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一、现代文学二、美术和音乐三、电影和电视四、体育现代文学、艺术和体育第21课一、现代文学1. 欧美文学2. 苏联文学1、欧美文学 传统文学现代派文学 特 点 剖析社会,针砭时弊,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丑恶。 代表作 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美国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 欧美传统文学 特点 侧重表现欧美社会中被扭曲的人的危机意识、自我追求和“异化”现象。 代表作 奥地利卡夫卡的《变形记》 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欧美现代派文学罗曼·罗兰
(1866—1944) 《约翰·克里斯朵夫》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生活为背景,通过音乐家约翰·克里斯朵夫一生个人奋斗的经历,反映了19世纪、20世纪之交知识分子的精神探索(人道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出作家反对现存秩序的进步立场和坚持人类进步文化的艺术观点。 《美国的悲剧》是德莱塞最杰出的一部长篇小说,曾被誉为“我们这一代的最伟大的美国小说”。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早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从家庭的支柱,一下子变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老人与海》写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84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这虽然是一个故事简单、篇幅不大的作品,但含义丰富。它是一部寓意深远的古典悲剧式的小说,也是一支感人至深的英雄主义赞歌。海明威
(l899—1961年) 2、 苏联文学 特点 继承和发扬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传统,反映了苏联社会的巨大变化。代表作 高尔基的《母亲》 萧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1868—1936年)《母亲》封面 《母亲》是高尔基的代表作。它描绘了无产阶级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工人党员巴维尔和革命母亲尼洛芙娜的感人形象。这部小说极大地鼓舞了工人群众,使沙俄统治者十分惊恐。《母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插图 《静静的顿河》是萧洛霍夫的代表作。小说的背景是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苏联的国内革命战争)和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小说的情节基础是哥萨克青年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以及哥萨克群体(尤其是葛利高里一家)在动荡的历史年代中的变迁。《静静的顿河》封面奥斯特洛夫斯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理想光芒、洋溢着炽热的革命激情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革命斗争中的成长历程,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从俄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到苏联恢复国民经济各个时期的社会特点和时代气氛,热情歌颂了为祖国而战的苏联年轻一代,展示了他的成长历程和精神风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封面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剧照保尔·柯察金二、美术和音乐1. 美术2. 流行音乐毕加索珂勒惠支爵士乐摇滚乐电影歌曲 毕加索,西班牙人,现代美术史上最有成就的画家。他的代表作有《格尔尼卡》和《和平鸽》等。《格尔尼卡》珂勒惠支和她的版画作品“猫王” 普雷斯利,1935年出生在密西西比州一个贫穷的农场工人家庭,最早接触音乐是在教堂的唱诗班。10岁登台献歌,18岁被孟菲斯一家录音棚老板萨姆·菲利普斯和他的助手里恩·凯斯克发现,并请他加盟自己的公司。 普雷斯利的歌融合了乡村音乐和黑人布鲁斯,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山猫”,后来又给他“猫王”的封号,以此标示他无与伦比的身价。猫王于1977年离开人世。鲍勃·迪伦 甲壳虫乐队于1960年由约翰·列侬、保罗·麦卡锡、乔治·哈里森、林里·斯达尔组成。1962年9月,乐队发行了第一张唱片。
