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母亲的呼唤”里包含着什么。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的呼唤”,感受母爱,认识到母爱的伟大。
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的伟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1] 20
母亲的呼唤
母亲亲切的呼唤,是很多人曾经拥有的甜蜜体验。 [2] [①开篇有何特点 ]看那可爱的小婴儿,在摇篮里舒适地躺着,听到母亲轻柔的呼唤,便绽开了笑脸;还有那天真的小宝贝,学走路的时候,在母亲的呼唤下,慢慢地踏出一步又一步。 [3] [②“轻柔”
“一步又一步”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这是多么感人、多么美丽的画面哪! [4] [③“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多么感人”“多么美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地写了母亲的呼唤是人们甜蜜的体验。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常常带我去公园玩儿。她喜欢躲在大树的后面,和我捉迷藏。看我找不到,便“小蓉(rónɡ)!小蓉!”地呼唤我。 [5] 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走去,我总是可以看到她慈祥的笑容,便投入她温暖的怀抱。[④“总是”
“慈祥”
“温暖”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那温馨(xīn)的一刻,是我幼年生活中最快乐的回忆。[⑤一个“最”字,说明了什么 ]
段导读:本段写“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带“我”到公园玩儿,捉迷藏时母亲的呼唤成为“我”幼年生活中最快乐的回忆。
有一天,妈妈带我去海边玩儿。我边玩儿边走,越走越远,渐渐离开妈妈的视线。妈妈发现我不见了,便焦急地到处找我。而我,一心一意要拾美丽的小贝壳,哪里注意到海水正在涨潮,又哪里听得到母亲急切的呼唤 [6] [⑥以上句子写出了“我”怎样的特点 ]等那近乎绝望的声音引起我的注意时,夕阳就要西下。 [7] [⑦“急切”“近乎绝望”等词语,表达了母亲怎样的心情 ]迎着天边灿烂的晚霞,我看到的,竟然是一张憔悴(qiáo
cuì)不堪、泪眼模糊的脸。 [8] 那散乱的头发,那喜极而泣的神情,那声嘶力竭的呼喊,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⑧“憔悴不堪”“散乱的头发”“喜极而泣的神情”等词语属于什么描写 表现了什么 ]
段导读:本段写母亲带“我”到海边玩儿,母亲的那次呼唤 [9] 令“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在家里,妈妈也常常呼唤我,叫我做事,或是提醒我做功课。有时,我感到心烦,觉得妈妈好奇怪,一天到晚“小蓉!小蓉!小蓉啊!”叫个不停,她不累吗 [⑨为什么“我”会感到妈妈很烦 ]我甚至天真地期待:如果哪天,妈妈一声都不叫我,让我耳根清净些,该有多好!
段导读:本段写自己因妈妈的呼喊而感到心烦。
终于有一天,家里真的出奇地静,因为妈妈生病了。她躺在床上,昏昏地沉睡着。我轻轻地叫了她几声,她没有醒。我忽然感到害怕,怕妈妈就这样离我而去,以后谁来疼我呢 我越想越伤心,不由得趴在妈妈身上,哭了起来。那一刻,我深深地领悟到,平日有妈妈在身边东叫西叫的,其实是我的幸福。而愚(yú)笨的我,竟然“身在福中不知福”。 [10] [⑩上面几句,写“我”听不到母亲的呼唤时,又“感到害怕”,甚至“哭了起来”,这与上文的“期待”是否矛盾 ]
段导读:本段写自己因为听不到妈妈的呼唤而感到害怕。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具体写了母亲呼唤自己的三件事。
[11] 现在,我还是常听到母亲的呼唤,但我已了解那一声声的呼唤,都是母爱的流露,都是亲情和关怀的表示。所以,每当我听到那熟悉的声音时,我总是很快回答:“妈!我在这里!”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写“我”已了解到母亲的呼唤是母爱的流露,是亲情和关怀的表示。这段回应文章开头,点明中心。
赞美母亲的名言名句的课件。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迸发出的巨大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 当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时,第一眼看到的人便是慈爱的母亲。你一次次听到的最美丽的声音,便是母亲的呼唤。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将使你感受到母爱的深沉。
二 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1.先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通顺,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事;然后和同桌一起交流一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老师更应放手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这两个环节中,学生既有自己学习的时间,也有和同桌相互交流的机会)
学生:课文通过写在三个不同地点,在母亲的三次不同呼唤中,“我”终于体会到了母亲的爱及母爱的伟大。
2.默读课文,找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并作上你喜欢的标记。想办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3.词语解释。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声嘶力竭:嗓子喊哑,力气用尽。
愚笨:头脑迟钝,不灵活。
三 共同交流,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母亲的呼唤”,每一次在什么地方,是在什么前提下发生的,妈妈每一次呼唤“我”,“我”分别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可以用表格、流程图等形式来记录你的学习成果。完成后大声读一读你找的句子。
此处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
