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选修四(人教版 课件+练习):第四单元 亚洲觉醒的先驱 (1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选修四(人教版 课件+练习):第四单元 亚洲觉醒的先驱 (1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11 08:52:42

内容文字预览

单元分层突破(四)
[自我校对]
A.历史性巨变
B.三民主义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圣雄
E.民族独立
F.民族复兴
G.土耳其之父
主题一 亚洲觉醒的先驱的比较
人物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革命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民主革命
英属殖民地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
一战后土耳其的民族民主革命
贡献
提出三民主义;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维护革命果实
提出甘地主义;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推动印度独立;晚年调解教派矛盾
领导土耳其赢得民族独立;在政治、经济、文教、外交方面推动土耳其近代化
局限
前期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清,对封建势力妥协
非暴力原则限制了群众运动的发展,对英国抱有幻想
政治和社会改革存在明显不彻底性,经济改革有一定的缺陷
影响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20世纪以来,亚洲国家开展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涌现出一些民族解放运动先驱,中国的孙中山和土耳其的凯末尔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的相同之处有(  )
①缔造了共和国 ②通过立法改变社会风俗 ③对西方文明的态度 ④实行政教分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在两人的领导下,中国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土耳其成立了土耳其共和国,故①正确;孙中山和凯末尔都通过立法改变社会风俗,故②正确;孙中山和凯末尔都学习西方文明,故③正确;实行政教分离只是凯末尔改革的举措,与孙中山无关,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主题二 印度和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是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发生的。
(2)领导者都是本国的民族资产阶级。
(3)在斗争中,人民群众都起了主力军的作用。
2.不同点
(1)发生的直接原因不同:印度是反对英国殖民当局的高压政策,土耳其是反对协约国帝国主义对土耳其的瓜分。
(2)社会性质不同: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土耳其是英法的半殖民地。
(3)斗争手段不同:印度主要是实行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斗争,土耳其是武装斗争。
(4)任务不同:印度人民是反帝斗争,土耳其是在反帝的同时还进行反封建的斗争,即进行反素丹政府的斗争。
(5)结局不同:印度反帝斗争暂时走向低潮,土耳其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了共和国,开始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6)有无外援不同:土耳其革命得到苏联的大力援助;印度无外来力量援助。
2.(2015·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凯末尔和甘地领导了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他们的不同之处是(  )
A.实行了多方面西方化的社会变革
B.反对殖民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C.减轻传统宗教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D.反映了亚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解析】 凯末尔实行了多方面的西方化社会变革,但甘地没有进行多方面社会变革,主要致力于民族解放斗争,故A项符合题意;1921年凯末尔带领土耳其取得了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1947年在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领导下印度独立,故B项项排除;凯末尔改革废除政教合一制度,废除伊斯兰法规,消除宗教对社会的不利影响,甘地没有宗教偏见,用非暴力手段缓解印度的宗教冲突,故C项项排除;他们都使国家摆脱了欧洲国家的殖民统治,是亚洲觉醒的表现,故D项排除。
【答案】 A
单元综合测评(四)
(时间:60分钟 分值: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殚精竭虑地勾画中国社会的发展蓝图,并为之进行不懈的奋斗。
材料一 文明越发达,社会问题越着紧……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美国官吏有由选举得来的,有由委任得来的。……无论是选举、是委任,皆有很大的流弊,就选举上说……美国代表院中,往往有愚蠢无知的人夹杂在内。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
材料二 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政权就可以说是民权。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治权;治权就可以说是政府权。所以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这两个力量,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材料三 (欧、美)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年)
材料四 国家当给佃农以土地,资其耕种……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孙中山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哪些弊端?为此,孙中山提出了哪些政治、经济主张?(8分)
(2)材料四与材料三相比,孙中山提出了哪些新的经济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的经济主张在当时产生的政治意义。(7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无论是选举、是委任,皆有很大的流弊”和材料三中“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的信息进行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所以政治之中……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可归纳出政权和治权分立;经济主张可从材料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概括出平均地权。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可归纳出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共合作、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来分析即可。
【答案】 (1)弊端:官员产生方式不合理、贫富悬殊、垄断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政治主张:政权和治权分立。
经济主张:平均地权。
(2)新的主张: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
意义:调动工农群众反帝反封建积极性;推动国共合作;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是由于机器使印度赤贫遍野。曼彻斯特给我们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由于曼彻斯特,印度的手工业差不多消亡了。但是我犯了一个错误。怎么能责怪曼彻斯特呢?我们穿着曼彻斯特的衣服,所以曼彻斯特才生产它们。当我觉察到孟加拉人的勇敢时,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在该管辖区内,没有纺织厂。因此,他们能够恢复原始的手工纺织业。
——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二 甘地的伟大人格几乎是举世公认。他具有赤诚的爱国热诚,崇高的牺牲精神,追求真理的执着信念,坚强的意志;他不分贵贱善恶一视同仁,没有种族歧视和宗教偏见……爱因斯坦:我们的下代子孙恐怕很难相信,世界上曾经活生生的出现过这样的人。
——徐友珍《甘地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甘地认为印度贫困的根源是什么?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和斗争形式?(7分)
(2)材料二对甘地的评价如何?联系材料一谈谈你对甘地及其主张的新认识。(8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机器使印度赤贫遍野”作答;第二小问中的“对策”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恢复原始的手工纺织业”作答,“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非暴力不合作”的结论。 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赤诚的爱国热诚”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结论,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不分贵贱善恶一视同仁”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伟大的人格魅力”的结论;第二小问注意设问的限制“联系材料一”,可从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角度思考。
【答案】 (1)根源:英国殖民者用机器大生产取代传统的印度手工织布。
对策:恢复传统手工织布劳动。
形式:非暴力抵抗(或非暴力不合作)。
(2)评价:甘地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民族独立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印度的民族英雄,也具有伟大的人格魅力。
认识:工业文明代替农耕文明是历史的进步和必然,甘地的认识主张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其实践结果会使印度更加落后于世界潮流。
3.孙中山和甘地都对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解决农民的痛苦,归结是要耕者有其田。这个意思,就是要农民得到自己劳动的结果,要这种劳动的结果不令别人夺去了。……统一之后,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所谓禁止洋布,便是抵制英国进口的纺织品,他认为这是经济侵略手段之一,使得印度原有的纺织工业一落千丈。更深入一层的观察,他根本反对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因为那是资本家压迫劳工。……当然他更是一位爱国者,藉着纺纱织布鼓舞着亿万的印度人民,走向团结为国的一致目标之下,不为谋利,同时却是帮助他人,至少是充分做到自服其布。
——吴俊才《印度史》
(1)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经济主张。(6分)
(2)开展家庭纺织运动是甘地经济自主运动的主要内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地提倡手工纺织运动的作用。(3分)
(3)据上述材料,说明孙中山和甘地对待西方工业文明的不同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经济主张的相同目标。(6分)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归结是要耕者有其田……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等信息来概括答案。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便是抵制英国进口的纺织品,他认为这是经济侵略手段之一,使得印度原有的纺织工业一落千丈。……当然他更是一位爱国者,藉着纺纱织布鼓舞着亿万的印度人民,走向团结为国的一致目标之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民生以及政治角度归纳答案。第(3)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振兴实业”以及材料二中“反对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分别概括二人的态度;第二小问从经济独立与民生角度归纳共同点。
【答案】 (1)主张:耕者有其田;振兴实业;节制资本。
(2)作用:有利于抵制英国经济侵略;有助于农村手工业的发展,改善民众生活;激发了人民的民族意识,推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发展。
(3)态度:孙中山:主张发展实业(或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甘地:反对大机器生产。
目标:经济独立自主;人民生活改善。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冬,孙中山北上,沿途发表多次演说。在一次演说中,他指出:“对于欧洲人(指西方帝国主义者),只用仁义去感化他们,要请在亚洲的欧洲人,都是和平的退回我们的权利,那就像与虎谋皮,一定是做不到的。我们要完全收回我们的权利,便要诉诸武力”。
——摘编自王志光《孙中山反帝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二 非暴力的核心是爱和感化。甘地继承了古代耆那教、佛教和印度教道德观中的“戒杀”原则……虽然甘地的“非暴力”学说带有很浓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但是也表现出他对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强烈追求。
——摘编自朱明忠《学者评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及
其影响》
材料三 在印度皇家警察任职过的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还做出了另一番的解释:在每次危机中,甘地都会挺身而出,制止暴力——从英国人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印度人根本无法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在甘地领导印度独立运动的40多年里,警民总共将近8000人死亡。在英国人撤离的一年之内,印人自相残杀约达100万人。
——摘编自黄家杨《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作用
有多大》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这一思想形成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甘地“非暴力思想”的来源。(2分)
(3)材料三认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存在什么不足?(4分)
(4)孙中山和甘地分别以不同方式领导着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我们应该依照怎样的标准来评价这两种不同的斗争方式?(3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我们要完全收回我们的权利,便要诉诸武力”得出武力,根据材料一“要请在亚洲的欧洲人,都是和平的退回我们的权利,那就像与虎谋皮”得出反对帝国主义;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1924年冬”,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的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孙中山的反思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继承了古代耆那教、佛教和印度教道德观中的戒杀原则……带有很浓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得出印度传统宗教,根据材料二“表现出他对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强烈追求”得出西方人道主义。 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制止暴力——从英国人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印度人根本无法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和“在甘地领导印度独立运动的40多年里,警民总共将近8000人死亡”得出限制了民族反帝运动的发展,“在英国人撤离的一年之内,印人自相残杀约达100万人”得出无法阻止暴力冲突。第(4)问,尽管方式不同,但都是民族解放运动,可从时代要求、本国国情,客观效果等角度概括回答。
【答案】 (1)主张:武力,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帝国主义不断干涉和破坏中国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孙中山对自身革命斗争的反思。