甲壳虫乐队以其反上流社会、反正统艺术的风格,锋利而快捷、敢于接触社会敏感问题的内容,在舞台上那种与世俗挑战的举止,征服了各国青年。 甲壳虫乐队又名“披头士”(Beatles),Beat在英文中是“搏击跳动”的意思。三、电影和电视1.电影事业迅速发展2.电视事业发展更快电影梦幻基地好莱坞 好莱坞(Hollywood)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西北部。作为美国电影电视工业的中心,这是一个同巨大的财富和梦幻联系在一起的地方。 1、电影事业迅速发展关于奥斯卡金像奖 奥斯卡金像奖(Oscar Awards)的正式名称叫“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Academy Awards),它是世界最有名的电影奖。从1929年开始,每年评选、颁发一次,从未间断过。 奥斯卡奖可分成就奖、特别奖和科学技术奖三大类。成就奖主要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导演、最佳表演(男女主、配角)、最佳摄影奖等。特别奖则有荣誉奖、欧文·撒尔伯格纪念奖、琼·赫肖尔特人道主义奖、科技成果奖和特别成就奖。奥斯卡金像奖奖杯 奥斯卡奖杯的主体为一座13.5英寸、重3.9千克的镀金男像,由美国著名的雕塑家乔治·斯坦利设计。金像为一裸体男子,双手交叉于胸前,握着一把长剑,站在一个五环片盘上,每一个环代表影艺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部门:制片、导演、编剧、演员、技术人员。 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欣赏《魂断蓝桥》《乱世佳人》《莫斯科不相信眼泪》2、电视事业发展更快 这是一部风靡全球的喜剧性动画片,收视率居世界之首。片中以米老鼠、唐老鸭、大狗普拉托的活动为主要线索,通过它们一系列不连贯的、片段式的滑稽遭遇,运用拟人的手法和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哲学等各种原理,向观众展现了一个个幽默的、令人捧腹的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小品。 代表作:《米老鼠和唐老鸭 》经典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图片欣赏四、体 育1.群众性体育活动日益普及2.竞技体育飞速发展 2002年5月31日,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在韩国汉城世界杯体育场隆重开幕。这是在开幕式上进行的大型文艺表演《从东方来》。 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 有人认为当今竞技体育商业色彩太浓,兴奋剂、贿赂丑闻充斥其间,应控制其发展,大力提倡有益大众身心健康的群众性体育运动。也有人认为竞技体育提供了精彩的比赛场面,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为人类挑战自身极限提供了机会,值得提倡。对此,你有何看法?
列举本课介绍的世界文学名著。此外,你还知道或读过哪些世界名著? 请你设想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后人们的日常文化娱乐活动情况。 请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文
体方面的特长。课件30张PPT。第21课 现代文学、艺术和体育■导入
■现代文学
■美术和音乐
■电影和电视导入法国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 现代文学艺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以德莱塞为代表的现代文学,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现代艺术闻名遐迩,震人心魄。二战前后,爵士乐、摇滚乐以及好莱坞影片盛极一时,给世界文艺舞台增添了一抹亮色。现代文学艺术是现代世界精神文明的结晶。让我们走进现代文学艺术殿堂,去尽情地浏览观赏吧!乔治·伯纳·萧
George Bernard Shaw
1856.7.26~1950.11.2
英国剧作家 评论家尼古拉·阿历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
Nikolai Alexeevich Ostrovsky
1904.9.29~1936.12.22
苏联无产阶级作家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以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年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成功塑造了保尔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马克西姆·高尔基(笔名)
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1868.3.28~1936.6.18
前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奠基人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
Mikhail Aleksandrovich Sholokhov
1905.5.24~1984.2.21
前苏联作家西奥多·德莱塞
Theodore Dreiser
l871.8.27~1945.12.28
美国小说家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7.21~1961.7.2
美国记者 作家 小说家《老人与海》与插图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Pablo Ruiz Picasso
1881.10.25~1973.4.8
西班牙画家 现代艺术(立体派)创始人少年毕加索童年毕加索老年毕加索中年毕加索1881~1900年 童年时期
1900~1903年 蓝色时期
1904~1906年 玫瑰时期
1907~1916年 立体主义时期
1917~1924年 古典时期
1925~1932年 超现实主义时期
1932~1945年 蜕变时期
