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 课件+练习):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 课件+练习):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11 14:40:34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测评(五)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866年某旅客从天津到上海途中餐饮情况: “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以上材料说明当时(  )
【导学号:14330123】
A.西餐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主流
B.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C.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解析】 鸦片战争后,天津、上海都是近代沿海通商口岸,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故B项可以从材料中反映出来;A、C、D三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 B
2.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倡导婚姻自由 B.易服、废止缠足
C.全盘西化 D.反清革命
【解析】 “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易服;“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反映的是19世纪末妇女不再缠足现象的出现。
【答案】 B
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导学号:14330124】
A.外来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B.中国人不适宜着西装
C.传统服饰仍有生命力
D.中国服饰已西方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服饰沿革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作者认为在中西融合的背景下,中国传统的民族服饰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选C项。
【答案】 C
4.近代上海曾流行一首歌谣:“乡下小姑娘,要学上海样,学死学煞学不像,等到学来七分像,上海已经换花样。”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近代上海引领全国时尚
B.近代上海时尚变化快
C.近代社会生活城乡存在明显差异
D.近代中国农村姑娘都崇尚洋气的社会生活
【解析】 这首近代上海歌谣意思的是:上海潮流更新换代很快,乡下小姑娘好不容易学到了,却已经不再流行了。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是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引领全国时尚,故A项正确;小姑娘学到的时候,潮流已经变了,说明变化快,故B项正确;乡下小姑娘拼命学上海样,说明城乡差距大,故C项正确;歌谣并未讽刺所有中国农村姑娘都崇尚洋气,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
5.近代著名报纸《申报》曾刊文评论时事:“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这一评论反映出(  )
A.实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
B.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
C.雇佣关系刚刚开始出现
D.近代工业促进报刊业繁荣
【解析】 题干材料说明人们仍然用封建时代对女性的要求来看待近代工厂的女工。女人到工厂工作与男女之间的平等的实现不是一个意思,故A项错误;近代工业出现后,女人去工厂做工,具有封建思想的人看不惯,说明是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故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出现雇主与雇工的雇佣关系,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到报刊业本身的发展,更不是近代工业对报刊业的促进,故D项错误。
【答案】 B
6.(2016·浙江严州中学高二模拟)下列社会习俗的出现与革命思潮的推动有关的是(  )
【导学号:14330125】
①“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②“阳历兴,阴历灭” ③“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④“别肠转如轮,一刻即万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 ①④是伴随外来侵略而进入百姓社会习俗之中的,②③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故选D项。
【答案】 D
7.有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  )
A.电报 B.火车
C.电影 D.电灯
【解析】 根据题干诗歌的内容推测该文明成果是通讯工具有线电报,故A项正确。
【答案】 A
8.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国近代(  )
【导学号:14330126】
A.学习西方的渐进性
B.物质文化的多元性
C.社会生活的包容性
D.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解析】 根据题干“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可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同时在中国存在,这体现了中国近代物质文化的多元性、社会生活的包容性、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学习西方的渐进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A项。
【答案】 A
9.竹枝词中近代上海的新鲜事物:“不须鲤寄与鸿传,电线音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顷刻,胜于羽箭疾离弦。”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
C.近代通讯技术传入中国
D.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
【解析】 材料中的“鸿”指鸿雁,在中国古代鸿雁代指书信。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上海的通讯方式发生了变化,旧式的通讯方式被新的通讯方式所代替,故选C项。
【答案】 C
10.下列关于我国近现代通讯工具和大众传媒的表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14330127】
A.洋务运动时期架设了首条电报线
B.戊戌变法时期开始出现近代报刊
C.北洋政府时期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D.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进入网络时代
【解析】 近代中国架设的首条电报线是在1877年,属于洋务运动时期,故A项正确;近代报刊出现是在19世纪40年代,故B项错误;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是在1905年,属于晚清时期,故C项错误;中国进入网络时代是在1994年,故D项错误。
【答案】 A
11.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这说明(  )
A.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B.信息时代疏远了人们的感情
C.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