(2)来源:印度传统宗教;西方人道主义思想。
(3)不足:限制了民族反帝运动的发展;无法阻止暴力冲突。
(4)标准:是否顺应时代要求,是否符合本国国情,是否推动了本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耳其政府采取了限制外国资本的政策,它用赎买的方式将一些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外国企业,如铁路和公用事业部门收归国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第一批国营企业……
——《西亚病夫的崛起》
到30年代末,土耳其全国铁制品生产的100%,钢制品生产的80%,水泥制品生产的55%,均被国有苏美尔银行所控制。而国有埃蒂银行则控制了土耳其全部的煤炭和铜矿生产。
——《危机中的土耳其:从国家主义到新殖民主义》
材料二 1924年,他在《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后来他又说:“中国今日单是节制资本,仍恐不足以解决民生问题,必要加以制造国家资本,才可解决之。”
——摘自《孙中山国家资本思想及其对南京国民
政府国有经济政策的影响》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土耳其改革经济政策产生的原因及成效。(5分)
(2)概括材料一、二思想的共同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10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民族独立、民族经济落后、吸收苏俄经济建设经验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可知,国家有效地控制了经济命脉。 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结合材料一铁路、公用事业部门、钢铁生产、水泥生产由国家经营,可以分析出共同点;第二、三小问从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说明其经济思想不可能实现。
【答案】 (1)原因: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赢得民族独立;民族经济落后;吸收苏俄经济建设经验。
成效:国家有效地控制了经济命脉。
(2)共同:限制外国资本,由国家控制涉及国计民生的企业,关注民生,建立国营企业。
能否实现:不能
理由:因为当时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应给他们(土耳其农民)提供现代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帮助他们达到最高的生产效率,应该消除交通闭塞和运输不足的状况。
鉴于我国民族资本极为缺乏的现实,为尽快振兴我国实业,我们必须利用外国资本、资源与经验,这是我们的利益所在。
——凯末尔
材料二 使用(英国)曼彻斯特布,我们还只是损失了金钱,但如果在印度也产生了一个曼彻斯特,则我们虽留下了流出去的金钱,却换去了我们的血肉,因为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很显然,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他们可以在千家万户建立古老、神圣的手摇纺织机,可以购买手摇纺纱机织出来的布。
——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三 甘地说:“我们的目标是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独立。”凯末尔也曾说过:“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胜利不管多么巨大,如果不用经济的胜利加以扩大,已经取得的胜利就不可能持久,而要很快消失。”也就是说,他们有着一致的根本的经济发展目标。
——戴家墨、尚劝余《甘地与凯末尔的经济思想之
比较》
(1)概括材料一凯末尔的主要观点。(6分)
(2)据材料二概要指出甘地对待现代工业文明的基本态度及其主要依据。材料三中“一致的根本的经济发展目标”具体指什么?(9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信息“我们应给他们(土耳其农民)提供现代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帮助他们达到最高的生产效率”可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生产效率,根据“应该消除交通闭塞和运输不足的状况”可知发展交通运输,根据“为尽快振兴我国实业,我们必须利用外国资本、资源与经验,这是我们的利益所在”可知利用外国资本与经验,振兴实业。 第(2)问的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二“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可知甘地持反对态度;依据,根据材料二“使用(英国)曼彻斯特布,因为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可知英国利用工业化对印度进行经济剥削,发展工业文明会摧毁印度人的道德基础,根据材料二“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可知英国利用铁路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我们的目标是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独立”和“如果不用经济的胜利加以扩大,已经取得的胜利就不可能持久”可知目标为发展自主的民族经济,实现民族经济的独立。
【答案】 (1)观点: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生产效率;发展交通运输;利用外国资本与经验,振兴实业。
(2)态度:反对(批判、抵制)。
依据:英国利用工业化对印度进行经济剥削;发展工业文明会摧毁印度人的道德基础;英国利用铁路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
目标:发展自主的民族经济,实现民族经济的独立。
单元综合测评(四)
(时间:60分钟 分值: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殚精竭虑地勾画中国社会的发展蓝图,并为之进行不懈的奋斗。
材料一 文明越发达,社会问题越着紧……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美国官吏有由选举得来的,有由委任得来的。……无论是选举、是委任,皆有很大的流弊,就选举上说……美国代表院中,往往有愚蠢无知的人夹杂在内。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
材料二 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政权就可以说是民权。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治权;治权就可以说是政府权。所以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这两个力量,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材料三 (欧、美)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年)
材料四 国家当给佃农以土地,资其耕种……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孙中山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哪些弊端?为此,孙中山提出了哪些政治、经济主张?(8分)
(2)材料四与材料三相比,孙中山提出了哪些新的经济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的经济主张在当时产生的政治意义。(7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无论是选举、是委任,皆有很大的流弊”和材料三中“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的信息进行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所以政治之中……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可归纳出政权和治权分立;经济主张可从材料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概括出平均地权。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可归纳出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共合作、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来分析即可。
【答案】 (1)弊端:官员产生方式不合理、贫富悬殊、垄断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政治主张:政权和治权分立。
经济主张:平均地权。
(2)新的主张: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
意义:调动工农群众反帝反封建积极性;推动国共合作;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是由于机器使印度赤贫遍野。曼彻斯特给我们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由于曼彻斯特,印度的手工业差不多消亡了。但是我犯了一个错误。怎么能责怪曼彻斯特呢?我们穿着曼彻斯特的衣服,所以曼彻斯特才生产它们。当我觉察到孟加拉人的勇敢时,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在该管辖区内,没有纺织厂。因此,他们能够恢复原始的手工纺织业。
——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二 甘地的伟大人格几乎是举世公认。他具有赤诚的爱国热诚,崇高的牺牲精神,追求真理的执着信念,坚强的意志;他不分贵贱善恶一视同仁,没有种族歧视和宗教偏见……爱因斯坦:我们的下代子孙恐怕很难相信,世界上曾经活生生的出现过这样的人。
——徐友珍《甘地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甘地认为印度贫困的根源是什么?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和斗争形式?(7分)
(2)材料二对甘地的评价如何?联系材料一谈谈你对甘地及其主张的新认识。(8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机器使印度赤贫遍野”作答;第二小问中的“对策”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恢复原始的手工纺织业”作答,“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非暴力不合作”的结论。 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赤诚的爱国热诚”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结论,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不分贵贱善恶一视同仁”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伟大的人格魅力”的结论;第二小问注意设问的限制“联系材料一”,可从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角度思考。
【答案】 (1)根源:英国殖民者用机器大生产取代传统的印度手工织布。
对策:恢复传统手工织布劳动。
形式:非暴力抵抗(或非暴力不合作)。
(2)评价:甘地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民族独立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印度的民族英雄,也具有伟大的人格魅力。
认识:工业文明代替农耕文明是历史的进步和必然,甘地的认识主张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其实践结果会使印度更加落后于世界潮流。
3.孙中山和甘地都对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解决农民的痛苦,归结是要耕者有其田。这个意思,就是要农民得到自己劳动的结果,要这种劳动的结果不令别人夺去了。……统一之后,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所谓禁止洋布,便是抵制英国进口的纺织品,他认为这是经济侵略手段之一,使得印度原有的纺织工业一落千丈。更深入一层的观察,他根本反对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因为那是资本家压迫劳工。……当然他更是一位爱国者,藉着纺纱织布鼓舞着亿万的印度人民,走向团结为国的一致目标之下,不为谋利,同时却是帮助他人,至少是充分做到自服其布。
——吴俊才《印度史》
(1)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经济主张。(6分)
(2)开展家庭纺织运动是甘地经济自主运动的主要内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地提倡手工纺织运动的作用。(3分)
(3)据上述材料,说明孙中山和甘地对待西方工业文明的不同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经济主张的相同目标。(6分)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归结是要耕者有其田……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等信息来概括答案。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便是抵制英国进口的纺织品,他认为这是经济侵略手段之一,使得印度原有的纺织工业一落千丈。……当然他更是一位爱国者,藉着纺纱织布鼓舞着亿万的印度人民,走向团结为国的一致目标之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民生以及政治角度归纳答案。第(3)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振兴实业”以及材料二中“反对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分别概括二人的态度;第二小问从经济独立与民生角度归纳共同点。
【答案】 (1)主张:耕者有其田;振兴实业;节制资本。
(2)作用:有利于抵制英国经济侵略;有助于农村手工业的发展,改善民众生活;激发了人民的民族意识,推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发展。
(3)态度:孙中山:主张发展实业(或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甘地:反对大机器生产。
目标:经济独立自主;人民生活改善。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冬,孙中山北上,沿途发表多次演说。在一次演说中,他指出:“对于欧洲人(指西方帝国主义者),只用仁义去感化他们,要请在亚洲的欧洲人,都是和平的退回我们的权利,那就像与虎谋皮,一定是做不到的。我们要完全收回我们的权利,便要诉诸武力”。
——摘编自王志光《孙中山反帝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二 非暴力的核心是爱和感化。甘地继承了古代耆那教、佛教和印度教道德观中的“戒杀”原则……虽然甘地的“非暴力”学说带有很浓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但是也表现出他对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强烈追求。
——摘编自朱明忠《学者评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及
其影响》
材料三 在印度皇家警察任职过的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还做出了另一番的解释:在每次危机中,甘地都会挺身而出,制止暴力——从英国人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印度人根本无法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在甘地领导印度独立运动的40多年里,警民总共将近8000人死亡。在英国人撤离的一年之内,印人自相残杀约达100万人。
——摘编自黄家杨《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作用
有多大》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这一思想形成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甘地“非暴力思想”的来源。(2分)
(3)材料三认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存在什么不足?(4分)
(4)孙中山和甘地分别以不同方式领导着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我们应该依照怎样的标准来评价这两种不同的斗争方式?(3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我们要完全收回我们的权利,便要诉诸武力”得出武力,根据材料一“要请在亚洲的欧洲人,都是和平的退回我们的权利,那就像与虎谋皮”得出反对帝国主义;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1924年冬”,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的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孙中山的反思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继承了古代耆那教、佛教和印度教道德观中的戒杀原则……带有很浓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得出印度传统宗教,根据材料二“表现出他对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强烈追求”得出西方人道主义。 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制止暴力——从英国人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印度人根本无法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和“在甘地领导印度独立运动的40多年里,警民总共将近8000人死亡”得出限制了民族反帝运动的发展,“在英国人撤离的一年之内,印人自相残杀约达100万人”得出无法阻止暴力冲突。第(4)问,尽管方式不同,但都是民族解放运动,可从时代要求、本国国情,客观效果等角度概括回答。