1946~1973年 田园时期反法西斯壁(油)画《格尔尼卡》(表现暴行、愤怒和死亡)素描《和平鸽》(石板画) 1949年,毕加索为世界和平大会创作了素描《和平鸽》(石板画),表达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和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智利著名诗人巴勃鲁·聂鲁达(Pablo Neruda 19O4~1973)把它叫做“和平鸽”。“和平鸽”作为和平的象征,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油画《阿维农的少女》
开创新的画派——立体主义绘画《三个乐师》《毕加索自画像》《镜子前的少女》《戴帽的女人》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 《拿烟斗的男孩》创作于1905年,是毕加索“玫瑰时期”的代表作之一。时年毕加索24岁,刚刚在法国巴黎附近的蒙马特尔定居不久。2004年5月5日,此画以1亿416万美元的天价拍卖,一举刷新1990年文森特·凡·高一幅画作8250万美元的拍卖世界记录,成为目前世界上最昂贵的画。凡·高《加歇医生》1990年5月15日
8250万美元拍卖2004年5月5日
1亿416万美元拍卖第一张爵士乐唱片
《达克顿·斯特拉特狂舞曲》 20世纪通俗音乐逐渐流行,它发端于美国,继而风靡全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通俗音乐的主流分别是爵士乐和摇滚乐。爵士乐起源于美国的黑人音乐,具有典型的美国风格,演奏者即兴变奏,利用主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图。爵士乐产生后很快从美国流行到世界。二战前通俗音乐主流是爵士乐通俗音乐二战后通俗音乐主流是摇滚乐埃尔维斯·阿伦·普雷斯利(猫王)
Elvis Aron Presley
1935.1.8~1977.8.16
美国摇滚歌手 演员 20世纪50年代,猫王将乡村音乐、布鲁斯音乐以及山地摇滚乐融会贯通,形成鲜明个性的独特曲风。他使摇滚乐在世界范围的流行普及化,唱片销售量超出一百亿张。单曲中有56首全球销售量超出一百万张。在美国创下18首冠军曲的纪录。主演过33部电影。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 甲壳虫乐队) 披头士乐队是1960年成立于英国利物浦的著名四人摇滚乐队组合。1962年与EMI百代唱片公司签约录制唱片。1963年初,单曲唱片“Please Please Me”登上英国排行榜首位。1964年首次前往美国演出。彻底埋藏了“猫王”埃尔维斯·阿伦·普雷斯利王朝,统治美国唱片市场。《Yesterday》(昨天)上述系列照片形成短片《动物的运动》 1878年,美国旧金山的摄影师E.J.慕布里奇把12架摄影机紧挨着放成一排,然后按动快门,成功地拍摄了运动中的马的一系列照片。首次把照相术用于活动摄影。电影业法国卢米埃兄弟发明电影 法国里昂卢米埃兄弟改造了爱迪生所创造的“西洋镜”,将其活动影像能够借由投影而放大,让更多人同时观赏,成为电影和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人。1895年12月28日(星期六),在巴黎卡普辛路十四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进行第一次的公开放映《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电影就此诞生。卢米埃的电影摄制和放映活动奥古斯特·卢米埃
Auguste Marie Louis Nicholas
1862~1954路易·卢米埃
Louis Jean
1864.10.5~1948.6.6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日大卫·卢埃林·沃克·格里菲斯
David Llewelyn Wark Griffith
1875.1.22~1948.7.23
美国导演 电影理论家 “电影艺术之父”查尔斯·斯潘塞·卓别林
Charles Spencer Chaplin
1889.4.16~1977.12.25
英国电影喜剧演员 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的电影海报贴满欧洲各地《摩登时代》(1936)卓別林饰流浪汉夏尔洛的经典形象《淘金记》(1925)《城市之光》(1930)《大独裁者》(1940) 1907年,导演弗朗西斯·鲍格斯拍摄《基督山伯爵》,发现具有拍摄外景的各种自然条件。1908年后,各地制片厂陆续集中,成为美国电影业的中心。几十年来,它汇聚了世界上最优秀的电影资源与人才,生产过许多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影片,“好莱坞”成了美国电影代名词。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1993年12月15日
美国环球公司电影《魂断蓝桥》
1940年5月17日
米高梅公司电影《音乐之声》
1959年11月16日
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电影《拯救大兵瑞恩》
1998年7月24日
梦工厂 派拉蒙影业电影《泰坦尼克号》
1997年10月31日
派拉蒙影业 20世纪福克斯电影《珍珠港》
2001年5月21日
试金石影业电影《星球大战》六部
1999年5月19日
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电影《侏罗纪公园》三部
1993年6月11日
环球公司星球大战I 魅影危机
星球大战II 克隆人的进攻
星球大战III 西斯的反击
星球大战IV 新希望
星球大战V 帝国反击战
星球大战VI 绝地归来电影《哈里波特》七部
2001年11月4日
华纳兄弟公司第一部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第二部
《哈利·波特与密室》
第三部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第四部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第五部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第六部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第七部
