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
分,共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周代这种自上而下的分封制,还是造成了比夏、商二代更为统一的国家,更为集中的王权。”这可以表明
A.西周是统一国家的开端
B.从夏至周中央权力在加强
C.分封制加强了专制王权
D.国家统一必须借助分封制
2.
唐前期,地方上的死刑要报大理寺和刑部复核,还要在处决犯人之前向皇帝请示三次,以确保没有冤判和错判;唐朝后期,各地方的武将在其藩镇内判处的死刑不向皇帝上奏,更不交刑部和大理寺复核。这种变化反映
A.政府谨慎对待死刑判决
B.唐政府死刑审核权下放
C.唐朝后期中央集权削弱
D.唐朝地方郡县各自为政
3.《剑桥中国明代史》指出:胡惟庸的权利不断膨胀,这促使御史韩宜可在御前当面攻击胡惟庸及其盟友,告发胡惟庸等人不忠于皇上,僭越皇权。材料反映的是
A.
相权与皇权的矛盾
B.明初社会矛盾的激化
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内阁建立的根本原因
4.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
如果俄国在胶州湾问题上要价过高,德国可能被迫“支持英国的东亚政策”。这反映出
A.
列强在瓜分中国问题上有分歧
B.俄国欲独自占领中国
C.英国是德国与俄国的总后台
D.德国与英国租借胶州湾
6.有学者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了,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种不朽的业绩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给予热情的歌颂吗?”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A.促进了中国民主思想的传播
B.推翻了封建等级制度
C.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
D.具有民主革命的一面
7.
下面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工人、农民所占比例示意图。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工人阶级已失去领导地位
B.农民的政治觉悟全面提高
C.农村革命根据地普遍建立
D.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8.右面是1937年8月22日成都《新民报》登载的一幅名为《救得》的漫画。此漫画意在表达
A.
全民抗战可挽救中国
B.国共合作抗战的实现
C.全民抗战局面的形成
D.对国民党抗战的支持
9.
1949年9月,在第一届政协45个参加党派中,共产党的代表名额和民革、民盟一样,都是16人,候补两人。这说明第一届政协
A.
体现了共同执政新理念
B.具有高度的民主性
C.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支持
D.代表来源于各阶层
10.它是“新中国政府在尊重历史传统和利于民族合作的基础上,在制度形式上因地制宜地依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做出的安排”。这说明“它”
A.缺乏时代创新性
B.尊重民族特色
C.延续了封建体制
D.不利于制度统一
11.中国军事战略重点的北移,显然是对苏联庞大军事机器的一种牵制,这无疑会使美国决策者更真切地认识中国在其全球战略中的分量。这反映中苏矛盾升级
A.
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B.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C.加速了两极格局的瓦解
D.是中美两国联合的前奏
12.
从1999年到2013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人均生产总值由1.5万美元增至8.7万美元,列亚洲第二、世界第四;财政收入由169.4亿元增至1759.5亿元,增长了9.4倍;失业率下降至1.8%,月收人中位数增至1.2万元。这可以用于说明
A.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澳门地区政治管理的变化
C.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D.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活力
13.
2016年11月30日,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表示,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基础是坚持“九二共识”,台湾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
两岸双方就不可能进行良性互动。材料表明坚持“九二共识”
A.
有利于实现“三通”
B.不能够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C.能强化两岸的文化认同
D.有利于两岸的和谐发展
14.针对26届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美国舆论认为,这是美国自联合国成立以来遭到的最惨重的失败。这是因为该事件
A.
表明美国霸权遭到世界抵制
B.加剧了中美两国间的对抗
C.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D.促使美国改变了对华政策
15.
在一般情况下,古雅典妇女只被称为城市妇女,政治上与被剥夺了权利的男性犯罪公民处于相近的地位。这是由于
A.妇女缺少财产权
B.雅典法律不健全
C.妇女没有公民权
D.民主属于全体男性
16.
《十二铜表法》第十表规定:禁止在城区内焚烧和埋葬尸体。这反映出
A.罗马注重维护公共环境
B.平民利益受到法律保护
C.公民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公民宗教观念非常盛行
17.
罗马法曾规定:丈夫对妻子嫁妆里的不动产,即使征得妻子的同意,也不得出让或抵押。这表明罗马法
A.规定了夫妻财产分配原则
B.给予妇女相应的政治地位
C.重视对私人财产的保护
D.解决经济纠纷缺乏灵活性
18.
