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爷爷的芦笛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爷爷的芦笛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11 15:2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2.了解爷爷的芦笛声带来的不同意蕴,体会“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的含义。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品味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芦笛声音的优美、芦笛声所带来的无限遐思与力量。明白经历风雨,见世面,接受实践锻炼对自己的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1.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2.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4
 爷爷的芦笛
在强强的眼里,爷爷的小闸(zhá)
屋是个好玩儿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①本句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小闸屋的 ] [2] 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áo)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里,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更有趣的是,海边长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一片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儿…… [3] [②“三折两卷”,说明了什么 ] [4]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强强挂念爷爷的小闸屋。
转眼间又到了苇叶葱茏(lónɡ)的五月。强强来到爷爷的小屋。
段导读:本段写强强在五月来到爷爷的小屋。
五月间的海水变得柔和温润。 [5] [③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的“温润” ]海面上平静得出奇,海风带着初夏的温馨(xīn),拂过强强柔嫩的脸颊。 [6] [④“柔和”“平静”二词在下文中有没有对比点 作用是什么 ]
“爷爷,爷爷,我们做芦笛去!”
“好的,我们这就去。”
强强拉着爷爷的手来到芦苇丛生的地方。爷爷折下一片苇叶,做了一支芦笛。清脆的笛音传得很远,招引来好些海鸟,在大海边飞来飞去。 [7] [⑤“清脆”一词写出了笛声怎样的特点 ]强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段导读:本段写爷爷做了一支芦笛。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强强到了爷爷的小闸屋,并拉着爷爷做了一支芦笛。
[8] 夜晚很快就到了。[⑥“夜晚很快就到了”意味着什么 ]爷爷说:“你先睡,今晚有潮汛(xùn),我得去查看查看。你一个人留在屋里怕不怕 ” [9] [⑦写“今晚有潮汛”的目的是什么 ]强强说:“放心吧,爷爷,我不怕。”
段导读:本段写晚上要来潮汛,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四溅的浪花和水珠喷洒在窗户上。狂吼的海风摇撼(hàn)着小屋。这小屋好似一艘在波峰浪谷中颠簸(diān
bǒ)的小船,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 [10] 〔mò〕的危险。[⑧“狂吼”“摇撼”“颠簸”这些词语写出了风浪怎样的特点 ] [11]
段导读:本段写潮汛来时大海上的景象。
强强裹紧被子,蜷(quán)缩成一团,[⑨“裹紧”“蜷缩”二词说明了什么 ]他大声呼喊:“爷爷!爷爷!”可是听不到任何回答。 [12] [“听不到任何回答”说明了什么 ]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
段导读:本段描写强强在风浪中非常害怕。
哗——哗——海水不知疲倦地一浪接着一浪。强强焦急起来,他想:“爷爷呢 爷爷在哪儿 应该去把爷爷找回来!” [13] [强强这时候为什么想起了爷爷 ]他哆嗦(duō
suo)着下了床,刚要开门,呼的一声,一阵狂风把门吹开了,狂风裹挟(xié)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lù)漉的。门外伸手不见五指,强强赶紧缩回脚,关好门,又钻进了被窝。
段导读:本段写强强想去找爷爷,但是却被风浪吓了回来。
  第三部分(第7~10自然段):写强强在小闸屋里度过狂风暴雨之夜。
强强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漫漫长夜。[这个长夜比平时更漫长吗 ] [14] 不知过了多久,蒙眬(lónɡ)中,他仿佛听到,在逐渐平息下来的风涛里,夹杂着一种奇特的声响。
段导读:本段写强强听到爷爷的芦笛声。
啊,爷爷的芦笛! [15] [本句单独一段,其用意是什么 ]
“爷爷!爷爷!”强强情不自禁地大喊起来。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情不自禁”和“一干二净”写出了怎样的心情 ] [16] 这时候,他觉得自己变得勇敢起来。强强想起了爷爷平时爱说的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 [17] [
“不沾点儿海水”指什么 “长不结实”指什么 整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
段导读:本段写强强在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后变得勇敢起来。
  第四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强强经受了考验,懂得了爷爷说的“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的道理。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词语卡片,检查字词的文字课件。
一 揭示课文题目,启发谈话
1.你看到过大海吗 你见过海上礁石上的吊脚楼吗 风雨交加的夜晚,让你孤身一人住在那样的小屋里,你会害怕吗 《爷爷的芦笛》会带你走进一个充满诗情画意而又神秘的氛围里,感受大海的温柔与狂暴,体味大自然的美好和人生成长的味道。
2.板书课文题目:爷爷的芦笛
二 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弄懂下列词语的意思。
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翔。
婉转:声音高低起伏很动听。
温润:温暖湿润。
驱赶:赶走。
3.检查初读情况。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三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
