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二(课件+学业分层测评)第四章 资产阶级代议制政治框架的构建 (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二(课件+学业分层测评)第四章 资产阶级代议制政治框架的构建 (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10 12:52:43

文档简介

课件7张PPT。知识网络构建专题归纳提升综合测评(教师用书独具) 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理解 综合测评(四)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32张PPT。环节一环节二
环节三
课时作业《权利法案》的颁布及其主要内容 新贵族 詹姆士二世 国民 议会 酷刑 议会 财政权 国教 议会 君主立宪制 君主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民主力量 议会 法律 制衡 自由平等 自由主义 英国君主立宪制与封建时代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区别 课时作业(十一)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35张PPT。环节一环节二
环节三
课时作业英国议会的起源 大会议 自由大宪章 西门国会 平民院 权利法案 英国内阁的产生和责任制内阁的确立 外交委员会 乔治一世 罗伯特·沃尔波 立法权 国家元首 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宪法 议会 两院制 君权神授 英国责任制内阁的特点 英国代议制民主的特点及影响 课时作业(十二)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38张PPT。环节一环节二
环节三
课时作业 1787年宪法和资产阶级共和制的确立 美利坚民族 民主自由 社会契约 理论 邦联制 联邦宪法 联邦制 联邦国会 独立宣言 妇女 总统 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国 联邦政府 间接 总统 总统 立法权 三权分立 美国总统制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议会 监督权 制衡 主权在民 私有财产 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体现的原则 美国1787年宪法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课时作业(十三)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34张PPT。环节一环节二
环节三
课时作业欧美国家代议制民主政治多样化的形成 议会 法律 资产阶级 封建专制 英国 三权分立 资产阶级民主 1875 资本主义经济 普法战争 黑格尔 首相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 法治 资产阶级 近代英、美、法、德政治制度的比较 课时作业(十四)
点击图标进入… 课时作业(十一)
一、选择题
1.光荣革命后,在威廉的加冕仪式上,议会当众宣读了《权利法案》。威廉以他自己和妻子的名义宣读了誓词:“我们衷心地接受你们向我们提出的议案,并保证以英国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威廉所说的“你们”是指(  )
A.英国议会      B.英国贵族
C.英国民众 D.英国王室
【解析】 国王是被议会邀请来的,此后,国王的权力来源已不是上帝而是议会,因此,威廉接受的是议会向他提出的议案。
【答案】 A
2.有人说,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主要指(  )
A.“光荣革命”的胜利 B.《权利法案》的颁布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进行议会改革
【解析】 注意“17世纪末”这个时间信息,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王权,等于给国王戴上了“紧箍咒”。
【答案】 B
3.《权利法案》规定:“为伸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其含义是(  )
A.议员选举不受国王干涉
B.议员有在议会活动的自由
C.议会必须定期召开
D.议会有限制国王的权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题干中“议会应时常集会”这一关键信息即可得出其含义。
【答案】 C
4.根据英国议会通过的《三年法案》,每届议会期限不得超过三年。该规定有利于(  )
A.保障议会的神圣权力
B.避免王权对议会的干涉
C.保证政府政策的稳定
D.避免议会形成专权局面
【解析】 将每届议会的期限作出严格的规定,是防止议会由于权力过大形成专权的局面,以保证英国的民主。
【答案】 D
5.根据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在下院弹劾官吏时,国王颁布的大赦令不能生效;法官在行为良好时可以继续留任,只有经过议会两院同意,才能把他免职。这些规定实质上(  )
A.标志着国王丧失了一切权力
B.使议会两院可以为所欲为
C.限制了国王对司法权的干预
D.使议会的权力进一步缩小
【解析】 下院弹劾的官吏,国王不能特赦;国王不能罢免法官,这实质上限制了国王对司法的干预,进一步扩大了议会的权力。
【答案】 C
6.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与议会的关系由“国王的议会”变为“议会的国王”,这种变化说明(  )
A.议会掌握了最高行政权
B.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
C.国王的权力在议会之上
D.资产阶级废除了君主制
【解析】 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长期不召开议会,议会与国王矛盾激化。光荣革命后,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答案】 B
7.观察右面这幅漫画,它反映了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君主制与民主制相互融合
B.议会是权力中心
C.国王“临朝不理政”
D.国王是民族团结的纽带
【解析】 要通过漫画中“我只是摆设而已吗?”这一关键信息判断,它反映了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统而不治”“临朝不理政”的政治特点。
【答案】 C
8.1688年的“光荣革命”,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包括 (  )
①限制王权 ②设立议会 ③议会权力至上 ④国王“统而不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1688年的“光荣革命”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君权有限,议会至上;法制;权力分立和权力制衡,人民主权和保障人民各项自由平等权利等。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04年英国众议院对国王的抗辩书称:“无论就尊严或威权而言,国内并没有最高的常设法院足以和本国会的法院分庭抗礼。本国会的法院得到陛下的圣裁,给其他法院颁布法律,但不接受来自其他法院的法律或法令。”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一)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六)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八)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九)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权利法案》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议会对待王权有何明显不同?
