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24课《梦溪笔谈》(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第24课《梦溪笔谈》(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10 16:07:17

内容文字预览

《梦溪笔谈》二则 同步练习
填空题
沈括是北宋的____、政治家,主要著作就是总结我国古代科学成就的《 》。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其喙_____有钳
岁以大穰_____
梵_____天寺木塔
六幕相联如胠_____箧_____
贻_____以金钗_____
人履_____其板
解释加点词。
岁以大穰:_____
方为秋田之害:_____
方两三级:_____
患其塔动:_____
贻以金钗:_____
但逐层布板讫:_____
选择题
对“盖钉板上下弥束”加点词解释正确的是( )
A大概
B盖住
C因为
D盖子
对“则以钳搏之”中加点词理解正确的是( )
A连词,因为
B表目的连词,用来
C介词,把
D介词,用
对“其喙有钳,千万蔽地”一句的翻译正确的是( )
A鸟嘴上长着钳子,千万不能遮住地。
B嘴上长有钳,千千万万,遮天盖地。
C嘴上长有钳,千万不能落地。
D嘴上长有钳,有一千万,盖住了地。
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是( )
A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翻译: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B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翻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那座塔晃动。
C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翻译:木塔上没有铺瓦,上面轻,本来就这样。
D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翻译:匠师就暗中派自己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把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课内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⑴在画线的文段中该停顿的地方用“//”隔开。
⑵解释黑体字。
其喙有钳(  )岁以大穰( )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 )
⑶下列各组中的黑体字相同的两项是( )( )。
A.方为秋田之害 方两三级
B.而动如初 匠师如其言
C.以钳搏 以瓦布之
D.问塔动之因 其虫旧曾有之
E.旬日子方皆尽 人皆伏其精练
⑷翻译: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⑸填空(用原语句填写)。
文章一开始就用一个“_____”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用 “_____”说明为数众多,用“_____”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大。最后用“_____”的结果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21cnjy.com
课外阅读。
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脬(pāo ,膀胱)盛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sì,等待)蚁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21·cn·jy·com
解释加点的词。
常患小虫。
则虫不能生。
则持之而去。
翻译下面句子
损失其实。
翻译:
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
翻译:
《以虫治虫》与上文都是写有关_____________的文章,试比较一下这两篇文章在记叙内容上有哪些不同点?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填空题
科学家 《梦溪笔谈》
huì
ráng
fàn
qū qiè
yi chāi