次序
地点
发生的事件
我的感受
第一次
公园
玩儿捉迷藏时找不到我。
我幼年生活中最快乐的回忆。
第二次
海边
离开了妈妈的视线。
喜极而泣的神情,那声嘶力竭的呼喊,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
第三次
家里
叫我做事,提醒我做功课。
有些不耐烦,希望耳根清净些。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觉得“母亲的呼唤”里包含着什么。
学生:母亲的呼唤里包含着对“我”的担心、期望、教导,而这些都是对“我”的爱。
四 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它蕴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每时每刻都围绕在我们身边,温暖着我们。
2.你有过母亲呼唤时的甜蜜体验吗 说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甜蜜。
学生:当妈妈为我买来新衣服、好吃的东西时会呼唤我试穿、品尝。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3.课件出示,请大家大声齐读并记住这句歌颂母亲的名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这句名言既紧扣课文的主题“母亲的呼唤”,又是歌颂母爱伟大的名句。
4.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赞美母亲的名言名句。(课前应让学生积极去查找,并在搜集的过程中感受母爱的伟大、无私)
课件出示: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儿,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1.课文是通过三个具体事例来表达作者对母爱的深刻感受和甜蜜体验的。在教学中,可以“情感”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可以把课文第1自然段的内容制成精美课件,让学生得到快乐的视觉享受和甜蜜的情感体验,并由此导入新课。在教学三个具体事例时,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学习的自主权,打破教学常规和顺序,让学生自己选择先学习哪一个事例。
2.
陶行知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课本即生活的记录,教学即生活的阐释,课堂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学需要用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充实。在学习“作者回忆母亲和自己在公园的大树下捉迷藏的快乐、温馨的情景”这部分内容后,老师可及时让学生回忆自己童年和母亲在一起时最快乐的事情,从而勾起学生的快乐回忆和幸福体验。
1.选词填空。
愿望 希望 渴望 盼望
(1)我(希望)长大能成为一个画家。
(2)我心中最大的(愿望)是2012年到伦敦奥运会比赛现场为中国运动员加油。
(3)同学们(盼望)已久的六一国际儿童节终于来到了。
(4)失明的孩子多么(渴望)能看见光明啊!
2.修改病句。
(1)校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红花。
校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
(2)星期天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安徒生童话》。
星期天,我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安徒生童话》。
3.下面是一组关于动物的妙喻,你能试着连线吗
对母亲的不同称呼 口语中,对母亲有许多不同的称呼,包括妈、妈妈、妈咪或阿妈。有些地区(特别是古代)对母亲的称呼是娘、阿娘或娘亲等,满语称母亲为额娘。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家慈(父亲为家严),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对别人母亲的尊称是令堂或令寿堂。
母亲节 母亲节作为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间是每年的1月8日,而在中国、美国、加拿大和一些其他国家,则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还有一些国家的日期也并不一样。
康乃馨 康乃馨代表了爱、魅力和尊敬之情。与玫瑰所不同的是,康乃馨代表的爱比较清淡和温馨,适于形容亲情之爱,所以儿女多献康乃馨给自己的母亲。粉红色康乃馨传说是圣母玛丽亚看到耶稣受到苦难流下伤心的泪水,眼泪掉下的地方就长出来粉红色的康乃馨,因此粉红色的康乃馨成了不朽的母爱的象征。
萱草 萱草又叫忘忧草,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萱草就成了我国的母亲花。唐朝诗人孟郊写过一首《游子诗》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门堂,不见萱草花。”
^1
知识点详解
^2
①开篇总写,点题立意。
^3
②“轻柔”一词,写出了母亲的慈爱、温柔。“一步又一步”反映了母亲的声声呼唤对小宝贝产生的鼓舞力量。
^4
③“这”指代上述两个画面。“多么感人”“多么美丽”充分体现了母亲的呼唤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表达了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赞扬之情。
^5
④“总是”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慈祥”体现了母亲的温柔和善良。“温暖”反映了母亲的关怀给自己身心保护的感受。 ⑤说明母爱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6
⑥写出了“我”调皮贪玩儿的特点。
^7
⑦表达了母亲为“我”担心的心情。
^8
⑧这些词语属于对母亲当时的外貌、神情的描写,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无比关心和深切的爱意。
^9
⑨因为“我”当时还小,不懂得这是妈妈爱“我”的表现,所以觉得妈妈的呼唤很烦。
^10
⑩这些描写是儿童的真实心理反应。并不矛盾,说明母亲的呼唤使“我”刻骨铭心、幸福眷恋。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