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分层测评(十)
(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1979年,我国最先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两个省份是( )
【导学号:78720049】
A.上海、海南 B.广东、上海
C.广东、福建 D.福建、海南
【解析】 1979年,我国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答案】 C
2.下列某城市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这个城市又是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该城市是( )
A.上海 B.厦门
C.广州 D.汕头
【解析】 1842年《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是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改革开放后,1980年开放的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答案】 B
3.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
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开放和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
C.创办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
D.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解析】 从题干中“整个海岸”“35年来”等信息可知是1984年,距1949年新中国成立刚好3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B、C、D三项开始的时间分别是1990年、1980年、1988年,与题意不符。
【答案】 A
4.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是( )
①沿海开放城市 ②沿海开放区 ③经济特区
④内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解析】 ①发生在1984年;②发生在1985年;③发生在1979年;④开放于1992年,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
【导学号:78720050】
A.实行全方位的开放
B.显示出多层次性
C.显示出重点突出的特性
D.局限在国有企业领域
【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并不仅仅局限于国有企业领域。
【答案】 D
[能力提升]
6.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经济特区,“特”是指特区( )
A.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制度
B.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
C.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社会制度
D.地理位置靠近港澳地区便于交流
【解析】 特区与内地的经济制度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故A项错误;特区的“特”是指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故B项正确;特区与内地的社会制度都是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特区的“特”并非地理位置靠近港澳地区而便于交流,故D项错误。
【答案】 B
7.下图是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基本状况。下列选项中能够与此有关联的是( )
①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③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④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①③④正确,都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重要的措施。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初才基本建立起来,②在时间上不符,故选B项。
【答案】 B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78720051】
材料一 我们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都是大中城市。我们欢迎外资,也欢迎国外先进技术,管理也是一种技术。这些会不会冲击我们的社会主义呢?我看不会的,因为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 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这对迎接世界经济重心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十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开放14个沿海城市的目的,并说明外来资金、技术与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关系。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对外开放体系形成的过程。
【解析】 第(1)问,“目的”要从扩大开放、引进外资和技术、推进经济现代化等方面回答;“关系”要紧扣“外来资金、技术与社会主义建设”这一要求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目的:进一步扩大开放,引进外资和技术,推进经济现代化。
关系:可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可能会带来一些暂时的消极影响,但整体而言是利大于弊。
(2)过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学业分层测评(八)
(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同1949年相比,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7.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约70%,农民收入增长30%以上。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社会趋于稳定是经济恢复的重要条件
B.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D.资本主义工商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解析】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1952年,我国尚未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B
2.下图中的历史信息体现的建设成就是( )
图一 我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
A.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B.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C.“大跃进”运动改变经济落后状况
D.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活力增强
【解析】 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题干无关,故A项错误;第一批喷气式飞机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都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故B项正确;大跃进是“左”倾错误的体现,加剧了经济的落后,故C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3.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在( )
A.1949年 B.1952年
C.1956年 D.1979年
【解析】 由图片信息可知,我国公有制经济占有绝对主体地位,该现象最早出现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时,故选C项。
【答案】 C
4.“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材料中反映的运动( )
A.提高了广大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B.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片面强调了公有化的程度
D.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 根据题干中关键词“高炉”“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可以看出是大炼钢铁,是“大跃进”大办工业的表现,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大炼钢铁(过度注重重工业)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片面强调公有化的程度,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大跃进”是一次严重挫折,不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D项错误。
【答案】 B
5.1962年到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
【导学号:78720042】
A.中央开始纠正“左”倾指导思想
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八字方针”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某些变化
【解析】 1959—1961年中国出现三年经济困难,这主要是“左”倾错误导致的。从1960年开始,中央开始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误,提出了“八字方针”。1962年后经济开始恢复,到1965年调整基本完成。材料反映的就是“八字方针”在农村取得的成效,故选C项。
【答案】 C
[能力提升]
6.1975年,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 )
A.周恩来着手恢复和调整国民经济
B.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
C.极“左”思想遭到彻底批判
D.“文革”动乱接近尾声
【解析】 注意题干时间限制“1975年”。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了有效措施,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答案】 B
7.下图是我国1957—1962年的炼钢指标,从中得到的历史结论是( )
A.大炼钢铁运动浪费了大量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
B.“大跃进”时期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盲目发展重工业
C.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一大二公”,快步进入共产主义
D.“大跃进”时期兴起了全民炼钢运动,重工业得到飞速发展
【解析】 图片反映了我国1957—1962年的炼钢指标不断增加,说明盲目发展重工业,故B项正确。图片只是反映指标的增加,并没有反映资源的浪费,故A项错误;大炼钢铁运动是“大跃进”的表现,人民公社是在农村,故C项错误;“大跃进”时期兴起了全民炼钢运动,盲目发展重工业,破坏了生产力,故D项错误。
【答案】 B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78720043】
材料一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 (中共)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材料三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
(2)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是怎样阐述的?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解析】 第(1)问,充分利用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特别要注意两则材料中强调的要点。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突出重点。第(3)问,注意题干的限制是“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答案】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经济建设方针: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意义: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3)具体表现: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原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学业分层测评(九)
(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某班历史探究活动课上,小玲同学收集到一幅20世纪80年代初的漫画《来自家乡的喜讯》。与漫画讨论的内容相关的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解析】 提取关键信息“20世纪80年代初”“咱老家有自己的地种了”,可以判断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 B
2.1978年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在( )
A.城市 B.农村
C.广大内地 D.沿海地区
【解析】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是从1984年开始,比农村要晚,故排除A项;1978年后,安徽、四川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故B项正确;“广大内地”过于空泛,故C项错误;沿海地区首先进行的是开放,故D项错误。
【答案】 B
3.有经济学者认为:“三十年前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政治改革的一部分。”对材料中“政治改革”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扩大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
B.采取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
C.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演变的表现
D.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
【解析】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A项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关系,排除;B项属于纯经济范畴,排除;D项是新世纪以来的事情,排除。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一改以前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公社体制,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凸显了政府对农村经济管理政策的转变。
【答案】 C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是( )
【导学号:78720045】
A.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克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C.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D.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解析】 A项不符合农村的改革,B、D两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只有C项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C
5.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指( )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这一目标。
【答案】 C
[能力提升]
6.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万里找邓小平说:“安徽一些农村已经搞了包产到户,怎么办?”邓小平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这让万里吃了定心丸。当时万里担心的是包产到户( )
A.逆潮流 B.不科学
C.悖路线 D.违民意
【解析】 在当时包产到户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故A项错误;包产到户是科学的,故B项错误;包产到户违背了当时“两个凡是”的路线,故选C项;包产到户是顺应了历史潮流,是顺应民意的,故D项错误。
【答案】 C
7.“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材料中“新阶段”是指(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C.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由材料“经历……以来,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排除A、C两项。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肯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
【答案】 D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78720046】
材料一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 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汪东兴出席了会议。各地方和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列席了会议。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农业合作化以后,在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农业生产力有了相当的提高。但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这种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国家对农业的巨大投入,致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都比较缓慢。1978年,还有一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三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后,农村在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管理机构三方面的变化。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那么,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
【解析】 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要求能从宏观的国内外背景和微观的具体措施去把握相关的知识点。要注意把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异同。
【答案】 (1)政治背景:“文革”结束。经济背景:经济徘徊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改善。文化背景:政治思想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经营方式:从集体经营到分户经营。分配方式:从平均主义到按劳分配。管理机构:从人民公社到乡、镇政府,从生产大队到村民委员会。
(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积极作用: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4)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