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1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12 21:44:1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
要求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21 古 诗 三 首
出  塞
(唐)王昌龄
[①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②“长征”指什么?]
句导读: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起笔,描绘了从秦汉时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的景象。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2-1-c-n-j-y
[③“飞将”指谁?]
[④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句导读:第三、四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驻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题 临 安 邸(dǐ)
(宋)林升
[⑤描绘杭州美好景致的用意是什么?]
[⑥本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⑦如何理解“暖风”“游人”的意思?]
[⑧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  儿
[⑨“示儿”的意思是什么?]
(南宋)陆游
[⑩本句的意思是什么?]
[“不见九州同”指什么?]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愿望?]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2.学习《出塞》,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自学《题临安邸》和《示儿》。
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他们写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一 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怀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21*cnjy*com
二 学习新课
学习《出塞》。
1.读古诗,有韵味。
(1)读正确、通顺。
①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出塞》。(板书:出塞。)
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来源:21cnj*y.co*m】
指名读。
②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
引导学生读准:
还(huán):回来。未还:没有回来。
将(jiàng):将领。飞将:汉代著名将领李广。
教(jiào):让。不教:不让。
指名读。
除了多音字,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说说你怎样记这个字。“秦”字查什么部首?(禾)
(2)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四后三。)
出  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
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1)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
(2)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
教师准备资料: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开元、天宝间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其中《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特别有名。他和李白的七言绝句是这一诗歌体裁的最高水平。【版权所有:21教育】
3.明诗意,悟诗情。
(1)明诗意。
①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21*cnjy*com
②自学古诗。
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时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的景象:注意诗中的“关”,此处指边关。首句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解做“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不要讲成“秦月照汉关”。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第三、四句:
但使:要是。
飞将:汉代飞将军李广。
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戍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④请一两位同学。
(2)悟诗情。
①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②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王昌龄这一首《出塞》被称为有名的边塞七绝,历来评价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它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我们就展开想象,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请你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③品读悟情:
※秦时明月汉时关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教师引导:明月、边关简单的叙述与勾勒,没看出怎么绝妙呀?再读读,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引导学生关注——秦时明月汉时关。
教师补充资料:
出示:秦(前221~前206),汉(前206~220),作者的朝代是唐朝(618~907),作者王昌龄(?~约756)。请你根据这组数字,估算一下边关受匈奴外敌的侵扰有多少年。你感受到什么?你再读这句时应该怎样读?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时”“汉时”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都读读,读出时代的久远。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你还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秦汉时的边关,在月下依然如故,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染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想到这儿,你怎样读?
还是这句诗,让你仿佛听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匈奴人不断烧杀抢掠的马蹄声与战马的嘶鸣声、百姓痛苦的呻吟声、戍边战士们的怒吼、两军交战武器碰撞的声音、诗人对边关战士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同情之声。
教师小结:诗人就是这样,把我们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战争给秦、汉以来近千年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感受到这些,你会怎样读?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师引导: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你还听到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
希望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
教师引导:你体会出作者抒发的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了吗?你怎样读这两句诗?
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说说为什么这么读。(教师读。强调“但使”二字。)
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两句诗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2·1·c·n·j·y
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句子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1)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1)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2)你能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选读其中一首古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 州 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3)集体交流,汇报。
6.布置自学。
你能用这种方法自学下面两首古诗吗?自己记写生字,提出不懂的问题。
作业:背诵古诗、写生字。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有关汴梁的资料投影。
一 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教师板书诗题:《题临安邸》《示儿》。)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这课还有几个生字,你能记住吗?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相同:
(1)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随机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教师补充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历史资料。
(2)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不同:
(1)一个写的是南宋的权贵,一个是北宋遗民诗人的遗嘱。
(2)一个借写景来表达情感,一个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
二 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就在诗人热切盼望收复失地时,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男生齐读《题临安邸》。)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女生齐读《题临安邸》。)
那个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
(2)讨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诗人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在对话交流中重点引导:
①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
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想象: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走肉。
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
②体会“直把杭州作汴州”。
插入资料: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你们看,《清明上河图》中这里的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啊!但是,这繁荣盛世最终毁于金人肆意践踏的铁蹄。
像他们现在这样,杭州不久也会成为第二个汴梁。(板书:醉生梦死丢江山。)
③朗读古诗。
2.学习《示儿》。
(1)过渡:边塞自古多战事。宋朝,金人终于攻破北宋首都汴梁。北方大片土地沦陷,谁了解这段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北宋遗民在做什么?
(2)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
(4)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再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满头白发的诗人在重病中,费力地爬起来,想着不能亲眼看到国家统一,满怀悲愤,用颤抖的双手写下这首诗。
诗人重病在床,临终前费力地说出这首诗,作为遗嘱。
看到、听到这儿,你会怎么读?
