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抓住重点词句,充分理解课文内容。2.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段落。3.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理解汤姆·索亚活泼勇敢、敢说敢做的精神。激发学生爱自由、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划分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的能力。3.了解全书内容,理解汤姆·索亚活泼勇敢、敢说敢做的精神。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32
汤姆(mǔ)·索亚历险记
(一)
[2] 汤姆·索亚是个聪明、调皮而又富有正义感的男孩儿,父母去世很早,包莉(lì)姨妈收养了他。他喜欢冒险,总想找机会练练胆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汤姆·索亚是个聪明、调皮而又富有正义感的男孩儿,喜欢冒险。
一天,汤姆对一个也喜欢冒险的孩子哈克贝利·费恩说:“嘿!今晚你敢不敢和我一起去坟场走走 ”
“当然!”哈克不假思索地回答。 [3] [①“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明了什么 ]
半夜,在通往坟场的路上,两个“志同道合”的男孩儿并肩走着。 [4] [②为什么在
“志同道合”一词上加上引号 ]路上黑乎乎的,不时传来猫头鹰的叫声,一阵冷风吹来,吓得他俩毛骨悚(sǒnɡ)然。他们刚走到坟场边上,忽然看到几个模模糊糊的身影,提着一盏灯笼,往这边走来。他们吓得赶紧躲到大树后面。[③“毛骨悚然”“赶紧”两个词说明了什么 ]
段导读:本段写汤姆和哈克夜晚去坟场。
“瞧!”汤姆低声说,“那是什么 ”
“鬼火,是鬼火!真是吓死人了!”
那几个身影慢慢走近了,原来是镇上的罗宾逊(xùn)大〔dài〕夫、乔(qiáo)和穆(mù)夫·波特。他们是来盗墓(mù)的,三个人正在为钱发生争执(zhí)。 [5] [④从他们为钱发生争执可以看出他们是一伙怎样的人 ]乔伸着拳头,骂骂咧(liē)咧地朝大夫比画着,大夫突然出手将他打倒在地。波特放下割绳子的刀子,向医生冲过去,两个人扭打了起来。大夫猛地挣脱了波特,从地上捡起一块木板,一下子把波特打昏在地。乔捡起刀子,出其不意地刺向大夫。大夫摇摇晃晃地倒了下去,压在波特身上。乔把刀子放在波特手上,然后四处张望了一下,离开了。 [6] [⑤请用四个字概括以上过程。]
段导读:本段写乔杀死了大夫。
四周又安静了下来,汤姆和哈克撒开双腿,朝着镇子飞奔了起来。他们不时惊慌地扭头往后看,好像有人在跟着他们似的。 [7] [⑥汤姆和哈克的以上动作说明了什么 ]终于到了镇上,两人靠在墙上直喘气。
“太恐怖(bù)了!”汤姆说,“咱们把它说出来吗 ”
“不行,咱们一定不能吱(zī)声。你想,要是咱们说出来,而警察又抓不住那个凶手的话,凶手是不会放过咱俩的。他弄死咱们还不像捻(niǎn)死两只小虫子一样。咱俩发个誓(shì)吧——发誓绝不说出去。” [8] [⑦“像捻死两只小虫子一样”说明了什么 ]
汤姆想了想,同意了。
段导读:以上三个自然段写两个孩子决定不把事情说出去。
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写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在坟场探险时目睹了一起凶杀案。
第二天,人们发现罗宾逊大夫的尸体和波特的那把刀子,他们逮〔dài〕捕了波特,准备等几天审判他。
[9] 汤姆心里很难受,他想去作证,然而一想起乔凶恶的目光,他就不寒而栗。但不去作证,又觉得良心不安。[⑧以上是对汤姆的什么进行了描写 “他想去作证,然而一想起乔凶恶的目光,他就不寒而栗”“觉得良心不安”分别说明了什么 ]最后,他打定了主意。
段导读:本段是对汤姆的心理描写。
第三部分(第12、13自然段):人们发现了罗宾逊大夫的尸体并逮捕了波特,准备审判他,汤姆决定出庭作证。
开庭时,波特被带上了法庭。他脸色苍白而憔悴。乔一口咬定是波特杀了大夫。波特那天喝得醉醺(xūn)醺的,又曾经被大夫打昏了,醒来时糊里糊涂的,发现刀子又在自己手上,身上还有好多血,也认为是自己杀了大夫。
段导读:本段写波特认为是自己杀了大夫。
接着,又有人证明刀子是在尸体旁发现的,还有人证明那把刀子是波特的。可怜的波特呻(shēn)吟了一声,用手捂住脸,他实在是后悔极了。 [10] [⑨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波特是个什么样的人 ]法庭就要宣判了。这时,波特的辩护律师站了起来,他请求过书记官后,说:“传证人汤姆·索亚!”
