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5张PPT)
《诗词五首》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
激趣导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游山西村
——陆游
渔家傲
——范仲淹
浣溪沙
——苏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走进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因曾居住于长安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杜少陵”,因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因其诗歌成就,被后人尊为“诗圣”“诗史”。代表作品有《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著有《杜工部集》。
背景把握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关于诗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被
歌:诗的体例
意思是茅屋为秋风所破坏
了解“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 “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初读感知
认真听古诗朗读,把握朗读节奏;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学生示范朗读,把握诗意。
听读课文
初读感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初读感知
有感情朗读课文,标注朗读节奏及重音。
此诗为歌行体古诗,诗句以七言为主,其节奏一般为“二二三”,如:
“八月/风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初读感知
读准字音
风怒号
三重茅
挂罥
沉塘坳
juàn
chóng
qīn
sāng
bì
wù
布衾
丧乱
大庇
突兀
ào
háo
初读感知
结合课本注释,翻译古诗。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结合课本注释,翻译古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长夜沾湿彻夜不眠。
精读赏析
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并用一句话概括所叙述的事件。
秋风怒号 草屋茅飞
群童抢茅 唇焦口燥
雨脚如麻 长夜沾湿
精读赏析
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什么?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自身
秋风破屋(国破民弱)
现实
理想
天下寒士
广厦万间(国势中兴)
推己及人
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背景把握
名句赏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句句蝉联而下,“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等词声音宏亮,构成有力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表现了诗人从痛苦生活体验迸发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
淋漓尽致表现诗人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精读赏析
字词赏析
第一节“卷我三重茅”中的“卷”好在哪儿 “三”字又怎么理解?
卷
三
风的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
虚数,这里形容少,说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这诗只有49岁,为什么要用“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诗人饱经战乱,早已未老先衰,华发早生,所以“老”字用的正确。
字词赏析
第二节“归来倚仗自叹息”的“叹息”含义是什么?
“长夜沾湿何由彻”的“长夜”有何含义?
既指眼前难挨得雨夜,又指战乱造成长时间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一叹天公无情毁屋
二叹儿童幼稚恶作剧,不明人间疾苦
三叹黎民生活困苦
一语双关
第三节“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的“铁”含义?
字词赏析
铁
很凉、很硬(天寒冷)
破旧、肮脏(贫穷)
拓展小结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你是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
过故人庄
孟浩然
诗人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诗歌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与王维齐名,人称“王孟”。
题目初解
过故人庄
此诗选自《孟襄阳集》,是一首五言律诗。
这是孟浩然田园诗的代表作,写于早年隐居鹿门山时期。诗人为村居的朋友所邀,欣然而往,途中但见绿树青山,见面后诗酒畅谈之时亦以农事为题,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全诗清新愉悦,是社会安定祥和、农人安居乐业的颂歌。
初读感知
欣赏本诗配乐朗诵,把握朗读节奏和字音。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shǔ
pǔ
xiá
初读感知
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用四个字概括每一句大意。
邀“我”作客
山村风光
把酒闲谈
重阳还过
过故人庄
品读赏析
开头两句是叙事,这番叙述跟诗题有什么关系
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主人待客仅用“鸡黍”,客人一请就到,这说明了主宾之间感情融洽,不拘常礼,可见友谊极深。
品读赏析
诗中是怎么去描写田园生活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对偶
近景
远景
写诗人初到时的观感,田家四周的风景,充满清幽恬静的气氛。
品读赏析
诗中是怎么去描写田园生活的?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这里是从写景转而写人事,就是写朋友相聚饮酒的情形。
令人陶醉的风味
品读赏析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依依不舍
感悟小结
中心思想
本诗描绘了农村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恬淡闲适的农村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朋友情谊的重视。
游山西村
陆游
走进诗人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著作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了解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蛰居山阴老家所作,因推助张俊北伐,被罢归故里,诗人心中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初读感知
听读古诗,学会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tún
kòu
初读感知
《游山西村》题解
“游”,出游。
“山西村”,是指当时三山乡西边的一个村落。
初读感知
用简练的语言概述四联诗的内容。
首联,农家盛情款待;
颔联,村庄景色诱人;
颈联,乡村民风古朴;
尾联,再来农家作客。
游山西村
精读感悟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这句诗写出了什么?
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精读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景中寓含哲理
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
诗眼
精读感悟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精读感悟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合作探究
顺序:“事→景→情”式,即首联叙事,二三联写景,尾联抒情。
写法:借景抒情,一个个景点,纷至沓来,语言清新婉丽,情趣盎然。
大家一起看看本诗的写作顺序,这属于什么写作手法?
