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第12课《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第12课《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12 12:44:20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  “一战”后,社会主义运动由理论变为现实。
  1922年苏联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到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许多东欧国家效仿苏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且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随着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趋严重,它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十世纪40—50年代,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的同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二、匈牙利改革三、戈尔巴乔夫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改革的背景3.改革的评价2.改革的内容 赫鲁晓夫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改革的?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产生了什么影响? 你怎样看待赫鲁晓夫批判个人崇拜?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使苏联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开始出现新气象,人民群众的民主自由有了一定扩大,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发展;但他的批判个人崇拜是以全盘否定斯大林为基础的,对斯大林的评价不公正,且他在执政晚期也犯了个人崇拜错误。 赫鲁晓夫试图改革农业,1954年开始在西伯利亚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开垦荒地,建立大量的集体农庄。这幅航空照片拍摄的就是这样一个集体农庄。赫鲁晓夫参观肉联厂二、匈牙利改革1.匈牙利改革2.东欧其他国家的改革 东欧还有哪些国家也进行了改革?从结果上看有什么共同之处?1.匈牙利改革②卡达尔改革③改革的成效①改革的背景 改革给匈牙利带来了哪些成效? “二战”后,东欧有哪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这些国家为什么纷纷进行改革?卡达尔(1912-1989年) 卡达尔领导的匈牙利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1968年苏军坦克驶上布拉格街头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戈尔巴乔夫上台及改革背景2.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3.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4.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 戈尔巴乔夫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始改革的? 戈尔巴乔夫对内改革时首先重点在哪方面?效果如何?为什么会这样? 戈尔巴乔夫 在政治体制改革上提出了什么“新思维”? 谁能说说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根本变革”的含意?这意味着什么? 所谓 “新思维外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你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的 “新思维外交” ?如此下去,苏联会是什么情况呢?对于反军备竞赛、维护世界和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有积极作用;但放弃两种制度的斗争,面对西方国家和平演变,容易麻痹自己的警惕性,束缚手脚,导致解体。 里根和戈尔巴乔夫于1987年签订《华盛顿条约》,结束了双方在中程导弹上的军备竞赛。 东欧和中国的改革有何相似之处?温故知新政治上:都注意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法制建设;经济上,扩大企业自主权,注意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大力扶持农业和轻工业发展。 苏联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前后开始进行的改革,结局截然不同。你认为原因是什么?畅想天地结果: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原因: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重视和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西方“和平演变”策略采取正确对策。 收集有关赫鲁晓夫的资料,说一说你心目中的赫鲁晓夫。自己动手他是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旧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他的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错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改革效果不佳。课件21张PPT。 第12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
改革与演变
二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国家1、背景
2、时间
3、措施
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②国内爆发了“匈牙利事件”。①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
②经济上:A. 针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轻工业;B. 农业方面,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收购价格,取消指令性计划,改用经济手段进行调节;C. 工业方面进行管理体制改革。1956一、 匈牙利的改革
4、改革将给匈牙利带来什么影响? 改革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为六七十年代的全面经济改革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70年代大借外债,到80年代,匈牙利又面临新的经济困难。斯大林雕像被推倒在地匈牙利事件
苏军坦克开进布达佩斯匈牙利事件苏军坦克开进布拉格1968
-----布拉格之春夭折 (1)原因:
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②内部原因:A. 东欧各国外债负担沉重,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B. 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③外部原因:A.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 B.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二、东欧剧变(2)时间:1989年下半年开始(3)性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社会主义转化为资本主义。
东欧剧变以后,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了统一。(版图)
(4)表现:柏林墙---二战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开放两德边境和柏林墙之后,人们在柏林墙头跳舞。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被拆除德国统一结合东欧剧变,谈谈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国家的影响
东欧各国大都照搬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在二战后初期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作用。(积极)
但以后这一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东欧各国出现经济困难,有的国家进行了改革试图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经济状况的日益恶化,导致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东欧剧变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消极)东欧剧变对我国有哪些启示? 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
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动脑筋1、世界大战后,一些欧洲和亚洲国家相继走上________道路。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________走了不少弯路,为推动经济发展,它们先后进行改革,其中, ________的改革最突出。
3、匈牙利改革的措施主要有:政治上,改善_________,发扬____________,健全________,稳定_________。在经济上,降低________,放慢________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_____、_______;调整__________政策;工业方面也进行了__________的改革。

4、____年,试图摆脱苏联控制的__________改革,被苏联镇压。
填一填5、从______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一年之内,执政____年各国党,纷纷丧失政权,由于执政党的改变, _______也之发生了变化。

6、东欧剧变后, ____________一分为五,__________一分为二, ________和_________合并实现了统一。
1、下列有关匈牙利改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改革前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B、改革发生在“匈牙利事件”之前 ???
