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要求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王承书的感人事迹,体会她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感。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3.帮助学生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渺小”“关键”“署名”“提炼”“掌握”“热忱”“不分昼夜”“隐姓埋名”“不假思索”“欢欣鼓舞”“熠熠生辉”等词语。
重点
难点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这些语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了解中国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研制原子弹的历史,还有那些为研制两弹一星而无私奉献的科学家的事迹。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24 隐姓埋名三十年
1961年春季的一天,国家二机部副部长、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把年近五十的女科学家王承书请到自己办公室,神情庄重地说:“祖国需要自己的科学家研制原子弹。[①“庄重”一词突出了什么?]这是保密性极强的工作,你将不能再出席任何公开会议,更不能出席国际会议。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21·世纪*教育网
段导读: 本段写钱三强问王承书是否愿意为研制原子弹隐姓埋名一辈子。
“我愿意!”王承书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三个字,声音不高,却十分坚定。[② “不假思索”四个字说明了什么?]2·1·c·n·j·y
这极为平常的三个字,对王承书来说,将意味着从此放弃自己熟悉而喜爱的专业,从此放弃科学家应有的学术待遇和荣誉,从此放弃一切名利,而不能像其他领域的功臣那样面对鲜花和掌声;不管为国家做出多大贡献,自己的名字也不会为人所知。
段导读: 本段是作者对王承书的承诺所作的一段评述、议论,对她坚定的承诺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指出她从此放弃了一切名利,而这是需要有极大的勇气的。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王承书坚定地承诺为研制原子弹隐姓埋名一辈子。
但是,“名利”二字在王承书心中,一向是十分渺小的。[③“渺小”一词表明王承书是怎样的人?]她已经不是第一次放弃名利了。[④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青年时代的王承书,怀着一腔爱国热忱留学美国。她决心努力学习掌握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来报效祖国。在美国,她获得了博士学位,在稀薄气体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21教育网
段导读: 本段写王承书的成就。
1949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传到大洋彼岸,王承书和丈夫张文裕(yù)(我国著名高能物理学家)毅然决定,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和先进的工作条件,回到自己的祖国,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⑤ “毅然”一词表现了什么?]21cnjy.com
段导读: 本段写王承书和丈夫放弃名利,为建设新中国毅然回国。
美国政府听说王承书要回国,立即派特务监视她的行踪,没收了她替中国科学院采购的半导体材料,还对她非法传讯;美国政府百般威逼利诱,企图阻止她回国。[⑥写美国政府想尽方法阻止王承书回国的目的是什么?]但是,王承书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
段导读: 本段写美国通过各种方法来阻止王承书回国。
1956年,王承书夫妇终于冲破重重难关,一起回到祖国的怀抱,在中国科学院工作。
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王承书放弃名利,为建设新中国毅然回国。
当时,我国正在研制原子弹。原先中苏曾有协定,由苏联专家帮助我国研制。可是,1960年,苏联撕毁协议,撤(chè)走专家,带走全部资料,只留下一堆拆不走的机器和厂房。[⑦写苏联毁约、撤走专家的目的是什么?]面对如此艰难的困境,我国政府毅然决定,依靠本国专家,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www-2-1-cnjy-com
段导读: 本段介绍了当时研制原子弹的时代背景。
在研制过程中,有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那就是研究掌握提炼浓缩铀(yóu)的技术。不掌握这项核心技术,就不能制成原子弹。[⑧ “不……就……”一句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 本段写掌握提炼浓缩铀的技术的重要性。
可是由谁来解决这一难题呢?于是,钱三强找到王承书。这对王承书也是难题,因为在她原来的研究领域中,没有涉及这个难题。再加上国外封锁,更是困难重重。[⑨“没有涉及这个难题”“国外封锁”说明了什么?]从事这项工作,一切要重新开始。这需要牺牲自我的极大勇气!但王承书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⑩“毫不犹豫”表现了什么?]
段导读: 本段写虽然解决这一难题非常困难,但是王承书仍然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
第三部分(第9~11自然段):王承书果断受命,接受解决提炼浓缩铀的技术难题的任务。
从此,王承书从国内、国际的物理学术殿堂消失了;从此,她再没有在国内外任何学术刊(kān)物上发表过论文;就是在我国内部保密刊物和工作报告中,她也不署(shǔ)名,实现了自己隐姓埋名的承诺。[这段话表现了王承书的什么品质?]
