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分层测评(十)
(建议用时:35分钟)
[学业达标]
1.宋太祖曾说:“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
A.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
C.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D.设通判,监督知州
【解析】 题干材料主要提及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属于削弱地方割据的经济措施,故A项错误;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属于军事措施,故B项错误;材料中“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的信息说明宋太祖对武官担任地方官存在担忧,为此采用文官管理地方政事,故C项正确;设通判,监督知州属于监察机构,不符合题干意思,故D项错误。
【答案】 C
2.《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宋初冗官,吏治腐败
B.战事不断,农民破产
C.巩固政权,不抑兼并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社会现实。北宋初年,统治者对兼并土地采取不予抑制的放任态度,故选C项。
【答案】 C
3.下列宋太祖改革措施中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
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
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
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减弱
D.军权改革——藩镇消除——外部威胁消除
【解析】 军权改革削弱了地方藩镇的割据势力,但外部辽和西夏的威胁仍然存在,因此D项中“外部威胁消除”的说法错误。
【答案】 D
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北宋中期,士大夫忧患意识的形成因素不包括( )
A.土地兼并,贫富分化
B.财政危机,积贫积弱
C.辽夏威胁,边患严重
D.权臣当政,政局动荡
【解析】 由北宋初期中央集权强化措施的影响及所处的时代环境可知,A、B、C三项均符合史实,D项表述错误。
【答案】 D
5.《宋史·范仲淹传》载:“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论者以为不可行。”由上述材料可知,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中用人不当
B.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C.改革涉及面太广
D.改革者优柔寡断
【解析】 庆历新政针对冗官现象大力改革,因而触犯了官僚集团的利益,最终导致改革的失败。
【答案】 B
6.王安石先后给宋仁宗和宋神宗上《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和《本朝百年无事劄子》,这主要说明王安石( )
A.才华横溢,欲得到褒奖
B.忧国之患,欲革除时弊
C.居安思危,欲深化改革
D.心系百姓,欲力挽狂澜
【解析】 王安石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做的一切从根本上讲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统治。而当时的北宋,社会矛盾尖锐,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所以他下决心要进行改革,由此可知,B项最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无关,C项说法有误,D项不是最佳选项。
【答案】 B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既能变通则成长久之业,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材料二 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范仲淹所谓“经济”,即指本于儒家的“经义”或“经旨”而经国济民)。……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则天下讲学必兴,浮薄知劝,最为至要。……其考校进士,以策论高、词赋次者为优等,策论平、词赋优者为次等。诸科经旨通者为优等,墨义通者为次等。已上进士、诸科,并以优等及第者放选注官,次等及第者守本科选限。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朱熹在《伊洛渊源录》中定周敦颐为道学之开山,但又论:“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如山东有孙明复,徂徕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后来遂有周子、程子、张子出。故程子平生不敢忘此数公,依旧尊他。”
——《朱子语类》
(1)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范仲淹认为当时社会存在哪些严重问题。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范仲淹的具体改革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中“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政府机构臃肿(官员冗滥)、吏治腐败、人民生活困难、少数民族的威胁。第(2)问,第一小问,方法根据材料二中“范仲淹所谓经济,即指本于儒家的‘经义’或‘经旨’而经国济民”可得出重视儒学,关注民生;从材料二中“其考校进士,以策论高、词赋次者为优等,策论平、词赋优者为次等。诸科经旨通者为优等,墨义通者为次等。已上进士、诸科,并以优等及第者放选注官,次等及第者守本科选限”概括出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和官吏任用制度;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可归纳出指明了宋代经学即“道学”或“理学”的方向,推动了儒学复兴,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庆历新政对王安石变法起到了奠基作用。
【答案】 (1)问题:政府机构臃肿(官员冗滥),吏治腐败;人民生活困难;外有少数民族的威胁。
