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选修四(人教版 课件+练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选修四(人教版 课件+练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11 08:57:35

文档简介

单元分层突破(一)
[自我校对]
A.中央集权制
B.思想专制
C.少数民族首领
D.纳谏用贤
E.赋税徭役
F.中央集权
G.沙俄
H.闭关锁国
主题一 比较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三者的异同
1.相同点
(1)三者在政治制度上均有创新,并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发展。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推行郡县制度;唐太宗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三者都妥善处理了民族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秦始皇派人北伐匈奴,南击南越,设郡县加强管理;唐太宗恩威并用,既有和亲又有军事征讨,从而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康熙帝平叛、结盟并用,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关系。
2.不同点
(1)统治效果不同:秦始皇的统治并未使中国进入盛世时期,而唐太宗与康熙帝的统治使中国进入了盛世时期。
(2)面临民族问题不同:秦始皇、唐太宗面临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康熙帝既面临汉族、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也面临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
1.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都 (  )
A.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创立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C.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D.实行了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比较能力。题目是考查三人的共同贡献。B项不符合唐太宗、康熙帝,C、D两项不符合秦始皇。故选A项。
【答案】 A
主题二 归纳中国古代三位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
人物
时代
主要贡献
局限
评价
秦始皇
秦朝——封建社会初期
1.完成统一大业
2.采取巩固统一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驰道、筑长城)
1.繁重役税
2.严刑酷法
3.焚书坑儒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唐太宗
唐初——封建社会盛期
1.制度调整
2.善于用人
3.统治开明
4.“贞观之治”
晚年骄奢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康熙帝
清初——封建社会后期
1.巩固统一(平定三藩之乱,设置台湾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册封达赖、班禅)
2.维护国家主权、组织雅克萨反击战
1.实行文字狱
2.实行闭关政策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开 启“康乾盛世”
2.(2016·苏州高二检测)“千古一帝”并非历史学家对古代帝王的严谨评价,但却为近年来的历史题材影视剧所常用。假如你是这些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史学顾问,那么,你会否定下列哪一编导的剧目策划(  )
A.秦始皇——开创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纪元
B.唐太宗——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带入鼎盛时期
C.唐太宗——大唐盛世的奠基者
D.康熙帝——顺势而为,勇立世界历史发展潮头
【解析】 本题应把握三位帝王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特征。康熙帝时中国处于清王朝的所谓盛世时期,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由盛转衰,日暮西山,而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开始向近代迈进,故D项中“顺势而为”的说法错误。
【答案】 D
单元综合测评(一)
(时间:60分钟 分值:90分)
1.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太史公曰: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痊,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二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而当时之筑长城者,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
(1)据材料一、二,概括司马迁和康熙帝批评秦始皇修筑长城所持的共同理由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康熙帝是如何处理与蒙古族关系、解决北方边疆问题的?(6分)
(2)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对秦始皇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其目的。(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认识历史评价需要注意哪些因素?(3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中共同理由注意对比材料一二,获取有效信息来归纳,从材料一中“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和材料二中“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的信息,可以看出司马迁和康熙帝反对修长城的理由在于不注重民生,不体恤百姓;其目的从他们的阶级立场来分析,可知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修筑长城有助于稳定北方边防;从“始皇虽无道”“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的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否定其暴政和专制。第二小问,联系孙中山所处的时代,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以及孙中山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来分析即可。第(3)问,从材料三中孙中山对长城的认识可知,还要关注评价者的身份及主观目的;另外还要注意坚持辩证的观点。
【答案】 (1)共同理由:忽视德政,不顾及民生。目的:缓和矛盾,维护封建统治。解决办法:平定噶尔丹叛乱;多伦会盟;实行盟旗制度;通婚联姻。(写出任意两点即可)
(2)评价:肯定修筑长城有助于稳定北方边防;否定其暴政、专制。
目的:强化民族危亡意识,鼓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3)论从史出;注意甄别材料,关注评价者的身份及主观目的;注意人物行为的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
2.(2016·盐城高二模拟)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材料二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唐记八
材料三 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饬,衣服无文,士阶不崇,大义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
——《帝范·崇俭篇》
(1)据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国家和农业的根本分别是什么?为不失国之本、农之本,他主要采取了什么政策?(6分)