段导读:本段写王承书实现了自己隐姓埋名的承诺。
王承书接受任务以后,深知责任重大,任务紧迫。[为什么说时间非常紧迫,责任非常重大?]因为党中央决定,要在国庆十五周年前后,成功爆炸我国自制的第一颗原子弹。
虽然王承书从没接触过提炼(liàn)浓缩铀技术研究领域,但她决心凭着自己坚实的物理学术功底,和大家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攻克这个难关。研究这项核心技术,需要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为了获取精确数据,她和同事克服设备简陋的困难,一下一下地敲打计算机的键盘。这种枯燥繁重的工作,她和同事不分昼夜干了一年多,仅获取的有用数据,就装满三个抽屉。她瘦弱而刚毅的身影,出现在实验室和工厂,出现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有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回到北京,她也几乎没有时间和家人团聚,看看自己心爱的正在上小学的儿子。[这句话说明了什么?]21·cn·jy·com
段导读: 本段具体地记述了王承书工作的艰巨。这是她从没接触过的新领域;要克服设备简陋的困难;进行枯燥繁重的计算,“不分昼夜干了一年多”;几乎没有时间和家人团聚。
1964年元旦,高纯度的浓缩铀在王承书和她的同事手中诞生了!
1964年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个国庆节后半个月,刚刚平静的中华大地又沸腾起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饱受帝国主义欺凌一百多年的祖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原子弹,中国人民怎能不欢欣鼓舞呢?【来源:21cnj*y.co*m】
段导读:本段写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国人民欢欣鼓舞。
在举国欢庆的日子里,王承书也抑制不住心头激动,不禁热泪满面。[“热泪满面”表现了什么?]为了祖国国力增强,为了中华儿女扬眉吐气,虽然她为之付出极大牺牲,但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不折不扣的功臣;虽然她没能上台领奖,报刊的喜讯中也没提到她的名字,但她还是心甘情愿继续隐匿自己的姓名,继续为祖国核武器研制工作默默奉献。[“心甘情愿”和“默默”分别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 本段写王承书为原子弹的爆炸成功而激动,并实现了自己“隐姓埋名”的承诺。
第四部分(第12~17自然段):王承书经过艰苦的工作,终于迎来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成功。
王承书为祖国隐姓埋名三十年,直到逝世前,人们才在报纸上读到她的业绩,知道她的名字。[作者用“直到……才……”一句说明了什么内容?]王承书,这个书香气十足的名字,将永远在共和国的历史画卷上熠(yì)熠生辉!
第五部分(第18自然段):中华民族的优秀女儿王承书的美名永放光彩。这是全文的尾声和总结,既照应了全文各部分内容,又照应了文章的题目,表达了人们对这位既平凡又伟大的女性无比崇敬的心声:王承书的业绩和名字与祖国的历史画卷共存!
1.帮助学生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渺小”“关键”“署名”“提炼”“掌握”“热忱”“不分昼夜”“隐姓埋名”“不假思索”“欢欣鼓舞”“熠熠生辉”等词语。【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生字、新词的卡片。
一 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这是又一个“爱国赤子”的故事。(板书课题:隐姓埋名三十年。)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 新课
1.检查自学情况。
(1)从题目入手,整体把握课文。
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你读懂谁隐姓埋名,为什么隐姓埋名了吗?
把补充的内容填到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师总结:有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主要事件,我们通过对题目进行补充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检查字词的学习情况。
A.出示:渺小、热忱、掌握、采购、撕毁、关键、刊物、署名、提炼、不分昼夜、撤走、熠熠生辉。
指名读。这些词语中哪个字音易读错,字形易写错?哪些词语的意思不懂?提醒大家注意。
B.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可以积累,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写一写吗?
如“不假思索”“世人瞩目”“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毫不犹豫”“欢欣鼓舞”“心甘情愿”“不折不扣”“默默奉献”等。www.21-cn-jy.com
这些词语中有没有不明白意思的?
2.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王承书怎样隐姓埋名?围绕隐姓埋名写了她几件事?分别在哪些自然段中?简单概括写的是什么事。
①第一次放弃名利,为建设新中国毅然回国。(第4~8自然段。)(板书:放弃名利,毅然回国。)
②隐姓埋名,艰苦工作,迎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12~17自然段。)(板书:艰苦工作,爆炸成功。)
(2)其他段落写什么?简要概括一下。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坚定承诺,为研制原子弹隐姓埋名。(板书:坚定承诺,隐姓埋名。)
第三部分(第9~11自然段):果断受命,解决提炼浓缩铀技术难题。(板书:果断受命,解决难题。)
第五部分(第18自然段):熠熠生辉,中华优秀女儿美名永放光彩。(板书:熠熠生辉,英名永存。)
3.学习第1~3自然段,学习第11自然段。
王承书为什么要隐姓埋名?她是怎么做的?你觉得哪儿让你最感动?自学,体会。
(1)“我愿意!”王承书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三个字,声音不高,却十分坚定。
①不假思索:假,凭借。用不着想。形容反应敏捷,或极为熟悉而不需要动脑筋。也作“不加思索”。“不假思索”表现出她的果断和坚定。感受到王承书敢于放弃个人名利的勇气和决心。
朗读,读出王承书态度的坚决。
②联系第1~3自然段,再谈谈对王承书不假思索地说“我愿意!”的体会。
重点体会:你将不能再出席任何公开会议,更不能出席国际会议。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
引导学生体会“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对于一位闻名于世的科学家是多么不易。
朗读:王承书不假思索地说……
你感受到什么?
