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一:模块综合测评 (1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一:模块综合测评 (1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10 13:0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梭伦在诗中曾写道:“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利,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表明梭伦改革(  )21cnjy.com
①着眼点在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②恰好满足了平民阶层的需求 ③没有触动贵族利益
④过多地扮演了“调停人”的角色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通过材料可知梭伦给了平民一定的权利,但又没触动贵族的根本利益,这就缓和了阶级矛盾,体现了梭伦“中庸”的政策,故①④正确;③不符合材料,②不符合史实,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并未完全消除,排除。
【答案】 B
2.王安石曾写诗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这主要说明(  )www-2-1-cnjy-com
A.取信于民是商鞅新法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
B.物质奖励是商鞅推行新法的重要手段
C.奖励军功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
D.奖励耕织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解析】 材料中王安石的诗描述的是商鞅变法中“南门徙木”的典故,这一做法是商鞅变法取信于民、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2·1·c·n·j·y
【答案】 A
3.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
A.商鞅变法    B.汉武帝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富国强兵”“雄诸侯”进行分析。汉武帝改革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大一统,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为了革除鲜卑族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的变法运动,主要是为了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排除D项。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军队战斗力的加强,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故选A项。
【答案】 A
4.《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人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
【答案】 C
5.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解析】 均田制下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所以是个体农耕这一形式。
【答案】 C
6.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土”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工作。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解析】 A项说法错误,宋代官制的设置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B项材料所述是官制,与科举制度无关;D项与史实不符。故选C项。
【答案】 C
7.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来源:21cnj*y.co*m】
A.募役法和保甲法
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C.将兵法和均输法
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解析】 根据题中信息“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重点在于解决生产问题,募役法和保甲法不是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故A项错误;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促进了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将兵法和均输法,前者是加强军事,后者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故C项错误;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科举新法是为了选拔人才,故D项错误。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B
8.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这反映了(  )
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
B.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
C.罗马教会在思想上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解析】 题干材料论述的是教皇与国王之间的关系,“光是向太阳借来的”,言外之意是王权要依附于教皇的权力,故选B项。
【答案】 B
9.1693年的一天,沙皇彼得一世面对浩瀚的海洋心潮澎湃,立志要使俄国面向西方,成为海上强国。之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有(  )
A.鼓励商品进口
B.推广平民教育
C.废除农奴制度
D.建立新式海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彼得一世改革在经济方面实行重商主义,限制商品进口,鼓励出口,教育方面推行贵族教育,并且改革加强了农奴制,故A、B、C三项均错误。在军事上,彼得一世重视发展海军,建立起一支庞大的海军,故D项正确。21教育网
【答案】 D
10.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情绪的措施是(  )
A.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B.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
C.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D.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
【解析】 “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指的是农奴制下农民深受奴役和剥削,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所以亚历山大二世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给农奴人身自由。
【答案】 D
11.魏源说:“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能反映出上述观点的是(  )
①消灭马木路克势力,促进国家统一 ②向西方学习 ③按照西欧国家特别是英国军队的模式训练新式军队 ④积极进行对外扩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①反映了“灭弄权之骁骑”;从“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中可得出②的结论;③的错误在于“英国军队”,应是“法国军队”;④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答案】 A
12.19世纪上半叶,日本曾有人这样写道:“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穷武士中,甚至于出卖祖上传下来的武器……至于家中其他贵重物品,更是毫不介意地随手变卖。”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日本武士经济地位下降
B.封建的等级制度遭到冲击
