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化学(通用版)二轮复习教案:专题2 突破点8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届高三化学(通用版)二轮复习教案:专题2 突破点8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7-01-17 06:3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突破点8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提炼1 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1.绝对标志
2.相对标志
3.一个角度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如反应N2(g)+3H2(g)??2NH3(g),下列各项均可说明该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1)断裂1
mol
N≡N键的同时生成1
mol
N≡N键;
(2)断裂1
mol
N≡N键的同时生成3
mol
H—H键;
(3)断裂1
mol
N≡N键的同时断裂6
mol
N—H键;
(4)生成1
mol
N≡N键的同时生成6
mol
N—H键。
4.定量依据:若Qc=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提炼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
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4大因素”(外因)
2.浓度、温度、压强改变对平衡的影响
对平衡状态的影响
备注
其他条件不变
升高温度
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v正、v逆均增大(程度不同)
增大压强
化学平衡向气体分子数目减少的方向移动
压强变化是通过容器容积的变化实现的
浓度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降低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固体、纯液体的浓度视为常数
恒容时加入“惰性”气体
对平衡状态无影响(对反应速率也无影响)
原来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没有发生变化
恒压时加入“惰性”气体
相当于减小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也相当于减小压强)
加入的气体会分担一部分压强
总的来说:
外界条件改变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可归纳为:
提炼3 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
1.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
反应:mA(g)+nB(g)??pC(g)+qD(g)
K=
四个注意:
(1)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是常数,表达式中不能出现固体或纯液体。
(2)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3)化学平衡常数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不表示反应的快慢,即化学反应速率快,K值不一定大。
(4)平衡常数表达式与方程式的书写形式有关,对于同一个反应,当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发生变化时,平衡常数的数值及单位均发生变化,当方程式逆写时,此时平衡常数为原平衡常数的倒数。
2.“三段式法”计算化学平衡常数
(1)明确三个量: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
如mA(g)+nB(g)??pC(g)+qD(g),令A、B起始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a
mol·L-1、b
mol·L-1,达到平衡后消耗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x
mol·L-1。
mA(g)+nB(g)??pC(g)+qD(g)
起始/mol·L-1   a  
 b    0   0
变化/mol·L-1
mx
nx
px
qx
平衡/mol·L-1
a-mx
b-nx
px
qx
K=
说明:
①对于反应物:c(平)=c(始)-c(变);
对于生成物:c(平)=c(始)+c(变)。
②各物质的转化浓度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
3.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
(1)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
化学平衡常数的大小是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志。K值越大,说明正向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物转化率也越大。
(2)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对于可逆反应mA(g)+nB(g)??pC(g)+qD(g),在一定温度下的任意时刻,浓度商(Qc)表达式为:Qc=。
若Qcv(逆),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若Qc=K,v(正)=v(逆),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若Qc>K,v(正)(3)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若升高温度,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若升高温度,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4)用于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4.掌握三个“百分数”
(1)转化率=×100%=×100%。
(2)生成物的产率:实际产量占理论产量的百分数。一般来说,转化率越高,原料利用率越高,产率越高。
产率=×100%。
(3)混合物中某组分的百分含量=×100%。
回访1 (2016·全国甲卷)丙烯腈(CH2===CHCN)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可用“丙烯氨氧化法”生产,主要副产物有丙烯醛(CH2===CHCHO)和乙腈(CH3CN)等。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丙烯、氨、氧气为原料,在催化剂存在下生成丙烯腈(C3H3N)和副产物丙烯醛(C3H4O)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①C3H6(g)+NH3(g)+O2(g)===C3H3N(g)+3H2O(g) ΔH=-515
kJ·mol-1
②C3H6(g)+O2(g)===C3H4O(g)+H2O(g)
ΔH=-353
kJ·mol-1
两个反应在热力学上趋势均很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利于提高丙烯腈平衡产率的反应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丙烯腈反应选择性的关键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a)为丙烯腈产率与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最高产率对应的温度为460
℃。低于460
℃时,丙烯腈的产率________(填“是”或“不是”)对应温度下的平衡产率,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于460
℃时,丙烯腈产率降低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双选,填标号)。
A.催化剂活性降低
B.
