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续写结尾。3.理解课文,懂得两则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懂得两则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续写一则寓言故事。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滥(làn)竽(yú)充数
[2] 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①“讲排场”表现在哪里 ]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②“三百人一齐吹”意味着什么 ] [3]
段导读:本段写齐宣王喜欢叫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有个南郭(ɡuō)先生,本来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情况,就到齐宣王那里,自称技艺高超,请求参加吹竽队。齐宣王把他编在吹竽队里,给他很高的待遇。 [4] [③齐宣王没有考察南郭先生的技艺,就把他编入队中,说明齐宣王是个怎样的人 ]每逢吹竽,南郭先生总是鼓着腮(sāi)帮,捂着竽眼儿,装腔(qiānɡ)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发觉。[④“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应用哪一个 ] [5]
段导读:本段写南郭先生混入齐宣王的吹竽队里。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的爱好与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他 [6] 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
段导读:本段写齐湣王喜欢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急忙偷偷地逃走了。
段导读:本段写南郭先生听到消息后逃走了。
邯郸(hán
dān)学步
从前,燕〔yān〕国寿陵有一个人,嫌当地人走路的姿势不好看,决定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去学走路。
段导读:本段写这个燕国人要到邯郸去学走路的原因。
一进邯郸城,他就觉得路上的行人走路的姿势十分优雅(yǎ),很有特点,就跟在行人后面一扭一摆地学起来。 [7] [⑤“一扭一摆”这个动作说明了什么 ]
学了几天,不见进步。他想,一定是我走路的习惯太顽固了,只有把原来的走法彻(chè)底忘掉,才有可能学到新的走法。于是,他抬腿、跨步、摆手、扭腰,都机械(xiè)地模仿邯郸人的姿势。 [8] [⑥“抬腿、跨步、摆手、扭腰都机械地模仿邯郸人的姿势”讽刺了什么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新的走法没有学会,原来的走法倒全忘了。当他返回燕国时,只好爬着回去。
段导读:第2、3自然段写模仿的过程和故事的结果。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懂得《滥竽充数》所包含的深刻道理。
其他寓言故事的课件。
一 导入
1.什么叫寓言 (指名回答)
小结:寓言这种文学作品形式,我们以前已经接触过,它往往是通过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来说明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
2.列举你所知道的寓言故事。(指名回答)
二 学习《滥竽充数》中的生字、新词,初读课文
1.自己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找出文中你不理解的字词,和同学一起讨论。
3.结合课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技艺高超 装腔作势 逃走
4.小声读课文。
三 理解故事内容
1.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1)“排场”是什么意思 (本文指齐宣王所喜欢的那种奢侈铺张的场面。“场”读轻声。)
(2)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齐宣王喜欢听竽,而且喜欢听三百人一起吹。)
(3)本段最后一句话“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这句话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2.指名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要用夸张的语调读描写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那几句话。)
(1)南郭先生“看到这个情况”,这个情况指什么 (齐宣王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2)“待遇”是什么意思 (本文指齐宣王给南郭先生的报酬。)
(3)“装腔作势”是什么意思 (装出一种腔调,做出一种架势,来蒙骗人或吓唬人。)这句话生动地描写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弄虚作假的丑态,最后一句话则说明了他很会作假,作假成功。
(4)就是这样一个根本不会吹竽的人,居然能在吹竽队成功地混下去,同学们来总结一下是什么原因。(客观原因:齐宣王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主观原因:南郭先生很会作假。稍作引申:制度的缺陷,包括选拔制度、岗位制度等。)
3.像这样一个不学无术、弄虚作假的人,难道真能这样永久混下去吗 我们接着看课文的第3、4两个自然段。(指名读)
(1)事情突然发生了转折,什么转折 (齐宣王死了,齐湣王继承了王位。)