【答案】 (1)主张:武力,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帝国主义不断干涉和破坏中国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孙中山对自身革命斗争的反思。
(2)来源:印度传统宗教;西方人道主义思想。
(3)不足:限制了民族反帝运动的发展;无法阻止暴力冲突。
(4)标准:是否顺应时代要求,是否符合本国国情,是否推动了本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耳其政府采取了限制外国资本的政策,它用赎买的方式将一些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外国企业,如铁路和公用事业部门收归国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第一批国营企业……
——《西亚病夫的崛起》
到30年代末,土耳其全国铁制品生产的100%,钢制品生产的80%,水泥制品生产的55%,均被国有苏美尔银行所控制。而国有埃蒂银行则控制了土耳其全部的煤炭和铜矿生产。
——《危机中的土耳其:从国家主义到新殖民主义》
材料二 1924年,他在《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后来他又说:“中国今日单是节制资本,仍恐不足以解决民生问题,必要加以制造国家资本,才可解决之。”
——摘自《孙中山国家资本思想及其对南京国民
政府国有经济政策的影响》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土耳其改革经济政策产生的原因及成效。(5分)
(2)概括材料一、二思想的共同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10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民族独立、民族经济落后、吸收苏俄经济建设经验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可知,国家有效地控制了经济命脉。 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结合材料一铁路、公用事业部门、钢铁生产、水泥生产由国家经营,可以分析出共同点;第二、三小问从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说明其经济思想不可能实现。
【答案】 (1)原因: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赢得民族独立;民族经济落后;吸收苏俄经济建设经验。
成效:国家有效地控制了经济命脉。
(2)共同:限制外国资本,由国家控制涉及国计民生的企业,关注民生,建立国营企业。
能否实现:不能
理由:因为当时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应给他们(土耳其农民)提供现代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帮助他们达到最高的生产效率,应该消除交通闭塞和运输不足的状况。
鉴于我国民族资本极为缺乏的现实,为尽快振兴我国实业,我们必须利用外国资本、资源与经验,这是我们的利益所在。
——凯末尔
材料二 使用(英国)曼彻斯特布,我们还只是损失了金钱,但如果在印度也产生了一个曼彻斯特,则我们虽留下了流出去的金钱,却换去了我们的血肉,因为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很显然,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他们可以在千家万户建立古老、神圣的手摇纺织机,可以购买手摇纺纱机织出来的布。
——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三 甘地说:“我们的目标是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独立。”凯末尔也曾说过:“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胜利不管多么巨大,如果不用经济的胜利加以扩大,已经取得的胜利就不可能持久,而要很快消失。”也就是说,他们有着一致的根本的经济发展目标。
——戴家墨、尚劝余《甘地与凯末尔的经济思想之
比较》
(1)概括材料一凯末尔的主要观点。(6分)
(2)据材料二概要指出甘地对待现代工业文明的基本态度及其主要依据。材料三中“一致的根本的经济发展目标”具体指什么?(9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信息“我们应给他们(土耳其农民)提供现代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帮助他们达到最高的生产效率”可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生产效率,根据“应该消除交通闭塞和运输不足的状况”可知发展交通运输,根据“为尽快振兴我国实业,我们必须利用外国资本、资源与经验,这是我们的利益所在”可知利用外国资本与经验,振兴实业。 第(2)问的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二“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可知甘地持反对态度;依据,根据材料二“使用(英国)曼彻斯特布,因为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可知英国利用工业化对印度进行经济剥削,发展工业文明会摧毁印度人的道德基础,根据材料二“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可知英国利用铁路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我们的目标是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独立”和“如果不用经济的胜利加以扩大,已经取得的胜利就不可能持久”可知目标为发展自主的民族经济,实现民族经济的独立。
【答案】 (1)观点: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生产效率;发展交通运输;利用外国资本与经验,振兴实业。
(2)态度:反对(批判、抵制)。
依据:英国利用工业化对印度进行经济剥削;发展工业文明会摧毁印度人的道德基础;英国利用铁路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
目标:发展自主的民族经济,实现民族经济的独立。
学业分层测评(十)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孙中山说:“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以下言论能够体现孙中山“一劳永逸之计”思想主旨的是(  )
A.“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B.“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C.“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解析】 抓住题干中“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这里的“社会革命”“一劳永逸之计”指的是民生主义,A项是节制资本,属于民生主义的范畴,故答案为A项;B、C两项是民权主义,D项是民族主义,排除。
【答案】 A
2.(2015·泉州实验中学高二期中)“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你应该这样回答他:(  )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解析】 注意时间“1923年前后”,联系孙中山晚年接受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展“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大革命。因此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 D
3.孙中山病逝后,蔡元培曾作挽联祭奠:“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挽联所肯定的孙中山的主要功绩是(  )
A.创建中国同盟会
B.推翻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组织发动“二次革命”
D.积极领导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符合史实和题干要求,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主要功绩”要求。
【答案】 B
4.1925年孙中山病逝,北洋军阀将领徐树铮送了一副挽联: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兴,一言而丧;十稔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对该联的理解适当的是(  )
A.该联反映出北洋军阀对国民大革命的恐惧
B.北洋军阀统治独裁专制,所谓“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是言不由衷
C.该联肯定了孙中山在反对军阀割据、维护国家统一中的重要作用
D.该联肯定了孙中山在维护民主共和中的重要作用
【解析】 挽联是纪念孙中山先生的,A项无法体现,错误;“百年之政,孰若民先”赞扬的是孙中山重视“民心”“民意”,与北洋军阀统治无关,故B项错误;上联赞扬孙中山以建立平民政治为目标,创立的思想、政党都带有“民”字,下联称赞中山先生的伟大,真正做到了“大公无私”,也可理解为孙中山结束了封建帝制的伟大功绩,C项没有体现,错误;结合以上分析可知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5.右图是宋庆龄为孙中山守灵照片。右侧挽联上书写:“功高华盛顿,识迈马克思,行易知难,并有史言传海内。”若为此联进行注释,可选的事例有(  )
①提出“三民主义” ②制定“实业计划” ③进行国共合作 ④发动北伐战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三民主义”提出是1905年,故①正确;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实业计划”,故②正确;孙中山于1924年提出新三民主义,倡导国共合作,故③正确;北伐战争是从1926年开始,孙中山于1925年逝世,故④错误;所以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6.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孙文之幸运和伟大之处,便是他居然能两度掌握主题。”最能代表孙中山两度掌握时代主题的革命活动分别是(  )
A.辛亥革命、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C.二次革命、护法运动 D.辛亥革命、国共合作
【解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要求开辟独立发展道路,孙中山顺应中国社会发展要求,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20世纪初期,反帝反封建成为时代潮流,孙中山顺应这一趋势,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促成国共合作。所以选D项。
【答案】 D
[能力提升]
7.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形成受到亨利·乔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亨利·乔治)的学说,深合于社会主义之主张,而欲求生产分配之平均,亦必先将土地收回公有,而后始可谋社会永远之幸福也。……欲解决土地问题,我国今日正一极佳时期也。趁此资本未发达,地价未加增之时,先行解决,较之欧美其难易有未可同日以语。
——孙中山《社会主义之派别与方法》
材料二 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政纲,作为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这一政纲的具体实施办法则是“定地价”和“土地国有”。所谓“定地价”和“照价纳税”,就是由地主自报地价,国家征以重税,同时国家又握有土地国有之权,可以随时按地价收买地主土地。……“在国家一方面而言,无论收税买地,皆有大益之事”。这样便消灭了土地投机和土地垄断,而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这(注:指亨利·乔治等的资产阶级国有土地论)是工业资本家对地主怀抱的仇恨的率直的表现,因为在工业资本家的心目中,地主是无用之长物。是在资产者的生产的全部机构里面的一个累赘。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材料四 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要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现在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才算是彻底的革命。
——孙中山《耕者要有其田》
(1)据材料一、三,孙中山认为亨利的学说“深合于社会主义之主张”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分析孙中山为什么认为当时解决土地问题“正一极佳时期”?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实现“平均地权”的主要措施。结合材料三分析这些措施与亨利的主张在本质目的上有何一致性?
(3)据材料四,孙中山在土地政策上有何新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亦必先将土地收回公有”归纳;第二小问从“资本未发达,地价未加增”来归结答案。 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二的“按地价收买地主土地”“法则是‘定地价’和‘土地国有’”等信息中归结答案;第二小问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四中“耕者有其田”分析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去回答。
【答案】 (1)依据:亨利主张土地收回公有。
原因:资本未发达;地价未增加。
(2)措施:征收地税;实现土地国有;收买地主土地。
分析:都是要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3)新举措:提出耕者有其田。
原因:苏俄土地政策的影响;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孙中山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学业分层测评(十一) 圣雄甘地
(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2015年1月,一家美国酿酒厂在易拉罐上印制以“甘地”为原型的机器人画像,被印度人一纸诉状告上法院,这是因为(  )
A.甘地带领印度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B.甘地是印度反抗外来侵略的领袖
C.甘地废除了印度的政教合一制度
D.甘地是虔诚的佛教徒,主张禁酒
【解析】 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与领导印度现代化无关,故A项错误;因为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所以其主要的历史贡献是领导印度抵抗外来侵略,故B项正确;甘地并未废除印度的政教合一制度,故C项错误;甘地并非佛教徒,故D项错误。
【答案】 B
2.甘地在《印度自治》中说:“正是由于机器使印度赤贫遍野。曼彻斯特给我们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由于曼彻斯特,印度的手工业差不多消亡了。”材料反映出(  )
A.甘地具有反工业化倾向
B.印度手工业即将消亡
C.甘地倡导“回到纺车去”
D.甘地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
【解析】 据材料“由于机器使印度赤贫遍野”和“曼彻斯特给我们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可知甘地认为贫困根源是英国殖民统治(用机器大生产取代传统的印度手工织布),故A项正确;据材料无法得出印度手工业即将消亡,故B项错误;“回到纺车去”与材料意思不相符合,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生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A
3.印度诗人泰戈尔在甘地去世前十年写道:“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不会成功,或许他会像佛陀和耶稣一样遭到失败,但是他的一生对子孙是一种教益。”诗人如此评价甘地的依据主要是(  )
A.甘地主张以苏俄为师,在社会经济领域推行国家主义
B.甘地领导印度人民驱逐了殖民者,取得了民族的独立
C.甘地的“仁爱思想”和“坚持真理”成为印度的财富
D.甘地长期担任印度国大党领袖,致力于消除种姓制度
【解析】 甘地认为“坚持真理”是强者的武器,它强调爱与真理的统一,即: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以“仁爱”精神为主旨,这一思想成为印度的财富,故答案选C项。其它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4.有人这样描写甘地:“他有宗教家的胸怀,革命家的魄力,凭着一把盐,几部纺织机……成为顶天立地的‘圣雄’。”这里所说的“凭着一把盐”的背景是(  )
A.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食盐专营法
B.英国制造阿姆利则惨案
C.英国殖民当局取缔国大党
D.印度出现盐荒
