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评价先秦儒家的最大贡献是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下列属于儒家留下
的文化价值的是
A.公开、公平、公正
B.仁爱、正义、自强
C.平等、互利、博爱
D.真实、自由、宽容
2.
朱熹说:“千五百年之间,正坐为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其间虽或不无小
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朱熹此语的主要
目的是
A.复兴分封制和宗法制
B.倡导建立书院以推进学术自由
C.强调士大夫的道德修养
D.重建儒家信仰以实现政治清明
3.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曾有“边缘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等多种形象,
其中“神化”和“僵化”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
A.汉朝和明清时期
B.汉朝和隋唐时期
C.隋唐和明清时期
D.隋唐和晚清时期
4.
明清之际某思想家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载之空言,不如见
诸行事。”材料反映了该思想家
A.维护理学正统
B.提倡唯物主义
C.主张经世致用
D.批判君主专制
5.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写道:“欧洲自从蒙古军西侵以及前后七次十字军东征以
后,传人了不少的东方新事物。”这些新事物中,最有重要意义的是
A.瓷器和丝绸
B.工业技术与产品
C.四大发明
D.西方的科技著作
6.
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
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
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帝”的字意演变说明
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
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
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
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
7.
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的“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
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此种戏剧模式
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反映了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C.冲破了宋明理学对思想的束缚
D.说明科举制度得到了很大发展
8.
普罗塔戈拉曾说:“至于神,我既不能说他们存在,也不能说他们不存在,因为阻碍
我认识这一点的事情很多,例如问题晦涩,人寿短促。”这一论述意在
A.宣扬因信称义
B.否定神的存在
C.肯定主观认识
D.提倡理性思考
9.
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
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从中可见
A.民主法制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B.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
C.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10.“圣经的核心信息是,天地之主上帝在这个世界上活动,要使人性摆脱一切危害人生
的东西,最终完全实现他要给自己的子女即人类的一切力量与欢乐。”材料对圣经的
认识体现了
A.人文主义
B.因行称义
C.信仰得救
D.理性主义
11.“当路德把神圣的东西降低到世俗的水平时,他也同时把世俗的东西提高到神圣的地
位……驱散了罗马教会加之于神职人员头上的神圣光环,而将它们降至俗人的地位;
另一方面,他也把日常生活中一切正当的手艺和职业提高到善功和圣事的高度。”对
此话理解错误的是
A.否定教会对神学的垄断地位,促进思想解放
B.强调世俗生活是上帝认可的,否定天主教会的善功论
C.其主张分为精神和世俗两个领域,有利于动员底层群众
D.主张“因信称义”,强调信徒可以和上帝建立直接联系
12.中外艺术作品常有许多相同之处。下面两幅作品的共同点是
A.大胆创新,开拓绘画艺术的新流派
B.注重写意,抒发个人情感
C.托物言志,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关怀
D.注重写实,作品栩栩如生
13.2015年11月14日的CCTV《新闻联播》报道:法国首都巴黎当地时间13号晚发生
多起恐怖袭击事件,其中包括至少6起枪击和3起爆炸。目前已经有127人死亡,另
外有约180人受伤。这体现了电视的功能之一是
A.娱乐休闲
B.传播资讯
C.艺术欣赏
D.远程教育
14.鸦片战争后,传教士纷纷来华开办学校。但招生之难,超乎他们的想象。如1850年
保灵夫人在福州创办女校时,前三天没有一个人同意上学,原因是害怕传教士将女孩
杀害去制药,在承诺每天给学生10文钱后才勉强招来两名学生。这反映
A.近代中国民众思想观念改变困难
B.传教士开办学校的出发点是促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C.传教士的行为彻底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教育
D.近代中国民众顽固不化、唯利是图
15.孙中山1924年演讲时说:“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
所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不过办法各有不同。”这里的“民生
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相同之处在于
A.都主张彻底废除旧的土地所有制
B.都能体现对资本主义的反思
C.都提倡革命后土地完全公有
D.都解决了夺取和建立政权的问题
16.1916年,陈独秀说:“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
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此时他
A.反对民主共和制
B.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C.主张开展国民革命
D.强调思想启蒙
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
合的过程。下列事件中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②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8.2016年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虚拟现实、自动驾驶、机器人、无人机、智能生
活等技术成为展会的亮点,这些新兴科技的出现不断颠覆着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在
上个世纪初具有同样颠覆作用的成就有
①法拉第实验发现磁作用力电流,揭开电磁感应定律
②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③普朗克创立量子论
④达尔文进化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9.互联网的产生和迅速发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下面三幅图片主要反映了互联网
A.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书
B.增加了人们的生活乐趣
C.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
D.推动了“新经济”的产生
20.1956年至1957年出现的文艺期刊就有18种,原有的刊物质量提高,版面扩大。进
入新时期,“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现代派”小说、
“新写实主义小说”纷纷呈现。这种现象说明
A.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
B.“双百”方针得到贯彻
C.文学艺术发展赶上新时代
D.改革开放文艺界争芳斗艳
21.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拟定一个标题,最恰当的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B.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一五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
22.1982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目
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这些形式不同的责任
制“不要变动”的原因是
A.引导农民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
B.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权高度集中
D.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23.1941年,美英两国在《大西洋宪章》中提出:“希望达到各国在经济合作方面的充分
合作,致力于促进所有国家,不论大小、战胜或战败,在同等条件下,都享受进行贸
易或获取用以发展经济繁荣所需原料的途径。”下列哪一组织的建立与材料意图基本
一致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关贸总协定
D.北美自由贸易区
24.右图漫画反映了近年来的欧盟债务危机对欧盟国家