(5)教师引导: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八十多年了。同学们,八十多年啊,近1000个月啊!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诗人从北宋灭亡一直盼到85岁。这么多年,作为北宋遗民诗人是怎样度过的呢?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一读,你看到什么?
重点体会: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人就是这样,在眼泪中,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一直到死,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板书:死不瞑目盼统一。)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你又怎么读这首诗?
(6)小结。
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千头万绪的。而诗人却不说这些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只叮嘱儿子们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告诉他。让我们满怀激情地齐声并背诵这首古诗。
三 体会情感,总结全课
1.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一面是爱国诗人临终还盼望祖国统一,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想?(自由畅谈。)
2.有感情地读两首古诗。
(1)当北方大片领土被金人践踏,百姓们在金人的铁蹄下或背井离乡,或被奴役,过着悲惨的生活时,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景象——学生齐读《题临安邸》。你感受到作者一颗怎样的心?
(2)诗人在北宋灭亡后,苦苦期盼、度日如年,临终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学生齐读《示儿》。透过这临终嘱托,你感受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3)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板书:忧国忧民。)
3.升华情感:
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死不瞑目、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布置作业: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1.上课开始,让学生初读诗文后,教师简介有关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确定朗读基调:要求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诗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用坚定的语气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2.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而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www-2-1-cnjy-com
3.由于古诗所描写的事物离现在的学生的实际生活很遥远,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多介绍一些古诗的创作背景,以此让学生走近古诗,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1 古 诗 三 首
    出  塞    边关  明月 征人  亲人  人民 思良将 恨战争 盼和平  题 林 安 邸忧国南宋 权贵醉生梦死 丢江山  示  儿忧民北宋 遗民死不瞑目 盼统一
1.比一比组词。
  
2.查一查,找一找,名句我来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作者简介
1.林升(1106~1170),字梦屏,大约生活在孝宗朝,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名诗有《题临安邸》。www.21-cn-jy.com
2.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多首。
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发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也作“南宋四大家”。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串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存词130余首。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广为传诵。
《题临安邸》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7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东京,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应天府即位(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做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21·世纪*教育网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生情。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慨。“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做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示儿》赏析
《示儿》写于嘉定三年(1210年)春,当时陆游重病在床,这是写给儿子看的一首绝笔诗,也是遗嘱。这首诗,意境高远,情感浓郁,至今仍放射着烛照天地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光芒。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两句写诗人临终前的心情。人死之后,万事皆空,无牵无挂了,但诗人偏有一桩横亘心头留于死后的悲事:“但悲不见九州同”,这句表明,诗人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不悲,在即将与家人永别的时候,他也不悲,而只悲“不见九州同”。中原沦落敌手,祖国山河破碎,沦陷区人民惨遭蹂躏,才是他心中唯一悲伤的事情。九州原本是“同”的,如今“不同”了,是谁使它“不同”的?又为何至今仍然不见它“同”的迹象?悲中含愤,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其中既充满对侵略者的深仇大恨,又包含对屈辱求和、偏安江左的南宋王朝的不满和谴责。这种拳拳爱国之心,殷殷爱民之情,感动天地,荡人心怀。在诗人的眼里和心里,九州是至上的,人民是至亲的,外敌是可恨的,屈辱求和是可悲的!句中的一个“但”字,突出了诗人完全以国事为念,而置家事于九霄的宽广高洁的情怀,悲中见壮,既催人泪下,又令人振奋。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以前病中就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于今这种期盼收复中原的心情更加强烈。诗人知道,收复中原,自己是看不到了,但他相信,中原总有一天会收复的。因此,他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宋朝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你们在家祭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一胜利的消息告诉给你们在九泉之下的父亲!一个“定”字,表明他对收复中原的坚信不疑,对九州统一满怀信心,并深切地表述,自己生前“不见九州同”,遗恨终生,死不瞑目,只有收复了中原,九州统一了,洗尽了国耻,才会含笑于九泉之下。诗人对祖国对人民的感情,是何等之深,何等之真,何等之浓,已经到了“死而不已”的程度!家祭本来是家庭一般的祭祖习俗,但在诗人的笔下,却把它变成收复中原的祝捷活动,这实在是一个异乎寻常而又别开生面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家庭祭奠。它感人至深地反映了诗人炽热、深沉的爱国真情。
《出塞》教学实录节选
诵读涵泳,体味感情
(一)想象画面,触摸凄苦
1.出示课件,配乐:看着看着,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由回答。)
生1:我感觉大漠非常的荒凉。
生2:我想起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非常雄浑苍凉。
师:美,却美得有点儿残酷。
生3:我觉得边疆战士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非常艰苦。
生4:我想起了王昌龄的另一首诗: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师:寥寥几笔,比画面更显凄苦。
2.师:环境恶劣,生活艰苦,这就是出征战士们的生活!
他们不由得发出感叹(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轻轻地读一读,看看这两句诗中哪个词最牵动你的魂,最让你遐想联翩?
