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 课件+练习):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 课件+练习):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11 14:44:58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测评(四)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学者指出现代中国40年(1949~1989)经济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几度大起大落,可表述为如下公式:“突进→不平衡增长→暂停调整→新突进……”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经济“突进”的特点不包括(  )
A.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
D.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建设并举
【解析】 材料提及“突进期”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般指的是1949~1956年。1958年,发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初期有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初期借鉴苏联经验,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突进期”除了“一五”计划之外,还有“三大改造”,改造与建设并举,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2.右图为中国历史上出现过领息凭证,从中可知当时(  )
A.国有企业改革提上日程
B.社会主义改造正在进行
C.近代民族企业发展迅猛
D.国民经济调整初见成效
【解析】 图片中的文字信息“北京市公私合营企业”,从中推断这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图片中的时间“1956年”也可印证上述信息。故B项正确。
【答案】 B
3.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导学号:14330098】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国营企业改革
【解析】 题干图片中私有制经济逐渐消失,公有制逐渐确立为主体经济,说明是三大改造的结果。
【答案】 A
4.同学们在运用下图时,最有可能是想以此佐证(  )
A.小农户经营方式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 小农户经营方式是自主经营,自给自足消费,与图片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集体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实行按劳分配,与图片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集体劳动,平均分配,与图片信息相符,故C项正确;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没有平均分配,与图片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5.中共中央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明年一方面必须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必须尽力压缩城市购买力,争取社会购买力同商品供应保持平衡,使我们逐步掌握主动。”此举表明中央力图(  )
【导学号:14330099】
A.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调整国民经济
C.确立公有制主体地位
D.深化经济改革
【解析】 材料“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尽力压缩城市购买力争取社会购买力同商品供应保持平衡”等信息反映了当时我国物资十分缺乏,中央力图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可联系到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 B
6.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政府就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道路进行了多次探索,其中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和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两次较为突出的代表。对这两次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
A.所有制性质完全相反
B.农民都优先享有产品分配权
C.后者对前者彻底否定
D.都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者均属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D项正确;A项错误,二者均属于集体土地所有制;B项明显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而不是彻底否定。
【答案】 D
7.下图是某位同学的一份历史课堂笔记。图中空白框应填入的正确选项是(  )
A.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B.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起步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图示时间开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因此A、B两项时间不符,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 D
8.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9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召开了十四大,决定在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自此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下进行。
【答案】 B
9.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里的“新”主要表现在(  )
【导学号:14330100】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解析】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对外开放的一个新标志,与题干内容无关,故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84年,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始于1988年,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79年1月,一封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送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办公室,邓小平读后当即表示:这种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放手干”的第一步是(  )
A.设立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D.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解析】 1980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故A项正确;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的时间是1984年,故B项错误;1985年以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故C项错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在2015年,故D项错误。
【答案】 A
11.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
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
C.“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
D.“摸出规律”是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
【解析】 材料中1980年10月邓小平对于搞特区的鼓励“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结合关于改革开放的知识,选D。海南岛是1988年设为经济特区的,故A项排除;高度的自治权是针对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故B项排除。上海浦东开发是1990年,所以C项也不当。
【答案】 D
12.1992年,中国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发展。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芜湖、九江、黄石、武汉、岳阳、重庆6个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等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珲春等13个沿边城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导学号:14330101】
A.符合中国逐步推进的渐进式开放战略
B.浦东开发直接带动内地经济飞跃
C.这些地区享有较大的政治管理权限
D.标志着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成
【解析】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特区到开放城市再到省会城市、沿边城市的开放,材料的主旨正是体现了中国的渐进式开放战略,故选A项;B、C、D三个选项均不能从整体上、全面上去揭示出材料的主旨。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30分,第14题22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年均增长率
4.5%
4.3%
11.1%
3.9%
4.0%
5.1%
8.1%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
77.6%
22.4%
1997
25.5%
39.1%
17.9%
18.5%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12分)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8分)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0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先根据表格内容找到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依据那段时间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归纳回答即可。第(2)问,回答时要注意从表格中先解读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是私有制经济逐渐消失,公有制逐渐占主体,知道了这个变化,再看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原因。第(3)问,第一小问从时间类别及所占比重进行分析得出。第二小问要回答的是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答出变化后,根据变化,结合当时的史实回答。