所带来的影响,对此画折射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欧元区各国通力合作充分显示欧盟的超国家性质
B.欧盟各国在应对欧债危机过程中让出了货币主权
C.欧盟已经从贸易实体转变成经济和政治联盟
D.欧债危机使欧洲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受到挑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25题20分,第26题22分,第27题10分
共52分)25.(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
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
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
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
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下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
(一)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孰为最急策。
(二)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
余员,遂至失财政
裁判之杈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三)泰西(西方)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
史以证明其事策。
材料三
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都成立了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等
一系列教育法令和制度,对清末教育作了一些重大改革。......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
共和民国宗旨......教育部又统一了我国小学、中学、大学、师范、职业教育完整的国
民教育体系,并规定: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
等;......学校和学生数量增长很快,据教育部统计:1907—1915年,不到10年间,
学校数增加了91851所,学生数增加了3269263人。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维新派开办的新式教育“新”在何处?(4分)
(2)材料二中试题内容折射出清末科举注重选拔了解西方文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新式人才,试分析这种新式人才观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
(3)据材料三概括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
教育改革对近代中国的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看法。(2分)
26.(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提倡“多闻阙疑,慎言其余”;荀子认为“天行有常”。老子素尚自然,主张
“无为”,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这些诸子百家的言论对中国古代科技也产
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
在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时期,人们侧重于对各种事物分门别类地考察,强调
分析方法和实证研究;进入
17、18世纪以后......进行系统的研究,因而重视综合方
法。从具体研究来看,在探寻新的现象、新的事实时,以分析为主;在提出假说、建
立理论时,以综合为主。
——摘自李思孟主编《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
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使用。
——百度名片
(1)指出材料一中蕴含的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思想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欧洲物理学的发展为例,分别说明两位近代科学家在实证研究、综合研究方面的具体运用及对近代科学和思想领域的重大影响。(12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意义的“科学”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6分)
2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在担
负起援建盟国的同时也乘机扩展了它的世界霸权。……战争破坏带来了固定资本的大
规模更新和扩大,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个比历史上工业革命更为广泛深刻的科技革
命。在这一背景下,世界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国际资本流动迅速增加,一个以美元为
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了
——摘编自赫国胜、杨哲英、张日新主编《新编国际经济学》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符合我国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诉求。在上世纪70年
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
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
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姜智红《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及美国在其中的作用。(5分)
(2)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5分)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
D
A
C
C
B
B
D
B
A
D
B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B
A
B
D
A
D
C
B
C
B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25题20分,第26题22分,第27题10分
共52分)
25.(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
“新”:创办近代新式学堂;内容上增加自然科学;学校专业化趋势明显;以培养变
法人才,救亡图存为目的。(答出任意2点即可给4分)
(2)历史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影响;洋务运动等创办新式学堂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实用人才;传统科举制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答出任意三点即可给6分)
(3)特点:通过立法方式进行;具有民主革命色彩;废除传统经学教育;重视公民教育。(答出任意2点即可给4分)
影响:培养近代人才,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
想的传播,启发民智,解放思想;政治经济近代化的加强。(答出任意2点即可给4分)
(4)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教学立足培养有用人才。(答出1点即可给2分)
26.(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特点:求知质疑;强调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主张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等。(任答2
点给4分)
(2)说明:16
世纪末
17
世纪初,伽利略通过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2分)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牛顿在总结前人成果和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定律,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4
分)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促进了近代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开展与启蒙运动的兴起。(4
分)
作用:
政治:进化论成为推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思想武器;(2分)
经济:利用西方先进科技,发展近代工业,促进中国经济发展;(2分)
思想: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核心内容,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2分)
2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本质:资本的新一轮扩张(或国际资本的流动)。(2分)
作用: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货币体系)。(3分)
(2)全面融入世界全球化潮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出2点给4分,答出3点即可给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