C、改革健全了民主与法制,稳定了政治局势
D、改革调整了国民经济农、轻、重的比例,促进了经 济的发展。B选择2、东欧剧变的原因不包括(? )
A、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B、民主与法制不健全,改革成效甚微,人民不满???
C、戈尔巴乔夫的行政干预  
D、西方“和平演变”的影响C3、80年代至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这表明:( )???
①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 ②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③东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经验?????? ④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D谢谢课件31张PPT。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第12课一、赫鲁晓夫改革1.改革的背景3.改革的评价2.改革的内容赫鲁晓夫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改革的?背景:. 斯大林时代的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模式虽然使苏联的经济在二战前快速发展,工业实力居于世界第二,但在长期的发展中这种制度的弊端却日益暴露,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发展。
改革的前提和开始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开始改革。  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加强民主和法制,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经济上,大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减少中央集权,增加地方自主权,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你怎样看待赫鲁晓夫批判个人崇拜? 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使苏联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开始出现新气象,人民群众的民主自由有了一定扩大,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但他的批判个人崇拜是以全盘否定斯大林为基础的,对斯大林的评价不公正,且他在执政晚期也犯了个人崇拜错误。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推广种植玉米经济领域的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措施有:1、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2、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改革劳动报酬制度(1958年集体农庄的庄园平均劳动报酬比1953年增长了58%),放松国家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这些措施有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3、扩大集体农庄规模,改革农业管理计划。 我们了解了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政策,那么这些政策又有什么样的不足呢,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缺乏科学性,一贯性,使改革效果在前期比较明显,后期大为减弱。1958-1964年间,粮食生产平均增长率仅为3.2%,特别是1963年粮食大减产,还迫使其恢复粮食配给制。 在农业以外的经济领域,赫鲁晓夫又有哪些政策呢?从1957年开始,赫鲁晓夫对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体制进行了大改组,采取分区管理的新形式。60年代初,赫鲁晓夫开始扩大企业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强调发挥经济核算和利润的刺激作用。
影响力:这些措施对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该怎样看待赫鲁晓夫的改革呢?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后来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政策上的连续失误和一些不切实际的提法,给苏联党和国家带来了许多问题。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结果:失败的!赫鲁晓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呢?1、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 2、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3、赫鲁晓夫的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苏 联波 兰 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民德南斯拉夫 大 西 洋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二、匈牙利改革1.匈牙利改革
①改革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亚洲的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它们在学习苏联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其弊端日渐暴露出来,改革势在必行。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中比较有特色的是匈牙利的社会主义改革。匈牙利事件后被遗弃在布达佩斯街头的斯大林头像匈牙利事件爆发后,
苏联坦克开进布达佩斯匈牙利领导人卡达尔(1912——1989) 1956年上台的卡达尔充分吸取匈牙利事件的惨痛教训,致力于推行一项比较适合国情的政策。他强调指出不应该"奴隶般地模仿外国的榜样",而应该使匈牙利在一条符合本国经济和历史传统的民主道路上向前发展"。 政治上:?大力推行民主集中制,广泛团结各阶层人士,加强法制建设。 经济上:?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力扶持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积极改善人民的生活。 改革的内容: 经济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工业生产到1970年时已居世界第十七位,国民收人年均增长率在1968-1978年增至6.2%。匈牙利的商店内和农副产品市场上出现了顾客不用排长队,便能购买到价廉物美商品的场面,这在当时的苏联和东欧各国几乎是见不到的。 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下来,一时成为“令人羡慕的东欧之窗”。但是,从70年代中期起改革遇到了挫折。随着改革陷入困境和经济形势的日益恶化,国内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长。到80年代,匈牙利又面临新的经济困难。改革的成果:改革的影响: 2.东欧其他国家的改革东欧还有哪些国家也进行了改革?从结果上看有什么共同之处?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其他东欧国家的改革时间:1968年结果:被苏联镇压。苏军坦克进入布拉格 东欧和中国的改革有何相似之处?政治上:
