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分层测评(十一)
(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1882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解析正确的是( )
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解析】 由材料“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说明A、D两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电灯与洋务运动成功的关系,且洋务运动最终失败,因此说明B项错误;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C项正确。
【答案】 C
2.“女学生周某某,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于京师某女子学校。……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八年一月止,某男如有与某某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下列选项与材料相符的有( )
【导学号:78720056】
①婚姻自由被广泛认可 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被摒弃 ③年轻人思想不断解放 ④近代西方自由思想影响国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①中的“广泛认可”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信息反映了周某某自己刊登相亲广告,但无法说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被摒弃,故②错误。③④与材料信息相符,故选B项。
【答案】 B
3.1929年《大公报》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
B.北洋政府加强法治建设
C.大公报专门提供法律帮助
D.西方法律开始传入中国
【解析】 报纸刊登关于《离婚法论》的卖书广告,体现了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的增强,故A项正确;《大公报》不能代表北洋政府,故B项错误;刊登广告不能说是专门提供法律帮助,故C项错误;西方法律早就传入中国,不能从一则广告说明开始传入,故D项错误。
【答案】 A
4.“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为参桂补酒播放了中国第一条电视广告,1980年,北大的学生开始民主选举学生会主席,1982年有人穿上了牛仔裤,1983年北京展览馆里首次公演了模特时装表演……”材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生活方式已经西化 B.进入工业化时代
C.人们思想日益解放 D.休闲方式多样化
【解析】 材料从首个电视广告、大学民主选举和时尚服装展示等几个生活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更新,故选C项。
【答案】 C
5.下列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们的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B.“八荣八耻”观念深入人心
C.封建的旧习俗逐渐消除
D.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解析】 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不属于社会习俗的内容,而是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 D
[能力提升]
6.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盈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倡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A.服饰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
B.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C.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风气败坏
【解析】 题干没有涉及服饰西化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衣服穿着的改变,没有体现经济和政治的变化,故B项错误;服装在古代中国是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而到了近代,只要具备经济条件,就可以穿得很好,与地位高低以及从事何种工作无关,这说明了服装使传统的等级尊卑观念发生了改变,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攀比的社会风气,故D项错误。
【答案】 C
7.1912年,上海某时尚杂志登载文章:“近日沪上服饰之异,有目不忍见,口不忍言者。衫则仿西制而无领,袖则短,只笼其臂半。裤则紧贴其股与腿。皆以亮纱及轻纨制之,肤雪玉肌,显豁呈露。裙之料,则以最薄之纱,虽着如未着。大家妇女,习而行之,了不知耻。”下列有关结论正确的是( )
A.上海服饰引领全国潮流
B.上海服装质地优良
C.当时女性盲目崇洋
D.作者态度相对保守
【解析】 材料只介绍了上海服饰出现的变化,没有谈到其他地区在效仿上海,不能体现“上海服饰引领全国潮流”,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谈到服饰质地优良与否,故B项错误;不能仅仅根据“衫则仿西制而无领”就说明女性盲目崇洋,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有目不忍见,口不忍言者”“大家妇女,习而行之,了不知耻”可知,作者认为当时上海服饰跟原来的道德相违背,甚至不能接受,反映了作者的保守,故D项正确。
【答案】 D
8.人与人之间较为寻常的称呼,却能够反映出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78720057】
材料一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材料二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从此互称同志在党内成为习惯,并扩大到党员和非党员之间。新中国成立后,“同志”成为全国人民最流行最亲切的称呼。1959年8月3日,毛泽东建议党内一律用同志称呼,不要以职务相称。
材料三 时代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悄悄跟着变化。从“同志”到“师傅”,从“先生”“小姐”到以职位相称,再到上级都被叫作老板,这些变化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1)材料一在称呼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2)材料二与材料一在称呼上有何相似之处?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称呼出现了多样化的现象,你是如何认识的?