汤姆走了进来。法庭中微微骚(sāo)动了一下,人们都惊奇地看着他。
“汤姆·索亚,6月17日夜晚你在哪里 ”律师问。
汤姆看到乔铁青的脸,心里怕得要命,半天才说:“在墓地。”声音很小,只有前面少数人才能听到。乔的脸上露出轻蔑(miè)的笑容。
“在墓地什么地方 ”
“躲在坟旁的那棵大榆树后面。”
乔的身子几乎难以察觉地哆嗦了一下。
“有人和你在一起吗 ”
“有,我当时是和——”汤姆的声音越来越大了。[⑩句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 [11]
“等等,先不要说出他的名字。我们会在适当的时候让他出庭。说说你当时看到了什么。孩子,不要害怕,也不要漏掉任何细节。”
汤姆开始讲了起来。开头有点吞吞吐吐,渐渐地,话越来越多,声音也越来越大,越来越自然了。[汤姆的讲话越来越自然说明了什么 ] [12] 法庭逐渐安静了下来,大家张着嘴,屏声静气地听他讲着。他们被那毛骨悚然的故事迷住了。尤其是汤姆讲到下面这段话的时候,达到了高潮:
“大夫抓过木板狠狠一抡,穆夫·波特随即倒下。这时,乔拿过刀子跳了起来,然后——”
段导读:上面几个自然段描写汤姆讲述那天事情的经过。
噌(cēnɡ)!乔像闪电一样朝一扇窗户冲过去,翻出窗户,冲过路上所有想拦住他的人,跑了。波特被释放了。汤姆呢,一下子成了焦点人物。
段导读:本段写乔逃跑了,这为后文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四部分(第14~27自然段):写在法庭上,汤姆勇敢地指出了杀死大夫的是乔,不是波特。
[13] (二)
过了几天,汤姆的同学蓓(bèi)姬(jī)过生日,家里决定在山上给她举行野餐会,让孩子们都参加。餐后,孩子们都到山上的一个山洞里去了,听说谁也不知道里面有多深,他们想进去探险。汤姆和蓓姬走在最前面,他俩举着蜡烛,顺着黑乎乎的通道,津(jīn)津有味地欣赏着洞里的景观。 [14] [“谁也不知道里面有多深”,通道“黑乎乎的”,这些说明了什么 ]当小探险家的念头开始占据他们的心灵,他们不顾同学们的劝阻,一直往里走去。[“不顾同学们的劝阻,一直往里走去”表现了汤姆怎样的性格特点 ] [15] 过了一会儿,他们来到一个大洞,上面有好多蝙蝠,一大团一大团地聚集在一起。受到亮光的惊扰,蝙蝠铺天盖地地飞下来,尖叫着向蜡烛光猛扑过来。吓得他俩赶快跑开,拐过好几个洞才躲开了蝙蝠的追击。 [16] [“铺天盖地”一词说明了什么 ]
段导读:写汤姆不顾同学的劝阻,带着蓓姬走进山洞去探险。
突然,蓓姬说:“咱们这是到哪里了 ”
汤姆一愣,他发现自己也迷路了。两个人开始在里面乱走,还大声呼叫了好久。可是,既没有人答应,也没有找到回去的路。带的食物已经吃完,蜡烛也快用光了。 [17] [两个“也”字连用,说明了什么 ]两人又累又饿,艰难地在洞中摸索前行,希望能找到出口。有时实在困了,就躺下歇一会儿。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蓓姬越来越觉得没有希望了,可汤姆知道不能泄气。他总是对蓓姬说:“你放心,我们马上就会找到出口的,你很快就可以回到父母的身边了。” [18] [“蓓姬越来越觉得没有希望了,可汤姆知道不能泄气”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现了汤姆怎样的性格 “总是”“我们马上就会找到出口的”这些词句说明了什么 ]
段导读:本段写他们在山洞里迷路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汤姆和蓓姬去山洞探险,但是却迷路了。
就在这时,他看见前面二十多米的地方,有一只举着蜡烛的手,汤姆惊喜地大叫了一声。那手后面的身子出现了——天哪,是乔!原来他一直躲在山洞里。汤姆吓坏了,可他看到乔撒腿跑了。山洞里回声太大,可能他没有听清是孩子的声音。 [19] [乔为什么撒腿跑了 ]
段导读:本段写汤姆在山洞里发现了乔。
汤姆在山洞里走哇走哇,他也快泄气了。突然,一丝亮光透了过来。他手脚并用地爬过去,从一个小洞里挤出去,一下子看到外面奔流的大河!汤姆兴奋极了,赶紧去叫蓓姬。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蓓姬拉出了山洞。两人望着洞外蔚(wèi)蓝的天空,奔腾的河水,自由飞翔的小鸟,[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 [20] 高兴得不知怎样才好。一艘路过的船发现了他们,把他们送了回去。这时,镇上已经派人在洞里搜寻三天了。
段导读:本段写他们终于走出了山洞。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写汤姆在山洞里发现了乔,并最终和蓓姬走出了山洞。