【答案】 (1)时间: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较高。
原因: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时间: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
原因: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3)外资或中外合资。
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个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私有经济)。
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4330102】
材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作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我国对外开放示意图
沿海对外开放示意图
材料三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第一次公开提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问题。他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百年中国》
(1)材料一中给农村带来“深刻的变化”的政策是什么?这种变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重要会议后出现的?(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8分)
(3)根据材料三并联系海南建省办特区二十七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你认为海南办经济特区的优势有哪些?(8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给农村带来“深刻的变化”的政策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是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的。第(2)问,从我国对外开放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第(3)问,根据材料“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南办经济特区的优势。
【答案】 (1)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2)格局: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优势:资源,如矿产、热带作物等。环境,如空气、土壤、气候等。人文,如政策、侨乡、人文景观等。(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学业分层测评(十一)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图中的历史信息体现的建设成就是(  )
图一 我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 图二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生产线
A.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B.“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C.“大跃进”改变经济落后局面
D.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活力增强
【解析】 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但与图片无关,故A项错误;第一批喷气式飞机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都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故B项正确;“大跃进”是“左”倾错误的体现,故C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与图片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2.新中国“一五”计划进行了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其中冶金、机械、能源工业企业分别是20个、24个、52个,化工企业7个,轻工业和医药企业3个,国防军工企业44个。这表明(  )
【导学号:14330083】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我国实行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
C.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D.我国已经形成了合理完善的工业布局
【解析】 题干反映了新中国“一五”计划进行了多项重点工程建设,“能源工业企业”“国防军工企业”所占比重大,说明以重工业为主。
【答案】 B
3.下表是中国某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该表中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A.1956年;1978年 B.1953年;1956年
C.1966年;1976年 D.1952年;1978年
【解析】 本题为表格材料型选择题,解题关键在于准确识读表格中的数字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由表中全民、集体、公私合营与私营、个体手工业等所占比例的情况可以看出这是在三大改造期间的变化,而三大改造的起止时间是1953~1956年,故选B项。
【答案】 B
4.右图为华君武、朱会然创作的宣传画《大豆过江》,图中的题诗为:“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自豆类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该作品描述的是中国哪一阶段的历史(  )
A.20世纪50年代初期
B.20世纪50年代末期
C.20世纪60年代末期
D.20世纪70年代末期
【解析】 该宣传画反映的是“大跃进”中虚报粮食产量的浮夸风。20世纪50年代初期“大跃进”还未开始,故A项错误;“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属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故B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末期“大跃进”已经出现,故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末期“大跃进”已经出现,故D项错误。
【答案】 B
5.1958年一则新闻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 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  )
【导学号:14330084】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这是“大跃进”,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A项错误,题中反映的现象为“大跃进”,不是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B、C两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题干中反映的是“大跃进”中的浮夸风现象,这是一种讽刺。故D项正确。
【答案】 D
6.下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有(  )
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 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1958年“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故选C项。
【答案】 C
[能力提升]
7.阅读下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1956~1965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
A.十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
B.“大跃进”运动使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
C.导致1959~1961年粮食产量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
D.1961年后粮食生产的恢复得益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经济建设。图片中的曲线有明显波折,故排除A项。“大跃进”发生于1958~1959年,从图中的信息看明显是下降的,故排除B项。三年困难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故排除C项。本题应选D项。
【答案】 D
8.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失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4330085】
材料一 我们党深信,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5月29日)
材料二 1957~1965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年份
1957
1960
1962
1965
钢产量
535
1866
667
1223
粮食产量
3900
2870
3200
3891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体现的心态。结合1956~1957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计量化的方法是史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观察材料二中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等信息和材料语气可回答心态,迁移所学知识不难解答其主要因素。第(2)问,关键是要细致观察材料中数据的变化,然后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其原因,应注意题目的限制是“主要原因”。
【答案】 (1)心态:乐观自信;急于求成。
主要因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一五”计划完成,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缺乏建设经验。
(2)主要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学业分层测评(十二)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1979年初,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标语是(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政治挂帅,提高觉悟,争取更大的跃进”