(2)材料二中,“上”认为“止盗”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唐太宗强调“节俭之德”的根本目的。(7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唐太宗个人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内在关系。(2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以不失时为本”的信息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唐太宗休养生息政策回答。 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的信息来归结答案;第二小问从维护统治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结合材料从唐太宗统治策略以及个人品质等推动“贞观之治”局面出现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 (1)根本:民为国之本;不失时为农之本;
政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出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3)关系:唐太宗励精图治,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3.(2016·无锡高二期末)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历史上,开创庞大帝国的帝王之中,排名没有比得上秦始皇的,因为无论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居鲁士、古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还是古罗马帝国的凯撒,他们的帝国早已不存在了,对世界的影响远无法与秦始皇相比。其实,即使他们在位时,其对帝国统一性的重组也远远小于秦始皇。
——《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地理志》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在商讨与沙俄谈判方针时,索额图提出:“……雅克萨系我达呼儿总管倍勒儿故墟……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一河一溪皆属我地,不可弃之于鄂罗斯。”……康熙二十八年四月……根据出发前康熙帝的指示,与沙俄代表艰苦谈判,终于签订了以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及沿大兴安岭(即外兴安岭)为两国边界为主要内容的《尼布楚条约》。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对帝国统一性的重组”的措施。(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4分)
(3)据材料三,阐述《尼布楚条约》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所起的作用。(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的历史地位。(3分)
【解析】 第(1)问抓住设问关键词“帝国统一性”,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角度思考。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不难归纳;第二小问考查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处理民族关系最终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同时有利于民族事务的解决和多民族国家的构建,即可得出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形成中华文明多元化局面。第(3)问根据材料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第(4)问抓住本题主题“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答案】 (1)措施: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交通,推行法家思想或者焚书坑儒。(任答三点即可)
(2)做法:坚持民族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府州制度。
评价: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形成中华文明多元化局面。
(3)作用: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4)地位:秦始皇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创者;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康熙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4.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有关“历史人物排名榜”活动时,就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古代几个帝王展开了讨论。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讨论:
(1)小张认为秦始皇南征越族,不仅给越族人民带来痛苦,也给秦朝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应该予以完全否定,你同意小张的观点吗?(1分)请说明理由。(4分)
(2)小李对唐太宗很感兴趣,准备写一篇小论文。他拟定了其中的一个小标题——特别重视吸取历史教训的皇帝。沿着这一思路(句式),请你帮助他再列三个小标题,并分别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6分)
(3)小王纵观历史发现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请问康熙帝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西藏和蒙古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而康熙帝在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遇到了新问题。这个新问题指什么?请举一例加以说明。(2分)
【解析】 第(1)问,可以运用判断历史进步的标准是以生产力标准这一原理直接回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然后再联系秦始皇统一的积极影响回答即可。第(2)问,结合教材内容中有关唐太宗的相关事实进行归纳概括和事实论证即可。第(3)问结合教材中康熙帝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措施直接回答即可,新问题是指时代背景的变化即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而康熙帝未能顺应历史潮流和发展趋势,根据这一思想举出一具体事例即可。
【答案】 (1)观点:不同意。
理由:南征越族尽管给人民带来负担和痛苦,但进一步扩大了秦的疆域,有利于越族地区的开发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2)“特别善于用人的皇帝”:选官不拘一格,任用魏征,用人扬长避短,任用房玄龄等。
“特别善于纳谏的皇帝”:魏征进谏200多次,成为太宗的一面镜子。
“特别善于处理民族关系的皇帝”: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政策),促进民族融合等。
(3)措施:平定噶尔丹叛乱;尊重喇嘛教;在多伦与蒙古首领会盟等。(任意两点即可)
问题:外敌入侵,如沙俄入侵中国东北或西方资本主义兴起。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峄山刻石》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新唐书》
材料三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施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蛊惑人心……沿海诸省,断难妄然无虑。……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奏应如琅请。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清史稿》