【解析】 材料中心不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而是人们生活的变迁,故A项错误;题干信息表明新的通讯工具不是疏远而是加深了人们的感情,故B项错误;由题干可知,大众传媒的更新换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喜上眉头,甜在心头”可知人们的生活是受益于科技,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下面两幅图分别展示了20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外来文化的影响
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
C.人们的思想解放
D.人们穿着品味的变化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20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从本质上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人们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故选C项。A、B、D三项说法都属于表面现象,不属于本质,可以排除。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
【导学号:14330128】
(1)将表格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8分)
领域
表现
服饰
长袍马褂、①、旗袍、西装
餐饮
中餐与②
交通工具
马车、人力车、电车、汽车、火车、轮船和③
通讯工具
邮政通信、④、电话
(2)下列三幅图片是重庆市游自国先生家族先人的老照片,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根据下图指出其变化的原因。(9分)
      
材料 一些闭塞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9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三个方面回答,重点抓住“辛亥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学东渐”三个维度,言之有理即可。第(3)问,把握住“积极意义”即可,可以围绕以下角度展开:加强各地联系;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解放;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等。
【答案】 (1)①中山装;②西餐;③飞机;④电报。
(2)原因:辛亥革命带来了社会风气的进步;西方思想文化传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
(3)积极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推动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答出三点即可)
14. (2016·潍坊高一期中)百余年来,中国的铁路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6年7月3日,吴淞铁路举行通车典礼,被后人称为“中国铁路建筑史的正式开端”,比西方最早修建的铁路晚了半个世纪。它是英美背着清政府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清政府在交齐28.5万两白银将其赎回后,竟把这条有用的铁路给拆除了。
到1904年日俄战争前,1万多公里中国的铁路权益先后落入列强之手。
1909年10月,中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1910年湖北省要求准予商办川汉铁路。
从1928年至1937年七七事变的10年间,国民党政府在关内仅修建3 600公里铁路。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在西南、西北大后方,勉强修建了1 900公里铁路。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只顾发动内战,基本没有修建铁路。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国仅有2万多公里铁路,大都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能够维持通车的只有1万多公里。
材料二 从195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算起,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完成为止,新中国先后建成干支线6 100公里,新增的营业里程占全部营业里程的18%以上。新建的宝成、兰新两大干线以及黎湛、蓝烟、鹰厦、萧穿等线加强了西北、西南与全国的联系。
2006年4月27日,上海磁悬浮结束两年试运,正式投入营运。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顺利实现了全面通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2011年6月30日15时,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到2015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铁路1.6万公里以上。以高速铁路为骨架,总规模5万公里的快速铁路网将基本建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旧中国铁路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14分)
(2)与旧中国相比,新中国的铁路建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12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归纳发展状况;第二小问,从外部列强入侵、内部政局动荡、经济落后等方面分析因素。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从数量增加、布局更加合理、科技含量更高等方面分析变化;第二小问,从政治上的独立,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借鉴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等方面分析背景。
【答案】 (1)状况:起步晚;发展缓慢;列强争夺路权;由国办到商办;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不均衡。(答出其中五点即可)
因素:列强入侵;政府腐败无能;战乱频繁,政局不稳;经济落后。(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变化:铁路数量增加;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铁路网;运行速度提高;实现铁路现代化。(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背景:民族独立;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学业分层测评(十四)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2016·北京通州区期中)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时的“蓄发令”,再到辛亥之后的“剪辫易服”,对头发苛求的背后是复杂而隐晦的历史在流动。影响近代国人头发命运的因素有(  )
①政治统治 ②反清斗争 ③西学东渐 ④民族政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近代国人头发命运的因素有政治统治、反清斗争、西学东渐、民族政策,故选D项。
【答案】 D
2.1902年,天津《大公报》刊登了一则征婚广告,要求女子:一不能缠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三要“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则广告反映了(  )
【导学号:14330106】
①有名开明人士推崇西式婚礼 ②反对缠足的主张已经提出 ③女子已普遍获得教育权利 ④辛亥革命推动了婚俗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的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有人推崇西方婚礼以及反对缠足的主张。③表述不符合史实;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④,故选A项。