【解析】 本题考查以甘地领导的“食盐进军”为高潮的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背景,即反对英国的食盐专卖法,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答案】 A
5.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贡献是 (  )
A.揭开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B.给英国经济造成了一定打击
C.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D.彻底完成了印度的独立大业
【解析】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贡献应该是对印度本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作用,即增强了印度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C项正确。
【答案】 C
6.孙中山和甘地经济思想的相同点是(  )
A.主张本民族经济独立
B.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C.鼓励发展传统手工业
D.制定较系统的发展方案
【解析】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领导人,其思想中包含了实现民族独立的因素。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其思想中也包含了民族独立的因素,故A项正确;甘地的经济思想中不包含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故B项错误;孙中山的经济思想中不包含发展传统手工业,故C项错误;甘地的经济思想中没有制定系统的发展方案,故D项错误。
【答案】 A
[能力提升]
7.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著名领袖,对其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英国人妄图迫使我们到机枪阵地与他们较量,因为他们手中有武器而我们却没有。我们击败他们的唯一办法是,把决斗引到我们有武器而他们没有武器的地方。
——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二 印度总督欧文说:“不管我们如何谴责不合作运动,但假如我们低估了今天印度的民族意识,我们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错误。一味采用高压,不可能永久地解决问题。”
尼赫鲁记述道:“曹里曹拉事件后,我们的运动突然停止,我想国大党的著名领袖差不多全都愤慨,只有甘地例外。……年轻人当然更加激动。”“难道我们必须使三亿多印度人受了关于非暴力行动的理论和实践的训练后才能前进吗?”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甘地实行“非暴力主义”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甘地“非暴力主义”思想的主要实践。
(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文和尼赫鲁观点的不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如何正确评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解析】 第(1)问中的“原因”,从材料一“在坚持真理的同时……认识了印度的力量…他们手中有武器而我们却没有……引到我们有武器而他们没有武器的地方”可以提炼出他坚持真理、主张发动民族力量和主张非暴力运动;“实践”,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作答。 第(2)问,从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但假如我们低估了今天印度的民族意识,我们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错误”可判断欧文的观点是不合作运动激发了印度民族意识,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从材料信息“难道我们必须使三亿多印度人受了关于非暴力行动的理论和实践的训练后才能前进吗?”可知尼赫鲁认为不合作运动遏制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第(3)问,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并结合时代背景。
【答案】 (1)原因:坚持真理与正义; 发扬民族精神;推崇非暴力斗争方式。
实践:同英国政府不合作;手纺车运动(土布运动);食盐运动。
(2)不同:欧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激发了民族意识,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尼赫鲁:一味坚持非暴力,遏制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评价:时代背景,具体国情,价值观念。
学业分层测评(十二) 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
(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凯末尔赢得“伊斯坦布尔大救星”的美称是在(  )
A.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后
B.《洛桑和约》签订后
C.土耳其独立后
D.凯末尔逝世后
【解析】 一战中凯末尔率领刚组建的第19师,在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中粉碎了协约国优势兵力的进攻,使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免遭不幸,为奥斯曼帝国赢得了惟一的胜利,故他获得如此美称。
【答案】 A
2.有人说:“凯末尔革命开创了现代民族解放运动,是这一类型的先声。”这里所说的“这一类型”是指(  )
A.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B.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民族民主革命
C.十月革命影响下的民族民主革命
D.发生在西亚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判断能力。从题干中信息可知,凯末尔革命是现代民族解放运动这一类型,即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答案】 A
3.(2016·太原高二检测)1923年凯末尔在会见科尼亚的商人和手工艺人时指出:“新土耳其的基础将是经济力量而不是刺刀。刺刀也是以经济力量为基础的。新土耳其将是一个经济国家。”凯末尔的谈话体现了(  )
A.重视政治变革
B.重视军事变革
C.视经济为国家发展的后盾
D.视农业为立国之本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新土耳其的基础将是经济力量而不是刺刀”“刺刀也是以经济力量为基础的”等信息可知选C项。
【答案】 C
4.凯末尔就任总统以后说:“战争结束了,人们以为我们已经达到目的,其实,这才是开始。现在,我们真正的工作开始了。”他所说的“真正的工作”是指 (  )
A.与协约国谈判,废除丧权辱国的《色佛尔条约》
B.与希腊谈判,收回伊斯坦布尔的行政管理权
C.与周边国家缔结友好条约或边界条约
D.从政治体制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将国家引入现代化轨道
【解析】 依据“战争结束了”“这才是开始。现在,我们真正的工作开始了”分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就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因此,本题选D项。
【答案】 D
5.(2016·南京高二检测)1931年土耳其政府成立了历史学会,进行了校勘历史文献,讨论历史问题,编写教本《土耳其历史纲要》等一系列工作。新土耳其把民族主义与历史学相结合,改变了社会和学校轻视土耳其民族史的倾向。土耳其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倡科学精神  B.树立民族精神
C.宣扬共和主义 D.弘扬国家主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把民族主义与历史学相结合,改变了社会和学校轻视土耳其民族史的倾向”体现了重视民族历史、宣扬民族历史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树立民族精神。
【答案】 B
6.(2016·聊城高二检测)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凯末尔政府的改革(  )
①促使土耳其走上民族国家复兴和现代化道路 ②代表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利益 ③国家主义经济体制完全符合土耳其国情 ④中心内容是反帝反封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
【解析】 凯末尔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改革,中心内容是反帝反封建,其目的是维护革命成果,缔造新的现代化的土耳其民族国家。凯末尔改革是成功的,①②④反映了凯末尔改革的成效。③不正确,国家主义经济体制有局限性,忽视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 D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凯末尔改革大事年表
年代
事件
1922年11月
大国民议会宣布废除素丹(君主)制
1923年10月
宣告土耳其为共和国
1925年11月
议会通过法令,号召全国采用礼帽和便帽,废除男士戴费兹帽,妇女戴面纱和头巾的旧习
1926年
大国民议会颁布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法院组织法、商法、律师法等,不久又宣布废除各级宗教法官
1928年8月
宣布采用拉丁字母以取代阿拉伯字母
1933~1937年
实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4年6月
大国民议会通过采用姓氏的决定,改变土耳其人以往有名无姓的习惯。同时取消象征封建等级的旧称号和头衔(如帕沙),而代之以贝依(先生)、贝扬(女士)等新称呼。凯末尔带头放弃过去头衔,接受大国民议会授予他的姓——阿塔图克(ataturk,土耳其之父)
——摘编自毕健康《凯末尔世俗主义改革之反思》等
材料二 至1938年11月10日凯末尔去世时,新土耳其已经确立。诚然,这种“新”仅具有广度而不具有深度。农民构成了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当中大部分人仍墨守其古老的穆斯林的思想和习惯。但另一方面,统治这个国家的新的杰出人物在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方面已欧化。许多农民也已大大改变,同政府建立了过去几个世纪中从未有过的友好关系。土耳其较之其他穆斯林国家,已在一个大得多的程度上成为凯末尔所设计的“现代国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凯末尔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凯末尔改革的作用。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概括凯末尔改革的主要内容:废除素丹(君主)制、宣告土耳其为共和国;颁布民法、刑法等法律;实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采用姓氏,改革社会习俗,废除男士戴费兹帽,妇女戴面纱和头巾的旧习;文化方面,采用拉丁字母以取代阿拉伯字母等等。第(2)问,凯末尔改革的历史作用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概括:政治上,促使土耳其走上国家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经济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为经济现代化奠定基础。社会生活上,废除了旧的陋习,使国民素质得到提升。
【答案】 (1)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制;健全法律,实行法治;实行政教分离;强化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推进世俗化、平等化,推行文化改革。
(2)促使土耳其走上国家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为经济现代化奠定基础;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使国民素质得到提升。(任答三点即可)
课件13张PPT。巩固层提升层单元综合测评历史性巨变
三民主义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圣雄
民族独立
民族复兴
土耳其之父单元综合测评(四)
点击图标进入…
第1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学习目标:
1.记住孙中山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捍卫民主共和所作出的斗争。
2.掌握同盟会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3.探讨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1.重点:孙中山的革命实践活动及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与深远影响。
2.难点:孙中山思想的转变历程、对孙中山先生的评价。
教材整理1 早年职业生涯的转变
1.出身贫苦:孙中山,1866年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2.求学经历:孙中山早年接受传统教育,后来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教育。
3.弃医从政: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他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开始从事政治活动。
4.决定革命:上书李鸿章失败,使他认识到通过上书请愿的办法来改革中国的政治是行不通的。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58[学思之窗],思考:
你怎样看待孙中山对职业选择的认识?
【提示】 孙中山弃医从政,充分体现了个人职业选择以国家前途、民族未来为重。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个人价值才能更好的实现。
教材整理2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兴中会
①创建: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②宗旨:“振兴中华”;斗争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同盟会
①成立:1905年8月,孙中山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部分会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纲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政纲,后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③意义: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60[资料回放],思考:在这段话中,可看出孙中山的理想是什么?你有何感想?
【提示】 追求民族独立和富强。感想:作为青年学生应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准备工作
①思想上:与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派展开论战。
②军事上:策划、组织和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2)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土崩瓦解。
(3)建立民国
①成立: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组建临时政府。
②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4)宣统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皇帝宣布退位,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5)颁布临时约法
①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
③基本精神: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6)意义
①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课中思考] 阅读P61[学思之窗],思考:你认为上述表现是不是社会的进步?
【提示】 是。因为变革了旧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和社会丑恶现象。
3.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1)致力于民生主义:发展实业,重点放在交通运输业上,尤其是铁路建设方面。
(2)捍卫民主共和
实践
背景
时间
结果
“二次革命”
宋教仁案、“善后大借款”合同
1913年
失败
护国运动
袁世凯复辟帝制,签订“二十一条”
1915年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两次护法运动
捍卫象征民主共和制度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
1917年、1920年
失败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63[学思之窗],思考:在当时的国内外环境下,孙中山的这个计划有没有实施的可能?为什么?