意味着:从此放弃自己熟悉而喜爱的专业,从此放弃科学家应有的学术待遇和荣誉,从此放弃一切名利,而不能像其他领域的功臣那样面对鲜花和掌声;不管为国家做出多大贡献,自己的名字也不会为人所知。
引导学生体会:指出她从此放弃了一切名利,高规格的待遇和荣誉,无数次的鲜花和掌声,而这是需要有极大的勇气的。
③分角色朗读。
为了祖国的强大,王承书毅然选择放弃一切名利,让我们再回到那令人感动的场景,再一次感受不假思索背后的精神的伟大。
(2)这对王承书也是难题,因为在她原来的研究领域中,没有涉及这个难题。再加上国外封锁,更是困难重重。从事这项工作,一切要重新开始。这需要牺牲自我的极大勇气!但王承书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
引导学生体会:完成这项任务困难重重,面临巨大的挑战,必须放弃自己已经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重新开始。
教师引导:为了祖国,王承书不但选择放弃一切名利,而且还无条件放弃了自己已取得的一切研究成果,这对一个科学家是多么难能可贵。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感受她为国献身的精神。
4.质疑:学到这里,你们有什么疑问?
学生可能会问:这篇文章第一次放弃名利与隐姓埋名之间有什么关系?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5.布置作业。
读书、思考:
①王承书做到了隐姓埋名吗?她接受任务后是怎样工作的?
②文中哪些段落讲述了王承书“第一次放弃名利”?写这件事与写她“隐姓埋名”有什么关系?
③读了她的这些事迹,你有怎样的感触?(可把你的感受写一写,再与同学们交流。)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王承书的感人事迹,体会她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感。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投影。
一 导入课文,整体把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王承书是个怎样的人?(爱国,对祖国无比忠诚,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人。)
二 新课
王承书是怎样隐姓埋名工作的?你从哪儿感受到她是一个不计名利、忠于祖国、无私奉献的人?默读课文思考。画出重点语句,谈自己的感受。
1.变序教学。
(1)学习第12自然段。
出示:从此,王承书从国内、国际的物理学术殿堂消失了;从此,她再没有在国内外任何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论文;就是在我国内部保密刊物和工作报告中,她也不署名,实现了自己隐姓埋名的承诺。
引导学生体会这个长句,两个“从此……”及“就是在我国内部保密刊物和工作报告中,她也不署名”看出她言必信,行必果,诚而有信,决不食言。
(2)学习第13、14自然段。
王承书又是怎样带领大家攻克提炼浓缩铀技术难关的呢?
引导学生从三方面感受。
①从没有接触过提炼浓缩铀技术。(抓重点词句。)
出示语句:虽然王承书从没接触过提炼浓缩铀技术研究领域,但她决心凭着自己坚实的物理学术功底,和大家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攻克这个难关。
引导学生体会面对困难,她以极大的热情,迎着上。
朗读,读出她克服困难的决心与信心。
②复杂的计算(体会数据作用、展开想象)。
出示:研究这项核心技术,需要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为了获取精确数据,她和同事克服设备简陋的困难,一下一下地敲打计算机的键盘。这种枯燥繁重的工作,她和同事不分昼夜干了一年多,仅获取的有用数据,就装满三个抽屉。
引导学生体会,为了取得数据,王承书带领大家克服困难,艰苦奋斗。不分昼夜:昼,白天。不分白天和黑夜。常形容做事不停歇,从早到晚都在干。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数据:“一下一下”“一年多”“三个抽屉”看出大家没日没夜地勤奋工作。
展开想象。读语句,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③舍小家,为国家。(角色换位。)出示
她瘦弱而刚毅的身影,出现在实验室和工厂,出现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有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回到北京,她也几乎没有时间和家人团聚,看看自己心爱的正在上小学的儿子。
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你感受到什么?
为了国家,没有时间顾小家。
质疑: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们有什么疑问?(王承书为什么能这样做?难道她不想自己的家吗?)