(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主要功绩?(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怎样的制度?试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作简要评价。(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对台湾地区实行的措施及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古代政治家共同的历史贡献。(3分)
【解析】 第(1)问,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结束了以往分裂割据的局面。第(2)问,唐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州县,由少数民族首领任都督、刺史,这显然有利于民族团结,从而有利于社会安定。第(3)问,考查清朝对台湾的管辖。大臣施琅认为,台湾地理位置重要,需加强对台湾的管辖,康熙在台湾设立政府机构,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第(4)问,三位古代政治家本身就属于统治阶层,当然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他们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案】 (1)结束分裂局面,建立统一国家。
(2)设置羁縻府州且任用当地首领为都督、刺史,并世袭。这是一种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3)措施:决定在台湾设立统治机构,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原因:台湾国防地理位置重要,关系到东南沿海的安全与稳定。
(4)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贡献。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
材料二 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于兹矣。是岁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
——《贞观政要·崇儒学》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幸曲阜,诣先师庙,行三跪九拜之礼。
——《东华录》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位帝王对儒学的态度与措施。(9分)
(2)如何认识三位帝王对儒学态度的差异?(6分)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中“皆阬之咸阳”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打压儒学,焚书坑儒;从材料二中“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的信息可知,唐太宗崇儒尊孔,措施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大收天下儒士;从材料三中“诣先师庙,行三跪九拜之礼”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崇尚儒家文化,祭拜孔子,恢复开科取士。第(2)问,认识可从儒学本身以及统治者的态度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儒学自身来看,秦代打压儒学,是在于儒学不能与时俱进,在秦代更多体现保守一面;唐代、清代之所以尊崇儒学,是在于儒学经过自我调整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其次,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不论是秦代打压,还是唐代和清代对儒学的尊崇,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君主专制。
【答案】 (1)秦始皇:打压儒学,焚书坑儒;
唐太宗: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
康熙帝:崇尚儒家文化,亲自祭拜孔子,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
(2)认识:儒学在秦代更多体现保守一面,在唐代、清代则经过自我调整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所以统治者对其态度不同;无论统治者对儒学态度如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君主专制。
单元综合测评(一)
(时间:60分钟 分值:90分)
1.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太史公曰: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痊,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二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而当时之筑长城者,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
(1)据材料一、二,概括司马迁和康熙帝批评秦始皇修筑长城所持的共同理由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康熙帝是如何处理与蒙古族关系、解决北方边疆问题的?(6分)
(2)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对秦始皇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其目的。(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认识历史评价需要注意哪些因素?(3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中共同理由注意对比材料一二,获取有效信息来归纳,从材料一中“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和材料二中“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的信息,可以看出司马迁和康熙帝反对修长城的理由在于不注重民生,不体恤百姓;其目的从他们的阶级立场来分析,可知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修筑长城有助于稳定北方边防;从“始皇虽无道”“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的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否定其暴政和专制。第二小问,联系孙中山所处的时代,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以及孙中山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来分析即可。第(3)问,从材料三中孙中山对长城的认识可知,还要关注评价者的身份及主观目的;另外还要注意坚持辩证的观点。
【答案】 (1)共同理由:忽视德政,不顾及民生。目的:缓和矛盾,维护封建统治。解决办法:平定噶尔丹叛乱;多伦会盟;实行盟旗制度;通婚联姻。(写出任意两点即可)
(2)评价:肯定修筑长城有助于稳定北方边防;否定其暴政、专制。
目的:强化民族危亡意识,鼓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3)论从史出;注意甄别材料,关注评价者的身份及主观目的;注意人物行为的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
2.(2016·盐城高二模拟)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材料二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唐记八
材料三 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饬,衣服无文,士阶不崇,大义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
——《帝范·崇俭篇》
(1)据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国家和农业的根本分别是什么?为不失国之本、农之本,他主要采取了什么政策?(6分)