【提示】 没有。中国内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外部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而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约,不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奴役,中国的国民经济不可能正常发展。
教材整理3 晚年的伟大转变
1.背景
(1)十月革命的成功,五四运动的爆发。
(2)中国共产党多次派李大钊等人与孙中山接触。
2.实现——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召开: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2)内容
①孙中山接受了中共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
②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孙中山为国尽忠
(1)北京政变: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共商国是。
(2)概况:孙中山抱病北上,在途中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主张。
(3)逝世: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并试图以革命手段解决这些矛盾。
2.发展后的新三民主义包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指导思想。
3.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两面性与软弱性)。
探究点 孙中山的革命功绩及评价
史 料
解 读
史料一 (1912年)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物,皆归国有。
——《孙中山全集》第2卷
关键词:“大实业”“国有”体现了孙中山发展实业的主张。
史料二 1919年孙博士已经系统地制订了他的发展中国经济计划的包罗万象的大纲。这个大纲要求:铁路十万英里和碎石路一百万英里;修浚现有运河和开挖新的运河;一个规模巨大的治河工程;开辟商港……具备公用设施的现代化城市的发展。
——[美]韦慕庭《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
第一句话是中心句,表明孙中山重视民生建设,关键词“铁路”“碎石路”“运河”“商港”等表明了民生建设的重点在交通运输方面。
史料三 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民国十三年四月)
注意关键词“首要”,说明孙中山把民生问题放在首要位置。
【史料应用】
(1)据史料一、二,概括孙中山民生思想的新主张。材料二中他认为建设的重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
【提示】 新主张:发展实业。
重点:交通运输。
原因: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或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2)据史料三,分析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有哪些新发展?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新发展:将民生问题放在国家建设的首位;以发展经济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或以发展经济解决好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
原因: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革命运动是革命的坚定力量。
【史论拓展】 孙中山一生与时俱进的三次伟大转变及功绩评价
(1)三次转变
次数
三次转变
时代背景
主要思想
时代影响
第一次
医人到医国
晚清腐败、民族灾难
主张改良、革新政治
第二次
改良到革命
幻想破灭、甲午战争惨败
三民主义
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帝制
第三次
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共和屡败、十月革命
新三民主义
国共合作、反帝反封建
(2)功绩评价
①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②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引发了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推翻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捍卫了民主共和,促成了国共合作,对中国和世界革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③他是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是亚洲觉醒的先驱。
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材料二 民权主义……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请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中相应的位置。
因袭
规抚(汲取)
创获
民族主义
①__▲__
②__▲__
民权主义
③__▲__
④__▲__
⑤__▲__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说明上述思想路径形成的原因。
【规范解答】
考查角度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及其成因
材料解读
材料一: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思想路径
材料二:孙中山“民权主义”的思想路径
解答思路
第(1)问依据材料关键信息“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或和平而相安”“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等分析。第(2)问根据孙中山受教育的经历和材料“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分析
【答案】 (1)主张:①民族独立;和平共处。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③考试、监察(纠察)二权。④三权分立原则。⑤五权宪法;实行直接民权制度。
(2)原因:幼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
1.以下孙中山建立和维护民主制度的活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发动二次革命 ②领导辛亥革命 ③建立中国同盟会 ④发起护国运动
A.③①②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②④①③
【解析】 二次革命发生于1913年,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中国同盟会建立于1905年,护国运动发生于1915~1916年,所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②①④,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
【答案】 C
2.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以下关于孙中山先生奋斗的业绩,叙述正确的是(  )
A.为推翻清王朝统治,率革命党发动武昌起义
B.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C.为推动民主革命发展,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D.为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领导进行北伐战争
【解析】 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并没有在国内,没有直接领导,A项排除;B项中的《中华民国约法》说法错误,应是临时约法;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推动民主革命发展,C项正确;D项“领导进行北伐战争”说法错误,北伐战争时,孙中山已去世。
【答案】 C
3.下列有关孙中山的革命言论,按出现时间先后,其中最晚的是(  )
A.“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B.“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
C.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D.“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解析】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是在辛亥革命之前,“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是在孙中山伟大转变之后,是最晚的。
【答案】 C
4.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孙中山认为(  )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主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铲除封建土地制度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社会问题”“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难以实现”具有片面性,材料内容无从体现;B项属于无关项;D项只能够体现材料的某一个方面,不能体现材料核心意思。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答案】 C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保护本国工业,便先要有政治力量,自己能够来保护工业。中国现在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不但是不能保护本国工业,反要保护外国工业。……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如果专从经济范围来着手,一定是解决不通的。要民生问题能够解决的通,便要先从政治上来着手,打破一切不平等的条约。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四讲》
材料二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孙中山自始至终都看得最为重要的思想。……民生主义之所以占有如此突出的位置,首先是因为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和要求。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孙中山总是把自己的活动置于世界范围,从宏观角度去认识中国问题的“真解决”,适乎世界潮流的大趋势,摒弃“荒岛孤人”式的封闭,吸取国外的先进思想,而又立足于中国的国情——走自己的路。……孙中山的革新开放主张和经济社会发展方案,今天依然具有借鉴作用。……孙中山研究具有持久普遍的社会意义。他的思想和实践获得了广泛的认同,涵盖了海峡两岸,成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旗帜。
——张磊、张苹《孙中山传》
(1)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后来有什么新发展?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为实现民生主义所要采取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为什么最看重“民生主义”?
(3)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论特征。
(4)孙中山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今天我们研究孙中山的思想理论,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
【解析】 第(1)问内容及其发展根据旧三民主义在民生主义方面提出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在民生主义方面提出节制资本,实现耕者有其田回答;从信息“要民生问题能够解决的通,便要先从政治上来着手,打破一切不平等的条约”中提炼回答。第(2)问从信息“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和要求”中提炼回答。第(3)问,注意从材料三中的第一个句号前的内容中提炼归纳即可,即孙中山从宏观角度去认识中国问题的“真解决”,要吸取国外的先进思想,而又立足于中国的国情——走自己的路。第(4)问“以史为鉴”,孙中山思想理论的研究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
【答案】 (1)内容:平均地权。
发展:节制资本,实现耕者有其田。
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独立。
(2)原因:民生主义能缓和社会矛盾,改善人民生活。
(3)特征:从宏观视角认识中国,顺应世界潮流;立足国情。
(4)意义: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学业分层测评(十)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孙中山说:“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以下言论能够体现孙中山“一劳永逸之计”思想主旨的是(  )
A.“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B.“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C.“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解析】 抓住题干中“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这里的“社会革命”“一劳永逸之计”指的是民生主义,A项是节制资本,属于民生主义的范畴,故答案为A项;B、C两项是民权主义,D项是民族主义,排除。
【答案】 A
2.(2015·泉州实验中学高二期中)“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你应该这样回答他:(  )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解析】 注意时间“1923年前后”,联系孙中山晚年接受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展“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大革命。因此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 D
3.孙中山病逝后,蔡元培曾作挽联祭奠:“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挽联所肯定的孙中山的主要功绩是(  )
A.创建中国同盟会
B.推翻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组织发动“二次革命”
D.积极领导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符合史实和题干要求,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主要功绩”要求。
【答案】 B
4.1925年孙中山病逝,北洋军阀将领徐树铮送了一副挽联: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兴,一言而丧;十稔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对该联的理解适当的是(  )
A.该联反映出北洋军阀对国民大革命的恐惧
B.北洋军阀统治独裁专制,所谓“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是言不由衷
C.该联肯定了孙中山在反对军阀割据、维护国家统一中的重要作用
D.该联肯定了孙中山在维护民主共和中的重要作用
【解析】 挽联是纪念孙中山先生的,A项无法体现,错误;“百年之政,孰若民先”赞扬的是孙中山重视“民心”“民意”,与北洋军阀统治无关,故B项错误;上联赞扬孙中山以建立平民政治为目标,创立的思想、政党都带有“民”字,下联称赞中山先生的伟大,真正做到了“大公无私”,也可理解为孙中山结束了封建帝制的伟大功绩,C项没有体现,错误;结合以上分析可知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5.右图是宋庆龄为孙中山守灵照片。右侧挽联上书写:“功高华盛顿,识迈马克思,行易知难,并有史言传海内。”若为此联进行注释,可选的事例有(  )
①提出“三民主义” ②制定“实业计划” ③进行国共合作 ④发动北伐战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三民主义”提出是1905年,故①正确;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实业计划”,故②正确;孙中山于1924年提出新三民主义,倡导国共合作,故③正确;北伐战争是从1926年开始,孙中山于1925年逝世,故④错误;所以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6.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孙文之幸运和伟大之处,便是他居然能两度掌握主题。”最能代表孙中山两度掌握时代主题的革命活动分别是(  )
A.辛亥革命、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C.二次革命、护法运动 D.辛亥革命、国共合作
【解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要求开辟独立发展道路,孙中山顺应中国社会发展要求,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20世纪初期,反帝反封建成为时代潮流,孙中山顺应这一趋势,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促成国共合作。所以选D项。
【答案】 D
[能力提升]
7.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形成受到亨利·乔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亨利·乔治)的学说,深合于社会主义之主张,而欲求生产分配之平均,亦必先将土地收回公有,而后始可谋社会永远之幸福也。……欲解决土地问题,我国今日正一极佳时期也。趁此资本未发达,地价未加增之时,先行解决,较之欧美其难易有未可同日以语。
——孙中山《社会主义之派别与方法》
材料二 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政纲,作为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这一政纲的具体实施办法则是“定地价”和“土地国有”。所谓“定地价”和“照价纳税”,就是由地主自报地价,国家征以重税,同时国家又握有土地国有之权,可以随时按地价收买地主土地。……“在国家一方面而言,无论收税买地,皆有大益之事”。这样便消灭了土地投机和土地垄断,而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这(注:指亨利·乔治等的资产阶级国有土地论)是工业资本家对地主怀抱的仇恨的率直的表现,因为在工业资本家的心目中,地主是无用之长物。是在资产者的生产的全部机构里面的一个累赘。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材料四 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要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现在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才算是彻底的革命。
——孙中山《耕者要有其田》
(1)据材料一、三,孙中山认为亨利的学说“深合于社会主义之主张”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分析孙中山为什么认为当时解决土地问题“正一极佳时期”?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实现“平均地权”的主要措施。结合材料三分析这些措施与亨利的主张在本质目的上有何一致性?
(3)据材料四,孙中山在土地政策上有何新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亦必先将土地收回公有”归纳;第二小问从“资本未发达,地价未加增”来归结答案。 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二的“按地价收买地主土地”“法则是‘定地价’和‘土地国有’”等信息中归结答案;第二小问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四中“耕者有其田”分析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去回答。
【答案】 (1)依据:亨利主张土地收回公有。
原因:资本未发达;地价未增加。
(2)措施:征收地税;实现土地国有;收买地主土地。
分析:都是要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3)新举措:提出耕者有其田。
原因:苏俄土地政策的影响;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孙中山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课件46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农民西方资本主义医国政治活动上书请愿檀香山恢复中国华兴会民权保皇派武昌起义南京宣统三权分立封建君主专制交通运输业善后大借款复辟帝制国会李大钊反帝反封建扶助农工冯玉祥国民会议逝世学业分层测评(十)
点击图标进入… 第2课 圣雄甘地
学习目标:
1.了解甘地非暴力思想的来源和基本内容。
2.掌握甘地领导印度国大党所进行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原因、实践及结果。
3.分析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1.重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内容。
2.难点: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评价。
教材整理1 凤凰新村与“坚持真理”
1.成长经历
(1)出生:1869年,出生于印度西海岸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家庭。
(2)童年:大力提倡素食主义,节制口腹之欲。
(3)青年:前往英国学习法律,受到基督教影响。
(4)工作:作为律师,前往南非工作。第一次尝到种族歧视的滋味,萌发了从事政治活动的念头。
2.走上从政道路
(1)提出“非暴力”思想
①认为任何政治斗争都要以“仁爱”精神为主旨。
②强调爱与真理的统一,即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
(2)在南非领导非暴力抵抗运动
①创建“凤凰新村”非暴力训练基地,运用“坚持真理”这个概念进行政治斗争,即非暴力抵抗运动。
②亲自领导南非印度侨民争取印侨权益的斗争。
(3)成为国大党领袖:1914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为国大党领袖。
[深度点拨] 甘地非暴力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
甘地的非暴力主义思想,一方面是因为他是个宗教领袖,在其心中人性是向善的,他认为只有用非暴力不合作才是最高明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印度贫穷落后,军事力量薄弱,无法与英国抗衡。这说明以甘地为代表的印度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教材整理2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
(1)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2)一战后,印度人民的反英情绪迅速高涨。
(3)甘地举起了非暴力抵抗的旗帜。
(4)印度人民纷纷投入到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
2.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1922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印度发展和民族独立。
②直接原因:英国当局实行高压政策,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
③主要动因:甘地发起全国性“文明不服从”运动。
(2)内容
①政治:不同英国政府合作。
②经济:抵制英货。
(3)结果
①1922年,国大党停止了非暴力运动。
②甘地被捕入狱。
(4)意义
①抵制英货,沉重打击了英国的经济。
②印度人民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3.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30年)
(1)背景
①1929年,国大党通过了实现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并授权甘地领导运动。
②英国在印度实行食盐专营法。
(2)主要措施:“食盐进军”——甘地带领一群人,步行到海边,自制食盐。
(3)结果:殖民当局释放甘地,撤销取缔国大党的禁令,允许沿海人民煮盐,不合作运动停止。
4.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新发展(二战期间)
(1)原因: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争取印度支持,派使节同甘地商谈战后自治问题。
(2)内容:甘地明确提出了“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再次发出不合作的号召。
(3)评价:这是甘地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的要求,第一次没有谴责人民使用暴力。
教材整理3 甘地领导的其他活动
1.晚年
致力于消除种姓制度、消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调解教派争端。
2.逝世
1948年,被印度教极端分子枪击致死。
[深度点拨] 非暴力与不合作的关系
非暴力与不合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用不合作来发动群众,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迫使殖民当局作出有利于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让步;另一方面,又用非暴力来限制群众运动,防止社会改良转变为革命,把群众运动控制在资产阶级所能容许的范围内。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抵抗了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2.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体现了印度资产阶级立场的两面性:用“不合作运动”来动员印度各阶层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性的一面;用“非暴力”防范人民,体现了其妥协性的一面。
探究点 全面认识和评价甘地
史 料
解 读
史料一 印度为怀念甘地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上面用英文和印文铭刻着甘地的教诲:“我希望印度自由强盛,敢于牺牲自己,勇于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每个人应当为自己的家庭牺牲……每个国家应当为全人类牺牲。我期望‘天国’降临尘世。”
提炼关键信息“自由强盛”“敢于牺牲”“为全人类牺牲”,从民族、国家高度理解甘地的教诲。
史料二 尼赫鲁评价甘地说:“他有意识地、从容不迫地表现出柔顺和谦逊的样子,但是他很有力量和权威,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
注意关键词:“柔顺”“谦逊”“力量和权威”。
史料三 罗曼·罗兰评价甘地说:“这是一位唤醒了三亿人的反抗精神、动摇了英帝国的基础、将两千年强大的宗教势力引入人类政治的人。”
“动摇了英帝国的基础”指出了甘地不合作运动的深远影响。
【史料应用】
(1)据史料一概括指出甘地追求的目标。体现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提示】 目标:追求民族和解、国家自由强盛。品质:热爱和平、勇于牺牲自我的优良品质。
(2)依据史料二分析,在尼赫鲁的眼里甘地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 甘地是一个自信、从容、谦逊、有权威的人。
(3)怎样认识史料三中罗曼·罗兰对甘地的评价?