都注意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法制建设;经济上,扩大企业自主权,注意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大力扶持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戈尔巴乔夫上台及改革背景2.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3.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4.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2.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3.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戈尔巴乔夫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始改革的? 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时(1985年 ),苏联已经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在国内,国民经济的发展陷入停滞状态,社会的各种矛盾日趋严重。特别是美苏争霸不断加大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程度,更加剧了经济困难,也增加了通过改革来医治国内各种弊端的难度。 戈尔巴乔夫 在政治体制改革上提出了什么“新思维”? 谁能说说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根本变革”的含意?这意味着什么? 你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的 “新思维外交” ?如此下去,苏联会是什么情况呢? 对于反军备竞赛、维护世界和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有积极作用;但放弃两种制度的斗争,面对西方国家和平演变,容易麻痹自己的警惕性,束缚手脚,导致解体。 苏联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前后开始进行的改革,结局截然不同。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结果: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原因: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重视和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西方“和平演变”策略采取正确对策。谢谢大家,再见!课件37张PPT。第12课课程标准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知识与能力
  问题讨论法。在读书过程中认真思考、设疑、质疑并讨论。对比教学法。尝试把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同时期的中国、改革后的中国进行一些比较,以帮助思考苏联、东欧改革存在的问题。重点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匈牙利改革,并尝试对它们进行客观的评价,积极思考他们的经验教训。难点
  能否对苏联、东欧国家改革做出客观评价;能否认识到改革陷入困境不是不需要改革 ,而是未能实事求是、持之以恒。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进行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实施改革,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必然道路;改革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实事求是、坚定不移才能取得成功。苏 联波 兰 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民德南斯拉夫 大 西 洋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8年视察农场的赫鲁晓夫斯大林逝世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斯大林逝世,苏联高层送葬,包括赫鲁晓夫和中国总理周恩来 1.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斯大林时代”存在严重弊端,改革势在必行。 2.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内容: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削减农业税、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扩大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等。 成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联农业形势有所好转。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3.赫鲁晓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为什么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原因:改革只是在具体做法上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修补和调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革缺乏深思熟虑和反复试验;赫鲁晓夫个人性格存在着独断专横、急于求成的毛病。 4.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其后果是什么?
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1956年在莫斯科红场上的阅兵式上,已经看不到斯大林的头像 赫鲁晓夫 ,全名为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1894—1971),前苏联领导人。他出生在一个矿工家庭,191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31年由区委书记爬到了苏共莫斯科州委和市委第一书记的职位,1938年担任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隔年进入了中央政治局。1949年到1953年,任苏共中央委员会书记。1953年9月,他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职务。赫鲁晓夫在1956年2月主持召开了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会上,赫鲁晓夫抛出“三和”(和平过渡、和平共处、和平竞赛)路线,并在所谓“反对个人迷信”的幌子下大反斯大林,推行一系列路线。1958年底,赫鲁晓夫又担任了苏联部长议会主席的职位。1959年他通过苏共“二十一大”进一步自己的改革政策,清洗老布尔什维克。1960年他片面撕毁苏联与中国签订的几百个协议和合同,撤走在中国的全部专家。1961年苏共召开“二十二大”,赫鲁晓夫提出“全民国家”、“全民党”的方针与政策。1963年,在赫鲁晓夫大肆反华的同时,苏联与美、英签订了部分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1964年,勃列日涅夫等人策划发动了宫廷政变,免除了赫鲁晓夫的一切职务,他被强迫退休,成为“特殊养老金领取者”,自此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赫鲁晓夫在乡间隐居,他在这段期间撰写了回忆录,详细记述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披露了很多重大事件的内情,他的家人在苏联官方试图没收书稿的情况下,秘密将书稿运送到西方出版。 1971年9月11日,曾经叱咤一时的赫鲁晓夫因心脏病在沉寂中病死,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欧和亚洲的一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在建设初期苏联的这种模式还能够实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暴露出了很多的弊端。为克服这些困难,东欧多数国家开始进行改革,其中匈牙利还爆发了“匈牙利事件”。二、匈牙利改革匈牙利国旗匈牙利国徽  东欧各国被束缚在苏联主导的集团体系中,缺乏自主选择的条件,难以突破匈 牙 利 事 件街上出现了路障,市中心的斯大林像被拉倒匈牙利事件后被遗弃在布达佩斯街头的斯大林头像  历时三周的动乱使匈牙利遭受重大损失,数万人伤亡,20余万人外逃,经济损失约占全年国民收入的1/4。这场民族的悲剧对匈牙利以后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1、匈牙利改革的特点是什么?改革成效如何? 特点:将计划调节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 成效: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持稳定。到20世纪70年代,匈牙利成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匈牙利改革卡 达 尔 卡达尔