平衡常数变大
C.副反应增多
D.
反应活化能增大
图(a) 
 
 图(b)
(3)丙烯腈和丙烯醛的产率与n(氨)/n(丙烯)的关系如图(b)所示。由图可知,最佳n(氨)/n(丙烯)约为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料气氨、空气、丙烯的理论体积比约为________。
[解析] (1)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①气体分子数增加,是一个熵增的放热反应,反应②气体分子数不变,是一个熵变化不大的放热量较大的反应,在热力学上都属于自发进行的反应。由于反应①是一个气体分子数增加的放热反应,降温、减压均有利于提高丙烯腈的平衡产率。有机反应中要提高某反应的选择性,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催化剂。
(2)由于反应①是放热反应,温度降低,平衡右移,丙烯腈的平衡产率应增大,因此图(a)中460
℃以下的产率不是对应温度下的平衡产率。反应①的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反应的活化能不受温度的影响,故当温度高于460
℃时,丙烯腈的产率降低的可能原因是催化剂活性降低和副反应增多。
(3)由图(b)可知,当n(氨)/n(丙烯)=1时,丙烯腈的产率最高,而丙烯醛的产率已趋近于0,如果n(氨)/n(丙烯)再增大,丙烯腈的产率反而降低,故最佳n(氨)/n(丙烯)约为1。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约为,结合反应①方程式及最佳n(氨)/n(丙烯)约为1可知,进料气氨、空气、丙烯的理论体积比应为1∶∶1=1∶7.5∶1。
[答案] (1)两个反应均为放热量大的反应 降低温度降低压强 催化剂
(2)不是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平衡产率应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AC
(3)1 该比例下丙烯腈产率最高,而副产物丙烯醛产率最低 1∶7.5∶1
回访2 (2015·全国卷Ⅱ节选)甲醇既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可作为燃料,利用合成气(主要成分为CO、CO2和H2)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甲醇。发生的主要反应如下:
①CO(g)+2H2(g)??CH3OH(g) ΔH1
②CO2(g)+3H2(g)??CH3OH(g)+H2O(g) ΔH2
③CO2(g)+H2(g)??CO(g)+H2O(g) ΔH3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的化学平衡常数K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中能正确反映平衡常数K随温度变化关系的曲线为________(填曲线标记字母),其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
(2)合成气组成n(H2)/n(CO+CO2)=2.60时,体系中的CO平衡转化率(α)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如图2所示。α(CO)值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中的压强由大到小为________,其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
图2
[解析] (1)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的书写要求可知,反应①的化学平衡常数为K=c(CH3OH)/[c(CO)·c2(H2)]。
反应①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K减小,故曲线a符合要求。
(2)由图2可知,压强一定时,CO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其原因是反应①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反应③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又使产生CO的量增大,而总结果是随温度升高,CO的转化率减小。
反应①的正反应为气体总分子数减小的反应,温度一定时,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CO的平衡转化率增大,而反应③为气体总分子数不变的反应,产生CO的量不受压强的影响,因此增大压强时,CO的转化率提高,故压强p1、p2、p3的关系为p1<p2<p3。
[答案] (1)K=[或Kp=]
a 反应①为放热反应,平衡常数数值随温度升高变小
(2)减小 升高温度时,反应①为放热反应,平衡向左移动,使得体系中CO的量增大;反应③为吸热反应,平衡向右移动,又使产生CO的量增大;总结果,随温度升高,使CO的转化率降低
p3>p2>p1 相同温度下,由于反应①为气体总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加压有利于提升CO的转化率;而反应③为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产生CO的量不受压强影响。故增大压强时,有利于CO的转化率升高
回访3 (2015·全国卷Ⅰ节选)Bodensteins研究了下列反应:
2HI(g)??H2(g)+I2(g)
在716
K时,气体混合物中碘化氢的物质的量分数x(HI)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表:
t/min
0
20
40
60
80
120
x(HI)
1
0.91
0.85
0.815
0.795
0.784
x(HI)
0
0.60
0.73
0.773
0.780
0.784
(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计算式为________。
(2)上述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为v正=k正·x2(HI),逆反应速率为v逆=k逆x(H2)x(I2),其中k正、k逆为速率常数,则k逆为________(以K和k正表示)。若k正=0.002
