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2016~2017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期末)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满分60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缓和诸侯纷争
B.强化中央集权
C.构建平等社会
D.规范社会秩序
2.有史家评论:“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顺势而动”的学者最有可能是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韩非子
3.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一一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
A.“民贵君轻”
B.“君权神授”
C.“格物致知”
D.“心外无物”
4.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朱熹意在
A.适应皇权的需要
B.倡导重德修身
C.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D.维护纲常名教
5.有学者认为:“被满洲人征服的震惊,使中国知识分子重新思考政治合法性的整个基础。最惊人和富有创造性的是类似于西欧人民主权思想的发生。”近代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D.“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6.就中国古代的物理学而言,力学知识是与农耕技术、都邑建筑、铁制工具、水利工程、船舶制造、材料选配等紧密相连的,光学知识则与古镜研制、自然现象的观察、对天然晶体的考察等息息相关。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A.寻求物理规律
B.重视实用性
C.是经验的总结
D.领先于世界
7.明清时期,民间年画的普遍题材是:把普渡众生的观世音菩萨、以忠义著称的名将关羽和玄坛真君财神赵公明呈现在一个画面上。这反映的现象是
A.儒家至尊的地位被打破
B.佛教开始在中国本土化
C.儒释道三教本同根同源
D.三教合流在民俗中映现
8.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而柏拉图则提出“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其共同点是
A.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B.突出了理性主义的观念
C.动摇神学统治树立人的尊严
D.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觉醒
9.民国大师蒋百里评论某运动“为中古时代与近世时代之蝉蜕”,“自个性之灵,光焰万丈;……自理知之刃,脱颖而出,其方向之趋于自然者,则科学之基础立焉”。该运动是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科学革命
10.马丁·路德说:“所有信奉上帝的俗人都有资格出现在上帝面前,为他人作祈祷,相互传授有关上帝的道理……。”路德的观点
A.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B.打破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C.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D.反对罗马教会垄断教义解释权
11.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但他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认为要统治人们,宗教是不可少的,“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材料说明伏尔泰
A.意识到宗教的社会功能
B.没有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C.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
D.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2.爱因斯坦羡慕一位融合实验者与理论家为一体的科学家生活在“幸福的科学童年”时期,这位科学家曾宣称“现在我要演示世界体系的框架”。这位科学家
A.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B.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C.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
D.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13.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观察胡适下列言行,思考其出现的原因是
A.当时西方启蒙思想占主导地位
B.当时中国社会的婚俗习惯尚未发生变化
C.封建儒学在当时中国社会已不占主导地位
D.既受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又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14.1921年,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在出版他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时,不无心痛地写道:“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时羞涩不能出口”,以至于“孔子的道理成了不敢见人的东西”。这主要反映了
A.民主科学地位得以确立
B.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终结
C.文化领域出现极端倾向
D.国人接受文化呈现多元性
15.某学者把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分为五个时期,其中一个是“西方文化主导时期”。这个时期应该是
A.1840~1860年
B.1860~1894年
C.1895~1920年
D.1921~1927年
16.19世纪末《天演论》被介绍到中国后,曾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而到五四运动之后,进化论思潮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调侃和奚落。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大战暴露出西方国家弱肉强食的特性
B.进化论观点被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所否定
C.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有很强的排斥性
D.民主革命取代改良成为近代中国的新潮流
17.卢梭认为:“允许个人保有财产,保存私有制,但是要防止财产走向极端,不能让它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与这一观点相似的是
A.民本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18.右图是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撰写的一本著作的目录,该著作是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井冈山的斗争》
C.《论持久战》
D.《新民主主义论》
19.表1是1975~1995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的统计表。结合所学,可以推断
表1
年代
高等教育
中等技校
中等师范
中学
小学
1975
32.6
34.4
/
39.3
45.0
1980
23.4
37.2
26.0
39.6
44.6
1985
30.0
38.6
/
40.2
44.8
1990
33.7
42.4
52.4
41.9
46.2
1995
38.5
48.3
62.8
45.2
47.5
A.在80年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出现明显减少
B.“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C.改革开放后我国才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教育改革和观念进步是我国女性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20.英国历史学家埃尔顿说:“历史学家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千万不能降低到布道者的水准;一个好的布道者必须有某种信仰,而一个好的历史学家则必须质疑自己的信仰,并承认他人的信念也有价值。”他强调历史学家
