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观潮》
周密(1232~1298),字草窗、萍洲
( http: / / www.21cnjy.com ),又号四水潜夫,南宋著名词人、笔记大家。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相继谢世后,“历下周密”却以他的清丽词作尽洗靡音,成为南宋后期的重要文学家。周密祖籍济南历城。靖康之难后,举家迁往江南,流寓湖州。1232年,他出生于父亲周晋任县令的富春县署斋中。周家是一个世代官宦的书香门香。周晋工词,常与名流酬唱答对。周密幼年耳濡目染,饱受陶冶。青年时就参加父辈师友们的唱和,虽年少而笔力不弱,渐渐“才情诣力,色夕绝人。”能诗,善工词,书学欧柳,善画梅竹兰石。周密的词词句精巧,清新秀丽,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周密虽生于南方,但始终没有忘记家乡。并常以“历下周密”,“齐人”,“华不注人”署名。入元以后,他弃官归隐,更增添了怀念故乡的悲伤,常以诗词来表现自己的离愁别恨。周密在隐居期间,曾以保存宋代史料为己任,著录了《齐东野语》、《武林归事》等笔记,还保存了一批宋朝文学、文物资料。他所选的《绝妙好词》辑132家的作品,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词人作品,靠这个选本流传下来。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
( http: / / www.21cnjy.com )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21cnjy.com
准确把握“生物入侵者”的含义,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一课时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本节课的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加以适当的点拨。以突出教学重点。
2.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2-1-c-n-j-y
3.延伸拓展法。对是否赞成干预生物入侵这个观点的辩论有利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一、生字生词
1.生字
雷霆(tíng) 书斋(zhāi) 艨(méng) 艟(chōng)
履历(lǚ)倏(shū) 焚(fén)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舸(gě)泅渡(qiú)
僦(jiù) 仞(rèn) 罗绮(qǐ)
穹(qióng) 溯(sù)
2.雅词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农历十六日)
方其远出海门(发、起)
既而渐近(不久)
吞天沃日(用水淋洗)
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穷尽)
乘骑弄旗(舞动)
标枪舞刀(举、树立)
如履平地(踩)
倏尔黄烟四起(忽然)
人物略不相睹(微、一点)
一舸无迹(船)
随波而逝(去)
溯迎而上(逆流)
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时现时隐)
虽席地不容闲(即使)
二、学习概括
1.学习第一段:海潮图。
(1)概括第一段的只有内容。
“伟观”、“势极雄豪”:表现海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银线:写出远眺海潮的形态、颜色、光泽。
玉城雪岭:“城”、“岭”表现出潮水渐近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潮头之高大,如坚固的城墙、高耸的山岭扑面而来、连天涌来,其形状、态势让人心惊。“玉”、“雪”则写出了潮水翻涌,洁白如雪,晶莹似玉的浪花状貌,给人以美而壮观之感。【出处:21教育名师】
吞天沃日:试换作“遮天蔽日”如何?
( http: / / www.21cnjy.com )“遮”、“蔽”只表现将天空、太阳遮掩住,虽然水势之盛也可想见,但偏于静态的状态描写。“吞”、“沃”则写出了潮头的翻腾、激卷,仿佛能将广袤无垠的天空包孕于口,似乎敢与太阳炙射大地的万丈光焰相抗衡,直上九霄冲荡日头,其动感、气势、情味均较“遮”、“蔽”更胜一筹。【版权所有:21教育】
(2)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21
cnjy
com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描写顺序:从远到近。
描写角度:形、色、声、势。
描写方法:比喻、夸张、引用。
2.