《哈利·波特与死圣》华特迪斯尼公司(The Walt Disney Company 迪斯尼) 1923年由华特·伊利斯·迪斯尼与兄长洛伊·奥利弗·迪斯尼创立的世界第二大传媒娱乐企业,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班克。公司旗下的电影发行品牌有华特迪斯尼影片、试金石影业、好莱坞电影公司、米拉麦克斯影片、皮克斯动画制作室和帝门影片。华特·伊利斯·迪斯尼
Walter Elias Disney1928年米老鼠角色首次出现
1930年布鲁托角色首次出现
1932年高飞狗角色首次出现
1934年唐老鸭角色首次出现1937年美国第一部大型动画片《白雪公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活动现代世界名画展示布上油画《记忆的永恒》(萨尔瓦多.达利 1931年)学习测评1.德莱塞创作的著名小说是( )。
A.《永别了,武器》 B.《老人与海》
C.《约翰·克利斯朵夫》 D.《美国的悲剧》
2.颂扬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领导人民保卫新政权的是( )。
A.《童年》 B.《在人间》
C.《我的大学》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毕加索是哪国著名的画家( )。
A.法国 B.英国 C.西班牙 D.意大利
4.下列属于毕加索创作的绘画作品是( )。
①《格尔尼卡》 ②《和平鸽》 ③《向日葵》 ④《最后的晚餐》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写一篇你阅读(观看、欣赏)过的一部(一幅)世界著名的
文学作品(电影、绘画作品)的内容简介(300字以内)。DDCA 答: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这部作品是作者花14年时间写成的长篇巨著,共4部8卷,于1940年全部
出齐。小说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到1922年俄国国内战争结束的
历史性转折为背景,以1917年的十月革命引起顿河地区哥萨克社会急剧深刻
的变化为题材,着重写了顿河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后哥萨克发动叛乱及其被
平定的经过。
小说以其主题的重要性、囊括现实的广度和提示生活过程的深度以及多
方面综合运用语言描写手段的卓越技巧,被公认为是一部史诗性长篇小说,
一部既磅礴又细腻委婉、扣人心弦的悲剧史诗。史海拾贝卢米埃兄弟放映《火车进站》拍片现场结 束
谢谢课件41张PPT。第21课现代文学、艺术和体育一、现代文学1、德莱塞和《美国的悲剧》他既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第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2、罗曼?罗兰和《约翰?克利斯朵夫》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3、贝克特和《等待戈多》荒诞派戏剧,以不明确主题,令人回味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20世纪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生于印第安那州一贫苦移民家庭。中学未毕业,12岁便自谋生计。当过报童、农场杂工、洗碗工、收账员、挖煤工,对美国下层社会状况十分熟悉。1888年,得到小时候的女老师的资助,读了一年大学。1892年,当了新闻记者。1897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00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描写了在金钱至上的美国社会里一个出身于劳动家庭的纯洁少女──嘉莉,走上堕落道路的悲剧。1911年发表第二部长篇小说《珍妮姑娘》,描写了工人家庭的姑娘珍妮的悲惨遭遇。1912年发表长篇小说《金融家》,它和《巨人》(1914年)、《斯多葛》(1947年)合称《欲望三部曲》,深刻揭露了美国大资产阶级巧取豪夺的罪恶。1925年,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问世,使作者一跃而成为全美最有名的作家。这部小说是德莱塞最优秀的作品,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的美国青年在腐败的社会风气影响下,追求“上等人”的生活,堕落成为杀人犯的故事。一生创作了总计长篇小说八部,短篇小说集四部,戏剧诗歌各两部,特写、散论、政论七部,留下了巨大的、珍贵的文学遗产 。1927年,德莱塞访问了苏联,1941年被选为美国作家协会主席,1944年获美国文学艺术学会荣誉奖。1945年8月,德莱塞以74岁的高龄,加入了美国共产党。同年12月28日病逝。 从青少年时代起,他只要有机会接触到书籍,就会废寝忘食,埋头阅读。曾经读过莎士比亚、欧依达、《汤姆·琼斯》、劳拉·琼·利比、华莱士的《本·赫尔》、狄更斯、卡莱尔,还有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 此外,他还如饥似渴地研读过巴尔扎克、史蒂文森、大仲马、托尔斯泰、爱伦·坡、司各特、萨克雷、哈代、欧文、霍桑、显克维支等名家的作品,深深地被这些文学大师塑造的人物所感动,从而产生了急欲表现美国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的创作激情。 《美国的悲剧》中描写了主人公克莱德·格里菲思受到社会上邪恶影响,逐渐蜕变、堕落为凶杀犯、最后自我毁灭的全过程。小说共分三卷。第一卷描写克莱德这个天真幼稚的青年人怎样受到外部世界腐蚀与毒害,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玩世不恭、怙恶不悛的人,一直到汽车碾死女孩,逃离堪萨斯城为止,这是小说故事的准备阶段;第二卷描写克莱德与富商伯父萨缪尔·格里菲思邂逅后,以穷亲戚的关系来到莱柯格斯厂内充当工头助手,随后陷入与穷女工洛蓓达、阔小姐桑德拉的三角恋情。为了高攀桑德拉,克莱德甘愿违悖自幼接受的基本道德准则,牺牲洛蓓达,于是,他就通过翻船阴谋干掉了这个被他诱奸而怀孕的年轻的女工。事后,克莱德却落荒出逃,逍遥法外;第三卷主要描写案发之后,克莱德如何被捕入狱,受审和定罪,其间还穿插着美国两党和司法机构利用克莱德一案大搞政治投机的丑闻。最后经过终审判决,克莱德被送上了电椅。《美国的悲剧》剧照别对着阴影,