7
min-1,在t=40
min时,v正=________min-1。
(3)由上述实验数据计算得到v正~x(HI)和v逆~x(H2)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当升高到某一温度时,反应重新达到平衡,相应的点分别为______(填字母)。
[解析] (1)由表中数据可知,无论是从正反应方向开始,还是从逆反应方向开始,最终x(HI)均为0.784,说明此时已达到了平衡状态。设HI的初始浓度为1
mol·L-1,则:
         2HI(g)??H2(g)+I2(g)
初始浓度/mol·L-1
1 
0   
0
转化浓度/mol·L-1
0.216
0.108
0.108
平衡浓度/mol·L-1
0.784
0.108
0.108
K==。
(2)建立平衡时,v正=v逆,即k正x2(HI)=k逆x(H2)·x(I2),k逆=k正。由于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故k逆=k正=k正=。在40
min时,x(HI)=0.85,则v正=0.002
7
min-1×0.852≈1.95×10-3
min-1。
(3)因2HI(g)??H2(g)+I2(g) ΔH>0,升高温度,v正、v逆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HI的物质的量分数减小,H2、I2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大。因此,反应重新达到平衡后,相应的点分别应为A点和E点。
[答案] (1) (2)k正/K 1.95×10-3 (3)A、E
回访4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在1.0
L密闭容器中放入0.10
mol
A(g),在一定温度进行如下反应:
A(g)??B(g)+C(g) ΔH=+85.1
kJ·mol-1
反应时间(t)与容器内气体总压强(p)的数据见下表:
时间t/h
0
1
2
4
8
16
20
25
30
4.91
5.58
6.32
7.31
8.54
9.50
9.52
9.53
9.53
回答下列问题:
(1)欲提高A的平衡转化率,应采取的措施为__________________。
(2)由总压强p和起始压强p0计算反应物A的转化率α(A)的表达式为________,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________,列式并计算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____。
(3)①由总压强p和起始压强p0表示反应体系的总物质的量n总和反应物A的物质的量n(A),n总=________mol,n(A)=________mol。
②下表为反应物A浓度与反应时间的数据,计算:a=________。
反应时间t/h
0
4
8
16
c(A)/(mol·L-1)
0.10
a
0.026
0.006
5
分析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浓度c(A)变化与时间间隔(Δt)的规律,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规律推出反应在12
h时反应物的浓度c(A)为_______________mol·L-1。
[解析] 通过分析表格中数据,根据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入手解决相关问题。
(1)要提高A的转化率,应通过改变条件使平衡正向移动,可以从浓度、温度、压强三个方面考虑,可从容器中分离出B、C或扩大容器的体积(降低压强)或升高温度。
(2)相同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设反应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x,则有=,故x=
mol,而气体的物质的量的增加量等于消耗的A的物质的量,故A的转化率为×100%=×100%,将表中的数据代入公式中可得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100%≈94.1%;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出平衡三段式,注意三段式中用的都是浓度,即可求得平衡常数。
(3)结合(2)的解析可知n(A)=0.10
mol-
mol=0.10×
mol;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a=0.10×
mol·L-1≈0.051
mol·L-1,通过表中的数据可知,在达到平衡前每间隔4
h,A的浓度减少约一半,故反应在12
h时,A的浓度为0.5×0.026
mol·L-1=0.013
mol·L-1。
[答案] (1)升高温度、降低压强
(2)×100% 94.1%
K=
≈1.5
mol·L-1
(3)①0.10× 0.10× ②0.051 达到平衡前每间隔4
h,c(A)减少约一半 0.013
热点题型1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1.(2016·陕西西安铁一中模拟)可以证明可逆反应N2+3H2??2NH3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①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②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断裂;③其他条件不变时,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④恒温恒容时,体系压强不再改变;⑤NH3、N2、H2的体积分数都不再改变;⑥恒温恒容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⑦正反应速率v(H2)=0.6
mol/(L·min),逆反应速率v(NH3)=0.4
mol/(L·min)
A.全部      
B.
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⑦
D.