【提示】 甘地以宗教的仁爱之心感化殖民者,坚持采用非暴力的方式展开不合作斗争,动摇了英殖民帝国的基础,激发了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热情。
【史论拓展】 评价甘地
(1)地位:甘地是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甘地主义的创始人,被尊为“圣雄”“国父”。
(2)功绩
①甘地一生反对殖民统治,反对种族主义,反对宗教偏执,为印度民族解放斗争提出了以真理与非暴力学说为核心的甘地主义。
②领导了印度历史上多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推动了印度反英斗争的发展。
(3)局限性
①政治:采用非暴力手段,限制人民革命运动。
②经济:抵制西方物质文明,抛弃先进技术,是历史的倒退。
③对外: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甘地)崇尚以纺车为代表的农村经济,它不仅将纺车看成一种物质武器,而且看成对抗西方文明的精神武器……只有用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代替……城市大工业,才能避免竞争和剥削,消灭失业和贫富差别,过简朴宁静的生活。
——《尼赫鲁与甘地在未来社会设想方面的分歧》
甘地走进海水里,捡起了一小撮被海水冲到岸上的盐。他违反了盐法。这个消息被几十名记者报道着,传播到整个印度,传播到全世界。一夜间,全印度的人都被唤起,几千人、几万人,都赶往印度绵延的海岸。人们前来采盐,故意触犯盐法。在大城市不断有大规模的示威。没过多久,示威的方式增多起来,特别在抵制英国货方面,国大党发起了大规模的活动。
——威廉·夏伊勒《甘地的武器》
(1)依据材料概括甘地所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内容和目标。
(2)请结合材料简要评价甘地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
【规范解答】
考查角度
甘地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内容、目标及其评价
材料解读
第一段甘地通过开展家庭纺织运动追求经济自主
第二段甘地领导“食盐进军”,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解答思路
第(1)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第一段的信息“崇尚以妨车为代表的农村经济……看成对抗西方文明的精神武器”可知甘地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发展农村经济;据材料第二段中“捡起……冲到岸上的盐”“人们前来采盐,故意触犯盐法”等信息可知甘地发动“食盐进军”运动打破政府对食盐分垄断;第二小问目标,据材料信息“一夜间,全印度的人都被唤起”“特别在抵制英国货方面,国大党发起了大规模的活动”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唤醒民众,抵抗英国侵略,追求民族独立。
第(2)问评价主要是叙述其影响,同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其定性。据材料知甘地领导民族解放运动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推动了印度民族解放进程;但其试图用乡村工业取代西方城市大工业的做法,同历史潮流相违背
【答案】 (1)内容:发展印度传统的农村经济,抵制西方现代工业;开展“食盐进军”运动,打破政府对食盐的垄断。
目标:唤醒、发动民众;开展大规模的反英斗争(抵制英货),争取国家独立强盛。
(2)评价: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推动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但是全盘抵制西方文明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不可取的。
1.下列对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准确理解是(  )
A.以非暴力的手段反抗英国殖民压迫
B.以不合作的态度抵制英国殖民统治
C.以和平合法手段赢得印度自治独立
D.以和平方式换来英国主动退出印度
【解析】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在印度国情复杂和英国殖民侵略势力强大的背景下进行的,其斗争目标就是实现自治,C项是对该运动的全面准确的理解,正确。
【答案】 C
2.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法律要点被印度公众概括为“不须审讯、不要律师、不许上诉”。为了拒绝如此不合理的要求,甘地(  )
A.组织了“文明不服从”运动
B.建立了非暴力抵抗基地
C.领导了“食盐进军”
D.提出了印度独立的要求
【解析】 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培养忠实于非暴力不合作原则的骨干;1919年,甘地发动“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甘地亲自参加“食盐进军”活动;二战期间,甘地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的要求,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答案】 A
3.下列是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的内容,其中最能体现其自治目标的是(  )
A.发动群众展开抗税斗争
B.放弃英国殖民当局授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
C.抵制英货恢复手工纺织
D.抵制英人的立法机关和法院,建立新的裁决法庭
【解析】  “自治”涉及的是政治领域,A、C两项属于经济领域,排除;B项“放弃英国殖民当局授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是不合作的典型表现,但并没有涉及他是否建立自己的机构,相对来说还是不够深刻,排除;D项自己建立裁决法庭,是一种典型的自治表现,符合题意。
【答案】 D
4.甘地是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甘地主义的创始人。下列对甘地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甘地是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袖
B.甘地主义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指导思想
C.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者从不抱有任何幻想
D.甘地的斗争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
【解析】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甘地希望以非暴力的斗争方式取得印度的自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英国侵略者的一种幻想。选项A、B、D三项均是正确的描述,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项。
【答案】 C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99年,当大英帝国的地位受到布尔战争(英国人和布尔人为争夺南非殖民地的战争)挑战时,甘地自愿服务组织了一个志愿战地救援队……1906年,面临祖鲁人(南部非洲民族之一)的叛乱,甘地再次组织担架队,服务直到叛乱被平息……1914年,英国与德国爆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甘地在伦敦又招募了一支志愿救护车队……。甘地之所以这样不遗余力的竭诚奔走,是相信凭借着这样的付出,能够为印度同胞在帝国中赢得一种完全平等地位。
——凯瑟琳·布什《甘地》
材料二 1919年4月13日,阿姆利则贾利安瓦拉巴格广场,聚集着锡克教徒、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戴尔将军(英国军官)带着五十个士兵进入广场架起机枪,在事先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向人群开枪扫射,379人中弹身亡,1137人受伤,……甘地退还了两枚在布尔战争中获得的不列颠荣誉勋章,成为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
——威廉·夏伊勒《甘地的武器》
材料三 1930年3月12日,61岁的圣雄甘地率领78名非暴力运动积极分子,从古吉拉特邦艾哈迈达巴德市徒步到丹迪游行,游行共持续25天,行程达388公里……当甘地长途跋涉到达海边双手捧起一把盐时,英国殖民当局为之震动。史学家认为,正是这次“盐游行”……迫使英国殖民当局举行正式谈判,并且最终使印度在1947年取得独立。这次游行被称作是印度独立奋斗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印度:重演“盐游行”》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甘地对待英国当局的态度和目的。
(2)导致材料二中甘地退还“勋章”的事件是什么?为此,甘地领导印度人民进行了什么斗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描述的具体事件及其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甘地对待英国殖民当局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自愿服务组织了一个志愿战地救援队”,“再次组织担架队”和“又招募了一支志愿救护车队……”可以看出,甘地对英国当局的态度是合作;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能够为印度同胞在帝国中赢得一种完全平等地位”可以得出甘地的目的是为印度在英帝国中赢得完全平等地位。 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1919年4月13日,阿姆利则贾利安瓦拉巴格广场……”可以得出事件为阿姆利则惨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甘地退还了两枚在布尔战争中获得的不列颠荣誉勋章,成为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得出,甘地由合作到不合作,从而发起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3)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中的“盐游行”可以得出事件为食盐进军;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三中的“迫使英国殖民当局举行正式谈判,并且最终使印度在1947年取得独立。这次游行被称作是印度独立奋斗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得出,食盐进军的影响是印度独立奋斗史上的转折点;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第(4)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合作,和材料二、三中的不合作,可以得出变化是由合作到不合作(由支持到反抗);第二小问结合甘地不合作运动的背景及意义,说明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斗争觉悟的提高)。
【答案】 (1)态度:与英国合作。
目的:为印度在英帝国中赢得完全平等地位。
(2)事件:阿姆利则惨案。
斗争:甘地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事件:食盐进军。
影响:是印度独立奋斗史上的转折点;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4)变化:由合作到不合作(由支持到反抗)。
说明: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斗争觉悟的提高)。
学业分层测评(十一) 圣雄甘地
(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2015年1月,一家美国酿酒厂在易拉罐上印制以“甘地”为原型的机器人画像,被印度人一纸诉状告上法院,这是因为(  )
A.甘地带领印度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B.甘地是印度反抗外来侵略的领袖
C.甘地废除了印度的政教合一制度
D.甘地是虔诚的佛教徒,主张禁酒
【解析】 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与领导印度现代化无关,故A项错误;因为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所以其主要的历史贡献是领导印度抵抗外来侵略,故B项正确;甘地并未废除印度的政教合一制度,故C项错误;甘地并非佛教徒,故D项错误。
【答案】 B