D.“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A项出现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时间不符,排除;B项符合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标语,故正确;C项出现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出现于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之后,时间不符,排除。
【答案】 B
2.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下列对小岗村改革的影响分析有误的是(  )
【导学号:14330089】
A.个体小农经济彻底消失
B.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农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D.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 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并对城市经济改革具有推动作用。
【答案】 A
3.“个体户”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人们脑海里扎根的。下面两张图片是个体户经营的情景。这反映了中国(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丰富人们生活
D.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20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在1992年,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故A项时间不符,排除;1978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实行,全面展开应该是在1992年南方谈话后,故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个体户”的出现打破了计划体制下的单一公有制,体现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是(  )
【导学号:14330090】
①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③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④关键是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改变所有制形式,排除除含④的选项,故选B项。
【答案】 B
5.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B.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C.所有制形式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解析】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粮票的使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粮票的废除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则是属于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故选B项。
【答案】 B
6.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目的是(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 D.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解析】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项说法有误;C、D两项不是本质目的。
【答案】 A
[能力提升]
7.“十四大”报告指出:“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导学号:14330091】
A.国有企业改革
B.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结合题干中会议中共十四大以及材料中“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说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故选D项。
【答案】 D
8.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9年春天,当人们还在为能不能实行包产到组争论不休时……由于社员们的坚持,也由于县委的默许,小岗村的包干到户在那一年终于“不合法”地实行了。
——陈锡文、马苏元《巨大的变化,深刻的启示》
材料二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关键是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
(1980年5月31日)
材料三 1983年,在全国风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深圳南岭村却将4个生产队合并在一起,利用集体力量,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到2004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3亿元,人均纯收入14万元,集体固定资产10亿元,实现了全村人的共同富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包产到户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邓小平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深圳南岭村农村改革的特点,指出其本质。
(4)小岗村和南岭村在农村改革上的成功试点,对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有怎样的启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对比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第(1)问应主要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和归纳;第(2)问和第(3)问应分别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有效信息作答;第(4)问可综合第(1)(2)(3)问的结论分析。
【答案】 (1)性质:自发。原因:人民公社化体制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2)态度:肯定。原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得到了实惠。
(3)特点:发展集体经济。本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启示:农村改革的根本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村改革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学业分层测评(十三)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有人把中国1979年所做的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称为打开了“第一扇窗”。“第一扇窗”比喻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
C.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解析】 “窗户”意味着对外开放与交流。1979年春,邓小平在与广东省领导谈话时指出可以在广东划出一地方来,建立特区。几个月后的一份中央文件中指出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个重大决策对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答案】 B
2.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  )
【导学号:14330094】
A.经济特区的创办
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内地的开放
【解析】 对外开放是从点到线再到面,从沿海到内陆,首先是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开发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沿海开放区,所以答案选A项。B、C、D三项均晚于A项,故排除。
【答案】 A
3.观察下图,题目中的①②两处分别应填上(  )
A.闽东南地区 厦门 B.京津地区 海南
C.闽东南地区 海南 D.上海 深圳
【解析】 题目中的①属于经济开放区,应填闽东南地区,而②是经济特区,指的应是增设海南为经济特区。
【答案】 C
4.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由此做出的决策是(  )
A.设立海南岛经济特区
B.开放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开放浦东地区
D.环渤海湾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解析】 由材料中“1984年”“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等信息可知,是指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答案】 B
5.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初步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厦漳泉三角地区属于这一格局中的(  )
【导学号:14330095】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经济技术开发区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厦漳泉三角地区属于对外开放格局中的沿海经济开放区,故选C项。
【答案】 C
6.过去上海有句谚语:“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种情形在浦东开发后得到彻底改观,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浦东的崛起主要得益(  )
A.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C.改革开放政策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解析】 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长远战略着眼,做出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答案】 C
[能力提升]
7.被海内外人士誉为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经济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是(  )
【导学号:14330096】
A.深圳特区 B.海南特区
C.港澳特别行政区 D.上海浦东
【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时间上来看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上海浦东开发是在20世纪90年代,并且上海浦东的确也是“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项。
【答案】 D
8.下列有关我国对外开放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的设立使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B.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加快了我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C.严格限制外资企业对内投资