他们在家休养了好多天,才恢复过来。这天,汤姆来到蓓姬家,蓓姬的爸爸撒切尔法官逗他说:“汤姆,你还想不想去山洞 ” [21]
汤姆笑着说:“再去一次也无所谓(wèi)呀!”[汤姆的话说明什么 ]
法官摇摇头,说:“你再也去不成了,我怕还有人像你们一样迷路,已经让人用大铁门把山洞锁死了。”
“啊!”汤姆突然一拍后脑勺,“乔还在山洞里呢!要把他救出来。罪犯应判刑,可不能憋死在山洞里呀!” [22] [汤姆的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
第三部分(第6~9自然段):写汤姆告诉撒切尔法官,乔还在山洞里,应把他救出来,审判他。
没几分钟,这个消息就传遍了小镇,人们立即返回山洞。洞门被打开了,暗淡的暮色中,呈现出一片凄(qī)惨景象:乔摊开手脚躺在地上,他已经饿死了。
段导读:本段写乔被饿死在山洞中。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写乔饿死在山洞中。
1.学会本课第一个故事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明白字义。
2.理清文章脉络,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复述课文。
课文的朗读录音,有关字词的课件。
一 导入新课
1.21世纪初《哈利·波特》风靡整个世界,昼夜之间哈利·波特成了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与英雄。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就塑造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青少年偶像英雄,那就是汤姆·索亚。有谁了解马克·吐温 请同学们介绍收集的马克·吐温的资料。
2.汤姆·索亚身上发生了很多有趣而又惊险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其中的两个小故事。
3.板书:汤姆·索亚历险记
二 教学设计
1.播放本课第一个故事的录音,让学生随录音认真地浏览课文,并且把不认识的生字标上记号。或借助字典,或问老师,或与同学交流,学习本课生字,要读准字音,明白字义。
2.初读课文第一个故事,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能否按照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然后老师小结,帮助学生理清全文脉络,划分段落,归纳总结出每段的段意。
3.课文第一个故事共有2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的介绍汤姆·索亚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在坟场探险时目睹了一起凶杀案。
第三部分(第12、13自然段):第二天,汤姆得知波特被抓后心里很难受。
第四部分(第14~27自然段):开庭时,汤姆勇敢地说出了真相。乔逃跑了,波特被释放,汤姆成了焦点人物。
4.小组合作学习。
(1)你觉得汤姆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和组内同学交流。
5.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补充,老师适时点评。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朗读,把握对人物的理解。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交流,学生可能认为故事内容精彩,可能认为人物语言精彩,只要有所体会即可。老师根据学生的感悟,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幽默、夸张的特点,读相关语段。
6.同桌之间试着复述这个小故事。
1.学习本课第二个故事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明白字义。
2.理清文章脉络,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复述课文。
课文的朗读录音,有关字词的课件。
一 谈话引入,自学生字、新词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主人公汤姆·索亚的性格,这节课我们再来接触一下小主人公,看看这次在他身上又发生了什么新鲜、刺激的事情。