(2)“脾气”是什么意思 (本文指性情好恶。)
(3)南郭先生为什么混不下去了 (齐湣王不喜欢合奏,他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了。)
(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分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5)师生共同小结:没有真正的才干,不会装会、弄虚作假、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是经不起考验的,他的真面目终究会暴露的。
老师:希望我们大家都不要做南郭先生那样的人,而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 拓展内容
1.以后你们可能会走上领导岗位,你们不仅自己不能做南郭先生那样的人,还要想办法不要给南郭先生那样的人机会,否则就不是混碗饭吃那么简单了,有可能会给国家、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现在就请大家想一想,你们准备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让南郭先生们无机可乘。
2.展开想象,说说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会怎么样。
滥
竽
充
数
齐宣王:合奏 南郭先生:充数
齐王:独奏
南郭先生:逃走
1.学会本课《邯郸学步》中的生字、新词。
2.懂得《邯郸学步》所包含的深刻道理。
《邯郸学步》的动画片。
一 播放《邯郸学步》的动画片
让学生说说故事内容。
二 学习、理解课文
1.读课文,自学字词。
2.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认读生字卡片。
dān邯郸 yān 燕国 xiè机械
3.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这个燕国人为什么要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去学走路
(2)他是怎么学走路的 结果怎样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1)那个燕国人去赵国邯郸学走路的原因:嫌当地人走路的姿势不好看。
想象:他心里具体是怎么想的
(2)“优雅”是什么意思 说说在你的印象里什么事物是优雅的。
(3)先让学生说说那个燕国人是怎么学走路的,再让学生通过表演加深印象。(开始时,一扭一摆。后来,彻底忘掉了过去的走法,机械模仿。)
(4)结果:新的走法没学会,原来的走法全忘了。最后,只好爬回去。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搬硬套,一味地机械模仿,不仅学无所成,而且会失掉固有的技能。
三 拓展延伸
1.举例说说,应该怎样学习做事情。
2.展开想象,说说这个人回国后会怎样。
邯
郸
学
步
姿势不好看机械模仿爬着回去
1.为了让学生理解“讲排场”一词,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排场”在这里是指三百人吹竽的大场面;理解“滥”字时可用选择字义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些不同形式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有效。
2.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训练学生用概括、简练的语言叙述和回答问题,不要复述课文,从而体现教学的文本性和工具性。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乐队(yuè lè) 待遇(dài dāi)
发觉(jué jiào)
爱好
(hào hǎo)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没有真正的(才干),而不会装会、弄虚作假、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是经不起考验的,他的真面目终究会(暴露)的。
3.成语填空。
(滥)竽充数 装腔作(势)
技(艺)高超 弄(虚)作假
4.根据成语的意思连线。
邯郸 邯郸的地名源于一座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因为城郭从邑,所以单旁加邑(阝)而成为邯郸。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我国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
东施效颦的故事 从前有位美丽的女子叫西施,她天生丽质。一次西施因为心口痛而皱眉头,她的邻居看见了,觉得西施这样更美。西施的邻居中有个叫东施的女子,相貌丑陋,她看见西施这样皱眉非常美丽,也模仿着捂住胸口皱起眉头。附近的富人看见她(东施),都关上门而不外出;穷人看见她(东施),带着妻子和孩子赶紧躲开。
我国最早的寓言 我国最早的寓言是散见于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寓言,这些寓言是先秦诸子散文,特别是《庄子》一书中那些有劝谕或讽刺性质的小故事,
如《鹬蚌相争》《画蛇添足》《杯弓蛇影》《庖丁解牛》《陷井之蛙》等。这些寓言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最初产生并流行于民间,
后来才被争鸣的诸子所采用,登上了书面文学的大雅之堂,
成为说理文章和讽刺文学的突出角色而广泛流传。
^1
知识点详解
^2
①表现在吹竽的乐队有三百人,而听的人只有齐宣王等极少数人。
^3
②意味着乐队声势之大,为南郭先生混在其中创造了条件。
^4
③说明齐宣王是个昏庸的人。
^5
④装腔作势。
^6
^7
⑤说明这个人只是机械地模仿别人的动作。
^8
⑥讽刺了忘掉一切,机械地模仿别人的丑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