(2)材料二中《权利法案》的主要精神和目的是什么?
【解析】 本题是对英国议会与国王关系的考查,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及综合、比较的能力。应加强学生对英国议会与国王关系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后变化的理解、比较。第(1)问要注意理解两段材料的内容,材料一表明议会对国王的斗争由来已久,在资产阶级革命前,议会利用国王所颁布的法律来维护自身权力;材料二表明议会根据自己制定的法律对国王的各种特权进行限制,说明议会权力的扩大。第(2)问依据材料二的内容及有关知识归纳、概括即可。
【答案】 (1)材料一强调议会的法律已得到国王圣裁,以此同国王抗辩。材料二以明确的法律根据来限制国王的权力。
(2)主要精神:限制国王的权力。目的:为限制王权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法律的权力高于国王的权力;过去国王拥有的“搁置”法律的权力是非法的;国王未经议会同意,无权征税;在和平时期,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招募和维持常备军;议会选举必须自由,议会议员拥有言论自由,议会应经常集会……
——《权利法案》
材料二 1688年“光荣革命”后,国王是被“邀请”来的。国王权力的来源已不是上帝而是议会。在财政、军事、政治、外交各个方面,国王的权力都受到议会的限制。其中最关键的是,议会控制了财政权力。离开议会的财政支持,国王就难以为继。“国王靠自己生活”已成历史陈迹,“国王靠议会生活”成为新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权利法案》的内容。
(2)《权利法案》确立了怎样的代议制度?它体现了什么基本原则?
(3)根据材料二分析1688年“光荣革命”前后,国王的权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可知“法在王上”,并且在司法、税收等方面对国王都做出限制。第(2)问要从君主立宪制去回答。第(3)问要注意时间,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国王权力的变化分析。
【答案】 (1)法律的权力高于王权;国王在司法权、征税权及军事方面受到议会的制约或限制;议会掌握国家主权,并具有选举自由的权力。
(2)君主立宪制。议会权力至上的基本原则。
(3)由王权专制到王权受到议会的限制。原因: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掌握了国家主权,国王是被议会“邀请”来的。
课时作业(十二)
一、选择题
1.13世纪中期,英国大法官布雷克顿的名言“国王在万人之上,但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被广为传颂。这表明当时英国已经(  )
A.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B.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C.确立了司法权独立的原则
D.产生了法律高于国王的观念
【解析】 英国开始建立君主立宪制和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故A、B两项错误;C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国王在万人之上,但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可知强调了法律高于国王、“王在法下”的观念,故D项正确。
【答案】 D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之一是英王虽然是国家元首和国家的象征,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王不再参加内阁会议始于(  )
A.17世纪后期      B.18世纪早期
C.18世纪中期 D.18世纪后期
【解析】 自18世纪早期,英王乔治一世不再参加内阁会议,而是指定当时的财政大臣沃波尔主持。
【答案】 B
3. 近代以来,英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在中世纪的基础上增加了(  )
A.内阁 B.国王
C.上院 D.下院
【解析】 18世纪初,英王乔治一世不再参加内阁会议,而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主持,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政治惯例,英国内阁制形成。
【答案】 A
4.关于英国女王和首相关系说法不准确的是(  )