纵观英国历史,英国社会在作出了种种探索和尝试后,最终选择了这种保留王权形式的资产阶级代议政体——君主立宪制。这说明君主立宪制
A.是最完美的政体
B.符合英国发展需要
C.优于民主共和制
D.规定君主有较大行政权
19.有文章认为,美国1787
年宪法做到了“宁肯方案复杂一点,事情麻烦一点,办事效率低一点,也绝不让大权在握的人狼狈为奸,为非作歹”。这反映美国1787年宪法
A.
理念落后
B.完善了民主制度
C.反对集权
D.实现了权力制衡
20.自大革命以来,法国就像一个政治制度的试验场,君主立宪制、君主专制、帝制、共和制,循环多变,轮番实行。这一过程
A.
反映了共和制更优于君主制
B.反映了法国民主与专制力量的斗争
C.说明法国工业革命进程太慢
D.体现了法国革命是最为彻底的革命
21.
1800年之前,德国曾被讥笑为“欧洲病夫”,到1900年则是“土耳其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A.
普法战争爆发
B.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C.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22.巴黎公社主要是由普通工人组成……公社一举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这说明巴黎公社政权
A.
具有无产阶级专政色彩
B.旨在建立工农联合政府
C.解决了人类不平等问题
D.受到了马克思直接指导
23.
“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是列宁对十月革命的基本设计。十月革命后,最能体现列宁这一思想的措施是
A.
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C.颁布《和平法令》
D.发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24.不结盟运动有118个成员国,
17个观察员国,但不设总部,没有常设机构,无成文章程。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A.
反对任何形式结盟和合作
B.是一个较为松散的国际组织
C.始终奉行反对大国的方针
D.在国际上不具有政治影响力
25.
1961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就职时向全世界宣告“美国将不惜任何代价、承担任何重负、对付任何艰难困苦,去支持任何朋友,反对任何敌人,以确保自由的存继和胜利”。这一言论付诸实施的影响是
A.
可以军事力量压制苏联
B.使美国取得世界霸权
C.容易导致地区的动荡
D.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7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
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察举的具体科目主要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通常指经学)以及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等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朝察举制的主要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察举制的积极作用。(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1950年2月14日晚6时,中苏两国政府最高领导人在克里姆林宫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
以及《关于苏联货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议》等文件。条约、协定的签订,宣告1945年旧的中苏条约(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条约)的废除,苏联也将在1952年末归还其在中国东北所取得的特权,并承诺在经济与军事上援助新中国。
——《从同盟互助到分裂对抗的中苏关系》
材料二
1984年5月,邓小平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这一政策与过去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真正的不结盟”。不结盟的外交战略的含义大致有两方面的内容:(1)中国不依附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也绝不同他们任何一方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不参加任何大国组织的军事集团,我们也不搞等距离外交或外交平衡术。(2)中国不打牌,“不搞政治游戏”。
——《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从结盟到不结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功世纪50
荆弋中苏签评一系列协岱时中国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实行不结盟的背景和影响。(11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事件:
1991年12月25日晚上19时,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69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克里姆林宫顶上飘扬的苏联镰刀和锤子国旗徐徐下降。从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宣告终结。
原因:
近来美国出版的《胜利——美国政府对前苏联的秘密战略》一书,透露了美国政府曾采取攻心为上的软战争策略,动摇前苏联领导人对自身制度的信心,成功地诱导了前苏联的制度解体。
——《前苏联解体与美国政府的秘密战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苏联解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6分)
答案
1-10:BCABA
DDABB
11-20:ACDCC
ACBDB
21-25:BACBC
26.(1)特点:注重德才兼备;考查科目多;突出实用性。(9分)
(2)积极作用:为品行兼优的基层官吏和社会优秀分子提供参政机会,扩大政权的社会基础;察举的科目突出人才各尽其能,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8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7.(1)意义:有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促进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建交高潮的形成;有助于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6分)
(2)背景:改革开放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中苏同盟关系已经结束;国际局势有所缓和。(6分,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打造和平的国内建设环境;保证了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实施;为实行多边外交创造了条件。(5分,答出两点即可)
28.(1)原因:原有的苏联模式积弊太深;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西方从外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6分,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使美国霸权地位得到加强;使苏联的联盟国家和东欧国家出现政局动荡。(4分,答出两点且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启示:改革必须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要警惕帝国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要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等。(6分,答出两点且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