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新版七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3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川教版新版七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3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13 23:5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北魏文成帝拓跋浚(440年-465年)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五位皇帝。孝文帝的祖父。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不同思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往、交流和融合。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东晋大败前秦 383年前秦─东晋前秦企图
灭亡东晋
统一全国80万对8万以少胜多一、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自主归纳淝水之战 376年,前秦攻灭前凉与鲜卑拓跋氏的代国,基本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政权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 拥有80万兵力的前秦却败于只有八万兵力
的东晋,你认为导致前秦失败的原因有哪些?释疑解惑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骄傲自大害怕畏惧前秦87万拼凑军
军心不齐东晋8万精兵
团结一致战术失误东山再起运筹帷幄
用计得当要求:阅读课本86页到87页找出前秦失败的原因东晋大败前秦 383年前秦─东晋前秦企图
灭亡东晋
统一全国80万对8万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自主归纳一、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噶仙洞—鲜卑拓跋部
先祖所居石室。 鲜卑人因兴起于大兴安岭鲜卑山而得名,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风俗习惯同匈奴相似。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它发源于大鲜卑山(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的北段)为黄帝后裔。
二、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鲜卑族的兴起此姓氏进入2013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复赛第八场,为决胜词。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
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二、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1.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北魏落后的文化和统治方式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改革迫在眉睫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5岁即位,公元490年亲政。 孝文帝从小就由汉人冯太后抚养,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更加倾向于汉化改革。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孝文帝登基后,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二、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1.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2)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2、措施:平城洛阳 1. 迁都洛阳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方面,洛阳和平城相比具有哪些优势?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都城平城,地处偏远,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吸收
汉文化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①改说汉语2、汉化措施 《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下令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规定30岁以上的鲜卑官吏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要立即改,仍说鲜卑的,一律降爵罢官。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改穿汉服《孝文帝出行图》胡服俑汉服俑比较汉服与胡服的区别?
鲜卑衣服狭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后北魏的衣冠制度2、汉化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③改用汉姓 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2、汉化措施目的: 为了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学习与探究 想一想这种姻亲关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2、汉化措施二、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1.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2)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2、措施:(1)迁都洛阳(2)推行汉化措施①改说汉语 ②改穿汉服③改用汉姓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在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不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意义: 今天,在我们的56个民族中,已经没有了鲜卑族。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慢慢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各抒己见孝文帝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改革家!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游牧农耕生产方式的交融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交融边境汉人《放牧图》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生活习俗的交融 生活习俗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和交融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种可以折叠坐具,因胡床携带方便、使用舒适,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流传。替代了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方式。胡 床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文化艺术的交融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各兄弟民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推进了乐舞的民展。制度的交融制度的交融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生产生活:相互学习政治制度: 学习君主专制 思想文化: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社会习俗: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三、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1、表现:2、意义 :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魏蜀吴263年西

266年280年十六国前秦曾短期统一316年被匈奴所灭 东晋317年383年淝水之战420年宋齐梁陈439年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581年隋589年 北朝 南朝政权分立,战乱频繁(尤其是北方)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曹魏、前秦、北魏、北周统一全国的政权:西晋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第二单元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一
单元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东周汉秦汉时期 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 A . ①②???????????????? ?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④ 学以致用c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建于北魏时期。洞中的佛像服饰已具有明显的汉化特点,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 )
A.昭君出塞 B.商鞅变法
C.文成公主入藏 D.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以致用D 一位西域商人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学以致用D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鲜卑人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官员通婚。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学以致用