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二(课件+学业分层测评)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二(课件+学业分层测评)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10 11:06:09

文档简介

学业分层测评(二十)
(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 “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B.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C.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D.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解析】 材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B、D两项是“斯大林模式”,C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故答案应为A项。
【答案】 A
2.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从经济规律的角度讲,主要“新”在(  )
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B.实行余粮收集制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解析】 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特点,排除;B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C项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特点,正确;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故D项错误。
【答案】 C
3.“在一个经济遭到空前破坏的国家里,在一个破产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如果没有资本的帮助,要保持无产阶级政权是不可能的。”该认识导致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重工业的优先发展
D.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企业实行国家所有,故A项错误;材料中“资本的帮助”说明该时期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来建设社会主义,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B项正确;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是斯大林时期,该时期实行计划经济,故C项错误;D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排除。
【答案】 B
4.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中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解析】 苏俄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这使农民有了“幸福感”。
【答案】 B
5.列宁说:“内战时一切陷入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材料中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导学号:78720108】
A.满足战争的需要 B.恢复发展经济
C.巩固工农联盟 D.实现工业化
【解析】 由“内战时一切陷入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可知苏俄内战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由“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可知新经济政策推行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内战对经济的巨大创伤,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主要是为解决经济困难而非政治矛盾,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苏俄政权采取的过渡性经济政策,不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D项错误。
【答案】 B
[能力提升]
6.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如下决议:“最主要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这表明苏联将(  )
【导学号:78720109】
A.与美国展开经济战 B.进行农业集体化
C.增加国营企业自主权 D.实行实物分配制
【解析】 材料中提到将“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的形式是合作社,说明了苏联正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关的内容是农业集体化。
【答案】 B
7.右图漫画喻指20世纪30年代某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该画讽刺的是(  )
A.中国内战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B.美国国民经济遭受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冲击
C.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大危机之下的世界经济状况
【解析】 材料中体现的巨人两腿不齐,反映的是发展不平衡,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经济发展整体落后,没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故A项错误;美国经济危机使国民经济各领域遭到严重破坏,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实行“斯大林模式”,国民经济比例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故C项正确;1929年经济大危机对世界经济都造成很大损失,没有不平衡的表现,故D项错误。
【答案】 C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78720110】
材料一 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的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战时遗留的危机。到1926年时苏联的农业产量已经达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注:当时历史最高水平)……1925年,列宁在逝世前不久已经决定要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他认为这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佳道路。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购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经济问题决议汇编》
材料四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的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材料一中,苏俄农民所述的“新的沉重的负担”主要是由当时什么政策中的什么措施直接导致的?
(2)材料二中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主要采取了哪项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农业问题?
(3)根据材料一、三回答,苏维埃政权要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原因和直接目的。
(4)材料四中毛泽东主要评价的是“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哪种做法?
(5)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请你为该组材料拟定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政策,尤其是农业政策。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内容回答即可。
【答案】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
(2)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3)原因:实行余粮收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已不能适应和平形势的发展。目的:为了使农民安心生产,提高生产率,确切规定了农民的义务,实施实物税。
(4)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发展为代价优先发展重工业。
(5)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农民问题(或农业问题)。
学业分层测评(二十一)
(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我们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应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是(  )
【导学号:78720113】
A.其改革中,农业成就显著
B.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C.其改革指导思想正确
D.其改革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不顾实际,提出“种植玉米运动”,导致粮食减产,因此A项错误;赫鲁晓夫尝试对农业和工业进行改革,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在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故C项错误;由于赫鲁晓夫个人反复无常,造成混乱,阻碍了改革的进行,故D项错误。
【答案】 B
2.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
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
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
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
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解析】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在这种体制下,农业生产实行集体化,管理集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故A、B、D三项正确;在斯大林体制下,农产品价格过低而不是过高,故C项错误。
【答案】 C
3.“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材料中“他”所推行的改革(  )
A.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
B.创办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C.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D.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解析】 由材料内容可知,“他在古巴部署导弹”,“他”应该是赫鲁晓夫。A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错误;B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错误;C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正确;D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错误。
【答案】 C
4.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这种情况出现在(  )
A.1925—1953年 B.1953—1964年
C.1964—1982年 D.1952—1991年
【解析】 苏联经济发展趋于停滞、与美国争夺霸权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即1964—1982年间。
【答案】 C
5.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相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是(  )
【导学号:78720114】
A.改革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B.注重农业垦荒
C.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发展
D.对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
【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A项是改革的影响;B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C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答案】 D
[能力提升]
6.勃列日涅夫指出: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根除华而不实和喧嚷的表现。”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  )
【导学号:78720115】
A.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
B.意识到现有体制的不足
C.政治倾向发生了转变
D.基本放弃旧的经济体制
【解析】 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点在工业,故A项错误;依据“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的做法’”可知计划体制的弊端,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依然是社会主义,所以政治倾向并未发生转变,故C项错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依然没有打破斯大林体制,故D项错误。
【答案】 B
7.《论苏联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该改革(  )
A.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
B.制定政策的随意性
C.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相结合
D.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
【解析】 材料中并未体现改革的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具有随意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体现出政府制定政策的绝对性,并非是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相结合,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农、轻、重的比例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B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人民在排长队买日用品     苏联粮食增长表
材料二 苏联军事工业增长表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1968
1 054
858
1978
1 054
1 400
潜射导弹
1968
656
121
1978
656
1 015
战略轰炸机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核弹头
1968
4 300
1 300
1978
11 000
4 500
材料三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1)通过材料一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2)如何看待材料二中军事工业的迅速增长?
(3)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的原因有哪些?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苏联经济改革的基本历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图文材料的解读和理解能力。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考查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第(1)问考查了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和作用。第(2)问实际考查了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第(3)问旨在考查学生对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的掌握。第(4)问需要对三次改革进行总体概括和比较。
【答案】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日用品供应不足,人们生活水平下降;赫鲁晓夫改革后,苏联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提升。
(2)一度使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3)戈尔巴乔夫先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但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经济改革失败后,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4)基本历程:探索——停滞——深化——失控的艰难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