A.女王依然是英国的国家元首
B.女王只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C.首相的权力来源于国王授予
D.英国首相通过选举方式产生
【解析】 在英国,英王是国家元首,但“统而不治”,是“虚位君主”,A、B两项不符合题意;英国首相由选举产生,只是经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5.由政治实践开创的某些宪法惯例是英国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1746年,首相佩勒姆要求国王任命一位重要内阁大臣,遭到国王拒绝。佩勒姆带领内阁成员集体辞职,以示抗议。最后,国王不得不向佩勒姆让步。该事件开创了内阁集体辞职的先例,这一事件还(  )
A.削弱了国王对内阁的控制
B.强化了国王对政府的干预
C.进一步显示了议会的力量
D.严重破坏了英国的民主传统
【解析】 国王向首相让步,批准首相要提名的内阁大臣,这极大地削弱了国王任免首相及大臣的权力,削弱了国王对内阁的控制。
【答案】 A
6.代议制民主制是当前世界的主要政治模式,该模式的突出特征是(  )
A.大多保留君主作为国家象征
B.成年公民都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C.由代议会机关负责管理国家
D.行政与立法、司法部分分离
【解析】 代议制是指间接民主,是指经过公民同意所选举出来的代表来负责制定法律和管理公共事务,即代议会机关负责管理国家。
【答案】 C
7.1746年,乔治二世听取别人的意见,否决了内阁的建议。于是,同阁全体阁员和其他非阁员大臣集体辞职。乔治二世面临政治危机,只好请内阁复职。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从此英国两党形成,首相和内阁必须从多数党产生
B.这种内阁集体辞职的先例对内阁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C.它对内阁全体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产生了重要影响
D.它对内阁全体成员与政府事务集体负责起了重要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内阁全体阁员和其他非阁员大臣集体辞职”可知,B、C、D三项符合材料的意思。
【答案】 A
8.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英国的责任内阁在职能上的区别是(  )
A.决策机构咨询机构
B.咨询机构决策机构
C.首辅有决策权内阁大臣拥有建议权
D.皇帝的内侍机构行政机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明朝内阁不是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英国的责任内阁是行政机构。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根据宪法的规定,英国是一个君主制国家,世袭的国王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议会的组成部分、司法首脑、武装部队总司令和国教的世俗领袖。从形式上说,英王的权力是最大和最广泛的,但不能单独行使,而由内阁和议会行使,所以英王的权力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材料二 在1688年后的20多年内,内阁的地位日趋巩固。到这时,各枢密院常设委员会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初步具有了近代政府各“部”的性能和特征。名义上的中央政府机构枢密院更加臃肿、笨拙,已不能发挥维系中央政府的核心作用。而内阁人员精干、决策迅速、处事敏捷,在指导、协调各部门工作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7世纪末18世纪初,内阁和政府日益融为一体,内阁的构成人员趋于稳定。
材料三 英国行政机构的构成比较复杂,它包括政府、内阁、政府各部、枢密院和地方行政机构等。政府大臣中包括阁员大臣和非阁员大臣。由阁员大臣组成内阁。内阁由首相主持,它是英国政府的领导核心,是行政决策机构。
材料四 英国前任内阁首相布莱尔是由下议院多数党选举产生的,所以他要出兵伊拉克,一般会很轻易就在下议院获得多数票通过,但也有120多名工党议员对政府决议投反对票,使布莱尔蒙受了打击。政府的决议受到反对怎么办呢?就需要首相为自己的决策进行辩护。但是无论辩护结果如何,只要下议院是多数票通过了,最后英国就可以出兵伊拉克。
请回答:
(1)在责任制内阁中,英国国王与内阁之间是什么关系?
(2)在责任制内阁中,内阁与政府是什么关系?
(3)在责任制内阁中,议会与政府的关系是如何体现的?
