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一(课件+学业分层测评)第三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一(课件+学业分层测评)第三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10 13:15:14

文档简介

学业分层测评(七)
(建议用时:35分钟)
[学业达标]
1.西晋灭亡后,我国北方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了许多民族政权。其中由鲜卑族建立的是(  )
A.后赵   B.代
C.前秦 D.后凉
【解析】 东晋时,鲜卑族拓跋部的首领建立代国,但不久被前秦吞并,故选B项。
【答案】 B
2.通过右图能获知(  )
①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 ②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
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
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骑马武士陶俑直接反映出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同时也反映了北魏时期较高的陶瓷艺术,①②③正确。统治者实行的统治政策从图中无法体现,排除④,故选D项。
【答案】 D
3.北魏统一后,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该经济形式的实质是(  )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C.封建制经济形式
D.半畜牧半农业
【解析】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实际上就是推行封建制下的农业发展模式,故选C项。
【答案】 C
4.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解析】 注意材料信息“游牧”“农业经济”,实质上是农业化的过程。A、D两项正确,但不符合“经济角度”这一限定;C项说法违背史实。
【答案】 B
5.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当时北魏(  )
A.阶级矛盾尖锐
B.民族矛盾尖锐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D.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解析】 题干材料说明当时拓跋贵族采用民族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尖锐,故选B项。
【答案】 B
6.北魏前期社会矛盾激化的表现有(  )
①“宗主督护制”使广大人民苦不堪言,阶级矛盾尖锐 ②北魏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使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③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之间存在尖锐矛盾 ④民族融合趋势出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民族融合为孝文帝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不是北魏社会矛盾尖锐的表现,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答案】 A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嘎仙洞遗址
材料二 《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三 北魏统治者热衷于发动战争。对各族人民的统治仍然采取了压迫和歧视政策,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魏晋之际,拓跋部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比较落后,拓跋珪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了北魏的崛起?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北魏崛起后面临哪些严重的社会问题?
(3)面对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解析】 第(1)问,属于再认再现基础知识,难度较小。第(2)问,要结合材料二、三归纳概括。第(3)问,难度较小,孝文帝为应对当时严峻的社会形势而进行改革。
【答案】 (1)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劝课农桑;仿汉制设官。
(2)由于实行宗主督护制和“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的赋税制度,阶级矛盾激化;由于实行压迫和歧视的民族政策,民族矛盾激化,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3)孝文帝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学业分层测评(八)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制度,使北魏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  )
A.推行均田制
B.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制
C.设立三长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
【解析】 实行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租调制,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答案】 D
2.下面是北魏时期实行的一种制度,该制度(  )
A.是中央官制,加强了集权
B.意在减轻农民的负担
C.健全了基层行政体制
D.使政府对人民的统治松弛
【解析】 三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是中央官制,排除A项;这种制度保证了国家赋役的征收,并没有减轻人民的负担,排除B项;该制度使政府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而不是放松统治,排除D项。
【答案】 C
3.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现为(  )
①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的制度 ②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巩固了北魏政权 ④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北魏前期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方面,是针对北魏社会矛盾,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改革,但④得益于后期改革,故选C项。
【答案】 C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
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措施
C.推行均田制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解析】 洛阳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北魏迁都洛阳,有利于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而平城地处塞北,交通不便,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答案】 A
5.右图是出土的北魏文官陶俑,你从中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
①任用汉族地主 ②推行三长制 ③胡汉服装融合 ④接受汉族文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由北魏文官陶俑图像无法判断是否为汉族地主,故①错误;三长制是孝文帝改革地方的制度,材料无法体现,故②错误;文官陶俑体现了汉服和胡服的搭配,故③正确;服饰的变化说明北魏接受汉族文化,故④正确。
【答案】 D
6.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解析】 解题关键是要对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全面理解,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衰落。
【答案】 D
[能力提升]
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颁行按汉族服饰制定的衣帽式样……禁止百官尤其是年纪在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廷中讲鲜卑语,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北语即鲜卑语,正音即汉族所讲语言)。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1)概括材料中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逐条概括即可。第(2)问,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与汉族通婚;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
(2)①不同意。一个民族必须善于学习先进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观念,大胆移风易俗,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使本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②同意。风俗习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维护本民族的特性,保护传统文化。(两种观点,任选其一,言之有理即可)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材料二
材料三
北魏洛阳平面图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魏主”迁都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说明北魏洛阳平面图反映了什么问题。北魏迁都洛阳对以后孝文帝进一步改革有何影响?