2.本文共有13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强强挂念爷爷的小闸屋。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强强到了爷爷的小闸屋,并拉着爷爷做了一支芦笛。
第三部分(第7~10自然段):狂风暴雨之夜,强强在小闸屋里度过。
第四部分(第11~13自然段):强强经受住了考验,懂得了爷爷说的“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的道理。
3.分段朗读课文。
4.试说课文主要内容。
文章写了少年强强到海边找爷爷,并独自在爷爷的小闸屋里过夜,历经恐惧,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一事。文章给人以这样的启示: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得让他们经历风雨,见世面,在实践的锻炼与挑战中学会坚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课文中的语言。
2.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意思。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践锻炼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重点文字的课件,暴风雨的影音文件。
一 谈话导入,提出质疑
1.同学们,《爷爷的芦笛》这篇课文三次写了爷爷的芦笛声,分别是什么样的 (悠扬,清脆,奇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强强的想象里,爷爷的芦笛声给了他怎样的感受。
出示:在强强的想象里,爷爷的芦笛声    。(学生说)
2.提问质疑,梳理问题。
请你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 略读第一部分
1.请你在课文中找出描写芦笛的语句,抓住重点词语,谈谈你的理解。
2.默读自学,画语句,写批注。
3.和你的伙伴说说你的理解。
4.集体交流。
学生:我从“婉转悠扬”感受到芦笛的声音很悦耳。在强强的想象里,大海是那么富有诗意,碧海蓝天,海鸟飞翔,爷爷的芦笛声是那样婉转悠扬,这一切都令强强十分向往。
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一片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儿……”理解为什么声音中还有浓浓的海水味儿。
学生:因为芦苇是在海边生长的,由它的叶子做成的芦笛的声音一定有特别的地方,所以说它有浓浓的海水味儿。
5.练习朗读。
通过对第一部分的学习,我们感受到强强特别向往爷爷的小闸屋,还感受到爷爷是一位十分能干的人。“一片普普通通的苇叶……”(引读第一自然段)强强是多么希望能去爷爷的小闸屋啊,转眼间又到了苇叶葱茏的五月,强强终于如愿了……
三 精读第二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过渡:那么,现实生活中的大海、爷爷的芦笛声是否也那样美好呢
2.抓住描写芦笛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我从爷爷的动作“折”“卷”能看出芦笛做起来很简单。我从“招引”一词体会到了芦笛的声音不仅“我”爱听,连海鸟也喜欢。
学生:优美的芦笛声伴着可爱的海鸟,多么和谐的画面。
老师: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爷爷的芦笛声是怎样的 给强强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清脆、婉转悠扬。强强感到十分高兴。
抓住学生对文章感兴趣的地方,引导学生体验文中的情景和作者的情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充分表现自己的感受,这样就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请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次描写芦笛的语句。
4.指名朗读。
四 精读第三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默读课文第三部分,画出描写芦笛的语句。
2.学生默读,画句,写批注。
3.交流。
老师:强强经历的是怎样漫漫的长夜
学生:强强经历了一个恐惧的长夜,伴随他的是大海的狂怒、环境的恶劣,“四溅、喷洒、狂吼、摇撼、摔打”等词语能充分加以体现。
学生:强强经历了一个独自承受狂风海浪的夜晚。
4.播放大海狂怒的片段,充分感受夜晚环境的不平常。与白天相比,大海是狂怒的,真是喜怒无常啊!
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不平常”来深入理解强强当时的心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大海的“不平常”,在交流中理解强强的“不平常”。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也使学生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互相学习,共享成果。
五 精读第四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第四部分。
2.如此不平常的夜晚,你们从未经历过,强强也从未经历过。强强害怕极了,这时强强听到了奇特的声音,这是什么声音 这个声音使强强意识到了什么
学生:这是爷爷的芦笛发出的声响。芦笛声将他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他意识到在风浪面前自己要勇敢和坚强起来。
3.“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小组讨论并交流对爷爷平时爱说的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爷爷的话想要告诉大家,平静的大海,练不出勇敢的水手!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生:“沾点儿海水”指经受大风大浪的实际锻炼;“结实”指健康、茁壮地成长。
在老师的层层追问下,不仅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同时也更好地理解了强强变得勇敢起来的原因,体会了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 回归整体,拓展升华
1.这是一篇短小精悍、行文优美、又不乏哲理的文章。题目《爷爷的芦笛》既是文眼,又是全文的主线索。文章中前半部分描写了生活在海边的爷爷做芦笛,吹芦笛,再加上蓝天碧海,景色宜人,令强强深深地向往与眷恋;后半部分描写潮汛来时,漆黑的夜晚狂风大作,海水狂怒,肆意袭卷;爷爷的小闸屋在波峰浪谷中颠簸,随时将被巨浪淹没,以及在爷爷小屋独处的强强的焦急与恐惧。最后描写了强强在大浪的余波声中,再次听到爷爷悠扬的笛声,想起了爷爷平时爱说的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从而使得自己变得勇敢起来。
2.老师提升:同学们,在人生道路上,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也有艰难困苦的时候,这就是生活。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需要坚强,我们需要勇气,我们需要磨砺……让我们勇敢地面对一切,让自信与成功写在我们的脸上!