【答案】 A
3.上海石库门住宅(见下图)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近代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文化。综上所述,石库门的出现反映了(  )
①近代中国建筑的完全欧化 ②近代中国生活模式的转型 ③近代中西文化的交融 ④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题干中“上海石库门住宅(见下图)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表明近代中国建筑的完全欧化表述错误,排除含①的选项即可,故选B项。
【答案】 B
4.1921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冬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
A.20世纪初中国的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标准
C.辛亥革命促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解析】 A项“应有尽有”说法错误,B项“辛亥革命导致”错误,D项说法绝对化,故选C项。
【答案】 C
5.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
【导学号:14330107】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国日益与世界潮流接轨
【解析】 近代化的范围过大,礼仪上的变化只能体现习俗上的近代化,不能反映其本质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交礼仪的变化,从“跪拜礼”“老爷”“大人”不平等的礼仪发展为“握手、鞠躬”“先生”“同志”等平等的礼仪,体现了民主、平等精神,故B项正确;西学在中国的发展和与世界潮流接轨只能反映表面现象,不能体现本质,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B
6.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讨论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生活方式。下列学生的言论,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是(  )
A.买粮、棉、油得凭票证
B.人们普遍注重节约和奉献
C.一家人在电视上看春节联欢晚会
D.人们的生活水平总体差别不大
【解析】 解题时需要紧扣“20世纪50年代”,C项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其余三项都是20世纪50年代的生活方式,故选C项。
【答案】 C
[能力提升]
7.(2016·佛山高一期末)秋瑾(1875~1907)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根据此材料进行推断,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
【导学号:14330108】
A.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
B.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女权思想兴起
C.经济独立应是女子自由幸福的基础
D.西方思想冲击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解析】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革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沿海大城市变化较为明显,内陆广大农村变化很小,“明显转变”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A
8.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 单位:%
看重项目
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30.5
23.5
15.5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A. 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
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
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
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表述均属于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深受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因此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
9.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变化记录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4330109】
材料一 上元元年,高宗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
——《新唐书 ·车服志》
材料二 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着华丽、不循规制者大有人在;……新式学堂里生动活泼的学生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式军队也一改过去兵勇时代邋遢的形象,呢制军装映衬出军人威武的英姿;民国以后……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更是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苏文生、赵爽《西风东渐
——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材料三 19世纪的后三十年西方女性裙子的重心移向后臀,并用堆积的大蝴蝶结和褶裥来增加后部的丰满感,上体的造型则是突出胸部的丰满。……塑造出的是既窈窕又丰满、既迷人又端庄的西方美女形象。
——张乃仁、杨蔼琪著译《外国服装艺术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服饰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分析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后期西方女性着装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进行归纳总结即可;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通过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归纳总结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分析原因。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特点:具有严格的等级规范。
原因: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2)变化:突破等级观念;个性鲜明;职业特点突出;服饰平等得到法律保障。
原因: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教育的发展;新式军队的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西学东渐等。
(3)特点:注重个性;崇尚美感等。
原因:工业革命影响;民主政体的确立与完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或人文主义等);女权运动兴起(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地位的提高)等。
学业分层测评(十五)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  )
A.调运快捷 B.连接中外
C.资源开发 D.经济交流