3.庄稼大丰收


嫌、担心
赠给

选择题
C
D
B
C
课内阅读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嘴;年成;都,全;十天
C、E。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方、千万蔽地、悉为两段、岁以大穰。
课外阅读。
担心 那么 离开
损失他们的果实。
所以农户人家就从别人那里买蚂蚁,于是就有了收购蚂蚁而贩卖的人。
农作物天敌
《以虫治虫》写的是以虫治虫的现象和方法,而本文则是写人们知道蚂蚁可以治虫后如何豢养蚂蚁的。21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梦溪笔谈》二则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2、掌握“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从而能够熟练翻译课文。 21教育网
3、欣赏学习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反复诵读,学会批注,感知课文,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通过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相互答疑问难,理解课文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以虫治虫》学习,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梵天寺木塔》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成就,感受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了热爱科学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提问学生,我国古代有哪些发明一直到现在还影响着世界?哪些科学著作一直到现在还被人们阅读和利用?
老师提示:四大发明一直到现在还被世界人民充分利用,影响很大;科学著作除过很多医学著作外,还有农业方面的著作比如《齐民要术》、《梦溪笔谈》等。
老师继续提问:宋代是我国文化科技发展迅猛的朝代,请说出宋代大家熟悉的科学家及其主要著作。
老师要特别点出沈括和《梦溪笔谈》,从而引出本课内容。
对沈括的介绍以课下注释为主,稍作补充:《梦溪笔谈》作者沈括(1031一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参加王安石变法,晚年致力于总结学术领域中的知识经验,撰写《梦溪笔谈》26卷。21cnjy.com
对《梦溪笔谈》的介绍也以注释为主,稍作补充:《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方面知识。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如毕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等。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于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也有所反映,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翔实记载。今人有《梦溪笔谈校证》。21·世纪*教育网
二、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1)字音、字形部分:
其喙(huì)有钳
岁以大穰(ráng)
梵(fàn)天寺木塔
六幕相联如胠(qū) 箧(qiè)
贻(yi)以金钗(chāi)
人履(lǚ)其板
(2)语段意:(重、难点,在幻灯片上展示全文翻译。)
《以虫治虫》文句翻译。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忽然有一种虫子出现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www-2-1-cnjy-com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2-1-c-n-j-y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文句翻译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钱氏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那座塔晃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 如此。”(工匠说:“木塔上没有铺瓦,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乃 以瓦布之,而动如初。(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的上面,可是木塔还是像当初一样晃动。)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没有办法,匠师就暗中派自己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把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 钉之,则不动矣。”(喻皓笑着说:“这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然后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来源:21cnj*y.co*m】
匠师如 其 言,塔遂定。(工匠遵照喻皓的话去做,于是塔身就稳定了。)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约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版权所有:21教育】
人皆伏 其 精练。(人们都佩服他的技艺精熟。)
2、根据大家刚才的集体探讨对课文的了解、学生再次自习课文,简述文章主要内容。
答案:《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作物获得丰收。
《梵天寺木塔》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塔动”问题的生动事例。21*cnjy*com
3、巩固词义:写出下列词语在文句中的意思。
岁以大穰:庄稼大丰收
方为秋田之害:才
方两三级:层
患其塔动:嫌、担心
贻以金钗:赠给
但逐层布板讫:只
盖钉板上下弥束:因为
人皆伏其精练:通“服”
六幕相联如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
则以钳搏之:用
悉为两段:全
方为秋田之害:结构助词的
其喙有钳:代词,它的
质疑赏析。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一句中“方”的含义是什么?
“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与后面“忽”相呼应。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中的“忽”意义也很丰富请依据语境说明。
“忽”字表明事出意外。也写出了时人的庆幸之情。
《以虫治虫》一文的最后一句“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层主要是告诉人们,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结尾点明子方虫的天敌名称,加深读者的印象。21·cn·jy·com
4.《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要点:“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
5.“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能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讨论要点: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面瓦”,“上轻”,可实践的结果让匠师很难堪。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解决塔动难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出处:21教育名师】
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语言简练却含义丰富,你从文中找几处来,并说明其中的妙处。
可举例:“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与后面“忽”相呼应。)21*cnjy*com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忽”字表明事出意外。也写出了时人的庆幸之情。)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密”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突出了匠师当时的那种羞愧和虚荣。)
“皓笑曰:‘此易耳......’(“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拓展学习
1.动物中还有哪些天敌,学生比赛发言。
例如:青蛙吃害虫
猫头鹰吃田鼠
啄木鸟吃害虫
金龟子吃蚜虫
假若你的白菜地里出现了许多蝗虫,下面哪种方法治理最科学,并说说原因。
第一是撒食引诱鸟来捕捉蝗虫.第二种是喷洒农药。
答案示例:第一种最科学,这是标准的天敌治理法,这既保持了生物链的平衡,又充分保护了环境不受污染,特别是我们要吃的蔬菜没有受到农药的污染。2·1·c·n·j·y
你还知道我国还有哪些建筑世界闻名吗?
北京故宫、中国长城、赵州桥、都江堰等。
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后,谈谈你的感受。
要点:A:读了《以虫治虫》后觉得发展绿色农业并不是那么难,只要能够顺应自然,了解自然,并尽可能地利用自然规律,就能够实现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从而实让持续性发展成为现实。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B:学习了《梵天寺木塔》为国家的过去的发达自豪,也增加了振兴祖国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为使祖国的现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而奋斗不息。www.21-cn-jy.com
总结全文
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祖国先民是智慧的,他们懂得利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解决害虫问题。我们先民的智慧还表现在他们能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出许多东西来。我们为先民骄傲的同时,更应该学习先民不断学习和总结,不断创造和革新的做法,用更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智慧的大脑,用创新的精神改变我们的生活。
布置作业。
积累本文所学习的文言词汇。
查阅资料掌握几种科学的田间管理方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8张PPT)
《梦溪笔谈》二则
大家知道我国有哪四大发明吗
指南针(司南)
活字印刷术
造纸术
火药
《天工开物》: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被后人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
《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
唐朝著名数学家王孝通撰写的《缉古算经》,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现存一部最早、完整的农书。
《甘石星经》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作者沈括
沈括(1031一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参加王安石变法,晚年致力于总结学术领域中的知识经验,撰写《梦溪笔谈》26卷。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方面知识。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如毕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等。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于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也有所反映,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翔实记载。今人有《梦溪笔谈校证》。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2、掌握“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从而能够熟练翻译课文。
3、欣赏学习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反复诵读,学会批注,感知课文,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通过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相互答疑问难,理解课文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以虫治虫》学习,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梵天寺木塔》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成就,感受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了热爱科学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目标
你读对了吗
其喙 有钳
岁以大穰
梵 天寺木塔
六幕相联如胠 箧
贻 以金钗
人履 其板
(huì)
(ráng)
(fàn)
(qū)
(qiè)
(yi)
(chāi)
(lǚ)
翻译《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 为 之害。
宋神宗赵顼的年号。
地域、范围

正当、正要
成为
秋田
秋天田地里的庄稼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危害
翻 译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第一层:交代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指出治虫为当务之急。
子方虫(Mythimna seperata (Walker),又名剃枝虫、行军虫、步行虫,是古人对黏虫的一种称呼。该虫主要为害粮食作物和牧草,具有多食性、迁移性、暴发性等特性。除西北局部地区外,中国其他各地均有分布。虫害大发生时可把作物叶片食光,而在暴发生年份,幼虫成群结队迁移时,几乎所有绿色作物被掠食一空,造成大面积减产或绝收。目前可通过农药等进行防治。

