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考教练2009语文写作培优手册:符合题意
【层级解读】
题意就是命题者对题目的宗旨、中心、观点、思想的要求。符合题意,就是指写作文时要仔细揣摩,恰当理解命题者的意图和要求,不偏不漏地按照要求完成作文。符合题意是学生作文的起始点,也是《考试说明》中对学生作文最基本的要求。要做到符合题意,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写作前认真审题。这一步中,有几点要特别注意:1.认真解读题目中的“导语”和“要求”部分,绝不能轻易放过其中的任何限制;2.读懂题目或者话题的真正含义;3.理解题目所包含的感彩。
第二、写作中落实扣题。实现扣题写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镶入话题拟新题,就是指在文章的题目中镶入体现话题或材料的主题词,以彰显立意,统领全文,从而紧扣题意;2.文章要开门见山,直击题目,从而使下文能够很好地围绕这个方向展开;3.穿插文中巧切题。即围绕题目拟出一组小标题,穿插在文章之中,也可以根据题目拟定中心句子,穿插在文章中;4.锁定题目作结尾,文章的结尾一定要回扣题目,曲终奏雅;文章结束时的点题至关重要,议论文借此而强化论点,记叙文因之彰显主旨。
第三、写作后及时补题。即写完一段话后,要注意回头审视本段或本部分的中心话题是否合乎主旨,合乎题意,是否遵循了提纲所预设的写作思路。一旦发现离题,就要迅速停止上面的话题,并及时转到中心话题上来。
【失误提醒】
题乃篇之眼,文之神。能否扣题是作文成败的关键,若不善于扣题,就会出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惨局。因此,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因误解而离题。或者对题目的含义理解不准;或者对题目的感彩把握不当;或者将题目中的局部当作整体,只扣其中的一部分,这些做法都是偏题离题。比如,话题作文“借口——弱者的托辞”,一些同学在文中大谈有时候借口也能寻求心理平衡,降低心理压力。这样一来,将“借口——弱者的托辞”这个话题变成了话题“借口”,只顾及了话题中的一部分,从而造成了整体偏离话题。
二是因随意而脱轨。作者没有紧扣题目和中心的写作意识,写到哪里就顺势说下去,也不管是否符合主旨的需要,这样很容易出现行文离题的问题。比如,对于半命题作文“窗外的_________”,有篇作文补题目为“窗外的美景”。文章描述生动,文采飞扬,结构清晰,材料丰富。但是,作者只是在文章前半部分写“窗外”,在中间提出:“那么窗内又是怎样的呢 ”然后就过渡到写“窗内”。这样,整篇文章的重点就是写“窗内”。很明显,由于作者写作的随意性,导致文章偏离了题意。
三是因忽视而偏向。只重视狭义的“题目”(不包括导语等)或者“话题”,而无视导语的限制,这也是造成文章离题的一个原因。比如,中考作文“开端”一题,导语中有“请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感受”的要求。如果你的文章既不是叙述你的经历,又没有涉及你的感受,也没有写出你个人的见解,那么,你就离了题。
【升格前】
相时而动 以变应变
李 苒
苏东坡曾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诚然,世界是不断变化的。面对环境的变化,有时,我们应该处之泰然,不为所动,但有时我们必须相时而动,以自身的变化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1910年一场特大象鼻虫灾害狂潮般地席卷了美国亚拉巴马州的棉花田,虫子所到之处,棉花毁于一旦。面对这一惨相,棉农们欲哭无泪。灾后要重建,如果仅种棉花,一旦爆发象鼻虫灾害,一年的收成就没有了。人们尝试着在棉田上套种玉米、大豆、烟叶等作物,结果灾害不再发生,农田的经济效益也变为原来的四倍。亚拉巴马州的经济也走上了繁荣之路。
面对环境的变化,为了生存,变是必然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严复曾告诉我们的道理。如果不变,遭遇的只能是被淘汰的厄运。加拿大密斯特森林中数百年前曾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森林中的动、植物身上都长出了一双丑陋的大眼睛。原来是森林中出现了一种非常凶悍的鸟,为了吓退这种鸟,蝴蝶的翅膀花纹变成了眼状,连一些草的身上也长出了眼睛。还有,变色龙就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好例子。
万物因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又因为不断改变自己而更好得生存下去。在远古时代,如果没有森林中上天放的一把火,如果我们的祖先没有“相时”地下地行走,我们会在哪里 恐怕依然过那种餐风饮露、时刻提防野兽的日子吧!