学习第二段:演习图。
这是一场古代的水军演习,能说说它给你的印象吗
( http: / / www.21cnjy.com )?请以“我看到了一场____________ 的水军演习”答问,并以文中关键词句证明你的看法。21·世纪
教育网
这是一场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作战技艺娴熟、战斗激烈、声势浩大、让人回味无穷的水军演习。
3.第3段:弄潮图
(1)解说词:蔚蓝的大海,
( http: / / www.21cnjy.com )蕴蓄着无穷的力量;滔天的巨浪,汹涌的海潮更是带来了大海深处的磅礴伟力,而800年前我们的吴中好儿男们就上演了一幕精彩绝伦的弄潮表演。
(2)这样的解说,也许能代表大家喜欢这个文段的理由,不过粗略了些。——请具体说说这幅画面在哪些地方吸引了你。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皆披发纹身---原始,野性,张扬出勃发的生命力,极富地方色彩。
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对强劲狂暴的潮头,毫无惧色地争先主动迎击,谁说吴越之地只是婉约灵秀,在这些弄潮儿身上,我们分明看到的是豪气冲天的英雄本色。
“披”“持”“争”“鼓”“迎”“出没”“腾身”等动词蝉联而下,令人眼花缭乱。这些词语,抓住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情态,作传神的刻画。21
cnjy
com
“旗尾略不沾湿”在句中虽轻轻一笔,实有扛鼎之力,这是对弄潮儿本领的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3)讨论: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用写”教阅卷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又
( http: / / www.21cnjy.com )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再读课文,体味文中壮阔的海潮,动人心魄的水军演习以及“夸能”的弄潮儿等场面。21·cn·jy·com
4.第4段:观潮图
(1)你如何看待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个文段?可否将它删去?
文中对潮来之景,水军演习和弄潮儿的英姿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这些都是正面描写潮水的.最后一段写看潮人之多、物价上涨、席地不容闲突出人们观潮热情之高。是从侧面描写潮水的壮美,表演之精彩,正因为潮水的壮美,才会有那么多的游人。有了这一段,文章对潮水的描写就显得更加充实。所以不能删除本段。【来源:21cnj
y.co
m】
(2)这段是如何写观潮之盛的?是什么描写?
江岸游人之多,沿江排列之长,游人衣
( http: / / www.21cnjy.com )饰之华丽,车马之拥挤,物价之贵,看棚之挤。侧面描写。如果说海潮图是自然以它的壮美征服了我们,那么演习图和弄潮图则可说是人以它面对自然伟力的勇敢、自信、拼搏的精神和高超的技艺震撼了我们,更有那“满郭人争江上望”的观潮盛景构成了吴地特有的风俗人情,堪称地域的风情美。
三、深入探究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古人又称浙江大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夸张说法吗?为什么?www-2-1-cnjy-com
第一句用渲染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旨,提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古人称钱塘江大潮“壮观天下无”符合实际,不是夸张,因为这一奇观举世无双。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
( http: / / www.21cnjy.com )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当它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沐日。“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文章首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方面,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
“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手法,请各找一个例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21教育网
4.写作贵奇,奇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满足其好奇心。《观潮》“奇”在何处?
文章以奇取胜,主要是形奇、神奇、意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奇、文字也奇。作者写江潮涌动时,抓住了形、色、声、力四个特点;写水军演习则主要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和动作迅速;写弄潮儿踏潮走浪彩旗不湿,奇在他们个个身怀绝技。至于写观潮场面,侧重写观潮人多得出奇。
5.《观潮》既描绘了一幅风景画,又描绘了一幅风俗画。找出与其对应的段落。
第1、2段描绘的是风景画;第3、4段描绘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增添了人文内涵和民族特色。www.21-cn-jy.com
四、全文小结
作者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井然有序,主次分明。且文章中作者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使语言十分生动形象,感染力很强,让我们在阅读中如身临其境,获得了极其美妙的感受,受到了美的熏陶。
五、拓展延伸
八百多年过去了,人事已非,而钱塘海潮盛
( http: / / www.21cnjy.com )景依旧。如果你是观潮盛典的直播现场主持,请根据学完本课后的印象,用自己的语言向观众介绍、评述最打动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画面或一个瞬间。2·1·c·n·j·y
六、达标检测
七、作业
运用文笔,描写一下你见到的奇观。或查找有关材料,把你搜集到的奇观讲给大家听。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观潮》
《观潮》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先总的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然后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描写看到、听到和感到的壮观景象。在重点部分“潮来之时”又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抓住潮声、潮形写出了潮来时的惊心动魄。作者这样清晰的行文顺序,既向学生们揭示了怎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也提供给学生读文,理清文章脉络的一个扶手。21