2.甘地在《印度自治》中说:“正是由于机器使印度赤贫遍野。曼彻斯特给我们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由于曼彻斯特,印度的手工业差不多消亡了。”材料反映出(  )
A.甘地具有反工业化倾向
B.印度手工业即将消亡
C.甘地倡导“回到纺车去”
D.甘地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
【解析】 据材料“由于机器使印度赤贫遍野”和“曼彻斯特给我们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可知甘地认为贫困根源是英国殖民统治(用机器大生产取代传统的印度手工织布),故A项正确;据材料无法得出印度手工业即将消亡,故B项错误;“回到纺车去”与材料意思不相符合,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生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A
3.印度诗人泰戈尔在甘地去世前十年写道:“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不会成功,或许他会像佛陀和耶稣一样遭到失败,但是他的一生对子孙是一种教益。”诗人如此评价甘地的依据主要是(  )
A.甘地主张以苏俄为师,在社会经济领域推行国家主义
B.甘地领导印度人民驱逐了殖民者,取得了民族的独立
C.甘地的“仁爱思想”和“坚持真理”成为印度的财富
D.甘地长期担任印度国大党领袖,致力于消除种姓制度
【解析】 甘地认为“坚持真理”是强者的武器,它强调爱与真理的统一,即: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以“仁爱”精神为主旨,这一思想成为印度的财富,故答案选C项。其它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4.有人这样描写甘地:“他有宗教家的胸怀,革命家的魄力,凭着一把盐,几部纺织机……成为顶天立地的‘圣雄’。”这里所说的“凭着一把盐”的背景是(  )
A.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食盐专营法
B.英国制造阿姆利则惨案
C.英国殖民当局取缔国大党
D.印度出现盐荒
【解析】 本题考查以甘地领导的“食盐进军”为高潮的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背景,即反对英国的食盐专卖法,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答案】 A
5.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贡献是 (  )
A.揭开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B.给英国经济造成了一定打击
C.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D.彻底完成了印度的独立大业
【解析】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贡献应该是对印度本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作用,即增强了印度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C项正确。
【答案】 C
6.孙中山和甘地经济思想的相同点是(  )
A.主张本民族经济独立
B.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C.鼓励发展传统手工业
D.制定较系统的发展方案
【解析】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领导人,其思想中包含了实现民族独立的因素。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其思想中也包含了民族独立的因素,故A项正确;甘地的经济思想中不包含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故B项错误;孙中山的经济思想中不包含发展传统手工业,故C项错误;甘地的经济思想中没有制定系统的发展方案,故D项错误。
【答案】 A
[能力提升]
7.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著名领袖,对其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英国人妄图迫使我们到机枪阵地与他们较量,因为他们手中有武器而我们却没有。我们击败他们的唯一办法是,把决斗引到我们有武器而他们没有武器的地方。
——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二 印度总督欧文说:“不管我们如何谴责不合作运动,但假如我们低估了今天印度的民族意识,我们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错误。一味采用高压,不可能永久地解决问题。”
尼赫鲁记述道:“曹里曹拉事件后,我们的运动突然停止,我想国大党的著名领袖差不多全都愤慨,只有甘地例外。……年轻人当然更加激动。”“难道我们必须使三亿多印度人受了关于非暴力行动的理论和实践的训练后才能前进吗?”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甘地实行“非暴力主义”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甘地“非暴力主义”思想的主要实践。
(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文和尼赫鲁观点的不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如何正确评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解析】 第(1)问中的“原因”,从材料一“在坚持真理的同时……认识了印度的力量…他们手中有武器而我们却没有……引到我们有武器而他们没有武器的地方”可以提炼出他坚持真理、主张发动民族力量和主张非暴力运动;“实践”,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作答。 第(2)问,从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但假如我们低估了今天印度的民族意识,我们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错误”可判断欧文的观点是不合作运动激发了印度民族意识,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从材料信息“难道我们必须使三亿多印度人受了关于非暴力行动的理论和实践的训练后才能前进吗?”可知尼赫鲁认为不合作运动遏制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第(3)问,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并结合时代背景。
【答案】 (1)原因:坚持真理与正义; 发扬民族精神;推崇非暴力斗争方式。
实践:同英国政府不合作;手纺车运动(土布运动);食盐运动。
(2)不同:欧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激发了民族意识,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尼赫鲁:一味坚持非暴力,遏制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评价:时代背景,具体国情,价值观念。
课件39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印度教素食主义基督教政治活动仁爱坚持真理坚持真理非暴力抵抗英国反英情绪非暴力抵抗民族独立民族独立阿姆利则文明不服从国大党民族意识完全独立食盐专营法食盐进军自治英国退出印度独立学业分层测评(十一)
点击图标进入… 第3课 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
学习目标:
1.识记凯末尔在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
2.掌握凯末尔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认识凯末尔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运动。
4.探讨凯末尔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中的贡献。
1.重点:凯末尔领导人民获得独立及其改革。
2.难点:凯末尔改革的实质、特点和局限性。
教材整理1 独立之路
1.成长历程
(1)出生:1881年,出生于巴尔干半岛的萨洛尼卡。
(2)教育:接受职业军事教育,从伊斯坦布尔陆军大学毕业。
(3)志向:关心祖国命运,传播反对专制的新思想。
2.领导土耳其民族革命
(1)一战期间:在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中为奥斯曼帝国赢得唯一胜利。
(2)一战后:面对民族危机,号召人们用一切代价捍卫民族的尊严和荣誉。
(3)1920年:在安卡拉召开大国民议会,当选为主席兼国民军总司令。
(4)1923年:签订《洛桑和约》,国家独立和基本主权得到承认。
[深度点拨] 土耳其革命的特点
土耳其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被称为“开创了现代民族解放运动这一类型的先声”。
教材整理2 凯末尔改革
1.目的:巩固革命果实,使土耳其走上具有西方色彩的现代化道路。
2.措施
(1)政治改革
①把素丹和哈里发两个职位分开,并先后废除。
②将土耳其的封建君权和神权政体变成资产阶级共和国。
(2)社会革命:颁布改革服饰和其他传统象征物的法令。
(3)文字改革:废止阿拉伯字母,改用拉丁字母。
(4)宗教改革:实行宗教与国家政权相分离的举措
①设立宗教事务局。
②关闭教会管理下的所有学校,教育机构隶属国家。
(5)法制改革
①采用瑞士民法、意大利模式的刑法和以德国、意大利为榜样的商法。
②宣布传统的伊斯兰教法无效,建立男女平等的结婚与离婚制度。
(6)经济改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资金用于工业化建设。
3.评价
(1)积极性:促使土耳其成为世界上工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走上民族国家复兴和现代化道路。
(2)消极性:长期忽视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暴露出凯末尔国家主义经济体制的局限性。
[深度点拨] 凯末尔改革的地位
以“世俗化”为核心的资产阶级现代化改革,巩固了民族独立和共和制度,初步发展了民族资本主义,是同时代亚非半殖民地国家中唯一成功的改革。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凯末尔革命对内反对奥斯曼素丹封建统治,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与瓜分,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
2.土耳其民族革命胜利之后,凯末尔选择了具有西方色彩的现代化道路。
3.社会习俗变革是社会变革的一部分,是社会变革的体现;社会习俗变革会促进、深化和巩固社会其他领域的变革。
4.凯末尔效法苏俄发展经济的手段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但并没有走社会主义道路。
探究点 评价凯末尔思想
史 料
解 读
史料一 凯末尔对土耳其人民说:“军事胜利对真正解放来说是不够的,在民族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在民族的思想教育中,我们的指南将是科学和技术,能否成为现代文明的国家,是生死存亡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和技术”、“现代文明的国家”。
史料二 虽然土耳其在他死后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这个国家所遵循的原则基本上还是他生前制定的指导方针:建立及捍卫疆域有限的土耳其民族国家……不但要物质生活西化,人们的思想及风俗习惯也要西化……
——戴维森《从瓦解到新生》
第一个省略号前后信息表明凯末尔从捍卫主权和学习西方两个方面为土耳其人民指明方向。
史料三 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圆柱形红色礼拜帽是神圣的宗教和帝国的象征。……1925年凯末尔下令,禁止戴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改戴欧式礼帽。但这一禁令受到广泛抵制,随后政府规定戴土耳其礼拜帽有罪。……经过凯末尔政府一段时期的强力推行,终于有不少人开始戴欧式礼帽,从而告别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
——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史料三分为三层,介绍了土耳其服饰变化的前因后果。
【史料应用】
(1)结合史料一分析,土耳其民族革命胜利后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凯末尔怎样认识这一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凯末尔为土耳其选择了一条什么道路?