那么,怎样才能“相时而动,以变应变”呢
首先要观察到环境是否变化,且是否是真的变化。错误地认为环境变化了是悲哀的。守株待兔的那个人捡到兔子之后便认为自己的生活环境变好了,从此不用干活了,最终饿死。认识不到环境的变化更是悲哀。有只生活在玻璃缸的鱼天天埋怨缸的狭窄,当它被放进大海,每天却也只是在玻璃缸大小的范围活动。眼前无壁,而心中有壁,不几日,它也就郁郁而死了。做事情一定要拨开迷雾见阳光,谁知道“疑无路”处是否“又一村”呢
要生存下去,必须有突破常规的思维。当年亚历山大在去攻占一座城市时,城中流传着这样一则神话:谁能解开城中一个错杂的绳索,谁就能成为亚细亚王。亚历山大面对这个巨大的绳索思考了一会儿,便举起锋利的刀砍了下去,绳结一下子开了,亚历山大最终也成了王。
为了更好地生存,也许我们必须放下“以不变应万变”的架子,“相时而动”“以变应变”,我们就可以不断提高自我,攀上自己人生巅峰。
【升格后】
因地制宜 以变应变
李 苒
苏东坡曾说过:“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他的这句话告诉我们:环境是不断变化的。面对变化的环境,我们不应该处之泰然,应该积极应对。我们只有因地制宜,以自身的变化积极应对环境的变化,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因地制宜、以变应变,才能不被淘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面对环境的变化,为了生存,变是必然的。如果不变,就只能遭遇被淘汰的厄运。在自然界中,动植物们为了应对变化无常的环境,练就了许多特殊的生存本领。加拿大密斯特森林中数百年前曾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森林中的动、植物身上都长出了一只或两只假眼睛。原来是森林中突然出现了一种非常凶悍的怪鸟,对小鸟、昆虫、杂草,它无一不吃。为了在这突变的环境中继续生存下去,动植物们便“以变应变”,于是乎,蝴蝶的翅膀花纹变成了眼睛状,扁叶草的身上也长出了黑眼图案。动植物为了很好地生存,不被淘汰,尚且知道以变应变,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又何尝不需要以变应变呢
因地制宜、以变应变,才能谋求发展。凡事不能死守教条,而应突破常规,敢于试验。可以说,人类就是在随机试验的过程中不断寻求着生路。据报载,1910年一场特大的象鼻虫灾害狂潮般地席卷了美国亚拉巴马州的棉花田,虫子所到之处,棉花全部毁于一旦。面对这一惨相,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环境变化,棉农们并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尝试着在棉田上套种玉米、大豆、烟叶等作物,结果非但灾害不再发生,农田的经济效益反而比单纯种棉花高了四倍,亚拉巴马州的经济也因此走上了繁荣之路。亚拉巴马州的成功经验就是在于棉农们能因地制宜,敢于打破常规,以变应变。
因地制宜、以变应变,才能完善自我。人们总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又因为不断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而得以更好地生存下去。纵观人类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不断改变、完善自我的历史。试想,在远古时代,如果没有森林中上天放的那把“无情”大火,如果我们的祖先没有“以变应变”下地行走,我们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会过上什么生活。可以想见,恐怕至今依然过着那种餐风饮露、茹毛饮血的生活呢!
《易经》中早有“变则通”的论述。时至今日,如果我们还死守“以不变应万变”的教条,不愿放下架子,依然我行我素,那么必将后患无穷。大清王朝因不变而亡,便是明证。
怎样才能“因地制宜、以变应变”呢
首先要放开眼光,仔细观察我们生存环境的变化。但我们不能学守株待兔者,捡到兔子之后,便“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坐以待“毙”。
其次,还必须有突破常规的思维。思维一变天地宽。我们更不能做生活在玻璃缸中的鱼,天天埋怨缸的狭窄,一旦被放进大海,却依然在玻璃缸大小的范围活动。我们只有突破常规,拨开迷雾才能见到阳光,有时“疑无路”处便是“又一村”!
