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分层测评(十四)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
1.《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的条约,条约有效期为30年。新中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这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 )
A.独立自主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解析】 “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材料内容正与这一方针相符,故选C项。
【答案】 C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 )
A.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且利于世界和平
B.是新中国首次阐述自己的外交政策
C.成为解决当代国际关系问题的基本准则
D.是中国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的重大贡献
【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准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所以,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答案】 C
3.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中日关系趋向缓和
C.中美关系趋向缓和
D.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强
【解析】 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主要国际因素”,当时中苏关系恶化,排除A项;B、C两项发生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后,符合题意的只有D项。
【答案】 D
4.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之一,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
A.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来华访问
B.基辛格秘密访华
C.尼克松访华
D.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解析】 A、B两项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创造了条件,D项“正式建交”与“正常化”不符,故选C项。
【答案】 C
5.1975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会见日本客人时高度评价1972年9月访华的田中角荣首相,他说:“田中先生……是了不起的,值得称赞,他比尼克松勇敢。”田中首相“比尼克松勇敢”是指( )
A.在西方国家中率先与新中国建交
B.在尼克松之前访问新中国
C.早于美国与新中国联合抗苏
D.访华期间即与中国建交
【解析】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但中美两国直到1979年1月才正式建交;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虽是在1972年9月底访华,但访问期间就迅速实现了正式与新中国建交。所以周恩来说“他比尼克松勇敢”,D项正确。
【答案】 D
[能力提升]
6.“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这样的评价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其演说的宗旨是( )
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
B.亚非各国坚持反帝反霸的方针
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D.解决亚非尤其是印度的和平问题
【解析】 依据材料中“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的信息说明材料评价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的表现,该会议主要作用是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7.“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中美《联合公报》中这一声明实际上( )
A.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B.承认了“一国两制”的原则
C.与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D.向世界宣布同台湾当局断交
【解析】 从声明的内容看,只涉及“一个中国”原则问题的承认,B、C、D三项都是以后的事情。
【答案】 A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72710054】
材料一 1949年11月15日和1950年1月8日,周恩来两次致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和联大主席罗慕洛,声明“驱蒋纳我”的立场,中国开始了争取恢复联合国代表权的斗争。
材料二 在1951年11月的第六届联大上,美国借口“中国侵略朝鲜”提出“延期讨论”中国合法席位的提案。在以后的几届联大期间,美国一直以此为借口阻挠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解决。
“延期讨论”提案的表决情况
(“延期讨论”提案只需要简单多数即可通过)
会议
赞成
反对
弃权
缺席
总票数
赞成百分比
1952年
42
7
11
0
60
70%
1956年
47
24
8
0
79
60%
1960年
42
34
22
1
99
42%
材料三 1964—1971年“驱蒋纳我”提案的表决情况
会议
通过
反对
弃权
1964年
40
57
13
1970年
51
49
25
1971年
76
35
17
(1)材料一表明新中国成立时提出了什么政治要求?为什么没有实现?
(2)材料二的表格中反映出美国的支持率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分析其原因。
(3)材料三中1971年的表决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解析】 本题围绕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曲折过程命题,注意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的有机关联。第(1)问“政治要求”从材料中可以找到答案;“原因”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3)问要注意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寻找其中的规律;“原因”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政治要求:提出驱逐国民党集团,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的要求。原因: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以未承认新中国为理由,拒绝讨论中国的提案。
(2)美国支持率下降。原因: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理解和支持;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社会主义阵营对中国斗争的支持。
(3)变化:1971年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并驱逐台湾国民党集团代表。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广大主持正义的国家的支持。
学业分层测评(十五)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
1.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这说明( )
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
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
C.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
【解析】 材料反映中国外交政策调整实行不结盟政策,不结盟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首要的任务,“平衡两大阵营”与不结盟政策不符合,A项错误;B项“疏远美苏两国”说法错误;D项不能反映材料内容。故选C项。
【答案】 C
2.下表所体现出的中国的外交政策是( )
1971年
中国在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中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978年
中国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成员国
1980年
中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权得到恢复,同时恢复在世界银行的合法代表权
1981年
中国当选为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人权委员会成员国
1984年
中国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正式成员国
1988年
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并于次年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活动
A.大力推进区域性合作
B.积极开展多边合作
C.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
D.真正实行不结盟政策
【解析】 材料反映了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后,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事务,积极参与联合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多边外交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国际社会合作,作出了贡献,故选C项。
【答案】 C
3.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成功开创了( )
A.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B.大小国家之间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C.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D.大国之间加强军事安全的协作模式
【解析】 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上海合作组织不属于大国之间合作,C项错在“经济合作”。故选B项。
【答案】 B
4.我国的外交,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边倒”到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到90年代不结盟政策,这种变化说明了( )
①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随其他国家变化而变化的
②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美国对华态度决定的
③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④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依据国家实力变化进行调整的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③
【解析】 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对外政策,故①错误;②④表述错误,中国自始至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且外交政策变化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和外交任务而变化。
【答案】 D
[能力提升]
5.中国有句俗话“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联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 【导学号:72710057】
A.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
B.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解析】 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的区域性国际组织,B项符合题干中俗语的含义。
【答案】 B
6.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结束,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形势下,中国的外交任务有( )
①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专注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③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④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在新的世界格局下,中国致力于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②叙述过于绝对,排除。
【答案】 C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定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
材料二 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
——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
会议上的讲话
(1)结合国际背景指出我国20世纪50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表现。
(2)材料一中“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国际形势和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与世界各国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解析】 第(1)问结合两个阵营、“一边倒”等外交政策回答。第(2)问“变化”联系“冷战”至中美关系正常化回答;“影响”结合世界和平、多极化趋势回答。第(3)问从新型区域合作的方面回答。
【答案】 (1)20世纪50年代,世界出现两极格局,新中国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变化:中美关系由“冷战”对峙开始走向正常化。影响: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①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发挥了积极作用。②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关系,1997年为缓解东盟经济危机做出了重大贡献。③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国倡导创立了上海合作组织。④中国积极发展与欧盟各成员国的关系,现今欧盟各国成为中国最大投资来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