【解析】 第(1)问,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与当时的革命运动及思想变化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析。第(2)问,称呼虽然不同,但都体现了平等的思想。第(3)问,结合当今现实分析,称呼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的价值观相关,称呼的多样化即反映了价值观的多元化(或与此相近的答案均可)。
【答案】 (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成立中华民国;民主、平等等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2)都体现了平等的思想。
(3)称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社会上多样化的称呼反映了社会生活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等。
学业分层测评(十二)
(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近代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 )
A.淞沪铁路 B.京张铁路
C.唐胥铁路 D.京广铁路
【解析】 淞沪铁路是外国人修建的,故A项错误;1909年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詹天佑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但不是自建的第一条,故B项错误;1881年的唐胥铁路是近代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故C项正确;京广铁路是1957年通车的,故D项错误。
【答案】 C
2.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须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等。这说明( )
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
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
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D.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
【解析】 材料描述的主要是有关交通规则的问题,通过阅读可以发现这些规定体现了人文化、现代化,属于交通文明的一大进步。从选择题最佳选择原则出发,应该选择D项。
【答案】 D
3.旧中国铁路建设事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 )
A.顽固势力的反对
B.国内政局不稳,战乱频仍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D.帝国主义势力的压制
【解析】 铁路建设事业是中国近代化的组成部分,近代中国铁路建设事业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是由中国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故选C项。
【答案】 C
4.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 )
A.调运快捷 B.连接中外
C.资源开发 D.经济交流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可知,作者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军事方面,能起到调运快捷的作用,故A项正确;连接中外、资源开发、经济交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5.“……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这项近代发明指的是( )
A.电话 B.电报
C.电影 D.互联网
【解析】 材料反映此项发明需要用手拿着,能听到声音,坐在一个房间可陆续与一百个朋友通话,虽然看不到表情,却能听到对方的咳嗽声,由此可见是电话,故选A项。
【答案】 A
[能力提升]
6.有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 )
A.电报 B.火车
C.电影 D.电灯
【解析】 由诗歌内容推测该文明成果是通信工具有线电报,故A项正确;火车是交通工具,故B项错误; 电影是大众传媒,故C项错误;电灯是照明电器,故D项错误。
【答案】 A
7.1859年,洪仁?凇蹲收?缕?分凶钤缣岢鲈谥泄?藿ㄌ?返慕ㄒ椋阂蕴?贰拔????雎纾?ㄔ蛭薏⊙伞薄?1874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提出修建铁路的建议:“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至于误事。”二者的直接影响是( )
【导学号:78720059】
A.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推动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有利于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
D.方便了中国百姓日常出行
【解析】 铁路的修建直接推动了中国交通方式的近代化。A、D两项是铁路修建的间接影响;C项与铁路的修建没有必然的联系。
【答案】 B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78720060】
毁路口号
中国近代史上,义和团民众曾经张贴“掀铁道,拔电杆,紧急毁坏大轮船”的揭帖。
“马拉火车”
1878年,美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强烈反对。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之间9千米长的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 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用马拉,被讥讽为“马车铁路”。
中国进口第一辆奔驰轿车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次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西方列强在中国修建铁路的目的是什么?义和团的口号与清政府拆毁淞沪铁路在性质上有何区别?你怎样理解“昨天”发生的这些故事?