【解析】 本题是对英国责任制内阁形成后,英王、政府及议会的关系的考查,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及综合归纳的能力。第(1)问应注意从内阁产生的程序和特点方面分析国王与内阁之间的关系。第(2)问紧扣材料二、三,注意材料二中“内阁和政府日益融为一体”、材料三中“内阁由首相主持,它是英国政府的领导核心”等相关信息,据此分析、归纳内阁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第(3)问,应注意结合材料四中前首相布莱尔与下议院的关系、出兵伊拉克这一决策通过的程序等信息,分析议会与政府的关系,并注意对所学相关知识的迁移。
【答案】 (1)在国王的授权下,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名单,呈请国王批准后,内阁即告组成。但国王的授权批准只是程序上的,只具象征意义,并不能真正约束、监督内阁,内阁对议会负责。
(2)“政府”和“内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内阁是政府的领导核心,由议会的多数党组成,内阁成员既是政府的行政官,又是议会的议员。
(3)在责任制内阁中,英国的议会与政府的关系体现为:内阁必须得到下议院议员的支持,内阁首相必须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这样,内阁制的建立使英国的立法机关得以控制行政,但又不降低后者的行政效率,调节了议会与政府的关系。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1832~1868年间,共更换了10届内阁,其中2届发生在大选之后,8届由平时下院投票选成。
——《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在选任政府方面,不管我们的宪法在理论上授予女王多么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
材料三 拥有下院多数事事可行,没有下院多数一事无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二、三集中说明了内阁的组建取决于什么?
(3)上述材料反映了英国逐渐确立了怎样的制度?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和作用。
【解析】 第(1)问紧扣材料一最后一句话“8届由平时下院投票选成”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中的“选任”、“下院多数”回答。第(3)问结合材料中议会和内阁的关系可以解答。第(4)问紧扣试题设问“特点”、“作用”组织回答。
【答案】 (1)议会下院投票中,内阁失去议会信任即应全体辞职。
(2)取得议会多数席位。
(3)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或责任内阁制)。
(4)特点: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形式;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实行两党制;内阁是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作用:有利于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促使英国进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它顺应了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社会的历史潮流,促进了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发展;对欧洲和北美地区及其他英国海外殖民地的政治文明进程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课时作业(十三)
一、选择题
1.(2016·江苏高考)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解析】 由材料可以看出第三个方案是对前两个方案的综合和折中。在美国制宪会议中,各州代表经过激烈争论,最终在相互妥协中制定出1787年宪法,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不是选举这一过程,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强调国会的权力和地位,而是国会的构成,排除B项。D项体现不出第三个方案是对前两个方案的折中和妥协,排除。
【答案】 C
2.在制宪会议上,美国开国元勋制定宪法的初衷是(  )
A.建立完美无缺的国家制度
B.把启蒙思想家的理想变成现实
C.建立能够挽救危机的政府
D.为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提供保障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初衷即最初的目的,面对贫富分化明显,社会矛盾激化,联邦派决心建立一个强大的全国性政府,以保护美国独立战争的成果,挽救危机。
【答案】 C
3.标志着美国代议制为特征的共和政府形式在美国得以确立的是(  )
A.《邦联条例》颁布    B.《独立宣言》发表
C.1787年宪法通过 D.《权利法案》开始生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以美国代议制为特征的共和制是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的。
【答案】 C
4.下列哪一举措使美国宪法长期保持活力,使之成为“活的宪法”(  )
A.参加制宪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宪法吸取了人类历史优秀成果
C.麦迪逊具有丰富的学识
D.具有正当的修宪程序
【解析】 1787年宪法规定了通过宪法修正案来修正宪法,通过正当的宪法修正程序,使宪法生命力不断更新,成为一部“活的宪法”。
【答案】 D
5.两千多年前雅典就产生了“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形式: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行使相应权力的机构是(  )
A.总统、国会、最高法院
B.议会、首相、上议院
C.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D.首相、议会、上议院
【解析】 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分别为古代雅典最高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力;立法权属于国会;联邦最高法院掌管司法权,故C项正确。
【答案】 C
6.1787年宪法“采取了比人类迄今所建立的任何政府所采取的还要多的防范和其他难以逾越的措施,以防止走向暴政”。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  )
A.允许各州有自治权 B.保障人民基本权利
C.确立三权分立原则 D.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解析】 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起到了防止专制独裁和暴政的作用。
【答案】 C