回过头来,
对着光明。
让我们把这些不幸和阴影斩断了;
把这些阴影和黑暗赶开去。
最懂得怎样等待的人,
到头来就是最幸福。 罗兰小语 《美国的悲剧》不仅揭示了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的严重后果,同时更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美国生活方式对人的普遍的罪恶性腐蚀毒害作用 。作品具有丰满的现实主义内容和巨大艺术感染力 。 美国评论家认为,德莱塞忠于生活,大胆创新,突破了美国文坛上传统思想禁锢,解放了美国的小说,给美国文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并且把他跟福克纳、海明威并列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仅有的三大小说家。 小说问世的二十年代,美国社会崇尚伪善的侈谈,并没有好好地去培养青年一代。美国的实利主义,使青年人认为,有了金钱便能占有一切,包括美色在内。因此,《美国的悲剧》就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个严厉的控诉。 罗曼?罗兰和《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 1866—1944),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法国著名批评现实主义作家。生于法国中部的古老小城克拉姆西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自幼喜爱音乐和文学。1886年,考取了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又被送到法国设在罗马的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回国后,在高师和巴黎大学讲授音乐史,并从事文学创作。罗曼·罗兰主要作品有戏剧、小说和名人传记。1893~1898年,创作了《信仰的悲剧》,包括《圣路易》、《艾尔特》和《理性的胜利》三个剧本。此后,又创作了以18世纪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革命剧:《群狼》(1898年)、《丹东》(1899年)、《7月14日》(1902年)。20世纪的头十余年间,是罗曼·罗兰创作高潮时期,他相继写出《贝多芬传》(1903年)、《米开朗琪罗传》(1905年)、《托尔斯泰传》(1911年)等名人传记,还创作了他最优秀的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1904—1912年)。作者因这部小说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20世纪20年代,罗曼·罗兰写了《甘地传》、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1939年,创作了著名的悲剧《罗伯斯庇尔》。罗曼·罗兰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巨著共10卷,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为主线,描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成长、奋斗和终告失败,同时对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实写照,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由《约翰·克利斯朵夫》始,罗曼·罗兰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小说风格。该巨著获得1913年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1915年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戏剧家、小说家。1906年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市一个犹太人家庭。学生时代去巴黎游历时,遇到乔伊斯,当过他的秘书。1927年在都柏林三一学院毕业,1928~1930年在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担任英文讲师,并与人合作把乔伊斯的作品翻译成法文。其间,回到都柏林工作。1938年开始定居巴黎,德军占领巴黎期间,曾参加抵抗运动,后因组织暴露隐居乡下,写了长篇小说《瓦特》。1945年以后改用法文写作,1946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是创作的高峰期,主要作品是1952年创作的两幕剧《等待戈多》,主要情节是两个流浪汉在荒凉的乡间土路上无聊地等待戈多的情景,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剧中都未作交待。该剧揭示了人类在荒谬宇宙中的尴尬处境,被视为荒诞派戏剧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此外,还写了长篇小说《马洛伊》(1951年)、《马洛纳之死》(1951年)和《无名的人》(1953年),其中,《马洛伊》曾被一些评论家称为20世纪的杰作之一。