C.幕府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
D.幕府的统治基础坚如磐石
【解析】 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封建领主经济的瓦解,中下级武士的处境日益恶化,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表明日本幕府统治基础已经开始动摇,中下级武士成为反对幕府的一支重要力量。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D
13.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
B.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
C.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与实力有所上升
D.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的阶级基础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材料反映了19世纪上半叶日本商人地位的提高,但商人仍属被统治阶级。【版权所有:21教育】
【答案】 C
14.从根本上看,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  )
A.能够彻底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B.能够彻底动摇中国的封建思想
C.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
D.必将遭到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康、梁维新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这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因此,在它指导下的戊戌变法运动不可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任务。www.21-cn-jy.com
【答案】 C
15.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A.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
B.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
C.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D.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
【解析】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前后历时仅103天,从材料中“诏令184条”可知政令颁发之多,改革者改革之心切。赫德的“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进一步佐证改革进度过快,故选A项;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故排除C项;B、D两项与题干意思不符。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0分,第18题10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第21题12分,共7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汉,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材料二 废除农奴制度,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有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这种赎金大大超过了土地的实际价格)。农民在签订赎买契约之前还要为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为管理改革后的农民,设置了地方贵族控制的村社和乡组织,并建立了监督农民的连环保制度。
——摘自《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
的农民的一般法令》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永远地解放了人民”的举措。据材料二概括法令实施后所带来的变化。(4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两次改革的不同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分析两次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8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的角度来回答;第二小问从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以及获得份地的角度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针对对象、改革性质、改革的结果来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答案】 (1)举措: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
变化:农奴变成农民,获得人身自由和基本的公民权;农民可以拥有份地。
(2)不同:梭伦改革针对的是债务平民,而俄国农奴制改革针对的是农奴;梭伦改革是奴隶制性质的改革,而俄国农奴制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梭伦改革中废除债务奴隶的措施比较彻底,而俄国农奴制改革较不彻底。(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1·cn·jy·com
影响:梭伦改革扩大了公民的群体,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俄国农奴制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21*cnjy*com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燔诗书而明法令,刑其傅公予虔,黥其师公孙贾。为田开阡陌封疆。21*cnjy*com
材料二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1)据材料一概述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并概括其措施对后世产生的消极影响?(6分)
(2)材料二中康有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是什么?(4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民为什伍”“军功”“本业末业”“燔诗书而明法令”“为田开阡陌封疆”反映的变法措施,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概述变法的历史意义;第二小问注意限定词“消极”,结合变法措施回答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皇上则为元首”概括主张;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皆言三权”回答其理论依据。
【答案】 (1)意义: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影响:严刑峻法;文化高压政策;重农抑商。
(2)主张:君主立宪。依据:三权分立学说。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熙宁二年,罢诗赋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熙宁四年,以锡庆院朝集院为大学讲舍,其所教者,以经为主。熙宁五年,又建武学于武成王庙,教以诸家兵法。熙宁六年,又于大学置律学教授四员,凡命官学人,皆得自占入学。又于大学置医学教授,有方脉科、针科等。
——摘编自《中外名人传记百部·王安石传》
材料二 光绪帝谕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由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起草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共分八章五十二条。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正式科目包括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七大类35门学科,此外,还有预备科的另设一些科目。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