(2)材料二中,“上”认为“止盗”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唐太宗强调“节俭之德”的根本目的。(7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唐太宗个人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内在关系。(2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以不失时为本”的信息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唐太宗休养生息政策回答。 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的信息来归结答案;第二小问从维护统治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结合材料从唐太宗统治策略以及个人品质等推动“贞观之治”局面出现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 (1)根本:民为国之本;不失时为农之本;
政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出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3)关系:唐太宗励精图治,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3.(2016·无锡高二期末)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历史上,开创庞大帝国的帝王之中,排名没有比得上秦始皇的,因为无论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居鲁士、古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还是古罗马帝国的凯撒,他们的帝国早已不存在了,对世界的影响远无法与秦始皇相比。其实,即使他们在位时,其对帝国统一性的重组也远远小于秦始皇。
——《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地理志》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在商讨与沙俄谈判方针时,索额图提出:“……雅克萨系我达呼儿总管倍勒儿故墟……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一河一溪皆属我地,不可弃之于鄂罗斯。”……康熙二十八年四月……根据出发前康熙帝的指示,与沙俄代表艰苦谈判,终于签订了以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及沿大兴安岭(即外兴安岭)为两国边界为主要内容的《尼布楚条约》。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对帝国统一性的重组”的措施。(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4分)
(3)据材料三,阐述《尼布楚条约》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所起的作用。(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的历史地位。(3分)
【解析】 第(1)问抓住设问关键词“帝国统一性”,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角度思考。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不难归纳;第二小问考查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处理民族关系最终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同时有利于民族事务的解决和多民族国家的构建,即可得出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形成中华文明多元化局面。第(3)问根据材料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第(4)问抓住本题主题“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答案】 (1)措施: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交通,推行法家思想或者焚书坑儒。(任答三点即可)
(2)做法:坚持民族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府州制度。
评价: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形成中华文明多元化局面。
(3)作用: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4)地位:秦始皇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创者;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康熙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4.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有关“历史人物排名榜”活动时,就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古代几个帝王展开了讨论。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讨论:
(1)小张认为秦始皇南征越族,不仅给越族人民带来痛苦,也给秦朝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应该予以完全否定,你同意小张的观点吗?(1分)请说明理由。(4分)
(2)小李对唐太宗很感兴趣,准备写一篇小论文。他拟定了其中的一个小标题——特别重视吸取历史教训的皇帝。沿着这一思路(句式),请你帮助他再列三个小标题,并分别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6分)
(3)小王纵观历史发现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请问康熙帝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西藏和蒙古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而康熙帝在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遇到了新问题。这个新问题指什么?请举一例加以说明。(2分)
【解析】 第(1)问,可以运用判断历史进步的标准是以生产力标准这一原理直接回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然后再联系秦始皇统一的积极影响回答即可。第(2)问,结合教材内容中有关唐太宗的相关事实进行归纳概括和事实论证即可。第(3)问结合教材中康熙帝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措施直接回答即可,新问题是指时代背景的变化即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而康熙帝未能顺应历史潮流和发展趋势,根据这一思想举出一具体事例即可。
【答案】 (1)观点:不同意。
理由:南征越族尽管给人民带来负担和痛苦,但进一步扩大了秦的疆域,有利于越族地区的开发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2)“特别善于用人的皇帝”:选官不拘一格,任用魏征,用人扬长避短,任用房玄龄等。
“特别善于纳谏的皇帝”:魏征进谏200多次,成为太宗的一面镜子。
“特别善于处理民族关系的皇帝”: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政策),促进民族融合等。
(3)措施:平定噶尔丹叛乱;尊重喇嘛教;在多伦与蒙古首领会盟等。(任意两点即可)
问题:外敌入侵,如沙俄入侵中国东北或西方资本主义兴起。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峄山刻石》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新唐书》
材料三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施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蛊惑人心……沿海诸省,断难妄然无虑。……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奏应如琅请。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清史稿》
(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主要功绩?(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怎样的制度?试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作简要评价。(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对台湾地区实行的措施及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古代政治家共同的历史贡献。(3分)