7.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指出:“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或者用句老话比喻: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材料的实质在于说明(  )
A.1787年美国宪法比《权利法案》落后
B.1787年美国宪法奠定了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
C.1787年美国宪法是不完善但很进步的资产阶级国家宪法
D.这部宪法最大的失误是种族歧视和君主立宪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指出1787年宪法不“完整”,但它是“奠基石”,因此符合题意的应是C项。
【答案】 C
8.英国和美国都是近代较早确立代议制的国家,两国国家最高行政首脑的相同点是(  )
A.都由选举产生
B.都有召集议会的权力
C.都对议会负责
D.都是议会的最高领袖
【解析】 C项只符合英国政体特点,B、D两项都不符合。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
材料二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19条修正案(1920年)
材料三 (此前年满21岁的公民才拥有选举权,现规定)年满18岁和18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26条修正案(1971年)
请回答:
(1)材料一确认了什么原则?这一原则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美国公民的选举权是如何变化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美国两百多年选举权的变化中得到的启示。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人人生而平等”这一信息判断,然后结合《独立宣言》发表的背景、目的来分析。第(2)问应先注意材料二中的信息“不得因性别……限制”,材料三中“年满18岁和18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等,然后归纳概括。第(3)问具有开放性,只要根据材料得出符合史实的看法即可。
【答案】 (1)原则:天赋人权(或自由平等)。作用:鼓舞了美国人民为争取自由独立而战。
(2)取消了选举权在性别上的限制;放宽了选举权在年龄上的限制,逐步降低对选举权的限制。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如美国公民的选举权在历史上长期受到限制,选举制度的改变是人民争取和斗争的结果等。
10.(2014·海南高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民主体制和随之而来的自由,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演变。根据近代早期的英国法律,表达对政府的批评言论,无论书面还是口头,都会受到惩罚。英国殖民者将上述法律带到了大西洋彼岸。1735年,纽约报纸发行人彼得·曾格,因发表批评纽约总督威廉·科斯比的言论,而受到指控,罪名是煽动诽谤。但是,曾格的律师成功地说服陪审团判曾格无罪,理由是曾格所发表的情况属实。科斯比诉曾格案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案例。
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限制“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的法律。“言论和出版自由”是人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民主社会的基石之一。由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权利引申出一个新的权利诉求:“人民知情的权利”,即禁止政府对公众获取信息的来源加以限制。人民知情的权利与新闻自由密切相关。“如果把民主体制理解为亚伯拉罕·林肯所说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那么,政府的事务实际就是人民的事务,而这也是自由的新闻机构的角色与公民的民主关注的汇合点”。
——摘编自梅尔文·乌罗夫斯基《人民的权利——个人自由与权利法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新闻出版自由权利得以确立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言论和出版自由”是美国民主社会的一个基石的原因。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中“英国殖民者将上述法律带到了大西洋彼岸”“言论和出版自由”是人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以及“科斯比诉曾格案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案例”的信息,从传统、思想影响以及案例归纳和宪法要求等角度组织答案。第(2)问依据材料中“人民知情的权利与新闻自由密切相关”“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政府的事务实际就是人民的事务”“自由的新闻机构的角色与公民的民主关注的汇合点”等文字信息,从民主政治实施条件、民主监督以及政务公开等角度分析作答。
【答案】 (1)条件:有追求自由、民主的传统;受启蒙思想影响;通过典型案例打破“因言获罪”的法律;言论和出版自由载入宪法。
(2)原因:实施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促使政府政务公开和透明。
课时作业(十四)
一、选择题
1.到18世纪中叶,《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相继颁布,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使英国在本质上逐渐实现了向现代民主国家的转变。这主要是因为英国(  )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议员是由选举产生的
C.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统治大权
D.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以根据“责任内阁制为什么使英国本质上实现了向民主国家转变”这一题目的设问指向,A项表述不全面, B项并不是在18世纪中叶实现,C项早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就掌握了统治大权,故A、B、C三项错误;18世纪中叶,议会不仅掌握立法权,而且议会对行政权有监督控制权,说明议会真正掌握国家的实权,议员是选举产生,代表选民的利益,因此英国实现了向民主国家的转变,故D项正确。
【答案】 D
2.在英国政治制度中,虽然立法权属于议会,但首相领导内阁行使最高行政权,还可以控制立法大权,原因在于首相为(  )
A.政府首脑      B.下院多数党领袖
C.国家元首 D.武装部队总司令
【解析】 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首相是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可通过控制议会下院控制立法权,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的法官如忠于职守,则终身任职。”这一规定的最主要目的是(  )