  卡达尔·亚诺什,曾任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工农革命政府总理,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第一书记、总书记和主席。1912年5月26日卡达尔生于阜姆(今克罗地亚里耶卡)。父母均为贫苦农民;14岁辍学,当过学徒、帮工和机械工人。1926年参加青年工人运动。1931年加入匈牙利共产主义青年工人联盟和匈牙利共产党。 1942年5月当选为匈牙利共产党中央委员,1943年初任党中央书记。1958年1月卡达尔辞去总理职务,改任国务部长。1961年9月—1965年6月再次兼任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工农革命政府总理,1965年当选为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主席团委员。此后主要担任党中央第一书记。 1968年在匈牙利实行新经济体制。1985年3月卡达尔改任党的总书记。1988年5月任党的主席。1989年5月被免去党的主席和中央委员职务。1989年7月6日卡达尔在布达佩斯去世。 匈牙利社会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卡达尔(右一)与赫鲁晓夫在布达佩斯多瑙河畔 2、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匈牙利改革最终停止了前进的步伐,为什么? 没有打破计划经济的框架,未能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运行机制,改革困难重重。 3、匈牙利改革的成败,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有何启示? 坚持实事求是,要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科学地按照客观规律进行改革和建设。三、“布拉格之春”——遭遇“莫斯科寒流” 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杜布切克首都:布拉格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国旗捷克斯洛伐克国徽杜布切克杜布切克
  杜布切克(1921—1992)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68—1969),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议会主席(1968—1969,1989—1992)。1921年11月27日生于斯洛伐克,卒于1992年11月7日。1925年随父母迁居苏联,1938年回国。1939年加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1944年参加斯洛伐克民族起义。1951年后历任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机关的局长,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州委第一书记、中央候补委员、布拉迪斯拉发州委第一书记,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等职。1960年历任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书记、中央第一书记等职。1968—1969年任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中央主席团执行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主席,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议会主席。   布拉格之春
1968年4月,捷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实行全面改革的《行动纲领》,宣布“将进行试验”,“建立一种十分民主的、适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社会主义新模式”。行动纲领把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在当时的东欧国家中独树一帜,表现出创新和探索精神。这些改革新气象被舆论界称作“布拉格之春”。捷共的改革方针虽然得到本国人民的拥护,但是遭到了苏联的猜忌和反对,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认为“布拉格之春”是“反苏的”“自由化运动”,决心加以扼杀,因此苏联召集波、匈、保、民主德国五国集结了30多万的军队武装占领了捷全境,逮捕了捷共领导人杜布切克等改革派。这样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运动在苏联的干涉下终止了,“布拉格之春”被迫结束了。  布拉格市民抗议苏军入侵  1968年初,捷克斯洛伐克掀起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改革运动,称为“布拉格之春”。但遭到了苏军的镇压,捷的改革由此中断。图为停在布拉格大街上的苏联坦克。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讨论:
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的改革历程中,你得出哪些认识? 提示:改革势在必行;社会主义的发展、改革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实事求是、坚定不移等;改革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等。课堂小结: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匈牙利:卡达尔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后停止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短暂春天遭遇“莫斯科寒流”1.斯大林去世后,担任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是( )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A2.如果请你为《赫鲁晓夫的改革》这篇调查报告进行修改,你会将下列哪个调查结果挑出来改正?( )
A.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切弊端进行了全面改革
D.赫鲁晓夫的改革带来了各种矛盾,并且矛盾日益突出C基础知识3.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取得突出成效的是
( )
A.捷克斯洛伐克 B.匈牙利
C.波兰 D.民主德国B4.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
A.遭到人民的反对 B.苏联的镇压
C.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
D.政策失误,不符合捷克斯洛伐克的基本国情B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