【解析】 第(1)问,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结束了以往分裂割据的局面。第(2)问,唐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州县,由少数民族首领任都督、刺史,这显然有利于民族团结,从而有利于社会安定。第(3)问,考查清朝对台湾的管辖。大臣施琅认为,台湾地理位置重要,需加强对台湾的管辖,康熙在台湾设立政府机构,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第(4)问,三位古代政治家本身就属于统治阶层,当然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他们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案】 (1)结束分裂局面,建立统一国家。
(2)设置羁縻府州且任用当地首领为都督、刺史,并世袭。这是一种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3)措施:决定在台湾设立统治机构,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原因:台湾国防地理位置重要,关系到东南沿海的安全与稳定。
(4)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贡献。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
材料二 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于兹矣。是岁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
——《贞观政要·崇儒学》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幸曲阜,诣先师庙,行三跪九拜之礼。
——《东华录》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位帝王对儒学的态度与措施。(9分)
(2)如何认识三位帝王对儒学态度的差异?(6分)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中“皆阬之咸阳”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打压儒学,焚书坑儒;从材料二中“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的信息可知,唐太宗崇儒尊孔,措施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大收天下儒士;从材料三中“诣先师庙,行三跪九拜之礼”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崇尚儒家文化,祭拜孔子,恢复开科取士。第(2)问,认识可从儒学本身以及统治者的态度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儒学自身来看,秦代打压儒学,是在于儒学不能与时俱进,在秦代更多体现保守一面;唐代、清代之所以尊崇儒学,是在于儒学经过自我调整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其次,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不论是秦代打压,还是唐代和清代对儒学的尊崇,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君主专制。
【答案】 (1)秦始皇:打压儒学,焚书坑儒;
唐太宗: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
康熙帝:崇尚儒家文化,亲自祭拜孔子,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
(2)认识:儒学在秦代更多体现保守一面,在唐代、清代则经过自我调整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所以统治者对其态度不同;无论统治者对儒学态度如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君主专制。
学业分层测评(一)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2016·北京五中高二检测)秦始皇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后人也称其为“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生功绩中最值得人们称颂并至今仍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是(  )
A.建立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奠定中国疆域
B.开创一系列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统治的基本格局
C.在全国推行地方行政制度,基本确立了中国的行政区划
D.修筑长城、灵渠等大型工程,惠及后世
【解析】 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了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故选A项。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在近代被共和取代;郡县制也被省制取代;长城已经失去了军事防御的性质,故B、C、D三项错误。
【答案】 A
2.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 (  )
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祇
C.神化君主统治 D.报答天地之恩
【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说明帝王封禅在于突出皇权至上,认为君主统治是上天的意志,本质上反映了神化君主统治的用意。
【答案】 C
3.(2016·北京西城区高二期末)开创了大一统帝国的秦朝仅存约15年的时间。造成秦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是(  )
A.武将篡权   B.苛法暴政
C.外族入侵 D.诸侯争霸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治国,实行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因此而灭亡,故B项正确。
【答案】 B
4.(2016·杭州二中高二期中)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要理解其中关于秦始皇的评论,可能需要依据(  )
A.统一文字、焚书令、秦朝速亡
B.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秦朝速亡
C.焚书令、秦朝速亡、 科举制度
D.焚书令、秦朝速亡、后世没有采用该手段
【解析】 材料中顾颉刚指出,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推行严刑峻法,实行了“焚书坑儒”,禁止人民读书,但是没有达到想要的目的。秦始皇在思想统治上的失败一方面加快了秦朝的灭亡,另一方面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借鉴,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统一文字是成功的举措,B项中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与思想控制无关,C项中科举制度创始于隋朝,排除此三项。
【答案】 D
5.(2016·绍兴高二检测)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B.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
C.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
D.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董仲舒是从秦朝赋税繁重,贫富分化的角度评价的;唐太宗是从国家统一、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秦始皇;董仲舒持批评态度,唐太宗则是肯定、颂扬的态度,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6.(2016·佛山高二检测)李贽说:“始皇帝,千古一帝也。”唐朝吴兢说:“始皇暴虐,至子而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前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
