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一(课件+学业分层测评)第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一(课件+学业分层测评)第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10 10:44:30

文档简介

学业分层测评(十一)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曾经有过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功能。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历史背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对内战的舆论不断高涨
B.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被各民主党派广泛接受
【解析】 1949年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胜利。为解决成立新中国的问题,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答案】 B
2.毛泽东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中指出:“这个宪法草案所以得人心……理由之一,就是起草宪法采取了领导机关的意见和广大群众的意见相结合的方法。”这表明1954年宪法(  )
A.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B.得到了全国人民一致拥护
C.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
D.是民众行使立法权的结果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宪法采取了领导机关的意见和广大群众的意见相结合的方法”可知,1954年宪法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愿,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宪法的起草过程,不是结果,B项错误。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是宪法的内容,与宪法的起草过程无关,C项错误。我国实行的是间接民主,人民不能直接行使立法权,D项错误。
【答案】 A
3.周恩来1958年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中国适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适宜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这一论述(  ) 【导学号:72710042】
A.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历史基础
B.要求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自主自治
C.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D.表明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
【解析】 周恩来的观点是中国适宜建立“区域自治”,即少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共同行使自治权,不适宜建立“民族自治”,反对建立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共和国,这一结论是中国历史的选择,故选C项。
【答案】 C
4.“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这一评价适用于(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 由材料中的“少数民族自治”“因民族制宜”等关键信息可知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 B
[能力提升]
5.下面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获悉(  ) 【导学号:72710043】
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
【解析】 从图片信息可以看出,参加1949年新政协的代表来自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社会阶层,这说明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故A项正确;B、C、D三项从人数统计图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答案】 A
6.列宁说:“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权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地,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民主集中制。”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①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②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③实现了民族平等 ④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使少数民族充分享有民主权利的制度,是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之一。这一制度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有利于实现民族的平等和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分析选项,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选D项。
【答案】 D
7.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指出与图一相关的两大重要历史信息,并从新中国政治建设方面评价其意义。
(2)图一、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的什么政治制度?
(3)概括新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解析】 本题以三幅图片为切入点,旨在考查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第(1)问考查了第一届全国人大的主要成果,但评价一定要概括。第(2)问根据图片判断即可。第(3)问实际上要求回答三大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 (1)信息: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①符合中国国情,具有社会主义特色。②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昭示了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前提,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④民族区域自治是—项基于国情而实施的重要政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学业分层测评(十二)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
1.“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的主要方式是“大字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串联”。以下关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它歪曲了民主的含义
B.它符合民主的程序性原则
C.它是直接民主的体现
D.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益探索
【解析】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民主的含义被歪曲。
【答案】 A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现由“大乱”到“大治”的重要会议,是由于(  )
①提出依法治国 ②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
③实行改革开放 ④拨乱反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不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排除含①的选项。
【答案】 C
3.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道:“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的目的是(  )
A.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
B.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C.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解析】 “文化大革命”中,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从材料“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可知,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故B项正确;领导人的专制作风是由于法律不健全导致的,不能反映问题的实质和谈话的目的, 故A项错误;有法不依也是由于法律不健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故排除D项。
【答案】 B
4.1998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国务院提出法律草案66个,制定行政法规197个,依法行政状况有所改善。这说明我国(  )
A.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加快了民主化进程
C.把建设法治国家列入宪法
D.开始进入法制社会
【解析】 材料中叙述的依法行政状况有所改善,展现了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所以B项正确;A、C两项时间不对;D项“开始”与题目时间不符。
【答案】 B