角色扮演,体会人物复杂内心。
哪位能回答?引导学生站在王承书的角度思考。(我非常想自己的家,想照顾自己的孩子,想知道他的学习成绩怎样,想自己的丈夫,想为他们做饭、洗衣,做一个贤妻良母。多在家呆一天、多看一眼自己的孩子都好。但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我不能耽误一天。)
教师引导:从接受任务到成功爆炸原子弹,三年多的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王承书想的是国家,念的是原子弹,唯独没有顾得上自己,没有顾得上自己的小家。你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
④朗读第13、14自然段。
(3)学习第16、17自然段。
教师引读:1964年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个国庆节后半个月,刚刚平静的中华大地又沸腾起来。(学生读。)
这原子弹的爆炸对中国有什么重要的意义?(看原子弹爆炸图。)
在举国欢庆的日子里,王承书也抑制不住心头激动,不禁热泪满面。此时此刻,她又是怎样实现她隐姓埋名的誓言?(学生读。)【出处:21教育名师】
(4)小结:在这几个自然段中,作者怎样让我们感受到王承书的爱国情、赤子心?(作者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让我们了解到她为完成自己承担的使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2.学习第2自然段。
教师提问:她这样做是一时冲动吗?你从哪里读懂的?
(1)指名读第4自然段。
(2)“第一次放弃名利”与“隐姓埋名”有什么关系?这段可不可不写?
这是插叙。引导学生体会出,对祖国的爱,使得她不计名利,不要小家,无私奉献。对祖国的爱是她行动的基础。不可以删去。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段写什么?
(2)板书:熠熠生辉,英名永存。
(3)让我们认识一下这位共和国的英雄。看图总结全文: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①这篇文章主线鲜明,重点突出,在顺叙中有插叙,在记叙中有议论,饱含作者的深情,读着令人产生共鸣。
②学习王承书的爱国与无私奉献的精神。
1.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隐姓埋名,这就要求我们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有了解,因此课前搜集有关的资料是很有必要的,只有了解了当时的背景,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2-1-c-n-j-y
2.对于如何理解王承书的高尚品质,教师可以抓重点语句,让学生体会、分析,比如“‘我愿意!’王承书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三个字,声音不高,却十分坚定”。21*cnjy*com
24 隐姓埋名三十年
接到使命——坚守承诺,隐姓埋名
报效祖国——放弃名利,毅然回国
果断受命——解决难题、爱国奉献
研究过程——艰苦工作,爆炸成功
业绩评价——熠熠生辉,英名永存
1.形近字组词。
2.文中有三个“不”字打头的四字词语:不假思索、不折不扣、不分昼夜,你还能写出几个吗?
(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 (不容置疑)的使命
(不卑不亢)地说 (不近人情)的待遇
(不自量力)的承诺 (不动声色)地接受
3.饱受帝国主义欺凌一百多年的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原子弹,中国人民怎能不欢欣鼓舞呢?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把它变为陈述句。
饱受帝国主义欺凌一百多年的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原子弹,中国人民十分欢欣鼓舞。
4.课下搜集有关“无私奉献”的故事,拓展知识面。
钱三强
钱三强(1913~1992),中国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汉族,浙江吴兴(今湖州)人。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7年赴法国留学,师从居里夫妇(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的女儿女婿)。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曾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并获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1948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为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二机部(核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版权所有:21教育】
早年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他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合理解释,深化了对裂变反应的认识。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究,为中国科学院的组建和发展,特别是建立和健全学术领导,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组织和协调重大科研项目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承书
王承书(1912~1994),中国女物理学家,上海市人。193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36年获该校研究院硕士学位。1941年留学美国,1944获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院物理博士学位。曾任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员。1956年回国。回国后,先后在受控核聚变、等离体物理、铀同位素分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王承书回国前致力于稀薄气体动力学的研究,第一个发现求解玻耳兹曼方程的本征值理论,提出适用于多原子气体的推广的玻耳兹曼方程,即“WCV”方程。回国后,从事铀同位素分离工作,为我国铀同位素分离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培育了一支理论研究队伍。在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装料工作中做出了贡献。
浓缩铀
铀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稀有化学元素,具有放射性。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定义,丰度为3%的铀235为核电站发电用低浓缩铀,铀235丰度大于80%的铀为高浓缩铀,其中丰度大于90%的称为武器级高浓缩铀,主要用于制造核武器。获得铀是非常复杂的系列工艺,要经过探矿、开矿、选矿、浸矿、炼矿、精炼等流程,而浓缩分离是其中最后的流程,需要很高的科技水平。获得1公斤武器级铀235需要200吨铀矿石。由于涉及核武器问题,铀浓缩技术是国际社会严禁扩散的敏感技术。目前除了几个核大国之外,日本、德国、印度、巴基斯坦、阿根廷等国家都掌握了铀浓缩技术。提炼浓缩铀通常采用气体离心法,气体离心分离机是其中的关键设备,因此美国等国家通常把拥有该设备作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进行核武器研究的标准。21*cnjy*com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罗布泊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毛泽东在1955年发出号召,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中央指定陈云、聂荣臻、薄一波等负责筹建核工业。1959年苏联撤走专家后,中国决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这艰巨任务。1962年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专门领导机构,在科技人员和国防建设指战员的共同努力下,核试验终于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