2.请你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用你喜欢的方式认识它们。(和组内同学交流认识的生字,能读准字音,明白字义。老师出示字词投影)
3.指名读课文,检查自学效果。
二 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第二个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指名回答问题后,学生可根据答案的不统一性展开讨论,从中得到正确答案。课文第二个故事共有10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汤姆和蓓姬到一个山洞里去探险,结果迷路了。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汤姆在山洞里发现了乔,并最终和蓓姬走出了山洞。
第三部分(第6~9自然段):汤姆告诉法官,乔在山洞里,应把他救出来,审判他。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几天后,根据汤姆提供的线索,人们在山洞里找到了已经饿死的乔。
三 再读课文,体会中心
1.在认读生字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汤姆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从哪里能看出来 用“ ”画出相关语句,和你的同桌谈谈你的感悟。
2.个人汇报。(学生只要能够找到重点词语或句子,并能从中谈出自己的体会即可)
四 复述课文,熟悉内容
学生可依照板书进行复述,有一定的条理性,语句通顺,内容与课本大致相同即可。
汤姆·索亚历险记
1.本篇课文虽然较长,但因为是儿童小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将这两个故事复述出来,在复述的过程中感受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写作技巧。
2.小练笔:在原著当中,汤姆和蓓姬山洞脱险之后,汤姆夸张地吹嘘这次历险过程特别精彩。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部分内容的描写,尽情地展开想象,把他们这次探险的过程用汤姆的口吻讲出来。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汤姆·索亚是一个聪明、调皮、富有正义感的男孩儿。
(2)参与盗墓的三个人是罗宾逊大夫、乔和穆夫·波特。
2.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模模糊糊—(清清楚楚)
糊里糊涂—(明明白白)
摇摇晃晃—(稳稳当当)
3.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出(其)不(意) (毛)(骨)悚然 不(假)思(索)
不(寒)(而)栗 难(以)(觉)察 屏(声)静(气)
4.根据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形容吃东西特别有味或说话、阅读时很有兴趣的样子。(津津有味)
(2)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铺天盖地)
(3)形容极大的力量。(九牛二虎之力)
5.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劝阻—(劝告) 聚集—(聚拢)
立即—(立刻) 搜寻—(寻找)
马克·吐温 (1835~1910),美国作家。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斯。当过排字工、记者、淘金人、领航员。1865年发表短篇小说《卡拉维拉斯县著名的跳蛙》,其幽默风格得到的好评。第一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含著),代表作长篇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篇小说《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其作品以方言和民间口语写活生生的现实,开辟了新的现实主义道路。
马克·吐温的幽默 (1)马克·吐温有一次乘火车去一所大学讲课,因为时间紧张,他十分着急,但火车却开得很慢。这时,过来一位检票员,向他问道:“先生,您有票吗 ”
马克·吐温说:“给我补一张儿童票。”检票员仔细地打量他之后说:“真有意思,我看不出您还是一个孩子哩!”