D.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解析】 解题时紧扣“不正确”,依据已学知识可直接得出A、B、D三项均符合史实,而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我国对外开放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发展自己,不仅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还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故选C项。
【答案】 C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4330097】
材料一 “那时候我去广西火车站坐车,车站上就挂着大幅标语,写着‘坚决抵制来自广东的资本主义倾向’”。郭华雄回忆说,当时很多人认为搞改革开放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有很多名词,如“苏修”“资本主义”“搞复辟”等,“一开始,特区的建设只是作为一个试点,当时珠海景山路的左边是特区,右边就不是了,它的区域最开始只有8平方公里,后来扩大到10平方公里,最后才慢慢扩展到整个珠海。”
——《“珠海经济特区好”》
材料二 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3月,国务院进一步扩大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经济开放区的范围,并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的一些市、县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所辖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把这些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既可以加快其自身的发展,也可带动内地的发展,并使沿海与内地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局面。
——摘编自《影响中国之60大事件:开辟
沿海经济开放区》
材料三 从浦东的地区增加值指数可知,若以1990年为100,2001年至2006年增加值指数由735.5提高到1 492.2,增加值指数翻了一番。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指数由589.1升至1 187.6,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由1 259.6上升到2 591。全区财政收入由144亿元增至587.49亿元,年均增长32.47%。内外贸易增长迅猛,外向型经济层次全面提升。外贸进出口商品总额由297.83亿美元提高到1 073.1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9.22%。
——周轶昆《浦东新区开发开放17年的
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1)材料一反映了珠海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什么问题?你对此有何认识?
(2)材料二表明了我国对外开放怎样的发展历程?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浦东地区的什么变化?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解析】 第(1)问,“问题”由“资本主义倾向”“苏修”“资本主义”“搞复辟”等即可加以归纳;“认识”要注意到这是一个新生事物。第(2)问,“历程”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即可归纳;“影响”可从对内和对外两个角度展开分析。第(3)问,“变化”可以结合材料中的一系列数据得出结论;分析“原因”时需要从国家政策和浦东自身的条件等方面展开。
【答案】 (1)问题:珠海经济特区的设立在当时遇到了不少阻力,很多人并不认同设立经济特区的做法;最初的珠海经济特区范围很小。认识:经济特区作为新生事物被人们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2)历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逐步推进,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局面。
影响:为进一步拓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变化:浦东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第二、三产业发展更为迅速,财政收入和对外贸易得到快速增长。原因:1990年国家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上海的经济、社会文化基础较好;上海独特的地理、交通、人才和产业优势。
单元分层突破(四)
[自我校对]
A.重工业
B.人民公众化
C.“八字”方针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E.市场经济
F.经济特区
主题一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
土地改革
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农业合作化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
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从1949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经历的变化是(  )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封建剥削制度→人民公社→社会主义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后变为个体农民私有制;三大改造后又由个体农民私有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即社会主义公有制;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不改变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答案】 A
主题二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6年
(1)内容: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2)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急于追求实现现代化。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内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2)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3)作用: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开始腾飞,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
(1)内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2)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把企业推向市场。
(3)作用: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迈向21世纪。
2.如下图,1980年12月11日,温州人章华妹领到了自己期待很久的营业执照,成为全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非公有制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对立面,谈“私”色变,早在30年前,温州和全国多数城市一样,做个“个体户”并不是件光鲜的事。“女孩子当个体户,连对象都找不着……”使人们摆脱这种恐“私”症困扰的制度性决策是(  )
A.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
B.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97年中共十五大的决策
D.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确立的依法治国战略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人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偏见,使人们摆脱这种恐“私”症困扰的制度性决策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实现的,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单元综合测评(四)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学者指出现代中国40年(1949~1989)经济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几度大起大落,可表述为如下公式:“突进→不平衡增长→暂停调整→新突进……”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经济“突进”的特点不包括(  )
A.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
D.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建设并举
【解析】 材料提及“突进期”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般指的是1949~1956年。1958年,发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初期有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初期借鉴苏联经验,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突进期”除了“一五”计划之外,还有“三大改造”,改造与建设并举,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2.右图为中国历史上出现过领息凭证,从中可知当时(  )
A.国有企业改革提上日程
B.社会主义改造正在进行
C.近代民族企业发展迅猛
D.国民经济调整初见成效
【解析】 图片中的文字信息“北京市公私合营企业”,从中推断这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图片中的时间“1956年”也可印证上述信息。故B项正确。
【答案】 B
3.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导学号:14330098】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国营企业改革
【解析】 题干图片中私有制经济逐渐消失,公有制逐渐确立为主体经济,说明是三大改造的结果。
【答案】 A
4.同学们在运用下图时,最有可能是想以此佐证(  )
A.小农户经营方式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 小农户经营方式是自主经营,自给自足消费,与图片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集体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实行按劳分配,与图片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集体劳动,平均分配,与图片信息相符,故C项正确;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没有平均分配,与图片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5.中共中央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明年一方面必须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必须尽力压缩城市购买力,争取社会购买力同商品供应保持平衡,使我们逐步掌握主动。”此举表明中央力图(  )