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了完善自我,在变化的环境中,让我们“因地制宜”“以变应变”吧!
【升格点评】
修改后的文章与原文相比,改动不少。特别是在符合题意方面变化较大,明显好了很多。对比两文,能给我们许多启示:
一、认识要到位。符合题意,是衡量一篇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尺。而审题准,是符合题意的第一步。原文审题时,定位在“相时而动”,有失偏颇,没有紧扣“环境”的变化。
二、思维要到位。思想不准确,思维不严密,审题立意就偏离了轨道。这是一篇关系型的话题作文,必须阐明“变化的环境”“生存的方式”二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变化的环境”中“变化”是关键,容易被忽视,原文“亚历山大”的例子就不是在讲“变化”的环境,故修改稿删掉此例。
三、表达要到位。准确提炼出文章的中心,在关键处画龙点睛,使全篇精要的内涵得以展示。修改稿在拟题、扣题、点题方面给了我们几点有益的启示:首先,通过改动标题紧扣话题,不偏不倚;其次,将中心论点分解成三个分论点,且分论点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逐层深入,一目了然;此外,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有意识地点题,在文中增加了一些说理的文字,既强化说理效果,避免观点+论据的常见毛病,还可多处扣题,给人以文章始终围绕题意、紧扣中心之感。
总之,修改稿很好地表现了话题和主旨,是一篇符合题意的佳作!
【吕善明/供稿】
能力提升版
【提升要诀】
符合题意是写作的基本要求之一。怎样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呢 从2008年的中考作文看,必须掌握的要诀有四点:
一、求准。审题时要仔细扫描并准确把握题目中的概念。例如题目是“滴水之恩”,你就不能写舍身救人的大恩大德;题目是“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你所写的“你”就必须是“想”中之“最”。
二、求新。主要是指题材要新,写作时要避免写“人有我有大家有”的“大路货”。例如题目是“向前,向前,向前”,你写汶川地震发生后,解放军武警战士第一时间克服千难万险“向前,向前,向前”奔赴灾区的动人场面,就很容易写得千篇一律,但如果你所写的“向前”是心理历练之路,艰难人生之路,则容易出新。这里的“求新”还包括切入的角度和谋篇构思的“新”。
三、求深。这里的“深”绝不是故弄玄虚,而是指立意不要浮于浅表,要有哲理性,要能道出一些“人所未道”的内容。“求深”的方法是善于对题目中的概念作“虚”与“实”两方面的理解,能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在“虚”字上下工夫。例如写《我眼中的色彩》,题目中视觉的色彩是实的,但心中的色彩可以是“虚”的,两者如能有机结合,就能出新。有位考生以游扬州瘦西湖为题材,写“春柳婀娜”便说“这是我眼中色彩的底色,生命之色”;写“繁花一路”,便说“这是我眼中的艳丽之色,青春之色”;写“春水满池,红鲤畅游”,又说“这是我眼中的游动之色,活力之色”;写“白鹭戏水,情趣洋溢”,再说“这是我眼中的纯净之色,情谊之色”。作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使色彩的“虚”与“实”有机结合,深化了主题。
四、求美。能凸现题意的文字必然是美的,令人眼睛一亮的。这里的“美”“亮”不是指堆砌辞藻,无病呻吟,而是指适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活用词语,优化句式等。