cnjy
com
八年级是初中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如:他们在初读课文中,会比较容易地抓住全文的行文顺序,也会在自由读中相继找出直接描写潮水的语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变化,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可以自悟到的,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但透过那一系列“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的精妙、生动的描写,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观”,那雄伟壮观的景象一次次映像在学生的头脑中,这是八年级学生难以自读自悟到的。虽然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透过一系列精妙、生动的文字去想象的能力还有待于培养和提升。
1.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2.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领会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课时
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因此,要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还将采用朗读法进行教学。 2·1·c·n·j·y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预习查评
检测学生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1)作者简介
周密(1232~1298),字草窗、萍
( http: / / www.21cnjy.com )洲,又号四水潜夫,南宋著名词人、笔记大家。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相继谢世后,“历下周密”却以他的清丽词作尽洗靡音,成为南宋后期的重要文学家。周密祖籍济南历城。靖康之难后,举家迁往江南,流寓湖州。1232年,他出生于父亲周晋任县令的富春县署斋中。周家是一个世代官宦的书香门香。周晋工词,常与名流酬唱答对。周密幼年耳濡目染,饱受陶冶。青年时就参加父辈师友们的唱和,虽年少而笔力不弱,渐渐“才情诣力,色夕绝人。”能诗,善工词,书学欧柳,善画梅竹兰石。周密的词词句精巧,清新秀丽,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周密虽生于南方,但始终没有忘记家乡。并常以“历下周密”,“齐人”,“华不注人”署名。入元以后,他弃官归隐,更增添了怀念故乡的悲伤,常以诗词来表现自己的离愁别恨。周密在隐居期间,曾以保存宋代史料为己任,著录了《齐东野语》、《武林归事》等笔记,还保存了一批宋朝文学、文物资料。他所选的《绝妙好词》辑132家的作品,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词人作品,靠这个选本流传下来。
(2)背景介绍。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出处:21教育名师】
(3)钱塘潮的成因。
钱塘江潮是一大胜景其成因有:
江口成喇叭形,宽处超过百里,窄处仅十
( http: / / www.21cnjy.com )里,涨潮时,巨大的海潮涌向狭窄的江面,自然形成壮观的海潮。河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水涌进时受阻,高掀上天,前浪受阻,后浪又到,潮水就奔腾咆哮、排山倒海。因此,观钱塘江潮水成了古今盛事。
四、熟读课文,疏通文字,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疏通文字。
(1)读音:
雷霆(tíng) 书斋(zhāi) 艨(méng) 艟(chōng)
履历(lǚ)倏(shū) 焚(fén) 21教育网
舸(gě)泅渡(qiú)
僦(jiù) 仞(rèn) 罗绮(qǐ)
穹(qióng) 溯(sù)
(2)解词: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农历十六日)
方其远出海门(发、起)
既而渐近(不久)
吞天沃日(用水淋洗)
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穷尽)
乘骑弄旗(舞动)
标枪舞刀(举、树立)
如履平地(踩)
倏尔黄烟四起(忽然)
人物略不相睹(微、一点)
一舸无迹(船)
随波而逝(去)
溯迎而上(逆流)
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时现时隐)
虽席地不容闲(即使)
(3)词类活用:
皆披发文身(动词,刺花纹
乘骑弄旗(名词,马)
2.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段: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本段突出了自然的伟力美。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第三段:写吴儿弄潮的高超技艺。
第2、3段表现了人的精神美。
第四段:写江岸观潮的盛况。
五、学习概括
1.学习第一段:海潮图。
(1)概括第一段的只有内容。
“伟观”、“势极雄豪”:表现海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银线:写出远眺海潮的形态、颜色、光泽。
玉城雪岭:“城”、“岭”表现出潮水渐近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潮头之高大,如坚固的城墙、高耸的山岭扑面而来、连天涌来,其形状、态势让人心惊。“玉”、“雪”则写出了潮水翻涌,洁白如雪,晶莹似玉的浪花状貌,给人以美而壮观之感。21cnjy.com
吞天沃日:试换作“遮天蔽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如何?“遮”、“蔽”只表现将天空、太阳遮掩住,虽然水势之盛也可想见,但偏于静态的状态描写。“吞”、“沃”则写出了潮头的翻腾、激卷,仿佛能将广袤无垠的天空包孕于口,似乎敢与太阳炙射大地的万丈光焰相抗衡,直上九霄冲荡日头,其动感、气势、情味均较“遮”、“蔽”更胜一筹。21·世纪
教育网
(2)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2-1-c-n-j-y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描写顺序:从远到近。
描写角度:形、色、声、势。
描写方法:比喻、夸张、引用。
2.