A.不能拥有宗教信仰
B.应具有全面客观的眼光
C.尽量避免价值判断
D.应尽可能多地占有史料
二、非选择题:满分40分。本大题共3小题,第21小题16分,第22小题14分,第23小题10分。
21.(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中国
西欧国家
①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古希腊涌现出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②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朱元璋: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③16世纪
李贽:“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马丁·路德:“我不接受教皇的权威,我的良心之系于福音。”“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④18~19世纪
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卢梭:“人民的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必须由人们直接行使,不能被代表。”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各个时期中国和西欧思想发展的主要特征。(8分)
(2)结合所学,分析④时期中西方思想主张产生的共同时代背景。(6分)
(3)综上,谈谈你对中西方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2分)
22.(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世纪前后欧洲人向中国文明的学习,先从科学技术开始,这不仅包括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还包括陶瓷、冶金、纺织等技术,以及军事技术和兵法等。之后又逐步深入到文化,即价值观、思想和道德。“东学西渐”对于欧洲而言,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此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为了争霸,欧洲诸国就必须加强实力;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强调教徒的个性和自由,反对教延及其分支机构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即设法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以增强国力,并突破天主教的专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欧洲人都愿意接受中国文明。封建统治者(包括教会)对中国是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主张引进并改造、吸收中国文明的,主要是代表新兴资本势力的变革者。
——摘编自刘永拮《“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16至18世纪欧洲“东学西渐”与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现象的异同。(10分)并分析这一时期“东学西渐”对欧洲社会的重大影响。(4分)
2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以来,欧洲诞生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毛泽东认为:“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材料
①《自由引导人民》
②《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③《格尔尼卡》
要求:选择上列任意一幅作品,判断其艺术流派和主要特点(5分),指出其“社会生活”的“源泉”(3分),并列举一个欧洲19世纪以来该流派的其他文艺作品(2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一、选择题:满分60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D
A
C
D
A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B
D
D
A
B
C
C
B
二、非选择题:满分40分。本大题共3小题,第21小题16分,第22小题14分,第23小题10分。
21.(16分)
(1)特征:①都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
②都出现了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③都出现了反传统(正统)思想的思想家。
④都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或民主思想)。
评分说明:任意一点2分,不超过8分。
(2)共同背景:封建专制统治腐朽激化了社会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了民主进程;思想解放不断深入营造了自由氛围。
评分说明:任意一点2分,不超过6分。
(3)认识:都趋向于追求民主;思想解放有利于社会进步。
评分说明:任意一点2分,不超过2分,言之成理即可。
22.(14分)
(1)相同点:①都经由科技逐渐转向文化、制度的学习历程;
②都存在变革势力与保守势力的矛盾与斗争;
③都与本地区的社会变革相结合;
④都存在对外国文明的改造与利用。
评分说明:任意一点2分,不超过6分。
不同点:①前者主要是内驱力推动下的主动学习,后者主要是在外敌入侵导致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背景下的被动学习;
②欧洲经过对中国文明的学习改造最终也完成了自身的社会变革,日益强大;近代前期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学习并没有使中国真正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评分说明:任意一点2分,不超过4分。
(2)重大影响:推动欧洲启蒙运动的开展(或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欧洲政治制度(或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为反封建、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提供思想武器。
评分说明:任意一点2分,不超过4分。
23.(10分)
(1)流派:浪漫主义。
特点:充满幻想和憧憬,追求情感的表达。
源泉:人们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感到失望。
作品:雪莱《西风颂》等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贝多芬等人的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等。
(2)流派:(批判)现实主义。
特点:真实反映生活,注重细节描写,揭露社会阴暗面。
源泉: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普遍建立,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激化。
作品: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高尔基《母亲》等批判现实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等。
说明:“流派”若写成“批判现实主义”,则“作品”不能写成革命现实主义的作品。
(3)流派:现代主义。
特点:反传统,反理性,注重表现自我,反映了心灵的扭曲。
源泉: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感到精神的空虚和生存的绝望。
作品:贝克特《等待戈多》等现代主义文学、摇滚乐等现代主义音乐等。
评分说明:流派2分,特点3分(语言表述合理可酌情给分),源泉3分,作品2分(只写作者不给分,写成“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等表述亦可给分)。
目
录
1、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
2、割据地区现势
3、军事一些问题
4、土地一些问题
5、党的组织问题
6、革命性质问题
7、割据地区问题
PAG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