拓展延伸
试比较《归园田居》《游山西村》两首诗的异同
中心小结
归纳诗情
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之情。
渔家傲
范仲淹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 )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写作背景
103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即作于知延州时 。
关于“渔家傲”
词牌名,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题目初解
初读感知
欣赏本词的情景朗诵
初读感知
读准字音
塞下 sài
嶂 zhàng
浊酒 zhuó
燕然未勒 yān lè
羌管 qiāng
寐 mèi
初读感知
翻译《渔家傲》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和战士们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上阙
下阙
品析上阙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交代了什么?作用?
塞下
秋来
环境
时节
点明了
统领全文
“异”字
品析上阙
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异”在何处?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典故
倒装
拟人
意象有: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孤城闭”暗示着什么?
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
侧面反映出边塞环境恶劣
品析上阙
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感觉,将所听、所见、所感等现象连接起来,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地风光。
上片小结
品析下阙
浊酒一杯家万里
浊酒
一杯
万里
鲜明的数量对比
词人心情紊乱
思念家乡
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归家无期。
品析下阙
既然思家,为何不回家呢?
燕然未勒归无计
典故
羌管悠悠霜满地
悠悠的羌管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
品析下阙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互文
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积累延伸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感悟小结
《渔家傲》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作者欲报国立功却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悲怆情怀。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浣溪沙
苏轼
了解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今四川眉山)人 。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解释题目
浣溪沙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听读课文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整体感知
理 解 诗 意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 松林间沙路干净得没有泥, 傍晚细雨中传来布谷鸟阵阵啼叫声。
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着奔向西边!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
上阙
下阙
这首词的上片写 ,下片写 。这种写法是
景
情
借景抒情。
整体感知
品读赏析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游历在蕲水的清泉寺,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词前小序
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品读赏析
品上阙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
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品读赏析
品上阙
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溪边兰草画
松间沙路画
雨中杜鹃画
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品读赏析
品下阙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反问
光阴
比喻
流水
问答
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品读赏析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品下阙
归纳小结
总结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格调雅淡;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抒情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拓展延伸
1、意境美——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创造的意境和饱含的情感。
2、音乐美——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和谐动听的音调。
3、语言美——通过仔细的品味,体会诗歌凝烁集中而形象的语言。
4、要学会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一些古典诗词。
A 感情:轻松愉快 激愤昂扬 哀怨悲伤
B 节奏:明快朗畅 急促有力 低沉缓慢
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一般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三拍(2/3,2/2/1,2/1/2),七言诗是四三拍(4/3,2/2/1/2,2/2/2/1)
诗歌赏析的方法
作业布置
复习《诗词五首》,背诵诗歌;
为下一课诗歌朗诵比赛做必要的准备。《诗词五首》练习
一、名句默写
1.安得广厦千万间, , !
2. ,把酒话桑麻。
3.箫鼓追随春社近, 。
4. ?门前流水尚能西。
5.人不寐, 。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舍己为人精神的诗句是:
, !
7.《过故人庄》中描写优美田园环境的句子是: ,
。
8.《渔家傲》中表现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
9.《游山西村》一诗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是: , 。21cnjy.com
10.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关的景物却描写了边塞的悲凉的词句是: ,
。
二、课内古诗词鉴赏
(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游 山 西 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丰年留客足鸡豚”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浣 溪 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下列关于这首词的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作者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B.浣溪沙,词牌名。这是词人游蕲水清泉寺,触景生情而作。
C.词作上片表现词人面对清新春景的愉悦心情。
D.词作下片由寺前西流溪水,即景取喻,抒发词人自伤衰老之意。
(2)描述“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所展现的画面。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渔 家 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 ,以一个“ ”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
(2)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课外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唐]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④酒家垆(lú):酒家。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
2. 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 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21教育网
《诗词五首》答案
一、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 2.开轩面场圃 3.衣冠简朴古风存 4.谁道人生无再少 5.将军白发征夫泪 6.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8.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9.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10.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二、(一)(1)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 “足”字用得好 ,“足”是足够、充足的意思,赞誉了憨厚农民的热情好客。
(二)(1)选D。词作下片抒发的是词人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态度,东流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去徒然悲哀呢?表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而不是自伤衰老之意。
(2)山脚下小溪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浸入水中,松林间的沙路仿佛被水冲刷得一尘不染,没有一点泥巴。21·cn·jy·com
(三)(1)边塞秋景 异
(2)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www.21-cn-jy.com
三、1.烘托了李副使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迈气概。
2.示例一:同意。常见的送别诗多写离愁别绪,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这首诗抒发的却是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所以,这首诗颇显“另类”。2·1·c·n·j·y
示例二:不同意。送别诗中并不缺少这类乐观豪迈的作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证明,所以这首诗算不上“另类”。【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