B.前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
C.前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前的秦始皇,后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后的秦始皇
D.以上的说法全部都不对
【解析】 由“始皇帝”首先排除C项。李贽所说“千古一帝”主要从秦始皇的功绩即统一中国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入手;吴兢所说“暴虐”从秦的暴政——残暴统治入手,故A项符合评价原则,B、D两项错误。
【答案】 A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疆,大王之贤,由灶上骚(扫)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藉寇兵,赍盗粮者也。”王(嬴政)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 始皇帝在王翦要求统军60万灭楚,李信自言只需20万灭楚时,始皇帝任用李信;当李信进军楚国受挫时……王翦继续要求出兵60万,秦始皇也是诚恳地回复他“为听将军计耳”。
——李育华、王向辉《浅谈秦始皇的文化开明政策》
材料四 政治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蒙毅,军事方面的人才有王氏、蒙氏父子,外交方面的人才有郑国、监御史禄,法律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赵高。在七十位博士中也有来自各家各派的人才,并不偏重于一家一派。就连民间经济人才乌氏傈、巴寡妇清,嬴政都给了他们很高的待遇。……即使敌人阵营中的人……原来要杀掉的郑国也被继续留任,完成预定的水利工程,重用魏国的军事家尉缭,让其掌管军队,征伐他国。
——摘编自范双杰、黄栋涛《试论嬴政的用人之道》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即位前后所面临的社会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斯反对“逐客”的理由。对此,秦始皇的态度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秦始皇在用人过程中体现的品质和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用人之道的积极作用。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分析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却宾客以业诸侯”分析回答;第二小问,根据“王(嬴政)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回答。第(3)问,寻找两则材料中的相似点信息,材料中都提及知错就改的例子,据此作答;其特点可以从其积极的做法方面归纳。第(4)问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答之有据即可。
【答案】 (1)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不断;秦国强大,渴望统一。
(2)理由:逐客会壮大敌国的力量。态度: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废逐客令。
(3)品质:知错就改。特点:唯才是举;善于用人;能听进谏言。
(4)有利于强大秦国,实现统一,有利于巩固统治(创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学业分层测评(二)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俸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吴兢《贞观政要·论君道》)材料反映唐太宗的言论与哪一思想比较接近(  )
A.以民为本思想  B.休养生息思想
C.严刑峻法思想 D.和忍求安思想
【解析】 关键信息:必须先存百姓、犹割股以啖腹。题干材料反映唐太宗认识到百姓对统治的重要性,与以民为本思想最为接近,故A项正确;B项是道家思想,C项是法家思想,D项是墨家思想,都与题干材料言论不一致,故B、C、D三项错误。
【答案】 A
2.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这说明唐太宗(  )
①尊重法律的独立性 ②认可皇权有限 ③主张法权高于皇权 ④重视法制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法律实际上是皇帝意志的一种体现,故③错误,排除含有③的选项即可,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3.唐太宗把各地都督、刺史及其他重要官吏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其目的是(  )
A.压抑士族,广辟才路
B.加强考察,赏功罚罪
C.精简机构,提高效能
D.惟才是举,用人所长
【解析】 根据材料“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可知将名字和事迹写在屏风上就是为了在官员职位升降和赏罚时,有一个参考,故B项正确。
【答案】 B
4.《中国通史》记载:唐(太宗)平东突厥后,设置羁縻府州,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吐谷浑平定以后,仍以慕容氏为可汗。后来又把弘化公主嫁给诺曷钵可汗。据此可见唐太宗 (  )
A.意在解决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
B.未建立有效管辖民族地区的地方制度
C.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是武力与怀柔相分离
D.为统一多民族的建立作出重要贡献
【解析】 材料体现了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及“和亲政策”,由此可知唐太宗这些做法是为了同各民族和睦相处,因此本题选A项。B、C两项说法错误,D项为客观上的影响。
【答案】 A
5.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  )
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
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
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
D.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兴趣
【解析】 从“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这一信息看,唐太宗是在反省及总结经验教训。
【答案】 B
6.(2016·杭州二中高二期中)贞观后期, 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魏征发现他“渐恶其言”。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导致唐太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智力衰退又不愿虚心纳谏
B.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
C.骄傲自大,不思进取
D.国力强盛且无外部威胁
【解析】 本题要结合唐太宗晚年的社会背景去思考,首先排除本身表述有错误的A、D两项,而C项符合他晚期“求治之心锐减而骄逸之心渐萌”的史实,但这只是表面原因,从唐太宗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的话来看体现了皇权至上的专制实质,故B项正确。
【答案】 B
[能力提升]
7.唐太宗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尤其重视人才的选用,这是他治国成功的重要条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贞观政要·崇儒学》
材料二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者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谋显戮,无代无之,朕践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贞观二十一年》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择人标准与人才培养观点。
