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乘法分配律 同步练习
1、判断对错。
(1)39×22-39×2=39×22-2 ( )
(2)39×22-39×2=39×(22-2) ( )
(3)39×28+39×72=39×28+72 ( )
(4)39×28+39×72=39×(28+72) ( )
(5)39×12=39×(12-2) ( )
(6)39×12=39×(10+2) ( )
2、根据乘法分配律,在□里填数,在○里填运算符号。
(1)36×44+36×54= 36 × (□ ○ □)
(2)27×102-27×2= 27×(□ ○ □)
(3)26×999 + 26 = □ × (□ ○ □)
(4)72×101= □ ○ □ ○ □
3、用简便方法计算。
36×25 125×(8+10) 25×12×4
76×99+76 102×88 23×15+23×85
16×106-16×4-16×2 32×25×3×125
4、小华骑自行车去郊游,她前8分钟走平路,每分钟以250米的速度前进;后8分钟走山路,每分钟以125米的速度前进。
(1)小华一共行了多少米? (2)平路比山路多多少米?
5、小货车每次运货6吨,大货车每次运货8吨,大小货车共运货25次,一共可以运多少吨?
3.2 乘法分配律 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借助乘法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从形式上进行正确的表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环节预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导入。
师:同学们,最近学校给我们四年级的小朋友订了新校服,我从总务老师那里了解到这样一条信息:
媒体出示:学校购买春装校服,每件上衣30元,每条裤子25元。
出示问题:买这样的4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2.尝试解决问题。
师:请你试一试!(巡视中,发现不一样的方法。)
3.反馈交流。
指名板演。
方法一: (30+25)×4
=55×4
=220(元)
方法二: 30×4+25×4
=120+100
=220(元)
师:你们看懂他们是怎么想的吗?
指名学生分别说一说两个算式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利用媒体进行演示:用长方形表示一件上衣(价钱),用梯形表示一条裤子(价钱)
追问:这两个算式有怎样的关系呢?
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求出了4套校服总共多少元,我们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接起来,组成一个等式。
板书:(30+25)×4=30×4+25×4
4.拓展。
(1)刚才我们算出了4套校服要多少钱,如果买这样的6套校服一共需要多少钱呢?
师:你能不能用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结果多少?这两个算式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板书:(30+25)×6=30×6+25×6
(2)进一步引导:除了把长方形看作上衣,梯形看作裤子,组成一套衣服以外,我们还可以看作什么呢?
如果把长方形看作桌子,梯形看作椅子,每张桌子的价钱是100元,每把椅子的价钱是60元(板书),我们又可以求出什么呢?怎么列式?口算一下!
板书:(100+60)×6=100×6+60×6
学生思考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自由发散思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合作探究
1.举例进一步体验。
师:在刚才的问题中我们找到了3组等式,这样的等式还有没有呢?你能不能写出两个算式,组成这样的等式。想好后请你把它写下来。
展示3组算式后追问:这3组算式都相等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测学生可能会从3个层面加以说明:一是利用计算结果;二是回到刚才的问题情境进行
解释;三是用“几个几加几个几等于几个几”来说明。
分两个层次处理:先反馈“算”的情况;再反馈想“几个几”的情况。
师:这样的算式还有吗?写这样的等式你有什么经验呢?(你是怎样根据左边的算式写出右边的算式来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结合算式指一指)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刚才同学说这样的等式写也写不完,那你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把所有的等式都代表了呢?
板书:(a+b)×c=a×c+b×c
2.揭题。
师:我们刚才发现并用字母表示的这个规律,在数学中叫“乘法分配律”(板书)。
看教科书第26页内容,让学生读一读。
3.联系学生经验进行举例。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有没有用到过这样的规律呢?
若学生举不出,则教师提出。例如:
出示长方形。学生质疑:这里也用到?哪里呀?一个算式也能看出来?
教师板书16×2+8×2
师:算一算,有没有用到?能不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出来?
4.小结。
师:看来,这样的规律我们早已经在用了。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三、巩固应用
1.根据乘法分配律写出等号右边的式子。
(1)(13+25)×4=
(2)7×30+17×70=
(3)(4+5)×a=
(4)103×12=
2.辨析,下面每组算式相等吗?
(1)56×(19+28) 56×19+28
(2)35×201 35×200+35
(3)(8+2)×32 8个、32+2个32
(4)265×105-265×5 265×(105-5)
学生进行思考、解答。
通过习题的演练,让学生将知识点进一步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当中。
四、课堂小结
1.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回到家里爸爸妈妈问你什么是乘法分配律,你会怎么说呢?
2.拓展。
(1)25×104,不列竖式可以怎么计算?
(2)教科书第28页第9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