幼虫
成虫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
狗蝎:即蠼螋,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
产生、出现
它的
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

遮盖
遍地
翻译:忽然有一种虫子出现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这一句说明了傍不肯的形状、数量。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连词,就。

指方子虫
都,全
成为
指子方
虫全部
被消灭。
因此
年成
十天
翻译:(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两句写消灭子方虫的方法。
第二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获大丰收。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这样这种
过去、先前
曾经
语气助词,无义。
本地的人
当地的人
称、叫
虫名,意谓这虫的旁边容不得害虫。傍即旁
译文: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第三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交代子方虫天敌的名称——“傍不肯”。
它,代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
傍不肯:虫名,即步行虫是鞘翅目,步甲科昆虫的别名,全世界大约有2万多种。它们的特点是腿长,有闪光的黑色或者褐色的翅鞘,有许多种后面的翅膀已经退化或完全没有。意谓这虫的旁边容不得害虫。傍,即旁。
傍不肯
翻译《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统治



嫌,担心
钱氏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那座塔晃动。
翻译: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 如此。”
铺,铺排
像这样
工匠说:“木塔上没有铺瓦,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翻译:
乃 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于是,就
可是
从前,当初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的上面,可是木塔还是像当初一样晃动。
翻译:
无可奈何,密 使 其妻见喻皓之妻,贻 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暗中,秘密
赠给
询问,打听
没有办法,匠师就暗中派自己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把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翻译: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 钉之,则不动矣。”

终了,完成
使坚实
喻皓笑着说:“这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然后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用钉子钉
翻译:
于是,就
匠师如 其 言,塔遂定。
遵照
他的
工匠遵照喻皓的话去做,于是塔身就稳定了。
翻译: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因为
紧密约束
六面
连接
箱子
走,踏
支撑
当然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约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翻译:
塔的结构
人皆伏 其 精练。
同“服”,佩服
精熟
人们都佩服他的技艺精熟。
翻译:
简述文章主要内容
《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作物获得丰收。
《梵天寺木塔》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塔动”问题的生动事例。
人皆伏其精练:
六幕相联如胠箧:
则以钳搏之:
悉为两段:
方为秋田之害:
其喙有钳:
记住词义了吗
岁以大穰:
方为秋田之害:
方两三级:
患其塔动:
贻以金钗:
但逐层布板讫:
盖钉板上下弥束:
庄稼大丰收


嫌、担心
赠给

因为
通“服”
从旁边打开箱子


结构助词的
代词,它的
质疑赏析
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一句中“方”的含义是什么?
“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与后面“忽”相呼应。
2.“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中的“忽”意义也很丰富请依据语境说明。
“忽”字表明事出意外。也写出了时人的庆幸之情。
3.《以虫治虫》一文的最后一句“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层主要是告诉人们,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结尾点明子方虫的天敌名称,加深读者的印象。
4.《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
质疑赏析
5.“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能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面瓦”,“上轻”,可实践的结果让匠师很难堪。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解决塔动难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质疑赏析
(“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6.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语言简练却含义丰富,你从文中找几处来,并说明其中的妙处。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与后面“忽”相呼应。)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
(“忽”字表明事出意外。也写出了时人的庆幸之情。)
(“密”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突出了匠师当时的那种羞愧和虚荣。)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皓笑曰:‘此易耳......’
质疑赏析
拓 展 学 习
在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试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
青蛙吃害虫
猫头鹰吃田鼠
啄木鸟吃害虫
金龟子吃蚜虫
2.假若你的白菜地里出现了许多蝗虫,下面哪种方法治理最科学,并说说原因。
第一是撒食引诱鸟来捕捉蝗虫.
第二种是喷洒农药。
第一种最科学,这是标准的天敌治理法,这既保持了生物链的平衡,又充分保护了环境不受污染,特别是我们要吃的蔬菜没有受到农药的污染。
拓展学习
2.你还知道我国还有哪些建筑世界闻名吗?
中国长城
赵州桥
都江堰
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
谈感受
A:读了《以虫治虫》后觉得发展绿色农业并不是那么难,只要能够顺应自然,了解自然,并尽可能地利用自然规律,就能够实现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从而实让持续性发展成为现实。
B:学习了《梵天寺木塔》为国家的过去的发达自豪,也增加了振兴祖国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为使祖国的现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而奋斗不息。
总结全文
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祖国先民是智慧的,他们懂得利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解决害虫问题。我们先民的智慧还表现在他们能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出许多东西来。我们为先民骄傲的同时,更应该学习先民不断学习和总结,不断创造和革新的做法,用更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智慧的大脑,用创新的精神改变我们的生活。
布置作业
1.积累本文所学习的文言词汇。
2.查阅资料掌握几种科学的田间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