【解析】 根据材料“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信息可知,作者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军事方面,能起到调运快捷的作用,故A项正确;连接中外、资源开发、经济交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2.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
【导学号:14330112】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解析】 题干材料是强调西方物质文明一开始并不被上海市民接受,而一段时间后才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存在一个由不接受到逐步接受的过程。所以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故选D项。
【答案】 D
3.从19世纪末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20世纪60、70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如今自行车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自行车命运的变迁不能说明(  )
A.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C.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
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自行车命运的变迁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观念的改变。题干材料无法体现中国自行车工业的发展水平,故选C项。
【答案】 C
4.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等。这说明(  )
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
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
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D.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主旨是在说明近代交通文明已经在上海逐步确立,故选D项。
【答案】 D
5.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是(  )
A.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B.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C.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别肠转如轮”、“眼见双轮驰”、“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可知,题干描述的是近代交通工具的革新,它大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故选A项。B、C、D三项均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
【答案】 A
6.(2016·桂林高一期末)近代某诗人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  )
【导学号:14330113】
A.电报电信业 B.航海事业
C.航空事业 D.铁路运输
【解析】 航海事业与“铁索”无关,且其时效性很差,故B项错误;航空事业虽时效性强,但是其也与“铁索”无关,故C项错误;铁路运输的时效性不强,也与空中“铁索”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能力提升]
7.清代某一谕旨中有以下内容:“又谕,电寄张之洞等。日本约内改造土货一节关系最重,江浙等省如丝斤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上述谕旨中的“电”应是指(  )
A.电车 B.有线电报
C.电话 D.无线电报
【解析】 A项是交通工具,与题意不符,排除;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而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是《马关条约》签订后的情况,故B项符合题意;C项是有声通讯工具,与题意不符;无线电报出现在20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答案】 B
8.学习了《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课后,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讨会上发言如下,其中观点不准确的是 (  )
【导学号:14330114】
A.列强的侵略是中国近代交通与通讯发展的最大阻碍
B.铁路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作用,一开始就得到清政府的支持
C.列强把铁路修到哪里,就把侵略势力延伸到哪里
D.近代交通与通讯的艰难发展表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后,它才能健康发展
【解析】 中国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发展受到帝国主义的限制和排挤,而且帝国主义则趁机扩张自己的侵略势力,A、C、D三项表述符合题意。由于清政府的腐朽与愚昧,一开始并不支持铁路建设,故选B项。
【答案】 B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4330115】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外轮得行驶中国领海,根据……外轮得行驶长江。商旅乐其便捷,趋之若鹜,于是内江外海之利尽为之占。光绪初,英人无视中国主权,擅筑上海铁路达吴淞;光绪末年,外人又攘夺中国铁路利权。日本一弹丸之国,恃有铁路,遇事与我为难;中法战争,因运输不便,军事几败。有识之士痛利权之外溢,恨国势之积弱, 呼吁创办轮船公司,修筑铁路、马路,开办邮政电信。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材料二 19世纪以来,直到20世纪中期,我国传统的独轮车、骡车、轿子等交通工具,一直在广泛使用。19世纪末引进西式马车,并于1895年开始铺设“马路”;19世纪末年引进人力车(1874年)、自行车(1886年);20世纪初引进各种汽车(1901年小轿车、1920年出租汽车、1922年公共汽车与长途汽车)和电车(1906年有轨电车、1914年无轨电车)……
材料三 “中国用6年左右的时间跨越了世界铁路发达国家一般用30年的历程,形成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1)材料一中“外轮得行驶长江”是通过什么条约获取的权益?根据材料一概括外国轮船和铁路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城市交通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促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城市交通工具变化的原因。
(3)对比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三中我国取得交通成就的认识。
【解析】 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轮得行驶长江”是在《天津条约》中获取的;“影响”,外国的轮船和铁路进入内地,也使得帝国主义的势力深入到内地,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对中国近代化的交通的出现起了重要的作用。第(2)问,通过材料二的数据可以回答“特点”;“原因”主要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面临的民族危机等方面分析,此外,国际上的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也要考虑。第(3)问,从近代中国和新中国成立后交通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天津条约》。影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速中国在对外战争中的失败;客观上便捷了国人的交通出行;同时也刺激国人救亡图存、创办近代交通。