【解析】 第(1)问,回答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时要注意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原都城平城的不利因素和迁都洛阳的有利因素。第(2)问,观察图片可知,北魏洛阳城的建设已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可从有利于孝文帝改革的角度分析影响。
【答案】 (1)要与汉族同“文轨”,即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要把都城设在“文治”先进的地方;要有利于“移风易俗”的改革;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北方柔然的进犯。
(2)问题:北魏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影响:为以后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有利于新的改革措施的实施。
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迁都之计”。十八年“二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克所居官。丙辰,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
——《北朝时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定迁都之计”“革衣服之制”“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死葬河南,不得还北”“诏改姓为元氏”“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概括措施即可。第(2)问,对孝文帝的汉化政策的评价要注意全面地、辩证地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其积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又能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和认识。
【答案】 (1)措施: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籍贯,迁都之民死后葬洛阳;皇族改姓元氏;仿南朝制定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
(2)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移风易俗,加速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流和融合。消除了鲜卑民族特性的全盘汉化,使拓跋贵族迅速腐化堕落,为北魏发展埋下了隐患。改革必须在立足自身主体性和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先进文明,不能直接移植、生搬硬套。
学业分层测评(九)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图是一幅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北魏满地施绣的佛说法图残片,它能说明的问题是(  )
A.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
B.孝文帝改革促成了北方人民对佛教的向往
C.佛教是孝文帝改革的思想武器
D.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解析】 根据题干“满地施绣的佛说法图残片”即可得出它反映了北魏丝织业的发达。
【答案】 A
2.下列史料无法直接反映出北魏时期洛阳繁荣景象的是(  )
A.“宫阙壮丽,列树成行”
B.“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C.“京畿之内,路有行馑”
D.“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解析】 A、B、D三项都反映了城市的繁荣或商业的兴盛,C项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
【答案】 C
3.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无法体现民族融合的是(  )
A.少数民族的语言、服饰等与汉民趋同
B.北魏经济得到显著发展
C.鲜卑人生活习俗的变化
D.孝文帝受到北方汉人的拥戴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项是孝文帝改革经济方面的作用,与题干“民族融合”不符,故选B项。
【答案】 B
4.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
(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北齐
【解析】 鲜卑语在东晋十六国至北朝时期被入主中原的鲜卑族作为本民族语言使用,作为当时统治者所使用的语言,鲜卑语一度在中国北方成为仅次于汉语的主要语言,秦朝、西汉和唐朝时期汉族接触不到鲜卑语,故A、B、C三项错误;北齐属于南北朝时期,故D项正确。
【答案】 D
5.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解析】 孝文帝改革是在黄河流域完成统一的前提下进行的,故A项表述错误。
【答案】 A
6.(2016·资阳高二检测)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B.北魏因改革成为强大帝国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解析】 材料并未论述政策的稳定性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北朝强盛的原因在于“交替的胡化、汉化”,但并未说明北魏成为“强大的帝国”,故B项错误;材料讨论的重心在于北朝全盛的原因,而非隋唐统治,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北朝在“交替的胡化、汉化”中,积蓄了体制的力量,实现了历史的进步,故D项正确。
【答案】 D
[能力提升]
7.阅读些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
——《苏氏演义》卷上
(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 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
【解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第(1)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即中原王朝必须说汉话;不说汉话会回到改革前的状况。第(2)问,一是从材料中认识陆法言的成就,二是材料中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答案】 (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
(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书藉,他是鲜卑族对汉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者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臣旧族自代(诠: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魏书·高祖孝文帝纪》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对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分裂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跋部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1)材料一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观点,请加以说明。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内容进行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取一种观点进行论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改鲜卑姓为汉姓;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
(2)同意。在孝文帝统治期间,他通过改革,学习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用汉人的文化改造了鲜卑族,这些措施使鲜卑族丢弃了本民族的特色,导致了鲜卑族军事力量的衰退和统治力量的削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不同意。迁都洛阳后,鲜卑族在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下,其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隋唐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对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可任选取一种观点作答)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可得出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措施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得出改革面临重重阻力,孝文帝拥有改革的坚强决心。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即可。
【答案】 (1)问题: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措施: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课件9张PPT。巩固层·知识整合提升层·主题强化章末综合测评
民族融合 冯太后 洛阳 孝文帝 封建经济 统一 章末综合测评(三)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24张PPT。阶段一阶段二学业分层测评阶段三前秦 拓跋珪 北方地区 汉文化 道武帝 定居 汉族士人 汉化 民族大融合 宗主督护制 汉族 农民起义 汉族 学业分层测评(七)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27张PPT。阶段一阶段二学业分层测评阶段三吏治 级别 吏治 485 私有土地 户籍 徭役 法律 使用权 封建化 小农 均田制 封建化 农业 中原地区 保守 齐国 中原 汉文化 礼制 均田制 考核 风俗习惯 鲜卑贵族 单音汉姓 洛阳 门第 汉人 民族文化 学业分层测评(八)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24张PPT。阶段一阶段二学业分层测评阶段三均田制 自主性 官营 纺织业 洛阳 鲜卑 汉族 大融合 民族矛盾 官秩从品 学业分层测评(九)
点击图标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