【导学号:14330099】
A.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调整国民经济
C.确立公有制主体地位
D.深化经济改革
【解析】 材料“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尽力压缩城市购买力争取社会购买力同商品供应保持平衡”等信息反映了当时我国物资十分缺乏,中央力图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可联系到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 B
6.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政府就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道路进行了多次探索,其中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和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两次较为突出的代表。对这两次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
A.所有制性质完全相反
B.农民都优先享有产品分配权
C.后者对前者彻底否定
D.都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者均属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D项正确;A项错误,二者均属于集体土地所有制;B项明显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而不是彻底否定。
【答案】 D
7.下图是某位同学的一份历史课堂笔记。图中空白框应填入的正确选项是(  )
A.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B.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起步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图示时间开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因此A、B两项时间不符,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 D
8.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9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召开了十四大,决定在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自此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下进行。
【答案】 B
9.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里的“新”主要表现在(  )
【导学号:14330100】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解析】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对外开放的一个新标志,与题干内容无关,故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84年,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始于1988年,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79年1月,一封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送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办公室,邓小平读后当即表示:这种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放手干”的第一步是(  )
A.设立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D.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解析】 1980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故A项正确;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的时间是1984年,故B项错误;1985年以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故C项错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在2015年,故D项错误。
【答案】 A
11.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
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
C.“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
D.“摸出规律”是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
【解析】 材料中1980年10月邓小平对于搞特区的鼓励“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结合关于改革开放的知识,选D。海南岛是1988年设为经济特区的,故A项排除;高度的自治权是针对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故B项排除。上海浦东开发是1990年,所以C项也不当。
【答案】 D
12.1992年,中国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发展。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芜湖、九江、黄石、武汉、岳阳、重庆6个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等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珲春等13个沿边城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导学号:14330101】
A.符合中国逐步推进的渐进式开放战略
B.浦东开发直接带动内地经济飞跃
C.这些地区享有较大的政治管理权限
D.标志着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成
【解析】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特区到开放城市再到省会城市、沿边城市的开放,材料的主旨正是体现了中国的渐进式开放战略,故选A项;B、C、D三个选项均不能从整体上、全面上去揭示出材料的主旨。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30分,第14题22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年均增长率
4.5%
4.3%
11.1%
3.9%
4.0%
5.1%
8.1%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
77.6%
22.4%
1997
25.5%
39.1%
17.9%
18.5%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12分)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8分)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0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先根据表格内容找到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依据那段时间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归纳回答即可。第(2)问,回答时要注意从表格中先解读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是私有制经济逐渐消失,公有制逐渐占主体,知道了这个变化,再看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原因。第(3)问,第一小问从时间类别及所占比重进行分析得出。第二小问要回答的是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答出变化后,根据变化,结合当时的史实回答。
【答案】 (1)时间: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较高。
原因: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时间: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
原因: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3)外资或中外合资。
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个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私有经济)。
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4330102】
材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作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我国对外开放示意图
沿海对外开放示意图
材料三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第一次公开提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问题。他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百年中国》
(1)材料一中给农村带来“深刻的变化”的政策是什么?这种变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重要会议后出现的?(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8分)
(3)根据材料三并联系海南建省办特区二十七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你认为海南办经济特区的优势有哪些?(8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给农村带来“深刻的变化”的政策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是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的。第(2)问,从我国对外开放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第(3)问,根据材料“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南办经济特区的优势。
【答案】 (1)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2)格局: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优势:资源,如矿产、热带作物等。环境,如空气、土壤、气候等。人文,如政策、侨乡、人文景观等。(答出两个方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