(2)特点: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并行。
原因:中国此前交通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意识强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逐步发展,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洋务运动、新政等运动的促进;此前西方列强交通工具(火车、轮船)的示范效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发明(内燃机、电)的影响。
(3)实现民族独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交通发展的重要前提;实行改革开放,国力迅速增强为交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政府高度重视交通建设、科技不断创新是交通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不断交流学习是交通发展的外部条件。
学业分层测评(十六)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进入近代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
A.电影电视 B.电报电话
C.报纸杂志 D.铁路交通
【解析】 铁路交通不属于传播媒介,可直接排除D项。报纸杂志在中国出现于19世纪中期前后,而电影、电视、电报、电话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出现时间较晚,因此本题选择C项。
【答案】 C
2.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
【导学号:14330118】
A.报道国内外大事
B.传播商业信息
C.宣传政治主张
D.娱乐大众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由于各地言语不通给经商带来不便,所以创办此报是为了传播信息为工商各界服务,故选B项。
【答案】 B
3.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说:“通商口岸的报刊一般用大部分篇幅来报道地方的和商业的新闻,商业版一般是其他版的两倍。反之,维新派报纸有两个主要版面。一版专用于报道新闻,另一版专用于社论。通商口岸报纸中占很突出地位的商业和地方消息,在维新派报纸中却明显地缺乏。”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报纸成为维新派宣传政治纲领的工具
B.通商口岸比维新派活动地区商业发达
C.阅读报刊已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D.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前途艰难
【解析】 题干显示通商口岸的报纸更多的用来宣传商业和地方信息,而维新派的报纸更多的用来宣传新闻和社论,这当然是维新派为宣传其政治主张和维新变法的需要,故选A项。
【答案】 A
4.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  )
【导学号:14330119】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
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
【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正是通过“报纸”宣传这个手段,所以这一现象足以表明“报纸”宣传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其他几个选项均是对材料的曲解,故排除A、C、D三项。
【答案】 B
5.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当时这种使人们“开眼界”的大众传媒是(  )
【导学号:14330120】
A.电视 B.广播
C.电影 D.互联网
【解析】 电视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广播虽然产生比较早,但无法得出题干“真如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故B项错误;19世纪末期电影产生,20世纪初电影在中国诞生,也可以产生题干所述的效果,故C项正确;互联网出现于1969年,全球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6.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试播(  )
A.说明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B.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标志着地方电视台的纷纷建立
D.体现了电视技术的迅速提高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试播说明了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答案】 A
[能力提升]
7.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  )
【导学号:14330121】
A.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
B.将取代传统的传播媒体
C.成为思想解放的主要手段
D.激发了信息技术的革新
【解析】 由题干中的信息“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你就是……”可得出A项符合题意。 B、C两项本身说法不符合史实且不准确,可以排除;题干未涉及信息技术的革新,排除D项。
【答案】 A
8.“点赞”“女汉子”“且行且珍惜”“no zuo no die”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
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
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解析】 题干材料中“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表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故选D项。
【答案】 D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4330122】
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
——梁启超《时报》发刊词
材料三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文字“汉口”“上海”“广州”“时适中日战后,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可以直接得出“特点”;“原因”可以结合时代背景从内部和外部原因分析作答。第(2)问,主要根据材料二归纳报纸的功能,根据材料中“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等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第(3)问,由材料三中“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等关键语句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作用。
【答案】 (1)特点:国人自办报刊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中国人自办报刊的盛行于维新变法时期;有识之士办报的目的是救亡图存;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原因:社会时势的需求(民族危机加深);外国人办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或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2)①传递国内外信息。②传播知识,开启民智。③立言议政,引导舆论。
(3)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的进程。
单元分层突破(五)
