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11 15:27:1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江畔(pàn)独步寻花
[唐]杜 甫
[2]
[①首句点明了什么 “花满蹊”说明了什么 ]
[②“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试作简要分析。]
[③“留连”一词写出了什么 这句话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 ]
[④“娇”写出了怎样的声音 “恰恰啼”说明了什么 ] [3]
[4] 寒 食
[唐]韩 翃(hóng)
[①处处“飞花”,说明了什么 ]
[②为什么要写“柳”呢 ]
[③“轻烟散入”四个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
[5]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6] [①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间隔“一水间” ]
[②“钟山只隔数重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③本句再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绿”字在这里有什么特殊用法吗 ]
[④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1.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蹊、恰”等词的意思。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课文插图为背景的课文录音课件。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江畔独步寻花》,首先介绍一下作者。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宋以后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一生写诗1500多首,被尊称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2.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古诗。(播放以课文插图为背景的课文录音,把学生带入意境。)
3.解释题目。
(1)读一读题目,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江畔”就是江边的意思;“独”就是一个人;“寻”就是寻找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诗人在江边一个人寻找着花朵。
学生:江边有一个人独自寻找一种花。
老师解题:这首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春暖花开的时节,杜甫本想寻伴同游赏花,未能寻到,只好独自沿锦江江畔散步,每经历一处,就写一处;写一处,又换一意;一连成诗七首,共成一个体系,同时每首诗又自成章法。这首诗为组诗的第六首,记叙了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描写了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理解诗题的同时介绍写作的背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意)
(2)带着感情朗读题目。
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就圈出来,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它们。
2.指名读古诗,注意纠正字音。
3.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如果是一些简单的问题,当时就可以让同学帮助解决。如果是一些较难的问题,就暂时保留,在理解诗句的时候适时解决)
三 品词赏句,理解诗意
1.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1)指名读。
(2)你读懂了什么 “蹊”是何意 写出了黄四娘家的什么特点
学生:我通过看书上的注解,知道“蹊”是小路的意思。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长满了花,很多的花把花枝都压下来了。
学生: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数不胜数的花朵压得花枝垂下了头。
老师指导学生理解“满”“压”“低”几个字,就把黄四娘家花多的特点感受出来了。
(3)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和重音,要读出诗的韵味)
2.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指名读。
(2)黄四娘家的花很多,这些花怎么样 你是如何知道的
学生:五颜六色的花引来了无数的蝴蝶,头顶还有自由自在的黄莺在啼鸣。
学生:那么多的鲜花,散发着阵阵花香,不仅吸引来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还引得可爱的黄莺自由自在地高声鸣唱。
学生:这些花在春风的沐浴下盛开得太热闹了,你看,花丛上有成群的蝴蝶在飞舞,树枝上还有可爱的小黄莺在放声歌唱。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诗的意思: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婉转动人。让学生通过“留连”想象到花朵的芬芳。“留连”,依恋而不忍离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艳。
(3)想象:如果蝴蝶、黄莺会说话,它们看见这么多这么美的花,会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提高想象力的同时又有利于感受花的芬芳鲜艳)
(4)指导朗读,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齐读。
四 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1.读了这首古诗,你眼前会浮现出哪些景物 (鲜花、小路、蝴蝶、娇莺)
2.你能结合诗句想象一下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是什么样子的吗
3.当我们融入这花的海洋,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听着悦耳的鸟鸣,你想说些什么
4.带着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来读。
五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江畔独步寻花  愉悦
1.学习《寒食》《泊船瓜洲》,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课文插图为背景的朗读指导课件。
一 学习《寒食》
1.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谁愿意背一背这首古诗 (指名背诵)
(2)启发谈话: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寒食》这首古诗。“寒食”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一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
(3)简介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代诗人。他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
2.诵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然后通过自学认识它们。
(2)指导学习第一句诗。(通过第一句诗的学习,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后面的诗句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
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
①把诗句划分成词语。(春城/无处/不/飞花)
②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查字典、看注释。
③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飞舞着柳絮杨花。)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诗。(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老师进行桌间巡视,个别问题个别指导解答,发现共性的问题,可以全班共同讨论交流)
(4)自学汇报。
后三句的意思是:寒食节东风吹得皇宫中的柳枝斜飘。黄昏时,皇宫里开始赐火烛;轻烟飘散进入王侯贵族家。
(5)指导朗读。
①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舞杨花柳絮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②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 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
(6)在学生入情入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7)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二 学习《泊船瓜洲》
1.直接导入。
我们继续学习下一首古诗《泊船瓜洲》。
2.揭题讨论。
(1)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 “瓜洲”在这里指什么 (泊船:停船靠岸。瓜洲:在这里是地名。)
(2)你了解这首古诗的作者吗 谁来介绍一下
(3)老师适时介绍王安石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宋神宗熙宁八年,王安石奉诏第二次北上入京任宰相,由钟山出发沿江而行,途中泊船瓜洲渡口时写下。诗人第一次任宰相时实行政策,事业未成,竟被罢免,这次是第二次北上入京。本诗是诗人奉命进京任宰相的喜悦心情的真实写照。但又为改革能否成功而顾虑重重,因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希望早日离开官场返回故乡的愿望。
3.诵读古诗,整体感知。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自由读(画出不认识的字,然后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认识这些字),指名读(纠正字音),范读(使学生感受诗的韵律),齐读。
(2)结合插图、注释,自解诗意。
看看插图,可以用简笔画表示诗意,也可根据注释说说诗意。同桌可相互交流。(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更远一些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啊,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园 )
(3)想意义悟情境,入情境悟感情。
傍晚,来到了江边,望到了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想到了什么,又会讲些什么呢 把你所想的、所要讲的说给同桌听。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出示课件: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你独自一人在外漂泊,心里会怎样想 (想家)带着这样的思乡之情再读诗文。
(5)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寒  食 



