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分层测评(四)
(建议用时:35分钟)
[学业达标]
1.春秋战国时期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日益破坏,其根本因素是
( )
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B.私田增多
C.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
D.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逐渐被破坏。
【答案】 A
2.公元前594年,与梭伦改革的同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鲁国实行“初税亩”
B.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C.秦国开始了商鞅变法
D.魏国制定《法经》,法制得到加强
【解析】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同一年,雅典的梭伦开始进行改革。
【答案】 A
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
A.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难以维持
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
【解析】 公元前481年是春秋末期,旧的分封制遭到破坏,不但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而且从材料中来看,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士大夫夺权的现象。这都说明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统治已难以维继下去。
【答案】 A
4.战国初年,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悝为相,推行变法。李悝的变法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李悝变法( )
A.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使魏国成为战国时代最强大的诸侯国
C.为新兴地主阶级掌权创造了条件
D.对其他诸侯国的变法起到了促进作用
【解析】 “食有劳而禄有功”,意思即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该做法有利于打破世卿世禄制,为新兴地主阶级参与和控制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答案】 C
5.人类历史是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改革往往出现在社会矛盾复杂或激化的时期,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解析】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他们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方位地进行变革,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服务,故选D项。
【答案】 D
6.“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动荡变革
【解析】 材料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到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特征是动荡变革。
【答案】 D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图二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用的牛形酒容器
材料二 下图是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嵌错赏功宴乐壶。其中每面有三层图画,每层又分左右两个图景。 它以水陆攻占为主题,是战国时代特征的显著反映。
材料三 《孙膑兵法》曰:“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又曰:“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材料四 《史记·管晏列传》曰:“通货积财,富国强兵”。李悝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和“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强调法治的作用。吴起创建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使得“秦兵不敢东向”。
(1)你能从材料一中提取出哪些影响当时我国社会转型的有价值信息?它们对当时产生了什么深远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形势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应对这一形势,采取了什么策略?其原因如何?试以战国前期魏国为例说明。
【解析】 第(1)问,信息可以从图片中直接提取,影响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特点要结合两段材料进行全面总结,精确提炼。第(3)问,结合魏文侯改革的措施来回答。
【答案】 (1)信息:都反映出生产力的发展:图一出现铁制农具,图二说明牛耕的使用和普遍推广。影响:私田数量增多,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逐渐被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和地主阶级兴起,从而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2)特点:战国时代的显著特点——“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发展的主线。
(3)策略:改革。原因:只有变法才能富国强兵;只有富国强兵才能在兼并战争中战胜对手。举例:战国前期的魏国首先进行改革,魏文侯先后任用李悝和吴起进行变法。魏文侯变法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同时开启了战国百年大变法运动的序幕。
学业分层测评(五)
(建议用时:35分钟)
[学业达标]
1.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两次变法,主要原因是( )
A.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
B.秦孝公招揽人才,富国强兵的愿望
C.商鞅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D.商鞅出身贵族家庭,能力超群
【解析】 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战争中取得优势,B项正确。A、C两项仅是商鞅符合秦孝公的需要,D项与题干无关。
【答案】 B
2.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
A.增强秦国国力
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
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
【解析】 秦孝公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答案】 A
3.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有关(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解析】 A、B、C三项不涉及人际关系,D项加剧了人际关系的紧张,导致“薄恩礼,好生分”。
【答案】 D
4.“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导致其“怨望”的措施是( )
A.重农抑商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统一度量衡
【解析】 注意题干信息是“宗室贵戚多怨望”,显然是损害了贵族利益的措施,C项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与题意相符。
【答案】 C
5.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D.“为田开阡陌封疆”
【解析】 这里的“社会转型”指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解答本题应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来思考。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对社会转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答案】 D
6.《汉书·食货志》载:“(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①废除了周代的井田制 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③加剧了土地兼并 ④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材料,“除井田”可知废除了周朝的井田制;“民得买卖”可知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表明当时土地兼并严重。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可排除。
【答案】 A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是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2)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的内在联系。
【解析】 第(1)问,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可以从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加以阐释。
【答案】 (1)措施: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任答三点)历史作用: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任答两点)
(2)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材料一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学业分层测评(六)
(建议用时:35分钟)
[学业达标]
1.《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解析】 由材料内容可知,该“人”挑拨惠王与商鞅之间的关系,意在反对变法,因此他应该代表没落贵族的势力。
【答案】 A
2.“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影响深远 B.体恤百姓
C.改革彻底 D.法令严酷
【解析】 商鞅变法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发展潮流,他本人虽下场凄惨,但他变法的措施在秦国得以继续推行下去,影响深远。
【答案】 A
3.(2016·北京西城高二检测)战国时期“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冲击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井田制 D.世卿世禄制
【解析】 禅让制属于夏朝以前实行的制度,故A项错误;王位世袭制属于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与战功大小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井田制属于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与授军功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世卿世禄制属于贵族享受特权制度,军功授爵冲击了贵族的特权,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二检测)下图为商鞅变法时制造的“商鞅铜方升”,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由此统一度量衡。此举重大的意义不包括( )
A.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影响
C.便利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有利于赋税和俸禄制的统一
【解析】 材料中“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未体现重农抑商的思想,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地方赋税的缴纳和消除地方割据,便利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赋税和俸禄制的统一,故B、C、D三项正确。
【答案】 A
5.战国时期,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道:秦民风纯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说明( )
A.秦国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国的强盛是必然的
B.荀子把秦国军事上的胜利错误的归为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解析】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各方面走上正轨,再加上政策的连续性,促进了秦国的长期强盛。
【答案】 C
6.(2016·成都高二检测)《战国策》在评论商鞅变法时说:,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以上评论明显有夸大之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结合史实可知,①体现的是商鞅立法,没有明显夸大,故排除A项;②是商鞅为打破变法阻碍而采取的措施,故排除B项;③是用夸张的方式表述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故C项正确;④符合史实,没有夸大成分,故排除D项。
【答案】 C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该说法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怎样的治国思想?其出发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
【解析】 第(1)问,关键词是“公平与公正”,主要体现了打破贵族的特权,其方式结合变法的过程总结。第(2)问,注意材料中的核心词“法”,出发点体现在材料二最后一句“是一国皆善也”,通过分析其含义回答即可。
【答案】 (1)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
(2)思想:以法治国。出发点:维护秦国君主统治。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
课件10张PPT。巩固层·知识整合提升层·主题强化章末综合测评
生产力 赋税 战国 秦国 章末综合测评(二)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26张PPT。阶段一阶段二学业分层测评阶段三牛耕 芍陂 都江堰 私田 土地私有制 地主 相地而衰征 初税亩 初租禾 土地国有 生产关系 政治格局 韩赵魏 生产关系 宗法制 爵禄 农业 平籴法 法经 贵族 冗官 富国强兵 学业分层测评(四)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23张PPT。阶段一阶段二学业分层测评阶段三秦穆公 商鞅 连坐 二十等爵 耕织 思想 吏治 井田 户口 度量衡 县制 风俗 学业分层测评(五)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26张PPT。阶段一阶段二学业分层测评阶段三贵族保守势力 严刑酷法 赐爵 郡县 秦律 度量衡 生产力 分封制 专制主义 法治 封建社会 学业分层测评(六)
点击图标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