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奖原因主要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并且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 。4、肖洛霍夫和《静静的顿河》5、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米哈依尔·肖洛霍夫(1905—1984),当代最著名的苏联作家之一,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世界声誉的文学巨匠。1905年5月24日生于顿河流域克鲁日林村的一个商店职员家庭。肖洛霍夫出生和长期居住在顿河流域,非常熟悉顿河哥萨克的风俗习惯。1918年当他在中学读四年级时,因国内战争开始而辍学。不久,就投身革命。1920~1921年担任卡尔金镇革命委员会办事员,并参加了武装征粮队,经常在草原上同国内反革命武装作战。1923年参加了莫斯科共青团作家和诗人小组“青年近卫军”。1926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同年返回故乡,从事专业创作。 肖洛霍夫的代表作,首推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这部小说从1926年开始创作。作家用了14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部巨著。小说分四部八卷,以中农哥萨克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命运和他一家人的遭遇为中心,描写了1912~1922年间顿河哥萨克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它是一部反映顿河哥萨克在历史转折时期的生活、探讨哥萨克悲剧命运的长篇史诗。自作品问世以来,它已被翻译成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文字,成为当代世界文学中流传最广的名著之一。肖洛霍夫的另一代表作《被开垦的处女地》(又译《新垦地》),共两部,第一部描写顿河地区格列米雅其村实现农业集体化的经过,第二部描写了格列米雅其村集体农庄巩固的过程,分别于1932年、1959年问世。1956年和1957年之交,肖洛霍夫发表了著名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小说描写了一位普通苏联公民在卫国战争中的遭遇,表现了人民在战争中的悲剧命运,充满了对历史和人生的回味与思考。这篇小说曾轰动一时,开50年代后半期和60年代苏联一系列卫国战争题材作品之先河。1965年,肖洛霍夫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证书上写道:“授予米·亚·肖洛霍夫196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藉以赞赏他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 《静静的顿河》尼·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苏联无产阶级作家。出生于工人家庭,幼年时在教会小学读过几年书,后为谋生做过杂工、发电厂的司炉工。1919年,红军解放了他的家乡乌克兰,他加入共青团,并参加红军奔赴前线。第二年,因负重伤退伍,转入铁路工厂任助理技师。1924年加入共产党,担任乌克兰边境地区共青团领导工作。几年后,由于劳累过度和旧伤复发,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不得不终日卧床。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在病榻上开始了文艺创作。1930~1934年,用了四年时间,写出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描绘了乌克兰第一代共青团员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而英勇奋斗的历程。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展示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如何从一个普通工人子弟成长为无产阶级钢铁战士的过程。小说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早在1942年,我国就出版了中文译本。1934年,作者加入了苏联作家协会,并开始创作第二部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但终因病情恶化,只完成第一卷。他于1936年12月去世,年仅32岁。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 斗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二、美术和音乐1、毕加索和《格尔尼卡》2、达利和《记忆的永恒》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 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毕加索(1881—1973)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西班牙艺术家。其艺术富有创造性,作品数量惊人,风格技巧多样化(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及其他)。1937年为抗议德国纳粹空军滥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人故都格尔尼卡,创作了巨幅油画《格尔尼卡》。