③⑤⑥⑦
C [①根据两种化学键的断裂情况可知反应方向相同,不能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②反应方向相反,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③由于该反应为非等体积反应,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说明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则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④恒温恒容时,体系压强不再改变,说明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则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⑤NH3、N2、H2的体积分数都不再改变,说明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则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⑥恒温恒容时,由于各物质均为气体,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不能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⑦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则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
2.可逆反应:2NO2(g)??2NO(g)+O2(g)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
③用NO2、NO、O2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为2∶2∶1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⑥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的状态
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A.①④⑥⑦
B.
②③⑤⑦
C.①③④⑤
D.
全部
A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②描述的都是正反应方向,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③无论达到平衡与否,同向的反应速率之比总是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变能够说明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⑤因容器体积固定,密度是一个常数,所以其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等的反应,容器的体积又固定,所以⑥、⑦均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3.向某绝热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CO2(g)和H2(g),发生反应:CO2(g)+3H2(g)??CH3OH(g)+H2O(g) ΔH=-49
kJ·mol-1。下列图像中能表明此容器中的反应已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B [随着反应进行,H2的百分含量逐渐减小,A项错误;因正反应放热、容器绝热,故反应开始后体系温度升高,达到平衡状态时,体系温度不再发生变化,B项正确;ΔH是一个定值,不能用于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C项错误;该反应最终会达到平衡状态,故甲醇的生成速率不可能一直增大,D项错误。]
4.1
100
℃时,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Na2SO4(s)+4H2(g)??Na2S(s)+4H2O(g)。能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C.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
D.各气体的浓度相等
B [这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不变的反应,恒容条件下,气体的压强、物质的量始终保持不变,A、C项错误;反应没有达到平衡时,气体的总质量发生变化,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B项正确;各气体的浓度相等无法说明正、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D项错误。]
热点题型2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图像
1.(2016·河北衡水中学一调)以二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制取乙醇的反应为2CO2(g)+6H2(g)??CH3CH2OH(g)+3H2O(g) ΔH<0。某压强下的密闭容器中,按CO2和H2的物质的量比为1∶3投料,不同温度下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百分数(y%)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的平衡常数小于b点
B.b点,v正(CO2)=v逆(H2O)
C.a点,H2和H2O物质的量相等
D.其他条件恒定,充入更多H2,v(CO2)不变
C [从图像可知,温度越高氢气的含量越高,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减小,a>b,A错误;b点只能说明该温度下,CO2和H2O的浓度相等,不能说明v正(CO2)=v逆(H2O),B错误;从图像可知,a点,H2和H2O的物质的量百分数相等,故物质的量相等,C正确;其他条件恒定,充入更多H2,反应物浓度增大,正反应速率增大,v(CO2)也增大,D错误。]
2.(2016·安徽六校联考)已知:A(g)+3B(g)??M(g)+N(g) ΔH=-49.0
kJ·mol-1。一定条件下,向体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A和6
mol
B,测得A和M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充分反应后,该反应放出98
