想并分析其吏治措施的积极作用。
14.【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材料三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图一反映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图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及目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及作用。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
人教必修1
第1单元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答案】C
【解析】题目中的信息是分封,而且指出了变化:明朝时分封的诸侯王到封地去居住,而清朝的分封大都是礼节性的且被封的人一律在京居住。这体现了对所封的诸侯王控制加强,从而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本题应选C项,不选D项。题目中未涉及君权的强化,不选A项;B项中“徒具其名”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明清分封的王仍拥有一些特权,而且,传统的分封制早已崩溃,不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2.
【答案】A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开始驱逐他认为不太会支持他的人”反映的是派系斗争,韩宜可告发胡惟庸等人不忠于皇上,僭越皇帝权力反映的是相权威胁了皇权。故选A项,不选CD两项。军机处是清朝设立的,不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宰相制度的废除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结束】
3.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信息:洪武十七年,可知当时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再根据“...平均算来,皇帝每天审批的公文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余件”说明了皇帝事无巨细的弊端,结合明朝的史实,主要是因为废除了宰相制度。故选A项,不选C项。军机处是清朝设立的,不选B项。内阁是明成祖设立的,不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宰相制度的废除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4.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建立内朝,以削弱三公所代表的外朝势力而加强皇权;宋太祖设立参知政事、三司等措施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明成祖则设立内阁以加强皇权。故选C项,不选AB两项。科举制、行省制均确立于汉代以后,不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皇权的加强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5.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可知内阁大臣并没有实权,决策权属于皇帝,故选C项,不选AD两项。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始终没有成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始终不是法定机构,始终不能统领六部,不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6.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明内阁权力很大”“批答章奏之权也有一部分实际下放到内阁”可以看出,明朝内阁议政权力逐渐扩大,故选A项。明太祖时废除了丞相制度,故不选BC两项;篡夺了议政权的说法与材料不符,不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7.
【答案】D
【解析】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而规定六部向皇帝汇报工作,而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要求六部向内阁报告工作则显然侵犯了皇权,所以从明太祖确立的政治传统来看,这一做法只能是侵犯了皇权,侵犯了六部职权。故选D项,不选ABC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内阁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8.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内阁首辅的命运受皇帝控制,内阁附属于皇权专制,A正确。B错误,因为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C错误,宰相制度已经废除。D错误,因为内阁地位不高,六部不受其控制。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职权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9.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可知,密折制度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所以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政府机构办事效率问题,不选A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不选C项。材料所述现象主要是日常行政决策问题,与巩固国家统一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不选D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密折制度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10.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材料文字清代“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清代内阁与明代相比地位大大降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康熙帝设立南书房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些新的权利机构的出现使内阁的地位不断降低。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B项表述在明朝已经出现,不符合题意,C项表述与内阁地位变化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符合题意。故选D项,不选ABC三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11.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在于皇帝高度集权。分析选项,A、B、C三项分别反映的是军机大臣的选拔途径、组成及办公地点,因此均反映不出加强皇权的目的。D项体现了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的。所以应选D项,不选ABC三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12.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军机处设于雍正帝,康熙帝在雍正帝之前,明珠、索额图不可能为军机大臣,不选D项。明朝已经废除宰相,不选AB两项。综合上述判断,材料中两人的实际职务只能是内阁大学士,因此选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军机处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13.
【答案】(1)特点:明初统治者注重用法律制度重惩赃吏;对执法犯法的官员加重其刑事责任;注重用严厉的刑法惩治擅权失职之人。
目的:督促百官忠于职守,维护和提高封建国家官僚机构的统治效能。
(2)思想:封建官吏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会危及政权的巩固,应当严惩。
积极作用:在一定限度内缓和了社会的矛盾,维护了社会安定。
【解析】(1)从材料可直接概况出明初吏治的特点,即是明初统治者注重用法律制度重惩赃吏;对执法犯法的官员加重其刑事责任;注重用严厉的刑法惩治擅权失职之人。而目的是要督促百官忠于职守,维护和提高封建国家官僚机构的统治效能。
(2)由材料“如今要严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蠢害百姓的,决不宽恕”可看出,朱元璋认识到封建官吏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会危及政权的巩固,应当严惩。其吏治措施积极作用是在一定限度内缓和社会的矛盾,促进社会安定。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君主专制的加强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14.
【答案】(1)特征:权力高度集中(或皇权至上)。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
(2)制度:三省六部制。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作用: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
(4)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解析】(1)从材料一左图中可以看出“皇帝”“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图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基本特征是权力的高度集中。结合材料二“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可以得出其积极作用。
(2)从材料一右图可以看出“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等信息可知,右图所反映的是政治制度是三省六部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之间是相互牵制和监督的关系,其目的分化相权,强化皇权。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的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的军机处设置,其主要作用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可以加强皇权,一是提高了行政效率。
(4)根据材料的所体现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二是皇权和相权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军机处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