他画的《和平鸽》被1949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用作会徽。 1973年4月8日,毕加索在法国小城穆然去世,享年92岁。他一生共创作作品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 幅,总计近 37000 件。 他的私人收藏品,包括他本人和朋友的作品,都捐赠给法国政府,法国政府在巴黎建有毕加索博物馆,供人参观。 毕加索及立体派画派 通过运动与交换、拆分与重组,建立新的空间概念,立体派开创了人类观察世界的一种新方法。这派产生于1908年,繁荣在20年代,直到50年代仍有市场。立体派的创始人是移居法国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1881—1973)和法国画家布拉克(1882—1963)。毕加索在1907年创作了第一幅立体派绘画《亚威农少女》,呈几何形分割的扁平人体丑陋而野蛮但不失和谐和统一。画家将画的对象分解成方形、三角和圆形等平面几何形体,色彩较简单,多用灰绿色、灰褐色。评论家说他的作品使“一切物体、风景、人物和房子变成了几何形和方块块”。立体派由此成为此类绘画的名称。 在最右侧,一个女人高举双手,显然她是从一座着火的房子上跌下来。另一妇女向画面中央奔跑,惊恐与狂怒布于全身;左边有一母亲,她手托被炸死的婴儿,在啼哭呼号。右角一妇人的头从窗户里探出,她举着一盏油灯,向前平举,象征揭露,她把这一切展示在光照之下,让世人看个分晓。在画面的中央,高处有一眼睛似的灯光,可是眼睛的瞳仁却是个灯炮。地上倒卧着战士们残缺的肢体。断臂上还握着被折断了的剑。剑旁有一朵鲜花,这可能是对英雄的哀悼。靠中央上方,有一因受伤而嘶鸣着的马头,它张裂着口,由于爆炸声而受到惊吓。有几枝箭自上落下,刺在痛苦地挣扎着的动物和人身上。靠左侧上方,有一眼睛已移位了的牛头,形象十分狰狞。 1937年4月26 日发生了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镇上的1600多无辜居民惨遭屠杀,而全镇居民只有7000多人 。毕加索义愤填膺,随即拿起画笔,进行构思,终于以此事件为题,画了这一幅震撼画坛的《格尔尼卡》。 毕加索采用分解立体构成法,仅用黑、白、灰三色来画成。调子阴郁,情景恐怖,全画充满着悲剧气氛。这是画家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对人类灾难的同情。所有形象是超越时空的,并蕴含着愤懑的抗议声。当《格尔尼卡》公展以后,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奔走相告,人们首先感到画家在严酷的政治现实面前所表现的觉醒。 《格尔尼卡》后来在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巡回展出,反响十分强烈。至本世纪40年代,经毕加索同意,借给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同时他向公众表示:一个重获民主和自由的西班牙,当是这幅画的当然故乡。1981年初,此画按照毕加索生前的遗愿,终于回到了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毕加索作品欣赏西班牙的萨尔瓦多·达利(1904—1989)堪称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大师。他自己就是个怪诞不经、超凡脱俗的人。7岁便自称是伟大的拿破仑;闹学潮被国王亲自开除学籍;与大他8岁的有夫之妇加拉私奔,在小渔村利加港一间租来的4平方米的小屋安身。他那两撇钢叉一样上翘的胡子也让人难忘。他像个狂人那样去作画,让作品从幻觉中涌出来。他的笔下,充斥着种种奇形怪状的形象组合和故事情节,纠缠着为理性所控制的人对自己欲望的惶恐,以及欲望与压抑的矛盾和斗争,表现凶残的梦幻或奇特的宁静气氛。他的画面构思离奇,爱的嚎叫、性的显示、迷幻的情欲、虚幻的宗教、血腥的暴力、扭曲的人性、错位的时间,笼罩着一层神秘、可怖、如幻似真又令人惊愕、有时甚至唤起某种崇高感的纱幕,而其局部形象往往画得极其精细逼真。他的《记忆的永恒》(1931)软化了原本坚硬的钟表,让它耷拉在树上和桌边,而那只老怀表上画家少小时候熟悉的蚂蚁却只只清晰可辨。《内战的预感》(1936)、《利加港的圣母》(1949)、《丽达与鹅》(1949)、《纳尔西斯之变形》、《哥伦布之梦》等,是其著名的作品。 达利的自画像《记忆的永恒》这是达利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表现了画家追忆童年时所产生的幻觉。这幅油画长33厘米,宽24.1厘米,1931年作。 利加特港的海滩宁静空旷。黄昏的光线照射着蓝色的大海和岩礁。一棵截断的无叶橄榄树无根无基地长在平台上,平台的右下方悠闲地躺着一个怪物。最令人感到惊讶的是那几只软表,它们有的挂在树上,有的搭在平台上,还有一只竟然披在了怪物的身上。这些表到底寓意着什么?那就要看各人的理解了。可以说,这些玻璃和金属制成的钟表,在漫长的时间中已经走得疲惫不堪,终于松垮了下来;也可以说,软表是对20世纪各种抽象组合实验的否定。现在,这些软表已经成为西方人心目中超现实主义梦境的同义词了。 达利作品欣赏把人类的梦境、幻觉和生死矛盾等作为绘画的主题达利擅长以柔和和线条和明亮的色彩表现梦境三、电影和电视20世纪,电影事业发展很快。苏联电影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印度是电影多产国之一。美国好莱坞成为著名影城,奥斯卡金像奖成为世界最有名的电影奖。乱世佳人还有著名的美国电影《魂断蓝桥》,《泰坦尼克号》,苏联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电视事业发展更快。目前电视已广泛应用于新闻、娱乐、教育和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电视机几乎进入了每个家庭,看电视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内容之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