【名家引路】
小鸟,你飞向何方
赵丽宏
在黄昏的微光里,有那清晨的鸟儿来到了我沉默的鸟巢里。
我喜欢泰戈尔的诗。还在读中学的时候,泰戈尔就把我迷住了,一本薄薄的《飞鸟集》,竟被我纤嫩的手指翻得稀烂。那些充满着光彩和幻想的诗句,曾多少次拨动我少年的心弦……
《飞鸟集》破损了,我渴望再得到一本。然而,“文化大革命”一开始,这个小小的愿望,竟成了梦想。我的那本破烂的《飞鸟集》,也被人拿去投入街头烧书的熊熊烈火中,暗红色的灰烬在火光里飞舞,飘飘洒洒,纷纷扬扬。我仿佛看见老态龙钟的泰戈尔在火光里站着,烈火烧红了他的白发,烧红了他的银须,也烧红了他朴素的白袍。他用他那冷峻而又安详的目光注视着这一切,看着,看着,他的神色变了,似有几许惊恐,几许不安,也有几许愤怒,几许嘲讽……
我还是喜欢泰戈尔。在动乱的岁月里,我默默地背诵着他的诗,以求得几分心灵的安宁。“诗人的风,正出经海洋和森林,求它自己的歌声。”我陶醉在他所描绘的大自然中了——那宁静而又浮躁的海洋,那广袤而又多变的天空,那温暖而又清澈的湖泊,那葱郁而又古老的森林……
有一天,我忽然异想天开了:到旧书店去走走,看能不能找到几本好书。结果,当然叫人失望。但,我发现,有时还会有几本“罪当火烧”的书出现在书架上,或许,这是出于店员的粗心吧。于是,我抱着几分侥幸,三天两头往旧书店跑。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又走进冷冷清清的旧书店。我的目光,久久地在一排排大红的书脊中扫动,突然,我的眼睛发亮了:一条翠绿色的书脊,赫然跻身在一片红色之间。呵,竟是《飞鸟集》!
该不会有另一种《飞鸟集》吧 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仔细一看,果真有泰戈尔的名字。随即,我又紧张了,是的,这年头,得而复失的太多了。挤压着《飞鸟集》的一片红色,又使我想起街头那一堆堆焚书的烈火,那漫天飞扬的纸灰……我赶紧向书架伸出手去。
几乎是同时,旁边也伸出一只手来,两只手,都紧紧地捏住了《飞鸟集》。这是一只瘦小白皙的手,一只小姑娘的手。我转过脸来,正迎上两道清亮的目光——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小姑娘站在我身旁,抬起脸看着我,白圆的脸上,一双清秀的眼睛眨巴眨巴地闪动着,像一潭清澈见底的泉水,微波起伏,平静中略带点惊讶。
我愣住了,手捏着书脊,不知如何是好。还是她开了口:“你也要它吗 那就给你吧。”声音,清脆得像小鸟在唱歌。
我的脑海里忽然旋起个念头:在这样的时候,她还会喜欢泰戈尔 莫非,她根本不知道这是怎样一本书 于是,我轻轻问道:“你知道,这是谁的书 ”
“谁的书!”小姑娘抬起头来,颇有些惊奇地看着我,秀美的眼睛睁得滚圆,转而,开心地笑起来,一边笑,一边做了个鬼脸:“这是一个老爷爷的书,一个满脸白胡子的印度老爷爷。我喜欢他。”说罢,用手做着捋胡子的样子,又格格地笑了。如同平静的池塘里投进了一颗石子,笑声,在静静的店堂里荡漾……
啊,还真是个熟悉泰戈尔的!我多么想和她谈谈泰戈尔,谈谈我所喜欢的那些作家,谈谈几乎已被人们遗忘了的世界呵!然而,这样的年头,这样的场合,这样的谈话肯定是不合时宜的,即便年青,我还是懂得这一点。小姑娘见我呆呆地不吭声,刷地一下把《飞鸟集》从书架上抽下来,塞到我手中:“给你吧,我家里还藏着一本呢!”没等我作出任何反应,她已经转身去了。我只看见她的背影:一件淡紫色的衬衫,上面开满了白色的小花;两根垂到腰间的长辫,随着她轻快的脚步摆动……
她走了,像一缕轻盈的风,像一阵清凉的雨,像一曲优美的歌……
【写作借鉴】