洲赞春、思乡
  1.在《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可以播放一些抒情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作者寻到了什么花,还寻到了什么样的景。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够想象出很多情景来:桃花在春天的感召下开得多么旺盛!杏花开了,就像天边的彩霞!玫瑰也竞相开放。小喜鹊也飞来凑热闹了……
2.
教学设计中要掌握好时间。在课堂上,老师要精讲、少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去解疑,并时时注意学生解疑后对方法的总结。
3.
在《泊船瓜洲》一诗的拓展学习上,可选择一些相近题材、情感的诗文,如《乡愁》,这样容易帮助学生体悟生活经历中尚难理解的去国离家的情感;一首是古体诗,一首是现代诗,这样就拓宽了学生阅读的时间跨度;一首是思家,一首是思家更思国,实现了情感升华,同时会深化学生的情感内涵。
1.填空。
《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这首诗记叙了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描写了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2.把诗句补充完整,解释加点的词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
恰恰啼。
(1)蹊:小路。
(2)留连:十分留恋,舍不得离开。
(3)恰恰:象声词,这里形容声音非常和谐动听。
3.填空。
《寒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韩翃。《泊船瓜洲》的作者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这首诗记叙了作者傍晚停船瓜洲所看到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赞春及思乡之情。
4.把诗句补充完整。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杜甫趣事——诗宴待客 杜甫虽然是个大诗人,但是他家里很穷。一天,几个诗友突然来访,这可难为杜甫了,因为他家里实在太穷了,拿不出一点儿好菜来招待朋友们。正在犯难的时候,杜甫发现灶房间有一把韭菜、两个鸡蛋和一大盘豆腐渣,他顿时转忧为喜,从容地请客人入座闲谈,自己忙着准备饭菜。不一会儿,杜甫就做好了三菜一汤摆在桌上。第一碗是炒韭菜,上面放着两个蛋黄;第二碗也是炒韭菜,上面甩着蛋白;第三碗是清蒸豆腐渣,上面什么都没有;最后是一大碗韭菜豆腐渣汤,上面还漂着几片洁白的蛋壳。杜甫对客人们说:“诸位光临寒舍,我深感荣幸,特备‘诗宴’,以表寸心。”当客人们有些纳闷时,杜甫指着第一碗菜说:“这叫‘两个黄鹂鸣翠柳’;”指着第二碗菜说:“这是‘一行白鹭上青天’;”指着第三碗菜说:“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指了指最后一大碗汤说:“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客人们听了恍然大悟,鼓掌叫绝。
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清明节前一日。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相传寒食节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后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介子推生前有诗云:“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为示纪念,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王安石改诗 王安石做了宰相后,在政务闲暇时,常常翻阅各地送来的诗文。有一天,他看到广东有个秀才写的诗:“彩蝶花间舞,蝉虫树上鸣。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他看了第一、二句,点头称赞;看到第三、四句,便禁不住暗笑起来。一打听,是一位多年不第的秀才所书。王安石心想,这样糊涂的秀才,怎么能考得上呢 于是,他把后两句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
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去宰相职务。真是无官一身轻,王安石到各地去游玩。一天,他来到潮州。晚上,明月当空,花香扑鼻,王安石便到寓所的花园赏月。不多久,来了一位老人,王安石便邀他一起赏月。老人告诉他没有空闲奉陪。原来老人是这里的花匠,是来捉黄犬虫的。这种虫一到晚上,就在花心里睡觉,糟蹋花朵。说着,老人捉来一条虫交给王安石看,这是一条黄色的小毛虫。
正当王安石借着月光看那条小虫时,忽然听到空中一阵鸟鸣,极其婉转悦耳。他感到奇怪,因为鸟儿在晚上是不叫的!老花匠说:“这是本地一种稀罕的鸟儿,常在晚上鸣叫,明月当空,叫得更欢,所以本地人叫它明月鸟。”
听了老花匠的话,王安石感到很内疚,想起几年前乱改那位秀才写的“明月诗”,完全是因为自己无知而铸成的大错。后来,王安石还专程拜访了那位秀才,并当面表示了歉意。
^1
知识点详解

^2
  ①点明了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花满蹊”说明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  ②形象地描绘了密密层层,沉甸甸的春花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③写出了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④“娇”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正在鸣叫。
^3
  ①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  ②与第一句一样,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这个镜头来侧面描写游春盛况。  ③生动描绘出一幅皇宫中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了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嘚嘚的马蹄声,恍如身临其境。
^4
知识点详解

^5
知识点详解

^6
  ①这是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②表达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③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原来是形容词,在这里变成动词了。  ④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