A.保障法官的人身安全
B.实现“三权分立”
C.防止高级司法人员流失
D.鼓励法官忠于职守
【解析】 美国实行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的原则,法官有权解释法律和条约,如果最高法院认为某项法律违宪,有权宣布其无效,对总统和国会构成制约。
【答案】 B
4.法国民主政体建立的过程曲折反复,其主要原因是(  )
A.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B.资产阶级一味妥协
C.缺乏群众基础 D.革命准备不充分
【解析】 B、C、D三项说法本身与史实不符,故A项为正确选项。
【答案】 A
5.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的共同之处是(  )
①理论基础是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 ②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③是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法律总结 ④赋予了全体公民充分的选举权
A.①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④说法错误,可排除。
【答案】 C
6.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 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解析】 两国君主都为国家元首,但是英国的君主“统而不治”。
【答案】 A
7.议会是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议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的权威
B.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C.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的参议院、众议院议员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D.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使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解析】 英国《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的权威,可排除A项;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可排除B项;法国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可排除C项。
【答案】 D
8.19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在《代议制政府》中写道:“它(代议制政体)使社会中现有的一般水平的智力和诚实以及社会中最有智慧的成员的个人才能和美德,更直接地对政府施加影响。”其主要说明代议制民主(  )
A.使政府的权力受到了制约
B.体现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C.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
D.在发展过程中日益健全完善
【解析】 从题干材料关键词“它……直接地对政府施加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主要说明代议制民主“使政府的权力受到了制约”,故A项正确;从材料关键词“社会中现有的一般水平的智力和诚实以及社会中最有智慧的成员”可见只是部分社会成员,而非社会整体成员的“人民”,因此“体现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不符合材料意思,故B项错误;“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不符合材料意思,故C项错误;“在发展过程中日益健全完善”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 1746年,乔治二世否决了时任首相亨利·配兰的提案,导致配兰率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乔治二世恼羞成怒,任命巴思伯爵为新首相,但是巴思伯爵受到了上届阁员的抵制,只当了两天首相就被迫辞职,时称“48小时首相”。乔治二世被迫请配兰复职并接受了其苛刻条件,由此开创了新的先例。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材料中“新的先例”指什么?“48小时首相”说明了什么问题?
(2)人类进步不乏政治上的创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政治创新”在美国建国之初是如何体现的。
【解析】 回答第(1)问时注意材料中“配兰……集体辞职”和“乔治二世被迫……”这一信息。第(2)问要结合美国的政体回答。
【答案】 (1)新的先例:政府集体辞职。说明:国王逐渐丧失实际权力,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体制。
(2)体现:总统制共和制、联邦制、三权分立。
10.下列材料分别摘自17世纪末和19世纪后期西欧某两大国的历史文献:
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二 宪法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第15条:“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请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各出自什么政治文献?
(2)两段材料反映的政治体制有何异同?原因是什么?
(3)两种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中皇帝(国王)权力的大小可判断材料一为英国的《权利法案》,材料二为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第(2)问应抓住二者的比较项进行。第(3)问应回答出英国的积极性,德国的不彻底性。
【答案】 (1)材料一: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材料二: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2)异:英国王权受到限制,德国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同:都实行君主立宪制。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德国自上而下的统一保留了封建残余。
(3)英国:议会权力至上,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德国:专制传统和军国主义传统保留下来,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