【提示】 问题:如何维护土耳其的民族独立和发展问题。认识:是关乎土耳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路:凯末尔选择了具有西方色彩的现代化道路。
(2)依据史料二分析,凯末尔为土耳其人民制定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提示】 坚决捍卫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向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学习。
(3)结合史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有什么关系。
【提示】 服饰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有助于推动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带动服饰变化。
【史论拓展】 正确理解、全面评价凯末尔思想
(1)理解
凯末尔思想统称为凯末尔主义,实际上是一种东方的“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义,主要包含六个方面。
①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体现为保卫土耳其的领土完整、民族独立和国际上应有的地位。
②共和主义或民主共和主义。体现为反对专制主义,坚持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原则。
③世俗主义或反对教权主义。体现为反对伊斯兰封建神权势力对国家政权、法律、教育及社会生活的干预。
④国家主义。体现为经济改革中以国营经济为基础,积极鼓励私人工商业,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⑤平民主义。即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公民和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⑥改革主义。体现为不满足于现状,为国家、民族的独立和富强坚持改革的精神。
(2)评价
①20世纪20年代的凯末尔改革,代表了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
②改革的中心内容是反帝反封建,反神权是反封建的重要内容。
a.政治方面:实现了国家制度的世俗化,政教分离和军政分离,有助于巩固民族独立和共和制度,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b.经济方面:基本上改变了封建的半殖民地的生产方式,初步发展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为国民经济现代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c.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方面:教育与宗教的分离、妇女地位的提高、字母拉丁化以及服饰等各个方面的改革,使土耳其适应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潮流,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土耳其的社会进步。
③凯末尔的改革在政治、社会生活方面有明显的不彻底性,经济方面的缺陷是国营企业管理不善,忽视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2016·湖北重点中学高二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凯末尔主义,形成于1919~1931年,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理论体系,由土耳其共和人民党和土耳其共和国的创建者凯末尔所倡导。凯末尔主义的六大原则为共和主义、民族主义、平民主义、改革主义、世俗主义和国家主义:(1)共和主义。核心是民族国家的构建和民主制度的建设,这是政治现代化进程的一项根本要求和本质内容,体现反对君主专制主义,坚持资产
阶级共和国的国体原则。(2)民族主义。强调建立一个以土耳其民族为基础的地域性民族国家,体现保卫土耳其的领土完整、民族独立和国际上应有的地位的原则。(3)平民主义。体现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和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4)国家主义。政府积极指导和参与经济活动。体现以国营经济为基础,同时鼓励私人工商业和坚持经济独立自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原则。(5)世俗主义。强调宗教与政治、司法、教育分离,体现反对伊斯兰封建神权势力干涉国家社会生活的原则。(6)改革主义。反对满足现状盲目保守思想,体现坚持不懈进行社会经济改革原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凯末尔革命的历史背景。简要列举凯末尔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谈谈你对凯末尔主义的认识。
【规范解答】
考查角度
列举凯末尔的历史功绩和评价认识凯末尔主义
材料解读
凯末尔主义的涵义和内容
解答思路
第(1)问,“背景”,据材料“反对伊斯兰封建神权势力干涉国家社会生活”得出,土耳其作为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十分落后,据材料“强调建立一个以土耳其民族为基础的地域性民族国家,体现保卫土耳其的领土完整、民族独立和国际上应有的地位”“形成于1919~1931年”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土耳其在一战中遭到惨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功绩”,据材料“由土耳其共和人民党和土耳其共和国的创建者凯末尔所倡导”得出,驱逐殖民势力,赢得国家的独立;据材料“反对君主专制主义,坚持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体”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通过改革把土耳其从封建神权国家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
第(2)问“认识”,进步性,据材料“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理论体系”并结合所学得出,指导了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和后来的改革;据材料“强调建立一个以土耳其民族为基础的地域性民族国家,体现保卫土耳其的领土完整、民族独立和国际上应有的地位”并结合所学得出,坚持民族独立,体现了建立和巩固一体化的土耳其民族国家;据材料“反对君主专制主义,坚持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体”“反对伊斯兰封建神权势力干涉国家社会生活”并结合所学分析
解答思路
得出,表现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神权主义、坚持共和制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结合所学分析得出,指导土耳其政治现代化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局限性,结合所学分析得出,作为人民主体的工人、农民的地位仍然非常低下,自由权利十分有限,对其国内的库尔德人长期不承认其为一个民族,从而埋下了民族分裂的种子
【答案】 (1)背景:①土耳其作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国内矛盾和问题复杂尖锐。
②土耳其在一战中遭到惨败,被迫接受屈辱的停战协定与和平条约。土耳其面临领土被肢解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功绩:驱逐殖民势力,赢得国家的独立(领导民族斗争,建立土耳其共和国);通过改革把土耳其从封建神权国家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
(2)进步性:①凯末尔主义是一个革命的理论,指导了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并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保障。
②凯末尔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坚持民族独立,体现了建立和巩固一体化的土耳其民族国家的思想。
③它表现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神权主义、坚持共和制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共和主义、平民主义和世俗主义,也都属于民主主义的内容。
④它同时也是一个政治现代化理论,它坚持发展民族经济、坚持世俗化和现代化改革,洋溢着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进取精神,指导土耳其政治现代化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局限性:虽讲人民平等,实际上作为人民主体的工人、农民的地位仍然非常低下,自由权利十分有限;虽然承认民族自决,但对其国内的库尔德人长期不承认其为一个民族,从而埋下了民族分裂的种子。
1.凯末尔说:“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我们的头脑愿意接受现时代思想,但我们仍得保持自身不变。”为此他推行的改革有(  )
①废除政教合一 ②用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语 ③走苏俄发展道路 ④大力发展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从题干信息可知,凯末尔改革是在保持土耳其历史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废除了阻碍现代化的旧习俗。③④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 A
2.凯末尔改革期间曾经脱去军服,戴上大礼帽,穿着晚礼服,以社会形象大使的身份出现在国人中间;也曾以教师身份出现在学校、乡村广场,教人们书写新文字。以上事实最能说明(  )
A.凯末尔文武双全
B.凯末尔推行改革的坚定信念
C.凯末尔推行文化教育和社会习俗改革
D.凯末尔善于向西方学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和分析有效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的关键词“晚礼服”“教师身份”可推断出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3.1925 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
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
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
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总体信息分析可知,代表现代的欧式帽虽然遭遇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最终还是被接受了,但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可见人们在接受现代欧式帽的同时也没有完全摒弃旧的礼仪,可以判定这种现象是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A项符合题意;欧式帽最终还是被人们接受了,所以现代也是真,排除B项。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传统也没被完全摒弃,仍然存在,也是真,排除C项。D项与材料的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 A
4与亚非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凯末尔革命成功的突出特点是 (  )
A.发动民众广泛参与
B.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立场
C.采用暴力斗争的方式
D.赢得了苏联的大力援助
【解析】 凯末尔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本题选B项。
【答案】 B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改变政教合一的封建专制制度,凯末尔采取了三项带有决定性的政治措施:消灭苏丹制、宣布共和国、废除哈里发制。土耳其政府撤销了宗教基金事务部,废除了宗教法和宗教法院,确定了国民议会的立法权;规定学习必须提供非宗教的现代化教育,加强土耳其民族意识的教育;废除伊斯兰旧历,正式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元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世界史 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虽然土耳其在他(凯末尔)死后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这个国家所遵循的原则基本上还是他生前制定的指导方针:建立及捍卫疆域有限的土耳其民族国家;启迪土耳其人民的民族意识;摆脱伊斯兰教对国家法律和教育的控制;不但要物质生活西化,人们的思想和风俗习惯也要西化。
——戴维森《从瓦解到新生—土耳其的现代化历程》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凯末尔革命和改革的主要原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凯末尔革命和改革在土耳其近代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
【解析】 第(1)问,“改变政教合一的封建专制制度”,推进政教分离;“宣布共和国”“确定了国民议会的立法权”,确立民主法治化;“加强土耳其民族意识的教育”,宣扬民族主义;同时还推进社会习俗的近代化。 第(2)问,凯末尔革命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凯末尔改革是全面彻底的改革,推动土耳其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答案】 (1)原则:政教分离(世俗化);民主化;法制化;近代化、民族主义。
(2)意义: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废除苏丹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通过全面彻底改革,在立法、教育和历法等方面去除伊斯兰教的影响,实现了政教分离,使土耳其由一个封建神权国家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了民族复兴道路。
学业分层测评(十二) 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
(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凯末尔赢得“伊斯坦布尔大救星”的美称是在(  )
A.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后
B.《洛桑和约》签订后
C.土耳其独立后
D.凯末尔逝世后
【解析】 一战中凯末尔率领刚组建的第19师,在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中粉碎了协约国优势兵力的进攻,使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免遭不幸,为奥斯曼帝国赢得了惟一的胜利,故他获得如此美称。
【答案】 A
2.有人说:“凯末尔革命开创了现代民族解放运动,是这一类型的先声。”这里所说的“这一类型”是指(  )
A.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B.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民族民主革命
C.十月革命影响下的民族民主革命
D.发生在西亚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判断能力。从题干中信息可知,凯末尔革命是现代民族解放运动这一类型,即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答案】 A
3.(2016·太原高二检测)1923年凯末尔在会见科尼亚的商人和手工艺人时指出:“新土耳其的基础将是经济力量而不是刺刀。刺刀也是以经济力量为基础的。新土耳其将是一个经济国家。”凯末尔的谈话体现了(  )
A.重视政治变革
B.重视军事变革
C.视经济为国家发展的后盾
D.视农业为立国之本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新土耳其的基础将是经济力量而不是刺刀”“刺刀也是以经济力量为基础的”等信息可知选C项。
【答案】 C
4.凯末尔就任总统以后说:“战争结束了,人们以为我们已经达到目的,其实,这才是开始。现在,我们真正的工作开始了。”他所说的“真正的工作”是指 (  )
A.与协约国谈判,废除丧权辱国的《色佛尔条约》
B.与希腊谈判,收回伊斯坦布尔的行政管理权
C.与周边国家缔结友好条约或边界条约
D.从政治体制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将国家引入现代化轨道
【解析】 依据“战争结束了”“这才是开始。现在,我们真正的工作开始了”分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就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因此,本题选D项。
【答案】 D
5.(2016·南京高二检测)1931年土耳其政府成立了历史学会,进行了校勘历史文献,讨论历史问题,编写教本《土耳其历史纲要》等一系列工作。新土耳其把民族主义与历史学相结合,改变了社会和学校轻视土耳其民族史的倾向。土耳其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倡科学精神  B.树立民族精神
C.宣扬共和主义 D.弘扬国家主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把民族主义与历史学相结合,改变了社会和学校轻视土耳其民族史的倾向”体现了重视民族历史、宣扬民族历史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树立民族精神。
【答案】 B
6.(2016·聊城高二检测)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凯末尔政府的改革(  )
①促使土耳其走上民族国家复兴和现代化道路 ②代表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利益 ③国家主义经济体制完全符合土耳其国情 ④中心内容是反帝反封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
【解析】 凯末尔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改革,中心内容是反帝反封建,其目的是维护革命成果,缔造新的现代化的土耳其民族国家。凯末尔改革是成功的,①②④反映了凯末尔改革的成效。③不正确,国家主义经济体制有局限性,忽视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 D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凯末尔改革大事年表
年代
事件
1922年11月
大国民议会宣布废除素丹(君主)制
1923年10月
宣告土耳其为共和国
1925年11月
议会通过法令,号召全国采用礼帽和便帽,废除男士戴费兹帽,妇女戴面纱和头巾的旧习
1926年
大国民议会颁布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法院组织法、商法、律师法等,不久又宣布废除各级宗教法官
1928年8月
宣布采用拉丁字母以取代阿拉伯字母
1933~1937年
实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4年6月
大国民议会通过采用姓氏的决定,改变土耳其人以往有名无姓的习惯。同时取消象征封建等级的旧称号和头衔(如帕沙),而代之以贝依(先生)、贝扬(女士)等新称呼。凯末尔带头放弃过去头衔,接受大国民议会授予他的姓——阿塔图克(ataturk,土耳其之父)
——摘编自毕健康《凯末尔世俗主义改革之反思》等
材料二 至1938年11月10日凯末尔去世时,新土耳其已经确立。诚然,这种“新”仅具有广度而不具有深度。农民构成了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当中大部分人仍墨守其古老的穆斯林的思想和习惯。但另一方面,统治这个国家的新的杰出人物在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方面已欧化。许多农民也已大大改变,同政府建立了过去几个世纪中从未有过的友好关系。土耳其较之其他穆斯林国家,已在一个大得多的程度上成为凯末尔所设计的“现代国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凯末尔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凯末尔改革的作用。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概括凯末尔改革的主要内容:废除素丹(君主)制、宣告土耳其为共和国;颁布民法、刑法等法律;实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采用姓氏,改革社会习俗,废除男士戴费兹帽,妇女戴面纱和头巾的旧习;文化方面,采用拉丁字母以取代阿拉伯字母等等。第(2)问,凯末尔改革的历史作用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概括:政治上,促使土耳其走上国家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经济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为经济现代化奠定基础。社会生活上,废除了旧的陋习,使国民素质得到提升。
【答案】 (1)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制;健全法律,实行法治;实行政教分离;强化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推进世俗化、平等化,推行文化改革。
(2)促使土耳其走上国家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为经济现代化奠定基础;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使国民素质得到提升。(任答三点即可)
课件44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伊斯坦布尔反对专制达达尼尔安卡拉洛桑和约现代化哈里发资产阶级服饰拉丁字母国家政权宗教事务局教会民法刑法商法男女平等干预经济工业化农业人民生活国家主义学业分层测评(十二)
点击图标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