【解析】 解答本题应着重围绕三个中心词:“目的”“区别”“故事的理解”。其中交织着列强侵华、农民阶级和清政府对近代文明在中国发展的不同态度和影响。
【答案】 目的:列强利用修筑铁路,直接控制中国铁路交通大动脉,便于从军事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经济上掠夺中国的财富,还控制了铁路沿线的地方,把它们的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区别:义和团是为了反帝斗争,而清政府则仅是受“扰民”“破坏风水”等封建思想的限制。理解:这些故事说明传统中国对近代文明的排斥,也反映出到了近代,中国已明显落后了。
学业分层测评(十三)
(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孙中山的秘书戴季陶说:“报纸为舆论之机关,言论为天赋之自由,千百志士,洒如许热血,所欲得者,此其一也。”上述材料说明( )
A.戴季陶肯定了报纸的新闻功能
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
【解析】 材料强调报纸的舆论作用,没有涉及报纸的新闻功能,故A项错误;“报纸为舆论之机关,言论为天赋之自由,千百志士,洒如许热血,所欲得者,此其一也”体现了报纸通过宣传民主自由来推动社会进步,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清政府和对报业的控制问题,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B
2.1958年5月1日,新华社在首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将于当晚19点05分开始试播,它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这座电视台是( )
A.上海电视台 B.北京电视台
C.江苏电视台 D.哈尔滨电视台
【解析】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答案】 B
3.1897年9月5日上海《游戏报》第74号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记载自己观看某艺术形式的感受:“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方,千百状而纷呈,何殊乎铸鼎之象,乍隐乍现,人生如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这一艺术形式是( )
A.皮影 B.电影
C.戏剧 D.杂技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文字叙述,可以看出这是对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感受,故选B项。
【答案】 B
4.20世纪中期,人们模仿、再现生活的手法更加丰富多样。艺术不再为少数人所独享,它们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下列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 )
A.电视和电影 B.铁路与飞机
C.报纸和广播 D.网络与漫画
【解析】 铁路与飞机不能“走进千家万户”;报纸和广播不能“模仿、再现生活”; 网络与漫画不是出现在20世纪中期。
【答案】 A
5.有人说:“网络一半是‘红颜’,一半是‘祸水’!沉迷网络,可能会改写人生!”之所以说网络是“红颜”,是因为网络( )
【导学号:78720063】
①信息量很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②可以购物,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③可能造成社会问题、人们的心理问题 ④可以学习,开拓了新的学习渠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材料中的“红颜”是比喻网络的积极作用,①②④都是正确的。③是沉迷网络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属于“祸水”的范畴,排除。
【答案】 B
[能力提升]
6.《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
【导学号:78720064】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D.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解析】 材料信息没有反映阅读方式的内容,故A项错误;报纸虽然具有一定的娱乐功能,但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新闻功能而非娱乐功能,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报纸是政治类报纸,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全球消息灵”,可知报纸加速了社会新闻传播的速度,故D项正确。
【答案】 D
7.据《19世纪30年代的上海电影业》记载,“以当时专门放映国产影片的金城电影院为例,该院有座位1 653个,从1938年3月26日至4月13日放映新片《古屋行尸记》,前后共放映18天,总计放映54场,累计接待观众41 580人次,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 310人次。”这表明( )
A.看电影是当时上海人一种娱乐
B. 电影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普及
C.电影成为传播进步思想主阵地
D.上海民众更喜欢观看国产电影
【解析】 由材料可知当时观看电影的人很多,反映出看电影是当时比较普遍的娱乐活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海电影业的状况,不能得出电影在全国各地普及,故B项错误;由材料无法得出电影传播进步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国产电影与外国电影观看状况的对比,无法得出上海民众更喜欢观看国产电影,故D项错误。
【答案】 A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78720065】
材料一 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之
《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
材料二 《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
类别
篇数
比例
列强在中国
215
47.4%
经济/财政/商务
87
19.2%
总论(变法维新主张)
19
4.2%
——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
的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
引者注:《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
材料三 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其他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犹不可计数。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意见。于是维新运动,顿呈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1)概括材料一中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
【解析】 第(1)问,需认真分析材料一,根据材料信息从办报的数量、办报者、办报的主体、报纸发展情况等方面分析归纳。第(2)问,可从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情况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喜康、梁议论新颖”“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长沙之湘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维新运动,顿呈活跃之观”“杂志亦风起云涌”和所学知识分析概括。
【答案】 (1)上海办报数量居全国首位;办报者多元化;国人自办占主体;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下去。
(2)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或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的呼声高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的逐步展开。
(3)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推动了各种学会和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国人办报热潮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