kJ的热量
B.10
min后,升高温度能使增大
C.3
min时B的生成速率是M生成速率的3倍
D.反应达到平衡时B的转化率为75%
D [反应达到平衡时,消耗A
1.5
mol,放出73.5
kJ的热量,A项错误。该反应为放热反应,10
min后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减小,B项错误。3
min时没有达到平衡,反应正向进行,所以B的消耗速率是M生成速率的3倍,而B的消耗速率与B的生成速率不相等,故C项错误。反应达到平衡时,消耗B
4.5
mol,故B的转化率=×100%=75%,D项正确。]
3.(2016·山东省实验中学质检)一定温度下,将1
mol
A和2
mol
B置于2
L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g)+B(g)??C(g)+D(g)并达到平衡。C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如图Ⅰ所示,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Ⅱ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Ⅰ 
  图Ⅱ
A.达到平衡后,其他条件不变,降低温度,v正、v逆均减小,C的体积分数增大
B.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数值约为7.36
C.一段时间后,若气体的密度不变,则可以判断该反应已达化学平衡状态
D.在上述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化学反应速率增大,E1和E2均减小
C [根据图Ⅱ知,生成物总能量低于反应物总能量,故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v正、v逆均减小,平衡正向移动,C的体积分数增大,A项正确。设达平衡时生成的C的物质的量浓度为x
mol·L-1,则:
A(g) + B(g)??C(g)+D(g)
起始浓度/mol·L-1
 0.5    1   0   0
转化浓度/mol·L-1
x
x
x
x
平衡浓度/mol·L-1
0.5-x
1-x
x
x
=0.3,解得x=0.45,则K=≈7.36,B项正确。容器容积不变,气体总质量不变,则密度恒定,故不能根据密度不变判断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C项错误。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E1和E2均减小,D项正确。]
4.(2016·四川高考)一定条件下,CH4与H2O(g)发生反应:CH4(g)+H2O(g)??CO(g)+3H2(g)。设起始=Z,在恒压下,平衡时CH4的体积分数φ(CH4)与Z和T(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焓变ΔH>0
B.图中Z的大小为a>3>b
C.图中X点对应的平衡混合物中=3
D.温度不变时,图中X点对应的平衡在加压后φ(CH4)减小
A [A.根据图示知温度越高,CH4的体积分数越小,说明平衡向右移动,所以该反应的焓变ΔH>0,A项正确。B.相同条件下Z越大,平衡时CH4的体积分数越小,所以图中Z的大小为a<33,C项错误。D.温度不变时,加压,平衡逆向移动,甲烷的体积分数增大,D项错误。]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题解法思路
1.两个原则
(1)先拐先平。例如,在转化率—时间图像上,先出现拐点的曲线先达到平衡,此时逆向推理可得该曲线对应的温度高、浓度大或压强大。
(2)定一议二。当图像中有三个量时,先确定一个量不变再讨论另外两个量的关系。
2.三个步骤
5.(名师押题)工业上用下列反应合成甲醇:CO2(g)+3H2(g)??CH3OH(g)+H2O(g)。在固定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由CO2和H2合成甲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研究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注:T1、T2均大于300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为T1时,从反应开始到平衡,生成甲醇的平均速率为v(CH3OH)=
mol·L-1·min-1
B.
该反应在温度为T1时的平衡常数比温度为T2时的小
C.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D.处于A点的反应体系从T1变到T2,达到平衡时减小
C [由图像可知在温度为T2时反应先达到平衡,因此温度T2>T1,温度高反应达平衡时甲醇的物质的量反而低,说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减小,故B项错误,C项正确。温度为T1时,从反应开始到达到平衡,生成甲醇的物质的量为n1
mol,此时甲醇的浓度为
mol·L-1,所以生成甲醇的平均速率为v(CH3OH)=
mol·L-1·min-1,A项错误。因为温度T2>T1,所以A点的反应体系从T1变到T2时,平衡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即生成物浓度减小而反应物浓度增大,所以D项错误。]
热点题型3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计算
1.(2016·合肥一中期末)在一个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0.8
mol
A2气体和0.6
mol
B2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A2(g)+B2(g)??2AB(g) ΔH<0,反应中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a点的值为0.15
B.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0.03
C.温度升高,平衡常数K值减小
D.平衡时A2的转化率为62.5%
B [根据图像和已知信息可得:
A2(g) + B2(g)??2AB(g)
起始浓度(mol·L-1)  0.4    0.3   0
转化浓度(mol·L-1)
0.25
0.25
0.5
平衡浓度(mol·L-1)
a
0.05
0.5
则有a=0.4
mol·L-1-0.25
mol·L-1=0.15
mol·L-1,A正确;K=≈33.33,B错误;该反应正向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向移动,K值减小,C正确;平衡时A2的转化率为×100%=62.5%,D正确。]