(2)方法:重视儒学,关注民生,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和官吏任用制度。
作用:指明了宋代经学即“道学”或“理学”的方向,推动了儒学复兴,对王安石变法起到了奠基作用。
学业分层测评(十一)
(建议用时:35分钟)
[学业达标]
1.(2016·北京东城高二检测)北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使下列哪一现象在一定程度得到改变( )
A.“农民坏于徭役,而未尝特见救恤”
B.“贫者以苦瘠之亩,苛数倍之输”
C.“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D.“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解析】 A项反映的是徭役过多,危害百姓,王安石通过免役法来解决,故A项错误;B项反映的是苦瘠的土地却承担较重的赋役,方田均税法根据不同的土地承担不同的赋役可以改变这一不合理的情况,故B项正确;C项反映的是富商地主通过贷款兼并土地,王安石通过青苗法来解决,故C项错误;D项是宋代二府三司相互牵制的弊端,与方田均税法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2.王安石说:“……举天下之役人人用亩,苟不得其人而行……。故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矣。”王安石所说的变法措施是( )
A.青苗法 B.免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市易法
【解析】 由材料信息“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指免役法。
【答案】 B
3.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解析】 “寇”是对劳动人民的蔑称,B项表述符合题意。
【答案】 B
4.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 )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制度
【解析】 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但并未否定科举制,C项错误,A、D两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项。
【答案】 B
5.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最主要的作用应是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故选C项。
【答案】 C
6.(2016·北京西城高二检测)《宋史》载有某位官员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这表明此官员( )
A.支持变法,主张新制
B.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
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
D.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
【解析】 该官员是否支持变法材料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该官员没有否定改革,故B项错误;材料中作者认为变法“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说明他主张循序渐进的方式,故C项正确;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C
[能力提升]
7.今人认为王安石变法作用明显,影响深远,而宋人却对其颇多非议,理学家们对其批评尤为激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专用己意,训释经典,倚威为化,以利为罗……故五十年间,经术颓靡,日入于暗味、支离,而六经置于空虚无用之地……轻用已私,纷更法令。兴利而忘义,尚功而悖道,人皆知安石废祖宗法令,而不知其与祖宗之道废之也。”
——[宋]胡宏《五峰集》
材料二 “然其(指王安石)为人,质虽清介而器本偏狭,志虽高远而学实凡近……今谓安石之学,独有得于刑名度数,而道德性命则为有所不足……夫以佛老之言为妙道,而谓礼法事变为粗迹,此正王氏之深蔽。”
——[宋]朱熹《读两陈谏议遗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中哪些具体措施引起了胡宏的不满?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从哪些方面对王安石提出了批评?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胡、朱二人批评王安石变法的相同原因是什么?其目的何在?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中“训释经典,倚威为化,以利为罗……兴利而忘义”说明胡宏对王安石变法的不满,结合所学知识从王安石变法中与“利”和“训释经典”有关的措施来作答。第(2)问,从材料二中“质虽清介而器本偏狭,志虽高远而学实凡近”可以概括总结。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而不知其与祖宗之道废之也”与材料二中“道德性命则为有所不足……而谓礼法事变为粗迹,此正王氏之深蔽”来归纳相同原因;第二小问,目的从发展理学角度来分析作答。
【答案】 (1)措施: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重新编纂教科书(重新解释儒家经典)。
(2)批评:人品和学问。
(3)原因:变法轻礼、义。
目的:弘扬理学。
课件9张PPT。巩固层·知识整合提升层·主题强化章末综合测评
阶级 农民 整顿吏治 理财 积贫 失败 章末综合测评(四)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26张PPT。阶段一阶段二学业分层测评阶段三行政权 冗兵 不抑兼并 社会矛盾 贡举 徭役 整顿吏治 农业生产 参知政事 制置三司条例司 学业分层测评(十)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36张PPT。阶段一阶段二学业分层测评阶段三钱粮 财政收入 发运使 运输劳役 出钱募人 农户 水利 数量和肥瘠 豪强地主 市易务 大商人 实战能力 军事素质 民户 官府 质量 惟贤惟才 实干能力 经义策论 律令 明时务 成绩 科技 商品经济 财政 国防 大地主 土地兼并 立法原意 学业分层测评(十一)
点击图标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