[自我校对]
A.通讯
B.报刊业
C.互联网
D.思想观念
主题 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四次变迁
顺序
时间
原因
表现
特点
第一次
鸦片战争后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生活发生显著变化(衣、食、住、社会风俗)
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第二次
辛亥革命后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变,交通有较大进步
第三次
新中国成立后
政府的强制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物质生活有进步,社会风尚较好,交通、通讯有进步,但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焕然一新,但受政治的影响
第四次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交通、通讯与传媒迅速发展
变化迅速,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加深
(2016·怀化高一检测)《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限制,可排除A项;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和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D两项错误;晚清时期曾进行过社会习俗的改革既与史实相符,又与材料的叙述相吻合,故选C项。
【答案】 C
单元综合测评(五)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866年某旅客从天津到上海途中餐饮情况: “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以上材料说明当时(  )
【导学号:14330123】
A.西餐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主流
B.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C.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解析】 鸦片战争后,天津、上海都是近代沿海通商口岸,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故B项可以从材料中反映出来;A、C、D三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 B
2.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倡导婚姻自由 B.易服、废止缠足
C.全盘西化 D.反清革命
【解析】 “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易服;“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反映的是19世纪末妇女不再缠足现象的出现。
【答案】 B
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导学号:14330124】
A.外来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B.中国人不适宜着西装
C.传统服饰仍有生命力
D.中国服饰已西方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服饰沿革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作者认为在中西融合的背景下,中国传统的民族服饰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选C项。
【答案】 C
4.近代上海曾流行一首歌谣:“乡下小姑娘,要学上海样,学死学煞学不像,等到学来七分像,上海已经换花样。”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近代上海引领全国时尚
B.近代上海时尚变化快
C.近代社会生活城乡存在明显差异
D.近代中国农村姑娘都崇尚洋气的社会生活
【解析】 这首近代上海歌谣意思的是:上海潮流更新换代很快,乡下小姑娘好不容易学到了,却已经不再流行了。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是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引领全国时尚,故A项正确;小姑娘学到的时候,潮流已经变了,说明变化快,故B项正确;乡下小姑娘拼命学上海样,说明城乡差距大,故C项正确;歌谣并未讽刺所有中国农村姑娘都崇尚洋气,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
5.近代著名报纸《申报》曾刊文评论时事:“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这一评论反映出(  )
A.实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
B.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
C.雇佣关系刚刚开始出现
D.近代工业促进报刊业繁荣
【解析】 题干材料说明人们仍然用封建时代对女性的要求来看待近代工厂的女工。女人到工厂工作与男女之间的平等的实现不是一个意思,故A项错误;近代工业出现后,女人去工厂做工,具有封建思想的人看不惯,说明是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故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出现雇主与雇工的雇佣关系,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到报刊业本身的发展,更不是近代工业对报刊业的促进,故D项错误。
【答案】 B
6.(2016·浙江严州中学高二模拟)下列社会习俗的出现与革命思潮的推动有关的是(  )
【导学号:14330125】
①“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②“阳历兴,阴历灭” ③“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④“别肠转如轮,一刻即万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 ①④是伴随外来侵略而进入百姓社会习俗之中的,②③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故选D项。
【答案】 D
7.有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  )
A.电报 B.火车
C.电影 D.电灯
【解析】 根据题干诗歌的内容推测该文明成果是通讯工具有线电报,故A项正确。
【答案】 A
8.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国近代(  )
【导学号:14330126】
A.学习西方的渐进性
B.物质文化的多元性
C.社会生活的包容性
D.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解析】 根据题干“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可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同时在中国存在,这体现了中国近代物质文化的多元性、社会生活的包容性、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学习西方的渐进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A项。
【答案】 A
9.竹枝词中近代上海的新鲜事物:“不须鲤寄与鸿传,电线音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顷刻,胜于羽箭疾离弦。”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
C.近代通讯技术传入中国
D.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
【解析】 材料中的“鸿”指鸿雁,在中国古代鸿雁代指书信。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上海的通讯方式发生了变化,旧式的通讯方式被新的通讯方式所代替,故选C项。
【答案】 C
10.下列关于我国近现代通讯工具和大众传媒的表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14330127】