5.1986年,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进行村委会换届,乡政府一改以往的做法,“不定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这种选举方式被当地群众称之为“海选”。这种选举办法完善了(  ) 【导学号:72710046】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 人大制度主要适用于乡镇以上的机构,不适合村委会,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的时间是“1986年”,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的这种做法完善的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属于少数民族地区,故D项错误。
【答案】 C
[能力提升]
6.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有(  )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法规,①②③④均正确。
【答案】 D
7.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同时把原宪法条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修订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次修宪(  )
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C.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D.表明民主政治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解析】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表明1978年修宪仍然保留“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但也有进步,如提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表明恢复了被“文化大革命”破坏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此这次修宪反映了民主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故D项正确。
【答案】 D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
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二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
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导致这种变化的时代背景。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解析】 第(1)问,对比材料一“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与材料二“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可以得出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结合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分析时代背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的角度全面分析,可以得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
【答案】 (1)变化: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2)社会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
学业分层测评(十三)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
1.2016年1月1日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7周年,它的发表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下列与其内容不相符的是(  ) 【导学号:72710049】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B.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三通”
C.决定停止对金门岛等岛屿的炮击
D.主张两党实行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A、B、C三项都是《告台湾同胞书》的内容;D项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于1981年9月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中提出的。故选D项。
【答案】 D
2.1978年,邓小平说:“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省的现实。比如,台湾省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这里,邓小平初步表述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是(  )
A.一国两制      B.一国一制
C.和平统一 D.武力解决
【解析】 “尊重台湾省的现实”“某些制度可以不动”表明A项正确。
【答案】 A
3.香港地区的顺利回归使得大陆与香港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分工不存在任何障碍。使香港地区“顺利回归”、与大陆经济往来“不存在任何障碍”的重要原因是(  ) 【导学号:72710050】
A.“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B.澳门回归促进了两地经济的交往
C.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
D.香港经济的发达
【解析】 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而重要原因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故选A项。B、C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是香港回归带来的影响,排除。
【答案】 A
4.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道:“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台湾爱国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在《乡愁》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下列有关对这两段诗歌理解错误的是(  )
A.“酷炎的夏日”指的是日本的侵略
B.两次分离都是因为外来侵略造成的
C.都寄托了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渴望
D.闻一多所指的“分离”曾长达五十年
【解析】 B项明显错误,第二次分离是因为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败退到台湾,至今两岸尚未统一,故选B项。A、C、D三项说法都符合史实。
【答案】 B
5.2008年12月15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大陆与台湾基本实现直接“三通”。它表明(  )
A.祖国统一障碍彻底扫除
B.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和平发展时期
C.台湾当局接受“一国两制”方针
D.海峡两岸统一市场形成
【解析】 直接“三通”的实现表明两岸关系在于和平发展和交流,但是两岸并没有实现统一,而台湾当局也没有接受“一国两制”的方针。
【答案】 B
[能力提升]
6.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 【导学号:72710051】
A.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
B.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
D.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
【解析】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1月1日,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故A项正确;中国政府“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故B项错误;“九二共识”是1992年提出的,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方针确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故D项错误。
【答案】 A
7.以下是2008年海峡两岸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以后,大陆主要省市、地区对台贸易增长率统计示意图(单位:%)。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民间团体协作交流对经贸发展具有主导作用
B.地缘关系是影响两岸经贸发展的决定因素
C.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是两岸经贸发展的关键
D.民意基础、平等协商是两岸经贸发展的条件
【解析】 此图没有涉及民间团体在两岸交流中的作用等情况,排除A项。观察分析图中所给信息可知,大陆中西部与台湾贸易额并不比东南沿海等与台湾距离近的省市少很多,排除B项。题干强调“三通”实现后的情况,没有提到“经济合作机制”问题,排除C项。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香港回归前夕,一般市民对于中国对香港政策还是有一点担心。几年过去了,中国领导人认真执行了“不干预”政策,赢得了香港人的信心。即使是英美政府,亦对中国的表现表示满意,他们只能挑剔一下香港的选举制度尚未算十分民主。本来香港市民对解放军进驻香港特别行政区是怀有戒心的,但驻港解放军严格的纪律改变了港人的印象。
(1)香港市民担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不干预”政策体现了中国政府和平统一祖国的政策。此政策是什么政策?是由我国哪位领导人首先倡导的?
(3)从英美挑剔香港的选举制度问题能反映出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怎样的一种惯用伎俩?你认为英美“关心”香港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 第(1)问从香港市民的切身利益考虑其担心的原因。第(2)问依据所学基础知识即可作答。第(3)问中的选举制度关系到公民的基本人权,从这个角度分析西方国家的伎俩;“关心”的原因应是维护其自身利益。
【答案】 (1)担心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生活方式会受到影响。
(2)“一国两制”。邓小平。
(3)借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英美在香港存在较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