这篇文章值得初中生学习的地方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1.一线贯串,脉络清晰。文章以《飞鸟集》为线索,按照“失书”“找书”“争书”“得书”的顺序娓娓道来,引人深读。2.标题出彩,立意新颖。题目中的“小鸟”既象征《飞鸟集》,又象征小姑娘,还象征了作者追求的美好事物;在书店中“我”和“她”之间的“争”和“让”,不只是表现一种谦让,更主要的是表现对泰戈尔作品的赞美,对其蕴涵的人文精神及巨大影响力的赞美。3.感情真挚,形象鲜明。无论是借泰戈尔神情的变化表达作者内心的无奈与愤怒,还是小姑娘语言动作所显示的真诚与直率,都是情出由衷。小姑娘活泼大方、善解人意、美丽可爱和喜欢读书的形象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多种表现方法的综合运用。文章以记叙描写为主,辅以精彩的抒情议论,特别是首段得书后的喜悦之情,结尾以比喻排比句抒发的赞美之情,都是精彩的点睛之笔。
【佳作展示】
青春的脚步
陶薛娟
我可能正处在“叛逆”期,把父母的关心当作负担,把父母的爱当成羁绊,把亲情的拥有看成我的负担。终于有一天,“火山”爆发了。
我和父亲大吵了一架,我觉得父亲一点也不了解我,他的固执让我失望透顶。
送我去学校的路上,我们俩就这样沉默着,谁也没有说话,我的心里堵得慌,可是转瞬间又觉得空空荡荡的。
在前面开车的是父亲吗 望着他的背影,熟悉却又是那么地陌生。
大街上车水马龙,而我,坐在车上,独自流泪,也不知道那泪水中夹杂着怎样的失落与复杂情绪。
到了学校,我下了车,拿下行李,紧闭双唇,一句话也不说。父亲望着我,准备帮我拖行李箱,他的手抬在空中,却又缓缓放下,我分明看见,那垂下的苍老的手,被日子刻满了伤痕。
我拉起大大的行李箱,迈开我的“青春脚步”,头也不回地向教学楼走去,只留下父亲一人,孤单地伫立在蒙尘的车旁。
这时的我,竟是这样的绝情!
走着走着,手酸了,步子慢了,回想起以往父亲送我上学时轻松温暖的场面,我终于又忍不住小声哭泣起来……
父亲应该早走了吧,如此不懂事的女儿是不是让他伤透了心 我突然觉得有点后悔,后悔自己当时的冲动:原来真正固执的人,是我!
我意识到了什么,马上停下脚步,转过身,向后看,内心有无数的声音在呐喊,汇聚成了“父亲”两个字。——天啊,父亲依旧站立在那里——车旁,他原本高大的身躯,也被风吹得略显单薄,弯曲。原来我的父亲也在日渐衰老!原来我的父亲就这样一直立在风中,望着独自前行的他的女儿!
我突然醒悟,多年的冷漠形成的坚冰在渐渐地融化,温暖的阳光照进了我尘封已久的心。我含着泪,用尽全身的力气,隔着一百多米的距离,朝着父亲大喊:“爸爸,你来一下呀,行李箱太重了!”
泪光中,我看见父亲麻利地锁车,然后大步地向我走来,像一个小孩子般满足。
我跨着大步迎上去,因为此时我明白:“青春的脚步”必须行走在亲情的沃土上;行走在感情荒漠上的“青春脚步”必将走弯,走偏,迷失方向……
点评
本文最大的亮点是虚实结合写“脚步”。“跨着大步迎上去”等处是实写,“迈开我的‘青春脚步’,头也不回地……”属于虚实结合——两腿的迈步和“叛逆”心理的泛滥;结尾处的“青春脚步”则是虚写——走在情感之路和人生之路上的“青春脚步”,将作者对“青春脚步”的感悟哲理化。文章巧妙地将“火山”爆发的过程略写,将重点笔墨放在“爆发”后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上,营造出了强烈的情感氛围。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古希腊寓言家伊索说:“应当在朋友正是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不可在事情无望之后再说闲话。”古希腊民主派政治家伯利克里说:“我们结交朋友的方法是给他人以好处,而不是从他人那里得到好处。”人类在长期的交往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彼此关爱互相帮助的重要性。这种关爱互助不仅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
请以“关爱互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