  爷爷的芦笛
记忆中的小闸屋——小闸屋的快乐时光——漫长的狂风巨浪之夜
    ——在经历风浪中成长
  1.这篇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很多,在学生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特别提醒他们留意。可以让学生边读边画,以此加深印象。
2.
语文学习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形象性,重在感受、体验,不强调理性分析。这篇课文,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体会的情感基础,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经过讨论发表意见,而不要刻板地逐字逐句讲解,也不要制定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允许学生有不同层面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精神上得到不同的满足。
1.把左右可以搭配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2.请你写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写了少年强强到海边找爷爷,并独自在爷爷的小闸屋里过夜,历经恐惧,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故事。
3.把说法正确的句子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是(②)。
①海边的孩子只有经常在海中游泳,身体才会长得健壮。
②海边的孩子只有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才会健康、茁壮地成长。
③海边的孩子因为经常沾水,所以肌肉特别发达。
4.请你写出相应的成语。
拔节的竹笋——(天天向上)
孔子拜师——(不耻下问)
老鼠钻进书箱里——(咬文嚼字)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芦苇赞 没有到过白洋淀的人,总以为白洋淀就是白茫茫的一片。古往今来,鲜花、芳草、青松、翠竹,都曾得到诗人和画家的青睐(lài)。而芦苇往往很少被注意和重视。其实,这平平凡凡、朴实无华的芦苇,是很值得人们赞美的。盛夏时节,每根芦苇从秆到叶都是鲜绿的,绿得闪闪发亮,嫩得每片叶子都要滴出水来,临风摇曳,婀娜多姿,显示出一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一根芦苇,应该说是微不足道的,也是脆弱的、无力的,只要大风一吹,就很容易折断,也许芦苇深知自身这个弱点吧,它从来不会单独存在,总是集群而生,聚众而长。只要有芦苇的地方,就是一簇簇,一片片,繁繁茂茂,蓬蓬勃勃,成林成海,风吹不断,浪打不倒。这时候,你一点儿也不会觉得芦苇弱小,它给人留下的是众志成城、气势磅礴的壮观。芦苇易生易长。每年冬天被全部砍光,第二年春天,一阵春风,几场春雨,又长出新的芦苇,一年又一年,总是生机勃勃。芦苇,虽然不能在高楼大厦中做柱做梁,但在广大农村却是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它虽然不名贵,但人们却可用它编织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用具;它虽然不像金石那样坚硬,万古不朽,
但它却可以变做纸浆,造出洁白柔美的纸来;就连那些苇梢碎叶,
也可以用来驱寒取暖、烧火做饭。这就是芦苇,值得赞美并应该得到赞美的芦苇。
水手的故事 一个记者在海边采访了一位水手。记者问水手:“你们一家都在海上工作吗 ”水手说:“是的。”“那你的家人呢 ”“都不在了。”水手回答。记者问:“他们都是怎么死的 ”水手回答:“我爷爷被鲨鱼吃了,我爸爸被海水卷走了,前不久我哥哥也溺水而亡。”记者听后,哀叹了一声,然后很严肃地告诉水手:“如果我是你,我从此永远不下水。”水手问记者:“我想请问一下你的家人都健在吗 ”记者答:“都不在啦。”水手又问:“能告诉我他们是怎么死的吗 ”记者说:“我爷爷很安详地死在家里,我爸爸也是死在家里,我的哥哥也是死在家里。”水手没有学问,却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如果我是你,我永远都不回家。”
^1
知识点详解

^2
①从强强的角度写出了小闸屋是个神奇美丽的地方。
^3
②说明了爷爷的手巧。
^4
^5
 ③“温润”是皮肤获得的一种感觉,写出了初夏的海是浪漫与温馨的,体现出作者对海的感受的细腻。
^6
  ④与下文的“狂怒”“喷洒”“摇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了大海的变幻无常。
^7
  ⑤写出了笛声的优美。
^8
  ⑥意味着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
^9
  ⑦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10
  ⑧写出了风浪很大的特点。
^11
  ⑨说明了强强非常害怕。
^12
  进一步说明了风浪之大,强强的呼喊声淹没在风浪中。
^13
  想找爷爷表现了孩子害怕的心理。
^14
  不是。因为强强害怕才感到夜的漫长。
^15
  强调在恐惧时爷爷的芦笛声给强强内心极大的安慰。
^16
  写出了盼望爷爷归来时的喜悦心情。
^17
  重点句解析:“不沾点儿海水”指不经受大风大浪的磨炼;“长不结实”是指不能变得勇敢、坚强。整句的意思是说只有经历风雨,经受磨炼,才能变得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