A.洋务运动时期架设了首条电报线
B.戊戌变法时期开始出现近代报刊
C.北洋政府时期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D.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进入网络时代
【解析】 近代中国架设的首条电报线是在1877年,属于洋务运动时期,故A项正确;近代报刊出现是在19世纪40年代,故B项错误;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是在1905年,属于晚清时期,故C项错误;中国进入网络时代是在1994年,故D项错误。
【答案】 A
11.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这说明(  )
A.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B.信息时代疏远了人们的感情
C.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
【解析】 材料中心不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而是人们生活的变迁,故A项错误;题干信息表明新的通讯工具不是疏远而是加深了人们的感情,故B项错误;由题干可知,大众传媒的更新换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喜上眉头,甜在心头”可知人们的生活是受益于科技,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下面两幅图分别展示了20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外来文化的影响
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
C.人们的思想解放
D.人们穿着品味的变化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20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从本质上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人们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故选C项。A、B、D三项说法都属于表面现象,不属于本质,可以排除。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
【导学号:14330128】
(1)将表格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8分)
领域
表现
服饰
长袍马褂、①、旗袍、西装
餐饮
中餐与②
交通工具
马车、人力车、电车、汽车、火车、轮船和③
通讯工具
邮政通信、④、电话
(2)下列三幅图片是重庆市游自国先生家族先人的老照片,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根据下图指出其变化的原因。(9分)
      
材料 一些闭塞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9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三个方面回答,重点抓住“辛亥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学东渐”三个维度,言之有理即可。第(3)问,把握住“积极意义”即可,可以围绕以下角度展开:加强各地联系;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解放;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等。
【答案】 (1)①中山装;②西餐;③飞机;④电报。
(2)原因:辛亥革命带来了社会风气的进步;西方思想文化传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
(3)积极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推动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答出三点即可)
14. (2016·潍坊高一期中)百余年来,中国的铁路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6年7月3日,吴淞铁路举行通车典礼,被后人称为“中国铁路建筑史的正式开端”,比西方最早修建的铁路晚了半个世纪。它是英美背着清政府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清政府在交齐28.5万两白银将其赎回后,竟把这条有用的铁路给拆除了。
到1904年日俄战争前,1万多公里中国的铁路权益先后落入列强之手。
1909年10月,中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1910年湖北省要求准予商办川汉铁路。
从1928年至1937年七七事变的10年间,国民党政府在关内仅修建3 600公里铁路。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在西南、西北大后方,勉强修建了1 900公里铁路。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只顾发动内战,基本没有修建铁路。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国仅有2万多公里铁路,大都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能够维持通车的只有1万多公里。
材料二 从195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算起,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完成为止,新中国先后建成干支线6 100公里,新增的营业里程占全部营业里程的18%以上。新建的宝成、兰新两大干线以及黎湛、蓝烟、鹰厦、萧穿等线加强了西北、西南与全国的联系。
2006年4月27日,上海磁悬浮结束两年试运,正式投入营运。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顺利实现了全面通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2011年6月30日15时,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到2015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铁路1.6万公里以上。以高速铁路为骨架,总规模5万公里的快速铁路网将基本建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旧中国铁路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14分)
(2)与旧中国相比,新中国的铁路建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12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归纳发展状况;第二小问,从外部列强入侵、内部政局动荡、经济落后等方面分析因素。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从数量增加、布局更加合理、科技含量更高等方面分析变化;第二小问,从政治上的独立,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借鉴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等方面分析背景。
【答案】 (1)状况:起步晚;发展缓慢;列强争夺路权;由国办到商办;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不均衡。(答出其中五点即可)
因素:列强入侵;政府腐败无能;战乱频繁,政局不稳;经济落后。(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变化:铁路数量增加;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铁路网;运行速度提高;实现铁路现代化。(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背景:民族独立;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答出其中四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