马克·吐温回答:“现在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不过,我上车的时候还是孩子。”(2)马克·吐温有一次到某地旅店投宿,别人事前告知他此地蚊子特别厉害。他在服务台登记房间时,一只蚊子正好飞来。马克·吐温对服务员说:“早听说贵地蚊子十分聪明,果如其然。它竟会预先来看我登记的房间号码,以便晚上对号光临,饱餐一顿。”
服务员听后不禁大笑。结果那一夜马克·吐温睡得很好,
因为服务员也记住了房间号码,提前进房做好了灭蚊防蚊的工作。(3)一天,马克·吐温外出乘车。当列车员检查车票时,他翻遍了每个衣袋,也没有找到自己的车票。刚好这个列车员认识他,于是就安慰马克·吐温说:“没关系,如果您实在找不到车票,那也不碍事。”“咳!怎么不碍事,我必须找到那张该死的车票,不然的话,我怎么知道自己要到哪儿去呢 ”(4)某一个“愚人节”,有人为了戏弄马克·吐温,在纽约的一家报纸上报道说他死了。结果,马克·吐温的亲戚朋友从全国各地纷纷赶来吊丧。当他们来到马克·吐温家的时候,只见马克·吐温正坐在桌前写作。亲戚朋友们先是一惊,接着都齐声谴责那家造谣的报纸。
马克·吐温毫无怒色,幽默地说:“报道我死是千真万确的,不过把日期提前了一些。”
(5)有一次,别人问马克·吐温,是否记得他第一次是怎样挣到钱的。他想了很久,然后说:“对,我还记得很清楚,那是我在小学读书的时候。那时,小学生们都不尊重自己的老师,而且不爱惜学校的财产,经常弄坏桌椅。于是我们学校就订出一条规则,凡是有哪个学生用铅笔或小刀弄坏了桌椅,那么他就将在全校学生面前受到挨打处分,或者罚款五元。一天,我弄坏了我的书桌,只好对父亲说,我犯了校规,要么罚五元,要么在全校学生面前受到挨打处分。父亲说当着全校学生的面挨打真是太丢脸了,他答应给我五块钱,让我交给学校。但是在给我这五块钱之前,他把我带到楼上,狠狠地揍了我一顿。我想,我既然已经挨过一顿打,于是决定当着全校学生的面再挨一顿,以便把那五块钱保存下来。我真的这样做了,那就是我第一次挣到的钱。”
^1
知识点详解
^2
^3
①说明哈克也很勇敢,想去冒险。
^4
②“志同道合”一词加上引号,带有戏谑的意味,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孩子们自由活泼性格的喜爱和赞赏。 ③说明他们两个受惊吓的样子。
^5
④是一伙唯利是图的人。
^6
⑤同伙火拼。
^7
⑥说明他们两个非常害怕。
^8
⑦说明了乔杀死两个孩子是轻而易举的事。
^9
⑧对汤姆的心理进行了描写。“他想去作证,然而一想起乔凶恶的目光,他就不寒而栗”表现出了汤姆的矛盾心理。“觉得良心不安”说明汤姆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孩子。
^10
⑨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极了,说明波特还有良知,不算很坏。
^11
⑩表示声音的停顿。
^12
说明汤姆的情绪越来越稳定。
^13
^14
说明山洞里很危险。
^15
表现了汤姆喜欢冒险的性格特点。
^16
说明蝙蝠很多。
^17
说明他们的处境很危险。
^18
重点句解析: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出了汤姆的坚强、勇敢。“总是”说明他非常关心蓓姬,表现出了他的善良。“我们马上就会找到出口的”表现出了他的乐观。
^19
因为乔没听出来是孩子的声音,以为有人来捉他了,所以逃跑了。
^20
用来烘托他们脱离险境后的心情。
^21
说明汤姆的勇敢,上次进洞吃了很多苦,差点儿送了命,但是如果再去一次,汤姆也并不害怕,真是个勇敢无畏的孩子。
^22
表现了汤姆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