生1:明月。
师:是啊,明月从来都是思念的代名词——“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生接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生接背)。”明月夜夜照边关,战士哪夜不思乡啊!请你仰起头,读读这两句。21cnjy.com
生2:关,边关。
师: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连春风都不能到达的边关,也阻隔了家人的一切消息,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请你代出征战士诉说内心的委屈吧!(生读诗句。)
生3:长。
师:你能想象有多长吗?让老师来告诉你,从秦朝,到汉朝,到诗人所在的唐朝,一千年的历史啊!在无休止的战争中,战士们都会遭遇些什么?闭上眼睛,说说你都看到些什么。
——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个性朗读
生4:未。
师:“未还”——是还活着仗没有打完不能回呢?还是已经战死沙场回不去了呢?一个“未”字,饱含了多少辛酸与失望啊!【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师:听着听着,我们的心越发变得——
生5:沉重。
生6:凄凉。
生7:悲哀。
师: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啊!让我们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人未还,心相系。同学们,当战士们经历了战争的生死考验,幸存下来,渴望着回家的时候,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板书:亲人。)
出示:战士白发苍苍的父母……
战士柔弱无助的妻子……
战士稚嫩懵懂的孩子……
(生发挥想象,表达感受,完成练习。)
师相机引用诗句:老母倚窗望,风萧叶又黄……
4.引读:此情此景,战士们能看见吗?对,他们可以想象到,他们的心可以感受到。因此,他们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回家,只可惜——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是多少人的愿望?这战士不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是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啊!他们苦守着边关,守望着明月,一遍遍嗟叹——万里长征人未还!
千百年来无数的白发双亲老泪纵横地说——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千百年来无数可怜的妻子在哀怨——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千百年来无数孤苦的孩子在哭喊——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这该死的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你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21教育网
生1:还有痛恨。
生2:愤怒!
师:让我们站起来,手指向那该死的战争,控诉它吧!——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拓展延伸,感受期盼
1.原来,王昌龄这首诗是“字字有泪,句句含悲”啊!同学们,你们希望战士们早日平安回乡,和家人团聚吗?幸好,战士们还有些指望,请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示后两句诗。)
2.关于“龙城飞将”。
出示资料:
师:李广将军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夸夸他吧!
他,是西汉著名军事将领。他射得一手好箭,以打硬仗而闻名。他一生皆在边关御敌,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他曾经与匈奴交战七十多次,每次制敌先机,匈奴称他为“飞将军”。武帝在位时派他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来了,都畏惧得争相逃避,多年不敢侵入境内。他一生为人清廉,爱兵如子。他每得赏赐就和士卒共享。士卒不尽饮,他不近水边;士卒不吃饱,他决不先食……他,深受边关军民的爱戴,在历代的边疆士兵中都有着崇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气天下无双”的将军。
师:他就是——“飞将军”李广。
3.了解了这些,你再读读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生:士兵怀念西汉的李广将军。
师: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
生1:不敢度阴山。
师:要是李将军在,边关——
生2:就会有安宁。
师:要是李将军在,将士——
生3:就能回家乡。
师:要是李将军在,国家——
生4:也会更太平。
引读:要是李将军在,多好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战士的希望,他们希望——
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战士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4.对比:但事实上,李将军早已不在人世,现在的将帅是怎样的呢?——
出示: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当战士们在奋勇杀敌的时候,将领却在寻欢作乐。
生2:他们在醉生梦死,完全不顾战士的死活。
引读:多么残酷的现实啊!
这个时代没有像李将军那样的贤将,所以他们殷切地呼唤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个时代的将帅完全不顾战士的死活,所以他们只能失望而无奈地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师:读着读着,我们终于明白了,战士们哪是在盼李广将军啊,他们是在渴望——
生:现在也有像李广这样的良将。
板书:思良将。
师:可是,现在的将帅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啊!那就这样一年一年地打下去,一年一年地耗下去吧!总有一天可以回家吧!战士们回家有望吗?让我们从众多唐代诗歌中去寻找答案吧!【出处:21教育名师】
出示,师引读。
李白写得也很直接: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李白《关山月》)
李颀也无奈地说: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古从军行》)
曹松更是一针见血: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
王翰更是无奈地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张籍也眼睁睁地看见: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张籍《关山月》)
师:读着读着,你明白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战争真的很残酷。
生2:我明白了战士们十有八九都回不来。
6.师:是啊!就算是侥幸没有死在战场,那也要“十五从军征”熬到“八十始得归”呀!那个时候,迎接战士的还是家吗?——21·cn·jy·com
生齐:不是,是冢!是坟墓!
师:同学们,读着读着,我们的心又添了几分沉重,对战争又添了几层——
生:痛恨!
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不仅仅是战士的希望,这还是谁的希望?
(亲人、诗人、我们、大家、中华儿女。)板书:人民。
师:是的!痛恨战争、渴望和平是每一个人的心愿!(板书:盼和平。)让我们齐读全诗,把心愿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