(2)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治国成功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选人与用人的看法。
【解析】 第(1)问,唐太宗的择人标准从“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中归结出答案,人才培养观点从“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的信息概括出“学习提高个人素养”的答案。第(2)问,从“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中可以归结出“善于用人”,从“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者各得其所”概括出“从谏如流”的答案,从“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概括出“民族平等”;第二小问影响从唐朝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民族等视角分析作答。第(3)问属于开放型问题,围绕“选人与用人”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标准:德行;学识。
观点:博学成就美德(或学习提高个人素养)。
(2)做法:爱才惜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民族平等。
影响: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
(3)看法:德才兼备;以人为本、人尽其才、宽容包容。
学业分层测评(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康熙是我国古代雄才大略、开拓进取的政治家。下列对康熙帝的评述正确的是(  )
A.收复台湾,设台湾行省
B.首次册封达赖、班禅等活佛
C.南巡到曲阜,亲书“万世师表”
D.御驾亲征,收复雅克萨
【解析】 台湾设行省是在1885年,故A项错误;首次册封达赖是在顺治帝时,故B项错误;C项符合史实,故C项正确;收复雅克萨时康熙帝并没有亲征,故D项错误。
【答案】 C
2.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贼军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军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这一战役(  )
A.打击吴三桂,平定三藩之乱
B.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C.打击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
D.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的侵略
【解析】 题干中出现的地名“乌兰布通”应该是蒙古地区,三藩之乱发生在云南,故A项错误;攻占澎湖发生在台湾,故B项错误;准噶尔叛乱属于新疆地区,故C项正确;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故D项错误。
【答案】 C
3.下列与康熙帝有关的史实及其评价,搭配正确的是(  )
A.亲征噶尔丹——解决了中国和俄国东段边界问题
B.多伦会盟——巩固了清朝对天山南北地区的统治
C.智除鳌拜——增进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巩固海防
D.册封活佛——加强了清朝对蒙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解析】 亲征噶尔丹的作用是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蒙古诸部的控制,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A项错误;多伦会盟加强了北方边防和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故B项错误;智除鳌拜巩固了皇权,故C项错误;册封活佛加强了清朝对蒙藏地区的有效管辖,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6·杭州二中高二期中)判断以下电视剧场景,哪个符合历史史实(  )
A.《康熙王朝》中,康熙亲自率军平定了三藩之乱
B.《鹿鼎记》中,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并从郑克塽手里收回台湾
C.《小宝与康熙》中,康熙帝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
D.《康熙秘史》中,康熙帝在多伦、乌兰布通战役中打败噶尔丹,迫使其兵败自杀
【解析】 A项错误,康熙帝并未亲自平定三藩之乱;在施琅攻取台湾后,清政府从郑克塽手里收回台湾,故选B项,C项错误,康熙帝未御驾亲征雅克萨;D项错误,并未进行多伦战役。
【答案】 B
5.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游移之众,延袤两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台湾府志》)以上材料说明(  )
①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②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 ③当时台湾主要出产糖类和粮食 ④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①②③信息主要从引号内原文中提取,④结合清朝统一的角度入手分析,均符合题意。
【答案】 A
6.下列属于秦始皇与康熙帝共同功绩的是(  )
A.巩固国家统一  B.废除分封制度
C.抗击外来侵略 D.建立交通网络
【解析】 秦始皇采取统一文字、度量衡,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等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准噶尔,抗击沙俄,巩固了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废除分封制度只符合秦始皇,故B项错误;抗击外来侵略只符合康熙帝,故C项错误;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只符合秦始皇,故D项错误。
【答案】 A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派都司王维明等人前往(台湾)劝说“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然郑经(郑成功之子)提出“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康熙皇帝明确指出 “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郑经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
材料二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施琅到福建前线主持归台大计。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后郑军全军覆没。同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入台。郑克塽(郑经之子)缴械投降,施琅进入台湾。
——摘编自《康熙统一档案史料选书籍》
(1)根据材料,概括在台湾问题上康熙帝与郑氏集团的观点并指出他们之间的根本分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解析】 第(1)问,从材料“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台湾乃中国之领土”中可以看出康熙帝对台湾的立场;材料“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可以看出郑氏集团对台湾的立场。根据两段材料的对比可以得出二者的根本分歧。第(2)问,根据材料“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后郑军全军覆没”可以得出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郑氏集团坚持分裂台湾,导致康熙帝政策的变化。
【答案】 (1)观点:康熙认为大陆和台湾之间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实现中国的统一;郑氏集团企图把台湾和朝鲜相提并论,实质是要分裂台湾,实行台湾独立。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2)变化:由政治招抚或劝降(和平统一)到武力统一。
原因:郑氏集团坚持分裂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