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一、学习目标
1、记住特区名称、所属省份;说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开放的窗口城市。
2、根据地图能够简单讲述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的过程。
3、根据家乡发生的变化能够说出对外开放的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中国对外开放的几个阶段及特征。
学习难点:经济特区之“特”、对外开放的作用。
三、导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完成练习册的“知识结构”(课前完成、小组长检查完成情况)
(二)学习探究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我国是在什么时候建立经济特区的?有哪些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2、对外开放的步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说说对外开放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1、选择题
(1)下列城市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是 ( )
(厦门市 (大连市 (重庆市 (成都市
(((( B、(((( C、(((( D、((((
(2)20世纪80年代初,某国公司意欲到政策条件比较优越的深圳投资设厂。主要原因是由于深圳是 ( )
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区 C、特别行政区 D、民族自治区
即使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特区的城市是 ( )
厦门 B、广州 C、福州 D、宁波
“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举动”。这里的“大胆举动”指的是 ( )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B、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2、阅读下面材料: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1)歌词中的老人是谁?他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起到什么作用?
(2)歌词中的“一九七九年”、“一九九二年”分别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内容主要讲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从而一步一步逐渐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基本过程。通过本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我对本课教学反思如下:
本校一直在致力于探索教学目标的制定,认为一堂课首先要有明确的、可操作的、可反馈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好的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点,并且能够加以迁移运用,能够真正分析、解决问题。本人深以为然,因此在教学目标制定中,简化并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基本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使本堂课完整并且有效。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很多问题,亟需反思及解决的。
首先,在小组合作讨论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个体知识储备的情况;其次,教师对于要讨论的问题,并没有进行充分的材料补充,帮助学生了解问题背景,简单的说就是没有为学生搭建解决问题的梯子,导致讨论出现偏题的现象;第三,关于小组建设,出现了分工职责不明的情况,不能调动每一个组员的积极性;第四,没有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比如多媒体课件上没有展示出需要讨论的问题,讨论过程、步骤、评价体系等,以致于出现了部分同学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在与其他有经验老师的交流反思后,可以这样加以改进:在给学生抛出问题的时候,注意低起点、高密度,将一个大问题分化成若干简单的小问题,层层递进;在小组建设方面,选出学科组长,并针对每一次需要讨论的问题,提前告知,确定好组员的职责。同时对于小组学习进行方法指导,有自主学习也有小组合作;最后在黑板上展示评价反馈机制(加分体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最后,针对本堂课,还需要强调的是,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不能让知识只是课本上的知识,而与我们的生活没有一点关系。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注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给予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