学习第二段:演习图。
这是一场古代的水军演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说说它给你的印象吗?请以“我看到了一场____________ 的水军演习”答问,并以文中关键词句证明你的看法。【来源:21cnj
y.co
m】
这是一场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作战技艺娴熟、战斗激烈、声势浩大、让人回味无穷的水军演习。
3.第3段:弄潮图
(1)解说词:蔚蓝的大海,蕴蓄着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穷的力量;滔天的巨浪,汹涌的海潮更是带来了大海深处的磅礴伟力,而800年前我们的吴中好儿男们就上演了一幕精彩绝伦的弄潮表演。
(2)这样的解说,也许能代表大家喜欢这个文段的理由,不过粗略了些。——请具体说说这幅画面在哪些地方吸引了你。【版权所有:21教育】
皆披发纹身---原始,野性,张扬出勃发的生命力,极富地方色彩。
争先鼓勇,溯迎而上---面对强劲
( http: / / www.21cnjy.com )狂暴的潮头,毫无惧色地争先主动迎击,谁说吴越之地只是婉约灵秀,在这些弄潮儿身上,我们分明看到的是豪气冲天的英雄本色。
“披”“持”“争”“鼓”“迎”“出没”“腾身”等动词蝉联而下,令人眼花缭乱。这些词语,抓住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情态,作传神的刻画。www-2-1-cnjy-com
“旗尾略不沾湿”在句中虽轻轻一笔,实有扛鼎之力,这是对弄潮儿本领的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3)讨论: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用写”教阅卷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又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再读课文,体味文中壮阔的海潮,动人心魄的水军演习以及“夸能”的弄潮儿等场面。21·cn·jy·com
4.第4段:观潮图
(1
( http: / / www.21cnjy.com ))你如何看待这个文段?可否将它删去?
文中对潮来之景,水军演习和弄潮儿的英姿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这些都是正面描写潮水的.最后一段写看潮人之多、物价上涨、席地不容闲突出人们观潮热情之高。是从侧面描写潮水的壮美,表演之精彩,正因为潮水的壮美,才会有那么多的游人。有了这一段,文章对潮水的描写就显得更加充实。所以不能删除本段。www.21-cn-jy.com
(2)这段是如何写观潮之盛的?是什么描写?
江岸游人之多,沿江排列之长,游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衣饰之华丽,车马之拥挤,物价之贵,看棚之挤。侧面描写。如果说海潮图是自然以它的壮美征服了我们,那么演习图和弄潮图则可说是人以它面对自然伟力的勇敢、自信、拼搏的精神和高超的技艺震撼了我们,更有那“满郭人争江上望”的观潮盛景构成了吴地特有的风俗人情,堪称地域的风情美。
六、深入探究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古人又称浙江大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夸张说法吗?为什么?21
cnjy
com
第一句用渲染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古人称钱塘江大潮“壮观天下无”符合实际,不是夸张,因为这一奇观举世无双。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
( http: / / www.21cnjy.com )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
( http: / / www.21cnjy.com )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当它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沐日。“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文章首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方面,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
“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手法,请各找一个例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
( http: / / www.21cnjy.com )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4.写作贵奇,奇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满足其好奇心。《观潮》“奇”在何处?
文章以奇取胜,主要是形奇、神奇、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奇、文字也奇。作者写江潮涌动时,抓住了形、色、声、力四个特点;写水军演习则主要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和动作迅速;写弄潮儿踏潮走浪彩旗不湿,奇在他们个个身怀绝技。至于写观潮场面,侧重写观潮人多得出奇。
5.《观潮》既描绘了一幅风景画,又描绘了一幅风俗画。找出与其对应的段落。
第1、2段描绘的是风景画;第3、4段描
( http: / / www.21cnjy.com )绘的是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增添了人文内涵和民族特色。
七、全文小结
作者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井然有序,主次分明。且文章中作者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使语言十分生动形象,感染力很强,让我们在阅读中如身临其境,获得了极其美妙的感受,受到了美的熏陶。
八、拓展延伸
八百多年过去了,人事已非,而钱塘海潮盛
( http: / / www.21cnjy.com )景依旧。如果你是观潮盛典的直播现场主持,请根据学完本课后的印象,用自己的语言向观众介绍、评述最打动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画面或一个瞬间。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九、达标检测
十、作业
运用文笔,描写一下你见到的奇观。或查找有关材料,把你搜集到的奇观讲给大家听。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