2.(2016·西工大附中质检)PCl3和PCl5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将PCl3(g)和Cl2(g)充入体积不变的2
L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PCl3(g)+Cl2(g)??PCl5(g),并于10
min时达到平衡。有关数据如下:
PCl3(g)
Cl2(g)
PCl5(g)
初始浓度(mol/L)
2.0
1.0
0
平衡浓度(mol/L)
c1
c2
0.4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10
min内,v(Cl2)=0.04
mol/(L·min)
B.升高温度(T1C.当容器中Cl2为1.2
mol时,反应达到平衡
D.平衡后移走2.0
mol
PCl3和1.0
mol
Cl2,相同条件下再达平衡时,c(PCl5)<0.2
mol/L
B [10
min内,PCl5的浓度变化量为0.4
mol/L,故Cl2的浓度变化量为0.4
mol/L,所以v(Cl2)=0.04
mol/(L·min),A正确;升高温度(T1mol/L,体积为2
L,故Cl2为1.2
mol,C正确;平衡后移走2.0
mol
PCl3和1.0
mol
Cl2,压强减小,平衡逆向移动,相同条件下再达平衡时,c(PCl5)<0.2
mol/L,D正确。]
3.(2016·宜春联考)已知温度为T0
℃时,可逆反应X(g)+Y(g)―→Z(g)(未配平),在容积固定的容器中发生反应,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a所示。其他条件相同,温度分别为T1、T2时发生反应,Z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b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a
图b
A.发生反应时,各物质的反应速率大小关系为v(X)=v(Y)=2v(Z)
B.图a中反应达到平衡时,Y的转化率为37.5%
C.T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33.3
D.该反应正反应的反应热ΔH<0
C [温度为T0
℃时,X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量=(0.3-0.05)mol·L-1=0.25
mol·L-1,Y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量=(0.4-0.15)mol·L-1=0.25
mol·L-1,Z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量=(0.5-0)mol·L-1=0.5
mol·L-1,则该反应的方程式为X(g)+Y(g)??2Z(g),所以发生反应时,各物质的反应速率大小关系为2v(X)=2v(Y)=v(Z),故A错误。Y的转化率=×100%=62.5%,故B错误。平衡常数K=≈33.3,故C正确。“先拐先平,数值大”,所以T1>T2,升高温度,Z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所以该反应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故D错误。]
4.合成尿素工业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物质转化过程如下图所示。
(1)天然气在高温、催化剂作用下与水蒸气反应生成H2和CO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合成氨生产中,将生成的氨及时从反应后的气体中分离出来。运用化学平衡的知识分析这样做是否有利于氨的合成,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为合成氨反应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使用相同催化剂条件下,初始时氮气、氢气的体积比为1∶3时,平衡混合物中氨的体积分数。
①若分别用vA(NH3)和vB(NH3)表示从反应开始至达平衡状态A、B时的化学反应速率,则vA(NH3)________vB(NH3)(填“>”“<”或“=”)。
②在相同温度、当压强由p1变为p3时,合成氨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③在250
℃、1.0×104
kPa下,H2的转化率为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位)。
[解析] (3)③依据“三段式”,设H2的转化率为α,则:
N2(g)+3H2(g)??2NH3(g)
始态/(mol·L-1)   1   3     0
反应/(mol·L-1)
α


平衡/(mol·L-1)
1-α
3-3α

×100%=50%,所以α≈0.667。
[答案] (1)CH4+H2OCO+3H2
(2)移走氨气,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右移,有利于氨生成
(3)①< ②不变 ③66.7
5.(名师押题)将4
mol
CO(g)和a
mol
H2(g)混合于容积为4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g)+2H2(g)??CH3OH(g),10
min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测得H2为0.5
mol·L-1。经测定v(H2)=0.1
mol·L-1·min-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衡常数K=2
B.H2起始投入量为a=6
C.CO的平衡转化率为66.7%
D.平衡时c(CH3OH)=0.4
mol·L-1
B [用三段式法计算:
       
CO(g)+2H2(g)??CH3OH(g)
起始物质的量/mol  4   a      0
转化物质的量/mol
x
2x
x
平衡物质的量/mol
4-x
a-2x
x
2x
mol=0.1
mol·L-1·min-1×10
min×4
L=4
mol,x=2,a-2x=0.5×4,a=6。平衡时,c(CO)=0.5
mol·L-1,c(H2)=0.5
mol·L-1,c(CH3OH)=0.5
mol·L-1。平衡常数K===4,A项错误;经上述计算,B项正确;CO的平衡转化率为50%,C项错误;平衡时c(CH3OH)=0.5
mol·L-1,D项错误。]
化学平衡相关计算中的2种思维路径
1.化学平衡的计算解题思维路径
2.化学平衡常数解题思维路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