(1)概括材料一、二中有关科举、教育改革措施的共同点。(4分)
(2)分析材料二的改革内容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6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罢诗赋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和材料二中“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以经为主”“教以诸家兵法”“又于大学置律学教授四员”“又于大学置医学教授”和材料二“正式科目包括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七大类35门学科”概括。第(2)问结合第(1)问有关科举、教育改革措施共同点的答案,分别从知识分子、思想解放、人才培养和教育的近代化进程来作答。
【答案】 (1)科举: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或废除死记硬背的考试科目);改试策论。教育:大学设置的学科门类较多;重视实用知识(或思想教育与实用知识并重)。
(2)使知识分子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世界;有利于培养近代建设的实用人才;推动了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加速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拿破仑在他出征埃及的短暂时间里,还粉碎了埃及原有的统治阶级的权力。这为天才的阿尔巴尼亚冒险家穆罕默德·阿里当政铺平了道路。穆罕默德·阿里的历史意义在于他是第一个意识到西方技术的意义并有效地利用西方技术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的中东统治者。
材料二 (阿里)取得的成就很多,都是革命的。他开始兴修近代的灌溉系统;引进棉花的栽培,棉花迅速地成为国家最大的资源;重新开辟亚历山大港;鼓励对外贸易;派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开办各种学校……建立一所翻译学校,将大约2 000本欧洲的著作译成阿拉伯语。穆罕默德·阿里还聘请外国专家帮助他建立中东第一支新式的陆海军,他甚至勇敢地试图在埃及建立一个近代化的工业结构,而且他的确在开罗和亚历山大兴建了大量的工厂。不过,这些企业最后由于国内的不足之处和欧洲诸强国的反对而失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是怎样粉碎“埃及原有的统治阶级的权力”的?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4分)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最终结果及其原因。(不得照抄)(4分)
【解析】 本题考查阿里改革的背景措施及评价。依据所学基础史实回答第(1)问和第(2)问时,要注意将课本史实与材料所反映的史实相结合。第(3)问属于再认、再现基础知识,依据教材表述直接归纳概括即可。
【答案】 (1)措施:拿破仑占领埃及后,政治上,打击马木路克武装力量,建立各级行政机构;经济上,没收马木路克的土地和财产,废除包税制。
影响: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创造了条件。
(2)发展农业;鼓励对外贸易;派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开办各种学校、翻译欧洲著作以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聘请外国专家帮助建立新式的陆海军;在埃及建立近代化的工业结构。
(3)结果:失败。原因:阿里政权的封建性和专制性加剧了人民的痛苦,扩张战争激化了国内矛盾;欧洲诸强国的反对。
20.女性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体现,是近代社会变革不可回避的话题,并成为衡量社会变革程度的标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传播本教派的教义,扩大新教影响,争夺更多的信徒,路德极其重视教育,他强调国家兴办学校,教育应在所有等级的儿童中得到普及。他认为,开展学校教育不仅有利于教会,也有利于国家。因此,他要求国家应强迫所有儿童不分男女与贫富都要入校学习,父母要对自己的子女受教育负责,而教会更应积极地办好学校教育。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路德希望成立女子学校,女孩子在学校里可以每天用德语或拉丁语读一个小时的圣经。路德的教育计划的实施者菲利波·梅兰托内曾下令建立由女教师任教的女子学校,女学生在那里学习1—2个小时,学习期限为1—2年。
——《宗教改革时期的女性》
材料二 维新派兴办女学是基于他们思想深处的人权观念和平等观念。更突出的是,他们不止把兴办女学停留在理论探讨上,还把它变成实际行动……维新派在19世纪后期所掀起的创设女学堂活动,可谓轰轰烈烈,其规模、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连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和开明派也参加进来。
——陈文联《近代中国男女平等思想的历史考察》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马丁·路德的教育观及该教育观所产生的影响。(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维新派关于兴办女学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6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马丁·路德“要求国家应强迫所有儿童……入校学习,父母要对自己的子女受教育负责,而教会更应积极地办好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不仅有利于教会,也有利于国家”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应从教育和思想方面回答。第(2)问,材料二中维新派基于思想深处的人权观念和平等观念兴办女学,有利于女性的解放;从长远看,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的启蒙有助于政治运动的开展。
【答案】 (1)教育观:教育是利国利教的事情,国家、家庭、教会应当使所有儿童(不论男女和贫富贵贱)入校接受教育。
目的:宣传新教、发展教徒、扩大新教的影响。
影响:有利于新教的传播,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有利于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2)评价:以人权观念和平等观念为指导,兴办女学,宣传变革,有助于促进女性的觉醒和解放,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其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兴办学堂、提倡女学、移风易俗等思想与实践,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
看日本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你对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一个奇特现象”的理解。(8分)
【解析】 第(1)问,材料一中“西方的脚步”是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国家的工业文明;“旧制度”是指沙俄政治上的专制制度,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这一制度的腐败和落后。第(2)问,“一个奇特现象”是指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全面学习西方,如废藩置县、置产兴业,直到生活习惯的西化;但同时也保留了本国的传统文化,如天皇制、武士道精神。2-1-c-n-j-y
【答案】 (1)“西方的脚步”: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或工业革命的影响)。
“旧制度”:沙皇专制制度(或农奴制)。
(2)理解:可以从明治维新特点角度回答,也可以从明治维新具体内容方面回答,还可以直接对材料进行解释和举例。(其它表述,言之成理,酌情给分)如:经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与政治民主化的严重滞后;又如:全面西化的同时还保留自身民族传统和文化;再比如:明治维新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等方面全面学习西方,但也“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如形成近代天皇制、武士道精神、神道崇拜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